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学领域及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doc_第1页
我国植物学领域及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doc_第2页
我国植物学领域及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doc_第3页
我国植物学领域及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doc_第4页
我国植物学领域及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由于相关领域的院士大多是闻名遐尔、众所周知的了,而且也几乎不亲自带学生,所以这里的导师介绍中略去院士级人物。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可能会疏漏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单位和导师名字。欢迎大家补充!植物分类与进化: 中科院植物所的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主要导师:葛颂(稻属植物的分类与进化、植物生态遗传学、植物进化生物学)、汪小全(分子生物地理学、松科植物系统分类与进化)、杨亲二(种子植物分类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子植物地理学研究组:李德铢(植物分类、植物区系地理与植物系统与演化)、张玲(植物繁殖生态学与进化)种子植物系统发育与演化研究组:彭华(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系统演化)高山植物区系起源与进化研究团组:孙航(植物分类和植物地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要导师:夏念和(植物分类学和植物资源学)、葛学军(种子植物分类学和保育生物学)、张奠湘(系统发育)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李建强(植物分类系统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进化适应开放实验室:刘建全(进化植物学、生殖与功能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复旦大学:钟杨(生物信息学,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植物生态学: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马克平(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董鸣(克隆植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韩兴国(生物地球化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物学)、蒋高明(生理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李庆军(植物繁殖生态学与繁育系统进化)、刘宏茂(民族植物学与森林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生态系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周国逸(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叶万辉(保护生态学、生物入侵)、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态学研究中心(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放实验站):刘建全(繁殖生态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大勇(植物繁殖生态学)、葛剑平(生态系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杜国桢(草地生态学、植物繁殖生态学)、王刚(理论生态学、植物个体生态学)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陈家宽(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及进化)、卢宝荣(生物入侵生态学)、李博(生物入侵生态学)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党承林(植物生态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浙昆植物生物地理3植物化学方面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搞得最好。主要是杨崇仁(植物化学、中药资源与化学博导)周俊院士周俊,男;汉族,1932年生,江苏省东台县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党员。1958年上海华东华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为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药评委,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他较早地创造性地将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及分布相结合,并形成了特色,为植物资源的利用及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40年中,系统地进行了薯蓣属、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天麻属、乌肥艏笆窨迫舾墒舻溺尢濉啤永唷冯募芭涮翘宓难芯浚硌趼畚?15篇,著作1部,发现药用植物的新化学成分350个。他率先在国内系统开展植物配糖体研究,1990年首次发现环肽配糖体。复杂带酯基糖链三萜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特色。他发现了18个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若于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如盾叶薯蓣、秋水仙碱、天麻素、宫血宁等),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资源植物化学研究”,198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他和贾良智共同主编的中国油脂植物,199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还先后获省部级奖9项。19601996年两次主持中国科学院天然药物等重大项目并获得成功。他从 1961年起研究云南一种著名复方成药,现其主要活性化学成分已清楚。近年他提出中药复方是多靶作用机理的组合天然化学库的思路,引起学术界重视。他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室主任和所长多年,在科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方面富有经验;筹建了植物化学开放实验室并形成了特色。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学科发展、科研组织及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善于发现人才,先后培养了近10名学术带头人,活跃在植物化学研究领域,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14人。孙汉董院士,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1939年11月出生,男,汉族,云南保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党员。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曾任所长,现任该所植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 孙院士系统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伞形科、樟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0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分离鉴定了1700余个单体化合物,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系列新的、新骨架、新类型的化合物500余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揭示了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多样性,直接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菌消炎和抗癌药物的广泛开发应用;还开发了中国橡苔香科、新型昆虫驱避剂、咽康舒等药物,治疗脑血管病二类新药灯盏细辛酚注射液已申报临床研究。孙汉董院士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药用和天然香科的植物资源、植物化学以及新药开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到2002年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0余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有190余篇;出版著作2部;申请国内外专利13项;有20余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科学院和省部级奖励,其中“香茶菜属植物二萜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于2002年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的研究论文,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根据2002年12月出版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类研究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2001年)报告,在中科院生物类研究中,他的SCI论文总数排名第一(114篇)在被SCI引用频次中排名第七;在“国内药用植物研究方面文献量居前15名著者”中,他位列第5位。他的主要成就有:率先开展了民间抗癌药物冬凌草的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迄至2002年,他的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对我国51种香茶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新化合物近400个,与有关单位合作发现了多种生理活性成分,为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新药开发作出了贡献。近10多年来,他的研究组已成为世界该领域的植物化学研究中心,近10年来国内外出版的二萜天然产物的综述文章和著作中,60%以上的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引自他的研究组的发现。其中以分子间氢键结合的二萜Diterp-Complex-RA(DCRA),60(3)203-206,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被Natural Product Reports14(4),309,0997杂志列为1997年的“研究热点”(Hot off the press);对三种国内红豆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发现新化合物70个,为该类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对31种伞形科药用植物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这些植物的利用和质控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50余种香科植物的资源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我国天然香料化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孙院士还非常重视新药开发,以他的基础研究为依据开发出的“冬凌草片”和“咽舒康”等抗菌、抗肿瘤药物早已上市;目前他所承担的云南省与中科院的院省合作的第一个新药项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注射用灯盏细辛酚”,2002年已申报临床研究。最近,他的研究组在天然药物的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从五味子科植物中发现了一系列结构新奇的三萜类化合物Organic Letters,5(7),1023-1026,2003;TetrahedronLetters,44,3531-3534,2003突破了原来对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的认识,其结果又一次被Natural Product Reports20(3),XXii,2003列为2003年度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热点”。孙院士至今已培养博士18人、硕士14人,在读博士8人,现任Phytomedicine、Tetrahedron等10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地区审稿人,2002年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郝小江,男,1951年7月10日出生于重庆,药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1968年为贵阳十九中学学生,1968年12月到贵州省黔西县重新区重新公社三堰大队四队插队落户,1971年8月进黔西县氮肥厂当工人;1973年9月为贵州大学化学系学生(工农兵学员),197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1976年9月1982年7月任贵州大学化学系、教师、助教;1982年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1990年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助理研究员;1986年4月1990年10月到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留学,1990年9月获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1991年3月1994年4月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副研究员,植物化学研究室主任,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1994年5月起先后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1995年1月1997年11月任昆明植物所常务副所长,植物化学开放室主任,1995年10月-2002年7月兼任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1997年11月起任昆明植物所所长;1999年起兼任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11月起任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1978年起从事植物化学和有机合成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43篇、其中在SCI刊物上发表81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已培养博士11名、硕士7名,在培博士生14名。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获卫生部的吴阶平杨森医药学植物化学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候选人(第一层次),1996年入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8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01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二)。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有:863重大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十五”重大项目,云南省重点项目等。主要科研成绩一促智新药的研究:以天然活性成分作为先导模型,设计并合成了系列化合物进行生理活性研究,发现其中的具有显著的改善记忆障碍的作用,其药效显著优于国外的同类药阿尼西坦,可用于改善各种记忆障碍、脑缺血性痴呆症和提高学习记忆能力。该项目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合作,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天津药物研究院作为协作单位,先后被列为国家科技部1035、“863”重大项目专题、中科院特别支持项目专题、云南省重点基金项目。作为创新药物,目前已完成临床前的全部研究工作。二药用植物的化学研究:本人及所领导的研究组已研究了4余种云南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天然化合物800余个,发现新天然化合物200余个,具有作为新药研究价值的化合物约余个。并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镇痛,抗肿瘤,抗血小板凝聚,抗炎方面、抗脑缺血的作用。其中代表性的研究为粉花绣线菊复合群的化学研究:涉及新成分的结构测定、结构修饰、化学反应、全合成、仿生合成、化学分类、生物活性、新药研究等内容。该项研究先后发现新成分50余个;首次探讨了由二萜至二萜生物碱的仿生合成,提出了该类生物碱的生源合成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