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doc_第1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doc_第2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年级:七 科目:语文 主备:张勤飞 参与: 任瑞霞 审核:时 间 2016/12/12 教学内容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2、感知作者李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味情感。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源利用 多媒体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注释】 、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芦管:即指题中之“笛”。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的绝唱。全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抒写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