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概述】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便是为了突出山西,尤其是其省会太原的秀美。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是我国北方最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现在,太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体,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和建材工业具相当规模,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城市。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简称国际煤炭博览会)从2007年起,每年定期在太原举行。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都毫不逊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太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传为世界之最;始建于北齐、毁于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与巴米扬和乐山大佛相媲美!此外还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刹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宫纯阳宫、多福寺等文物古迹。政府驻地 杏花岭区面积 6988平方千米人口 345.7万(2007年底)国内生产总值 1254.95亿元人民币(2007年)占全省生产总值 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5000元人民币,超过5000美元(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45.5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5561元(2007年)电话区号 0351邮政编码 030000市花 菊花市树 槐树【地理位置】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平均海拔约8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作屏障,坐落在两山间的河谷平原上。从自然环境来说,太原具有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太原地处山西黄土高原的中心,周围雄关险隘环绕,历来是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军事要地。2、太原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华夏文明和中国政治力量的核心半径之内。它长期与中国政治中心互为表里,互为依托,共安危同存亡。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华夏政治格局。3、太原长期处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两种文明导致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上演了一幕幕民族冲突与融合的悲喜剧。这两种文明的互动,不同程度影响着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兴替与治乱。 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太原也不失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地区之一,物产丰富,经济实力在中国古代非常突出。1、太原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太原盆地位于黄河中游的汾河谷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汾河、晋水从中流过,灌溉便利,非常适宜农业生产。2、太原地处农牧交替区,畜牧业也很发达。太原盆地东、西、北三面的山地丘陵地区,古代植被繁茂,水草丰沛,是理想的牧场。3、太原盆地自然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基地。早在春秋之时,太原的冶铜业就很发达。使董安于建晋阳城“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成为可能。太原的冶铁业自古有名,唐代杜甫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就是对太原冶铁业精湛工艺的真实描述。此外,玉器、骨器、车马器等制造业也很发达。太原这种农牧结合、渔措并举,手工业商业相兼的经济地理环境,为其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行政区划】 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六个区,古交市,清徐、阳曲、娄烦三个县,计22镇61乡和50个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驻杏花岭区新建路,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山西省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太原市总人口达345.7061万人,总人口增速低于全省0.17个百分点。而人口密度最大的迎泽区和最小的阳曲县每平方公里相差3052人。在太原市总人口中,按居住地域分,城镇人口为279.06万人,占总人口的81.06%;乡村人口为65.21万人,占总人口的18.94%,城镇化水平呈稳步提高趋势。按性别分,男性人口为175.6089万人,占总人口的50.7%,女性人口为170.0972万人,占总人口的49.3%,男性比女性多5万余人,性别比为103.2(以女性为100)太原市 面积6988平方千米,人口345.7万(2007年)。杏花岭区 面积 170平方千米,人口53.33万。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小店区 面积 295平方千米,人口51.00万。区人民政府驻小店街道昌盛西街。迎泽区 面积 117平方千米,人口48.33万。区人民政府驻棉花巷。尖草坪区 面积 286平方千米,人口34.80万。区人民政府驻柴村街道迎宾北路。万柏林区 面积 305平方千米,人口57.55万。区人民政府驻西矿街35号。晋源区 面积 287平方千米,人口18.66万。区人民政府驻晋源街道。古交市 面积1540平方千米,人口21.54万。市人民政府驻金牛西大街。清徐县 面积 607平方千米,人口34.18万。县人民政府驻清源镇。阳曲县 面积2062平方千米,人口14.73万。县人民政府驻黄寨镇。娄烦县 面积1290平方千米,人口11.60万。县人民政府驻娄烦镇。太原邮政编码【自然气候】 属温带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6.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808小时。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部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在农业光能利用划分上属于高照率范畴。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控制,夏季受东南海洋湿热气团影响。随着季节的推移,两大气团在太原上空交互进退,此消彼长,发生着规律性的周期更替,形成了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太原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气候区域,既表现出清晰的垂直变化,又具有一定的水平差异。【自然资源】 太原矿藏堪称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钒、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应有尽有。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主要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沉积型,锰铁矿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石膏以其质地优良驰名全国。太原植物区系含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地衣、藻类和菌类,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许多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用途,为太原市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据1987年普查,太原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纲16目、37科、1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四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中日保护候鸟8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哺乳纲6目、17科、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兽类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5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兽类3种;爬行纲动物3目、4科、8种;两栖纲1目、2科、5种;鱼纲2目、4科、21种;甲壳纲动物1目、2科、2种;昆虫纲13目、70科、177种;蛛形纲2目、3科、10种。【历史发展】 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太原形胜在晋祠,太原灵脉在晋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薰。天子无戏,唐有其君。”这是南北朝时期流落北国的大诗人庾信写的一首成王刻桐叶赞。诗中描述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叔虞传位于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晋国的由来。因为在上古时代,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国,隋末起兵于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得天下以后,把新兴的国家命名为“大唐”,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山西太原。太原,是我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又告诉我们,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朝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彻底破坏。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崛起,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于太原,遂因此扩建太原城,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 【称谓由来】 太原有很多别称,人们最乐道的是“晋阳”和“并州”。晋阳,水经晋水注谓“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其沿革前已述其详,由肇建始,至隋唐达于鼎盛,持续发展15个世纪,直至宋初被人为堕城前,曾长期为太原郡、太原府治,以至被兼称“太原”。它即是与原晋阳太原府仅一河之隔的唐明镇新建太原的前身,人们以晋阳为太原的雅称,是很自然的。今太原地区的晋阳堡、晋阳湖、晋阳饭店等,皆取义于古晋阳城。并州、并:周礼职方氏说大禹治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其一,地当今河北中部及山西中北部。晋书地理志谓“而云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汉魏迄唐宋沿古制长期置并州;历代辖地参差而渐次紧缩至汾河中游,治晋阳太原府。待到并州的建制早已撤销,依然被习惯地呼作“并州”。明江南诗人浦源并州寒食:“梦人故国千里远,觉来寒食在并州。”唯其如此,至今并州被用作太原的别称,而又以太原简称“并”。新闻报道常有“抵并”、“莅并”,意谓他们抵达太原。今太原的“并州路”、“并州剧院”。“并州饭店”等,亦盖出诸此。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我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皆“原”之妙用。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前者所谓壶口,即迄今闻名于世的吉县西黄河壶口瀑布,梁、岐是吕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称谓,岳阳为太岳之阳(南),都说的是当今晋南,显然指的汾河下游广袤平川地区。后者据顾亭林日知录太原条,则在今甘肃平凉为中心的泾水上游平川地带。禹贡太原也罢,六月太原也罢,显然都已超逾当初尔雅地形名通名而进入地区名专名了。诚然,这类“太原”系作为地区名出现,还不是建制名。“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年)“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年)“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誉。这里特别值得提到者,应是唐北京太原府。当时晋阳是唐朝的北方重镇,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第三大都会,其形制达于鼎盛。据永乐大典卷5204太原志引晋阳记说,“城周四十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那时候,太原由横跨汾河以西城为复体的西、东、中三座城池组成,仅城门就有24座。西城又呼都城,城中尤有晋阳宫城(一称新城)、仓城、大明城三座内城,城外西北隅则有汛期防洪、平时防卫的罗城。这俨然一座城中有城、城外有城、群城丛峙的巨大城市集群。其规模恢宏,水光山色,人文昌盛,可谓太原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诚然,太原之指以晋阳为中心的当今太原盆地,见诸载籍始于上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然而,在司马梗定太原、秦置太原郡之前,早已有后来成为太原郡城的晋阳了。据战国策赵策一,晋阳城系由赵简子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所肇筑,当初”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春秋定十三年(前 497年)记载“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作“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公羊传则云“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这说明晋阳城的肇建,至迟可溯于公元前 497年,即至少已近2500年历史了。【文化特色】 从人文环境来说,太原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太原“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晋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人见多识广,对于战争极为熟悉。历朝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在当地招募、组织素质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是晋阳在历史上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人文因素。 太原:卓尔不群的气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自然造化赋予太原这样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得太原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了极富个性、极具风采的特点。 太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由于自古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因而太原必然在文化层面体现出包容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包容。汉族、胡民族政权统治时,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照顾对方的利益,以缓和矛盾,加速民族融合,以维护巩固其统治。如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今太原地区)时,就为其定下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在生活习俗上又照顾戎狄的传统习惯,从国家大政方针上兼顾戎狄的利益。其次表现在民族上的包容,汉民族主导下的游牧民族内迁,使太原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东汉末年,政府在太原地区的汾阳、祁县、忻州、文水等地大规模安置内迁的匈奴部族,共计15万人,开中国大规模接受游牧民族的先河,此后,游牧民族内迁的趋势不断。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就有胡人成员参与。胡人安禄山曾兼任河东节度使,驻守过太原。唐晚期,李光弼保护太原时,用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胡人为主的朔方军。到五代末期,太原地区的各民族大致已经完成的融合,汉胡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文化上的差距渐少,生活习性趋同。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不见了踪迹,显然已经融入了太原这块土地,成为太原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因此太原人身体里流动的不仅仅是汉族的鲜血,更有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血缘基因。第三,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政治的包容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在太原南郊出土的春秋赵卿墓,其中有不少青铜器物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在太原近年来陆续出土的北齐墓中发现了大量壁画,画中具有浓郁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明显。显示了北齐时太原人对异域文化的认同与欣赏。在建筑风格上,太原地区的建筑既体现出封建儒家伦理的等级与秩序,同时又具有了江南建筑小巧精致的特点,还具有北方粗犷、开阔的气质。再有风俗习惯上的包容。一方面,太原地区的汉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交往中,学会了骑马、放牧等技能,为汉民族生活生产方式注入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太原周边游牧民族不断学习汉民族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与汉族通婚,改汉姓,着汉服,学习汉族文化。逐步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加快了他们汉化的程度,为他们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条件。 太原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不同民族间的反复冲突与交融,各种政权你来我往的攻伐征讨,促进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开放性。太原早在原始社会就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来往。考古资料表明,太原光社文化,其影响涉及内蒙、河套及陕西东北部。夏商周时期,太原盆地的诸戎群狄一直与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所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春秋时期,大原盆地的汉族,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周边的戎狄,与戎狄通婚,进行贸易。当时晋与活动厂太原西南的狐氏之戎交好,晋公室与其首领狐突的两女儿联姻,一位成为晋文公重耳的母亲,一位成为晋惠公夷吾的母亲。汉民族这种对外开放的态势一直沿续了下来。战国时期,赵国与周边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在晋阳制造的货币流通于中原各国,甚至在今内蒙古的赤峰都发现过晋阳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黄金时代。从太原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太原在北齐时,与周边的交流是非常活跃的。隋唐时,太原也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甚至同远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波斯都有着相当的联系和交往。宋朝,太原地区是中原与契丹、辽、西夏进行互市贸易的重要枢纽。元时,太原与西方交往更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来过太原,并在其游记中,留下大量的记载。明清时期崛起的晋商,以太原为主要基地和商埠码头,与外省甚至外国贸易,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木材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换取江南的丝绸、茶等,再转销西北、蒙俄等地。清代中叶,山西商人不惧艰险,远涉重洋,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神户以及朝鲜的新义州等地,设立了票号海外分庄,从事国际汇兑业务,开创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纪元。其开放的意识在当时领中国风气之先。 太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错与过渡的地理因素,汉胡融合杂处的人文环境,其在文化上必然体现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是种族的多样性。我国古代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太原地区都是重要的场所。从古代最早的戎狄到后来的鲜卑、匈奴、羯、羌直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在晋阳大地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的历史活剧,至今,太原仍然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2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太原。其次是性格上的多样性。久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熏陶,太原人知义、尚信、讲求气节,务实纯朴。又因久居边塞和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要冲,频临战事,强化了太原人尚武的精神,使他们具有了粗犷豪放,坚韧刚烈、尚武侠义的性格。太原曾经作为几个割据政权的都城,百姓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雄视天下,桀傲不驯,不甘于人后的精神。但是同时,山西黄土高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又赋予太原人保守恋土,安于现状的社会心理。太原地区相对富庶的经济基础-特别是明清以后晋商的兴起,商业的发展,使得太原人身上又具有了善于商贾,勤俭创业,吃苦耐劳的品性。再有,宗教思想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与开放,最主要的特征是思想的多元性。太原最突出的是宗教思想的多元性。太原地区是多种宗教的汇合之地。儒、佛、道、伊斯兰等宗教在历史上都在太原地区盛行。太原附近的交城卦山玄中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其影响远播日本等国。曾属于太原地区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不仅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主要场所,而且还是汇集了蔽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重要道场。金元时期,道教中的全真教派在太原地区曾经兴盛一时,全真教派弟子宋德芳开凿了龙山石窟。介休绵山、北武当山是古代极有盛名的道教场所,道教迄今还留有纯阳宫等古建遗存。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天主教的太原得到传播。太原阳曲县的板寺山圣母堂就是全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历史上,太原还是唐统治者允许设立摩尼教寺的三个城市之一。多种宗教并存发展,显示了太原文化组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古老的太原增添了不少神秘的魅力。 太原文化具有完备性的特点 太原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它表现在文化层面上所具有的完备性。一是历史传承的完备性。2500多年的悠久的建城历史,使太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西周春秋时期。三家分晋,赵以太原为都城,在此拉开战国序幕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并与封建社会共进退,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太原的履历表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它也见证了中国所有朝代的兴衰更替。因此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古城;二是社会环境上的完备性。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地理形势,丰饶的物产和发达的手工业,强悍的民风,再加上几个朝代苦心经营的坚固城池,这几种因素汇集起来,决定了太原具有一个自成一体,小而全的社会环境。在外敌来犯时,它可以据险自守,长期不依赖外界,自给自足,独立存在。又可以在条件具备时,主动出击,影响中原政权。谁占据了太原,谁就拥有了逐鹿中原的基础和资本。这种既能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的战略优势,在历史上成就了许多政治家的宏伟抱负,或建一姓王朝,或成千古英名,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前进。但同时,恰恰正是因为这种自成一体的完备性,常常在国家动荡之时,给封建割据势力以支持,逆潮流而动,与历史前进的趋势相抗衡;三是城市角色的完备性。太原可称得上是千面之城。它曾经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是又是历朝历代重要的军事重镇。它既是古代重要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基地,又是古代北方重要的贸易枢纽,特别是明清以后,随着晋商的崛起,又成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的都会。中国古代城市所应有的各种角色与功能,太原都经历过、扮演过,因此,是历经世事沧桑的集大成者。这种完备性,自古以来不断塑造着太原人自信进取、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在天下太平、战事不兴时,也常常助长太原人万事不求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处世哲学。太原所表现出的这种完备性,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太原文化是一种混杂了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民风民气民俗民性的文化,是一种顽强进取、刚健有为、多元开放、勤俭务实的文化。太原也许没有江南那么的儒雅风流蕴藉,但更多的是铮铮铁骨、飒飒豪气、猎猎侠风以及金戈铁马和古道驼铃。 细分起来,太原文化主要蕴涵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人文精神,太原文化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悬釜而炊”、“孤城自守”、“薛王出降民不降”的精神;二是文物古迹,太原文物的遗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原这座古城昔日曾经达到怎样的繁华、怎样的富足和怎样的辉煌。 三是名章文献,王维、王之涣、王翰、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于谦等,都曾来过太原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四是民风民俗,太原人民风淳朴,“有尧舜遗风”,太原人勤俭善贾,“首重商,其次读书”,太原人敬重鬼神,乡里多佛殿神祠。太原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四时节庆,相互往来乃至于民间艺术,花样百出,讲究繁多,原始纯朴,回味无穷,它们共同构成了太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太原特产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晋祠大米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水上关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 清徐葡萄:产于太原清徐县境内。这里是国内著名的葡萄产区之一,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 清徐葡萄已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葡萄产地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一带的山定。这里生产的葡萄品质优良、味美香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并州曾写有葡萄歌,赞美清徐葡萄。 葡萄产地的土质、阳光、气候、水源都适宜葡萄的生长。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术,养植经验。 清徐葡萄现有五十多个品种,最著名的优质品种为白瓶儿、黑鸡心、紫龙眼三种,其中白瓶儿葡萄为最好,颗粒大,每位约七、八分,直径达三、四分。 太原玉雕:太原玉雕历史悠久,雕刻工艺精致、细腻,所用原料石质精美,产品品种多样,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征,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结晶。 太原玉石资源丰富。近处,娄烦县产玉石,晋中地区盂县产绿软玉、刚玉;远处,晋南夏县产碧玉,临汾、乡宁产玛瑙,这是太原玉雕能够从古至今沿袭发展的重要原因。太原玉雕,就是根据天然玉石资源因料取材,因材施艺,在玉雕大师们的精工刀刻下形成了色、形、态俱佳的工艺美术品。位于太原的山西工艺美术厂的玉雕,近年来有了新的发展,在表现名胜古迹、花卉、人物等方面既继承了太原玉雕的传统手法,又在这一基础上大胆创新,精心雕刻了许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玉雕新产品。 太原仿古铁器:太原仿古铁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晋祠宋铸铁人名闻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最好历史见证。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石铁器。他们的产品品种繁多,用工精细,产品形象酷似原物,如“马超龙雀”、“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与原物陈列一处,凡可乱真。 琉璃制品:太原盛产琉璃制品。早在盛唐,已经“碧瓦朱甍照城郭”。明清时,琉璃瓦已远销外省。太原马庄苏家制琉璃,据传始于盛唐,这些琉璃制品,装点了山西众多的古文物、古建筑,至今依然闪烁着光辉。【经济发展】 太原是我国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太原为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与北京、天津同为华北地区“工业重镇”。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政策的出台,太原的经济发展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领头羊”的重任。近年来,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及商业物资供应中心的优势,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代表性的企业有世界产能第一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镁铝合金加工和研发基地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全国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山西焦煤集团;制造曾托起“东方红”、“神舟”号升空的航天发射装置和三峡水电站 1200吨桥式起重机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2006年,太原市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75.56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518.42亿元,增长13.2。这是自2001年以来连续六年保持的两位数增长。全年GDP增量达到120.22亿元,并一举迈过千亿元大关。太原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9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7。实现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双丰收,并带动消费需求的提高,刺激了经济增长。2006年太原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9497元,增长11.1%,按2006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3782美元。太原市2007年经济运行情况2007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25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人均GDP突破35000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784亿元,增长28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74.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76.74亿元,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91亿元,增长18.2;外贸进出口总额81.07亿美元,增长971;财政总收入24040亿元,增长25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45元,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61元,增长131。 2007年太原市多数的经济指标增速位次稳定前移。在我国中部的6个省会城市中,太原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增速上升到第一位,GDP增速和人均GDP值上升到第二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升到第三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太原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则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 【城市建设】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对太原市的总体定位是“山西省省会、承东启西的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夏历史文化名城”。太原按照“南移西进、北展东扩、提升品质、重塑形象”的总要求和“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开发古城”“三城”联动的建设思路,树立“大太原”理念,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近年来,在交通、通信、市政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太原武宿机场已升格为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和首都国际机场的备用机场,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客机,已开通国际国内50多条航线。太原火车站是南、北同蒲线,石太线,京原线等六条铁路干线的中枢,有华北最大的货运枢纽太原北站和山西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太原东站。公路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省,太原到旧关的高速公路直通北京,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纵贯山西全境,东山过境高速公路穿越晋中平原,南部过境高速公路横跨太原盆地。太原城市道路总长度1800千米,公交车辆达2149辆,市内出租车有8300多辆,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596千米。城市公共供水、供气、供热、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服务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全市共有公园41个,公园面积165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342公顷,园林绿地面积634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270公顷。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7.3,绿地率32.2,人均公共绿地8.38平方米。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0年的45天增加到2007年的275天。太原汾河公园、城西水系分别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近年来,太原的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了长风大街东延和体育路改造工程,11条小街小巷的拓宽改造工程完工。机场大道建设前期工作就绪,现已开工建设;滨河东路南延进展顺利。汾河治理美化二期北段工程全面开工。天然气入并工程建成丈子头门站。玉门河公园、河西热源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2007年为迎接国际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器人操作员初级面试题集
- 2025年食堂会计招聘考试题集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评价50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员考试安全生产知识题库
- 2025年爆破员安全员技能考核题集
- 2025年宠物推拿AI师笔试模拟试卷
- 2025年无人机植保初级考试易错题解析
- 课件aoe教学课件
- 2025年宠物店宠物健康档案管理考试题
- 2025年导游笔试bi备冲刺题
- 2025年营养师考试冲刺押题试卷:营养师实操技能考核与解析
- 2025秋季开学第一课完整版课件
- 2025重庆对外建设集团招聘4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投标造价委托协议书范本
- 新粒子生成与生长机制-洞察及研究
- 六年级下册数学竞赛试题-抽屉原理习题(含答案)
- 液相色谱柱使用记录
- 项目检查汇报报告(52张)课件
- 直螺纹套筒现场平行检查及记录表
- JJG 856-2015 工作用辐射温度计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益美高引风式冷却塔特点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