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简介》word版.doc_第1页
《重庆城市简介》word版.doc_第2页
《重庆城市简介》word版.doc_第3页
《重庆城市简介》word版.doc_第4页
《重庆城市简介》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历史沿革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二、地理环境 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2004年平均气温18.4C,年总降雨量1182.1毫米。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重庆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各类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美丽的“山城”、“江城”著称于世。特别是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每当夜幕降临,城区万家灯火与水色天光交相辉映,灿若星河,蔚为壮观,堪称奇观。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孕育了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为一体的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观。最负盛名的立体画廊长江三峡奇峰陡立、峭壁对峙,以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而驰名,千姿百态,各具魅力,更有流晶滴翠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唐代大诗人李白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放歌三峡,留韵千秋。神奇的自然地理还造就了有天然基因宝库之称的南川金佛山、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最大的原始森林江津四面山等自然资源富集之地,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江河峡谷风光,以及长寿湖、小南海、青龙湖等湖泊风光。 三、行政区划 重庆共辖19个区,17个县,4个自治县。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县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城口县、梁平县、开县、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忠县。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四、物产资源 编辑本段重庆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多种各类植物中,有被称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水杉、秃杉、银杉、珙桐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20.49。仅号称川东小峨嵋的缙云山,亚热带树木就达1700多种,至今还保留着1.6亿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乐树、飞蛾树等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和名胜区南川金佛山,植物种类达333科5880种,有银杉、方竹、银杏、大茶树、人参等珍稀植物52种,有黑叶猴、金钱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36种;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种植物和207种动物,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47种,珍稀动物23种。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油菜、花生、油桐、乌桕、茶叶、蚕桑、黄红麻、烤烟等名优经济作物,有柑桔之乡、油桐之乡、乌桕之乡的称号。黔江有生产云贵型优质烤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被誉为烤烟之乡;涪陵榨菜誉满全国,是著名的榨菜之乡。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黑鹳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畜禽类动物中,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汞、铝、锶等。 西南铝业集团煤探明储量33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锶矿是重庆最具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锰矿探明储量3700万吨,居全国第二。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分布在秀山、酉阳的汞矿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已探明储量1.9万吨。此外还有岩盐、重晶石、莹石、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产。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以600余公里长江干流为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五、比较优势 重庆是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特大城市,具有五大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基础设施功能完备。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3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高。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正着力壮大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34所高等院校,60多万科技人员。市场潜力巨大。重庆人口众多,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抓住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重庆将按照建设 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即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文化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对外窗口和经济辐射作用,推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六、综合实力 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200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37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317.72亿元,增长23.7%,占财政收入的6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建设与改造投资1822.2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万余户。2004年,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38亿元,增长3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05年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02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实现增加值716.36亿元,增长17.1%。产品销售率为98.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23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45.38亿元,增长20.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直辖以来最高水平,达到153.3%,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1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利润154.71亿元,增长35.3%;总资产贡献率为10.4%,上升0.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7470元/人年,增长24.8%。重庆工业轻重并举,门类齐全,制造业发达,摩托车、汽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等,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重庆拥有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有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企业382家,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口超过二分之一。重庆已成为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现有耕地210万公顷,劳动力1361.5万人。重庆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猪肉生产基地,全市农村全面向小康迈进。2005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2.1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种植业358.30亿元,增长3.9%;养殖业249.49亿元,增长6.9%。2006年,因受旱灾影响,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7.24亿元,比上年减少3.2%,其中种植业340.95亿元,减少5.1%;畜牧业240.31亿元,减少0.4%。重庆两江通衢,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西南、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发展的消费品市场体系。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1%。200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2006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2006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08.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1.29万人,增加45.3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7%,提高1.5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9.9、死亡率为6.5,分别上升0.5和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4,上升0.4个千分点。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2。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9215元,比上年增加2585元,增长1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266元,增长18.1%;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25元,增长6.7%;人均财产性收入193元,增长2.5%;人均转移性收入2564元,增长0.6%。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399元,增长9.0%。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比上年增加65元,增长2.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10元,比上年增长20.3%;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350元,减少12.5%;人均转移性收入187元,增长26.1%。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791元,比上年减少5.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05元,增长2.9%,其中用于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18.1%、10.0%、14.4%、23.2%和11.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2.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6.78万人,比上年增长4.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5.12万人,比上年增长7.3%;参加失业保险193.01万人,增长2.6%。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4.99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81.28万人,增加5.54万人,增长7.3%;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4.29万人,增加3.0万人。重庆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是联系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邮电通信畅达18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大中城市之间开展了商包直投、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等业务和国家邮件互换业务。七、交通运输 重庆地处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地区,因此本世纪头20年,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交通发展重点将以推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标,建设承东启西、通南达北、为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快速通道,同时结合重庆市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需要,建设城乡一体、快速便捷、辐射内外的市域交通网,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国综合运输网规划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适当超前,着力打通出口,加快快速通道建设,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 公路交通方面,2010年基本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实现一二级公路连通各区县,三四级公路连通各乡镇,并通达各行政村,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快速高效、安全畅通的市域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县、乡镇公路站场,推进路、站、运一体化,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基本实现6小时重庆。远期继续加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农村公路的网络建设,并逐步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重庆市辖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所在地4小时左右到达重庆市主城区。水路交通方面,至2020年,建成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主城、万州、涪陵三枢纽港区为中心,航道网络畅通,港口布局合理,船舶技术先进,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与其它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航运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强长江干线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嘉陵江、乌江、涪江和其它有开发价值支流航道开发,并完善相应的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在继续完善建设枢纽港区、重点港区集装箱、汽车滚装、化危品、大宗散货、旅游客运等专业化运输系统,枢纽港区和重点港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在宏观调控下,适度开发建设一般港区和中小港点。逐步实现船舶标准化。铁路交通方面,按照一枢纽十干线一专线七支线的总体规划,2010年前重点建设铁路通道,完善铁路枢纽,逐步提高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到2010年基本形成一枢纽八干线的铁路骨架网络。一枢纽为重庆铁路枢纽,八干线为成渝线、渝黔线、襄渝线、遂渝线、渝怀线、兰渝线、达万线、万宜线。航空交通将以建设空港和提高吞吐能力为重点。按照一大三小的总体规划,加快完善重庆的机场布局。2010年前重点建成一大两小民航机场布局,营造安全、舒适、便捷、高品位的空港环境,确立西南地区中型枢纽机场的战略地位,推动重庆市和大西南的发展,构建沟通重庆与全国和世界的桥梁。2010年后,重点建设江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逐步推进重庆市第二国际机场的选址论证工作,推进金三角旅游支线机场建设。八、轨道交通 为了实现江泽民总书记确定的“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需求,根据重庆主城区两江环抱、山高坡陡、道路曲折的特殊地理环境,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