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野外工作方法技术-项目总览.ppt_第1页
MT野外工作方法技术-项目总览.ppt_第2页
MT野外工作方法技术-项目总览.ppt_第3页
MT野外工作方法技术-项目总览.ppt_第4页
MT野外工作方法技术-项目总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华南阵列式区域大地电磁场标准 网控制格架示范性实验研究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 2010年01月 大地电磁测深野外工作的方法技术按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执 行,即 DZT 01731997 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参考石油行业标准,即 SY T 58201999 石油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一、野外工作 1 仪器准备和测试 1.1 仪器标定 a) 施工 仪器在检测和标定合格后才能运往工区 。 b) 仪器进人工区后及按不同仪器的要求定期进行 标定时,相邻两次标定结果间相对误差应不大于2 。 c) 不能标定的仪器,应进行仪器稳定性测定。 磁探头,前置放大器,接收机 MTU5主机及部件 LEMI-417M型长周期大地电磁测 深仪主机及部件 Metronix产全频带电磁观测系统(左为FGS -03低噪声三分量磁通门传感器, 右为GMS-07e主机ADU-07e(频带DC-500Hz) ) 1.2 仪器一致性测定 当两台或两台以上仪器在同一测区施工 ,开工前和收工后应进行仪器一致性测 定。 多道仪器在同一测区施工,开工前及收 工后应进行各道间一致性测定。 在测区内选一固定点做对比点,各台仪 器采用相同装置进行观测, 观测结果经编辑、插值后计算同一极化 模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的均方相对误差 m不大于5%。 1.3 仪器稳定性测定 施工仪器开工前、收工后和长期施工满六 个月,应在对比点采用相同装置观测,同 台仪器相邻两次测定同一极化模式视电阻 率和相位的均方相对误差应不大于5%。 开工前、收工后的测定允许与仪器一致性 合并进行。 1.4 仪器的平行测试 仪器定期进行平行测试,以了解各道工 作状态是否稳定,两道间测定结果相对 误差应不大于2%. 2 试验工作 新工区开展工作之前,应进行试验工作以确定 合理施工参数及参考点位置。 2.1 电极距一般在50-300m内选择。试验可在 此间隔中选3-4个电极距,采用相同装置观测 , 经观测结果对比确定施工电极距、观测时间、 观测频段。 观测结果对比原则: a) 信噪比高,曲线质量满足I级(按6.4.1); b) 观测曲线对电性标志层(勘探目的层)反映 清楚; c)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试验测点应选择在地形平坦、干扰背景平 静地区,工区内如有钻孔可选在钻孔旁。 2.2 选择多个电磁干扰背景平静、地形平 坦的地方,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参考点(基 点)位置。 2.3 通过试验确定互参考道之间距离。 2.4 工作程度较高、地质条件及地电条件 清楚的地区,可以不进行试验工作。 3 测线、测点布置 3.1 测线应按设计书规定布置,根据实际 情况允许在测线、测点距10%范围内调整。 3.2 施工中如所获资料表明原设计的测线 长度不足以完成地质任务时,应及时延长 测线 3.3 测区范围内发现有意义的异常时,应 及时加密测线或测点,至少应有三个测点( 不同测线)在异常部位。 3.4 沿测线选择的测点,点距一般应按技 术设计规定。如因大地电磁测深曲线异常 或失去连续性,必须加密测点。 3.5 测点不能选在山顶或狭窄的深沟底 ,布点应选择周围开阔、至少两对电极 范围内地面比较平坦的地方。 3.6 选点应考虑布极范围内地表土质均 匀程度,点位不应设置在明显的局部电 性非均匀体旁。 3.7 所选测点应远离电磁干扰源,一般应: 离开大的工厂、矿山、电气铁路、电站2km 以上; 离开广播电台、雷达站、寻呼台lkm以上; 离开高压电力线500m以上; 离开繁忙的公路200m以上。 3.8 测点坐标和高程应实际测量。 3.9 完工的测点,应埋设木桩,桩上标明测点 编号、观测日期和施工单位。 4 观测装置的敷设 4.1十字型装置: 两对电极以测点中心对称敷设,水平方向的 两对电极(Ex,Ey)和两磁传感器(以下简称磁 棒)分别按正北(x)正东(y)互相垂直敷设,各 自方位偏差不大于10, 水平磁棒(Hx,Hy)顶端距中心点8 -10m的位 置, 垂直磁棒(Hz)垂直向下误差不大于10 ,埋设 于方位角2250,顶端距中心点10m的位置(见 图1)。 在施工条件允许的地方,均应采用这种敷设 方式。 4.2 L型和T型装置: 是两对电极距不以测点中心为对称敷设的 两种观测装置(见图2、图3), 在施工中不适宜十字形敷设的条件下采用 。 4.3 依试验确定或设计规定的电极长度 布极,电极按现场经纬仪实测水平距布 设,误差应小于I , 两对电极应布设在同一水平面内,确因 测点周围地表起伏不平,每对电极间相 对高差与电极距之比应小于10。 4.4 电极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2K,在沙 摸、戈壁、高阻岩石出露区,应采用多 电极并联,电极四周垫土等措施来降低 接地电阻。 4.5 电极应埋入土中20-30cm (干早土壤 和沙漠区应适当加深),保持与土壤接触 良好,两电极埋置条件基本相同,不能 埋在树根处、流水旁、繁忙的公路边和 村庄内,同时应避免埋设在沟、坎处和 存在表层电性不均匀体的地方。 4.6 水平磁棒方向应用经纬仪(或森林罗 盘仪)现场实测,方位偏差应小于10。 水平磁棒与垂直磁棒埋入土中应保持水 平和垂直,水平磁棒埋入土中深度为 30cm (多风地区或风季深度应大于 50cm); 垂直磁棒埋入土中深度为磁棒长度2/3以 上,地面上部应用土埋实。 4.7 埋设好电极、磁棒以后,观测时如 发现仍有不稳定现象,应检查电极、磁 棒埋设质量和接地条件,经处理达到稳 定再记录。 4.8 电极、磁棒联线及接入仪器或前放 盒的电缆均不能悬空,不能并行放置, 需用土掩埋或石块压实,防止晃动。 5 参考道工作方法 5.1 野外施工应采用参考道法。 具体工作方法分为远参考道工作方法和近 参考道工作方法。 5.2 存在电磁干扰的地区,应采用远参考 道工作方法施工。 远参考道工作方法分为固定的远参考道法 和移动的远参考道法(互参考道法): a) 固定的远参考道法是在固定点(这点称 为基点或参考点)设置磁棒(也可包括电极) ,测点上布置磁棒和电极,两点同步观测 ,测点移动。 b) 互参考道法是在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 测点上同样布设电极、磁棒,两点同步观 测,两测点的磁道(或电道)分别互作参考 ,观测完毕后两测点同时移动。 5.5.3 电磁干扰不严重或无电磁干扰地区 ,可以采用近磁参考工作方法施工。 近磁参考法是在测点布设电极和磁棒,距 测点一定距离(300- 400m)处布置一组水平 磁棒,与测点同步观测,以测点附近磁道 作为测点的参考,观测完毕同时移动。 5.4 固定远参考道法的参考点及互参考道 法两点间距离,均按2通过试验来选择和 确定。 5.5 参考道工作方法观测装置的敷设按4 进行。 6 观测 6.1 仪器到达测点,电极、磁棒的布设联接工 作就绪后,应检查以下内容: 电道、磁道信号线与屏蔽层的绝缘度应大于 2M; 各信号线与大地的接地电阻应大于2M; 电极、磁棒、信号线的埋置和敷设应按4.3- 4.8的规定进行。 6.2 观测记录前,应检查仪器与传输线联接是 否牢固,仪器启动后应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 各项测试,如噪声测试、增益测试、电极比较 、极性比较等。 6.3 观测时读人记录头段的各种参数,必须齐 全正确。 6.4 一个测点上大地电磁观测应连续进行,选 择干扰背景比较平静的时间记录。 6.5 每个测点应达到地质任务要求的最低观测 频率。 6.6 每一个频点应有足够的叠加次数,低于 0.OOlHz也不应少于三次叠加,以保证低频段 数据质量。 6.7 在观测过程中,随时注意监视各道变化, 如遇记录道反向、饱和、严重干扰等现象,应 及时补测。 6.8 从监视屏幕上分析视电阻率、相位曲线质 量,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应进行重测。 6.9 每个点观测完毕,应将数据转录到磁盘上; 野外施工结束,应刻制光盘存档。 磁(光)盘上应贴标签,注明施工单位、测区、 测线号、测点号、磁(光)盘编号、组号、操作 员姓名、日期等。 6.10 操作员和测量员要现场认真填写工作记录 和测点布置记录,格式见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和附录B (标准的附录)。 要求字迹清楚,符号正确,没有涂改现象。 7 检查点的确定 7.1 检查点应是同一测点,不同日期、不 同操作员、重新布极用相同或不同仪器的 重复观测点。 7.2 检查点应在空间、时间上分布均匀, 并选在干扰背景平静的地区。 7.3 检查点数不得少于全区坐标点的3 。 7.4 检查点的检查观测和生产观测全频 段视电阻率(TE、TM)曲线和相位(TE 、TM)曲线,应形态一致,对应频点的 数值接近, 经编辑、插值后两次观测同一极化模式 的视电阻率和相位的均方相对误差m不大 于5%,并编制误差统计表,格式见附录C (标准的附录)和附录D (标准的附录)。 均方相对误差m 按下式计算: 7.5 某些强噪声区,检查点相对误差达不到 7.4规定,应在设计中提出具体要求。 8 野外期间仪器、设备的维护 8.1 野外工作期间,如遇仪器发生大的故障, 又无法排除时,应当立即送回仪器修理部门修 理,不得自行拆卸。 8.2 野外应建立仪器检查、维护记录,详细记 载仪器使用情况及出现的故障和排除故障的措 施。 8.3 磁棒在搬迁、埋设过程中应轻装、轻放, 避免碰撞 8.4 不极化电极应经常清洗,更换溶液 ,保持罐内有充足、饱和的电解液,不 施工时所有电极均应并联放入电解液中 或埋于潮湿土壤中,电极间极差小于2mV 。电解液的使用、运输、处理应符合健 康、安全、环保(HSE)规定。 8.5 参考点与测点如以石英钟控制同步 观测,其石英钟精度不应低于lOns。 9 野外资料质量评价 9.1 全频段视电阻率曲线和相位曲线的质 量评价分为: 级:85%以上频点的数据,标准偏差 不超过20,连续性好,能严格内插曲线 ; 级 : 75%以上频点的数据,标准偏 差不超过40,无明显脱节(不超过三个 频点)现象, 曲线形态明确; 级(不合格):数据点分散,不能满 足级的要求。 9.2 每个测点的视电阻率(TE、TM)曲 线和相位(TE、TM)曲线分别进行评定 ,四条曲线按级登记,见附录E(标准的附 录),对级曲线应注明不合格原因。 9.3 观测点质量评价分为: 级:一个测点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四条 曲线级不少于两条,且无级,起始高 频不低于200Hz,低频符合设计要求; - 级:一个测点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四 条曲线中级不少于三条,起始频率和 低频段符合设计要求; - 级(不合格):不满足级要求。 9.4 测点(含检查点)质量评价满足I级品 率不小于70%、且级品率不大于2%,视 为野外工作质量合格。 10、主要任务和研究内容 10.1、主要任务: 采取针对性技术方案,采集中国大陆西 北-华南实验区44网度的I级精度 超宽频带大地电磁场“标准点”数据, 建立实验区I级精度44网度的电磁 标准网控制格架,为项目最终建立中国 大陆地壳和上地幔三维导电性结构标准 模型提供数据。 需完成西北与华南地区44的I级精 度电磁参数标准网控制格架共26个“标准 点”的实验观测, 其中西北地区12个,华南地区14个。 研究内容包括: 试验并探讨仪器设备、野外工作部署、测 站布置和远参考道观测等野外工作方法技 术对数据采集的影响。 4.1技术路线 (1)本课题将首先开展构建我国西北- 华南地区高精度大地电磁“标准点”观测 网试验研究: 选取研究区内典型地形、地貌及地质地 球物理条件区域,分别进行电磁测深方 法组合和不同观测阵列的观测方法技术 试验,具体试验内容和方案参见图10。 (2)研究高精度区域大地电磁场“标准点” 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并以研究程度较高 的重要构造区内I级精度控制格点上大地电 磁场的反演结果和其它地质与地球物理资 料的综合分析进行校验。 以十字剖面观测方式的数据处理解释流程 图参见图11。 4.2 研究方法 由于单一的观测方式不能保证满足本课 题西北-华南实验区内不同的地表和地下 电性结构组合条件的需要, 因此,先期进行多种观测方式及其有关 的数据处理试验研究是必要的。 重点试验研究地区初选为6个: (1)西北实验区内的塔里木盆地,表层 为沙漠戈壁覆盖、盆地内充填巨厚低阻 沉积层; (2)海南岛中部,它四面环海,海洋潮 汐对天然电磁场不同频带产生不同规律 的扰动影响; (3)鄂西山区,地形复杂,高程落差达 到近两千米,表层发育高阻碳酸盐岩, 沉积层与中下地壳发育中下扬子板块普 遍存在的低阻层; (4)福建福州地区,高阻火成岩大面积 覆盖区,且受海岸带影响; (5)大别山腹地岳西县,造山带内部, 超高压变质岩出露; (6)江苏太湖流域,河湖港汊区,工业 发达且地下水污染严重。 多种阵列观测方法技术试验,包括但不 限于如下举例: (1)十字短剖面观测方式(参考图12) 。 采用短“十”字剖面方式需约布置10个测 站,中心测站采用宽频大地电磁仪加长 周期大地电磁仪采集超宽频带大地电磁 场信号,辅助测站采集宽频大地电磁场 信号。 宽频观测要求每个物理点观测时间20个小 时以上,保证观测信号的频率范围达到 300Hz1/2000Hz; 长周期观测要求每个“标准点”观测时间1周 以上,保证观测信号频率范围达到(300Hz 1/10000Hz)。 在资料处理上,以与该“标准点”同时施工 的其他“标准点”的测站互为远参考站,采 用多道远参考观测技术与Robust张量阻抗 估计的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数据处 理质量。 这种观测方式至少可以测试: a) 一维反演结果与二维反演结果如何协 调; b) 电方位各向异性是如何影响二维反演 结果的; c)非交点处进行宽频观测或者长周期观 测的点距如何选择; d)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横向宽频观测或者 长周期观测的资料; 等等。 (2)多站组合远参考方式 拟在海岸带、沙漠腹地等难以采用短十 字剖面方式观测的测点实施,如海南岛 和塔里木试验点。 在“标准点”及围绕“标准点”多个半径的 圆周上正交布设观测站实施同步观测。 如图13所示情形, 在中心测站(“标准点”)采用宽频大地 电磁仪加长周期大地电磁仪采集超宽频 带大地电磁场信号, 同时在半径为R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