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国际贸易硕士论文.doc_第1页
[经济学]国际贸易硕士论文.doc_第2页
[经济学]国际贸易硕士论文.doc_第3页
[经济学]国际贸易硕士论文.doc_第4页
[经济学]国际贸易硕士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1导论早在2000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首先提出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会后,东盟与中国建立了由政府与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专家小组,就该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10年之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协定。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领导人在柬埔寨金边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谈判。在此次会议上,双方还签订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1.1课题背景与意义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重点合作领域有农业、信息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湄公河开发和相互投资。其中,农业无论对中国还是东盟都是非常重要的合作部分。从发展水平来看,各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都不高,都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消费习惯都趋同;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处于温带、亚热带,东盟大部分国家处于亚热带、热带,农作物具有品种、季节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因此农产品具有地区性消费的互补和互利性质,具有很广泛的合作基础;从产业转移、国际分工来看,近些年许多中国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的各个落后国家,而中国的产业又在进行进一步升级,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为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六条之规定,中国与东盟双方约定不迟于2004年l月l日开始实施“早期收获”计划,使得双方各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之前先行获利。而“早期收获”计划中所涉及的商品基本上全部都是农产品,主要对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加速发展的空间。本文通过对2004年以来,在“早期收获”计划条件下,中国、东盟双方农产品贸易状况、变化、前景等等因素的实证分析、理论研究,讨论调整贸易结构,改善贸易环境,实现双方双赢,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1.2概念综述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又称为对外贸易区、自贸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点外,还可以吸引外资设厂,发展出口加工企业,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大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等促进区内经济综合、全面地发展。现实中比较典型的自由贸易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1.2.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期望通过具有前瞻性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构筑双方在21世纪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期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壁垒,加深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联系;降低成本;增加区域内贸易与投资;提高经济效率;为各缔约方的工商业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该市场将为商业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容量;增强各缔约方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在各缔约方之间创造一种伙伴关系,并为东亚加强合作和维护经济稳定提供一个重要机制;通过逐步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现在农业、信息及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湄公河盆地开发六大合作领域的贸易自由化。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安排,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达鲁萨兰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和泰王国)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柬埔寨王国和缅甸联邦)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约18亿消费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将拥有约2万亿美元生产总值和每年约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1.2.2“早期收获”计划为了消除东盟各国对于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可能对东盟各国落后产业产生的冲击与负面影响的担心,并使东盟各国能尽快享受到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效益,中国主动提出“早期收获”计划。农业在大多数东盟国家中占重要经济地位,所以中国提前向东盟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减税范围以农产品为主,挑选一些东盟出口较多的农林水产品和其他产品,先行降低关税,减税速度原则上快于WTO承诺的降税速度。这些产品不用等到10年后再取消关税,而是提前到2004年1月起降税。这一举措优先给予东盟国家实惠,使大多数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获益非浅,因而受到它们的普遍欢迎。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六条规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首先放开农产品领域的关税,逐步减免约600项产品的关税,这600项产品相当于产品类别总数的10%,其中绝大多数为农产品或牲畜产品和水产品。双方约定,最迟于2004年l月l日开始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并将在2006年完成第一批废除关税计划。这一计划促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早启动,被称为“早期收获”计划(Early Harvest Program,EHP)。 按照“早期收获”方案,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的大部分农产品关税在2004年降到10%以下的水平,2005年降到%5,2006年实现零关税。中国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东盟4个新成员国更优惠的待遇。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六条2.(b)规定:“实施的最惠国关税税率”对于2003年7月1日时为WTO成员的东盟成员国及中国,指其2003年7月1日各自的实施的最惠国关税税率;以及对于2003年7月1日时非WTO成员的东盟成员国,指其2003年7月1日对中国的实施税率;1.2.3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颁布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农产品贸易包括第0、1、2、3、4章中的全部商品减去第2章中的第27、28类商品的贸易。根据HS分类数据,农产品在HS分类中覆盖了第l24章的全部商品,以及第35、38、40、41、43、44、47、50、51、52、53章中的部分类别产品的贸易。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六条3.(a)之规定,“早期收获”计划中所涉及的产品范围为:(i)下面各章中HS8或9位税号的所有产品都应包括在“早期收获”计划中,除非一缔约方在本协议附件1的例外清单中将其排除,此种情况下该缔约方的这些产品可以得到豁免: 描述01 活动物 02 肉及食用杂碎 03 鱼 04 乳品 05 其他动物产品 06 活树 07 食用蔬菜 08 食用水果及坚果。(ii)已将某些产品纳入例外清单的任何一缔约方可以在任何时候修改例外清单,将例外清单的一项或多项产品纳入“早期收获”计划。(iii)本协议附件2中所列的特定产品应涵盖在“早期收获”计划中,这些产品的关税减让应仅对附件2中列明的缔约方适用。这些缔约方必须就该部分产品相互提供关税减让。(iv)对于附件1或附件2所列的未能完成适当的产品清单的缔约方,经相互同意可在不迟于2003年3月1日前完成。据此,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和越南分别提出了部分例外产品;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分别提出了部分特定产品。1.3北美自由贸易区经验回顾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明显。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第一个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与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所组成的非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合作内容主要是自由贸易。1.3.1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与发展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了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并同时宣告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 ,NAFTA)正式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已发展至拥有4.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约11.4万亿美元,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都超过欧洲联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十多年来,虽然对其发展的成果评价不一,存在较大争议,但无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对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美、加、墨三国由于取消贸易壁垒和开放市场,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是基本肯定的。尤其是墨西哥的加入,使得NAFTA成为十年来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国际间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自由贸易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迈向经济一体化的疑虑基本得到消除。1.3.2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产业内贸易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纳入一个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体制。加拿大的原材料、墨西哥的劳动力与美国的技术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美国为轴心的生产和加工一体化。其中美、加生产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水平的产业内分工,而美、墨生产一体化带有明显的垂直的产业内分工的特点,美国将零部件运到墨西哥经加工后再返回美国。这种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体制使各国的产业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这对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跨区域合作是很有启示的。1.3.3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上现有的最大、最成功的自由贸易区,所以它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很多启示。第一,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区域合作可以使我国保持国际竞争力。上世纪末,美国在与欧洲和日本经济竞争中,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通过与协约国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稳固了美国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这与中国目前在国际经济中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保加强、人力资源成本升高等变化,很多原有的“夕阳产业”纷纷转移到落后的地区和国家,而很多东南亚国家由于同中国的地缘关系、自身经济发展状况等等,成为了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同时,中国国内的产业升级进程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要想保持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消除由于中国加入WTO而带给周边国家的忧虑和担心,就必须融入某个区域一体化组织(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并在这个大区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或者核心地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是起到这一作用的良好途径。第二,自由贸易区应通过协议章程循序渐进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采取了以合作协议来逐步推进的方式。各协议国签订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协议,主要内容包括:消除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开放服务贸易、便利和贸易有关的投资,以及实行原产地原则等,还包括劳工(NAALC)、环境(NAAEC)等附属协定。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协议条款规定在10年内逐步消除所有贸易和投资限制,对几个敏感行业的过渡期为15年。这是一个复杂的国际协议框架,它提供了一整套的规则和制度框架来管理三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同时提供了吸纳新成员和采用新的争端解决程序的机制。这样一种在协议框架下逐步发展的合作方式,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经济合作是有借鉴意义的。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同,东盟各国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层次放开市场、减免关税,并且制定例外产品和特定产品条款。比如,2003年6月18日,中国与泰国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泰王国政府关于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中泰两国将从2003年10月1日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提前实现中泰之间蔬菜和水果产品进出口的零关税,这意味着东盟十国中农业最为发达的泰国将率先进入中国市场。2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综述2.1农产品贸易的理论研究农产品贸易的理论研究早在古典贸易理论中就已产生。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中用绝对优势的理论解释了对外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只要各国的分工建立在各自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贸易双方就都能获得利益。并且,亚当斯密鼓励自由贸易,坚决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认为自由市场实际上就是一个自行调整机制(“无形的手”),可以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坚决主张自由贸易。继亚当斯密之后,大为李嘉图(David Ricardo)创立了比较成本优势理论。1815年,在著名的英国谷物法存废争论中,大为李嘉图提出了他自己的国际贸易学说,即“比较成本说”或“比较成本规律”。大为李嘉图提出:即使一国的任何产品在生产方面与他国相比都没有绝对优势,只要集中生产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仍然可以通过与他国贸易获得利益。据此, 大为李嘉图极力主张废除谷物法,让各国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大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和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即HO理论,解释了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中两国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各要素丰裕程度决定的,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各国资源享赋不同以及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比例不同所决定的。所以,一国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国相对比较丰裕的那些生产要素生产和出口产品,进口那些本国相对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谈到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就要考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情况是反映国际贸易分工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资源禀赋条件的不同导致了产业间贸易,但是目前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证明同一产业内进行的贸易比不同产业间发生的产业间贸易增加更快。中国和东盟间的贸易增长就主要来自于产业内贸易的增长。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Verdoorn(1960)对“荷比卢经济同盟”以及Balassa(1962、1966)对欧共体(EEC)成员之间在同一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方式进行的研究。1975年,根据谷洛贝尔洛伊德(Grubel Lloyd )的研究,用产品多样化和规模经济的概念解释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如果在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当消费者追求商品多样性,那么一个国家会集中优势发展优势产业,而不是全面生产多种产品,因此发生了同行业内的贸易。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跨国公司及FDI导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式研究的基础上,Helpman(1984)通过模型证明了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与国家的相对规模和要素禀赋差异有关。Greenaway(1995)则认为,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南北贸易都是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垂直专业化和价值链细分的产品零部件贸易成为产业内贸易中的研究重点。这类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东亚地区贸易模式的研究。归纳这些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最终产品贸易模式为资本密集的国家,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度如果大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该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法则不仅仅局限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范围,对所有最终产品都是适用的。一般来说,人均收入越高、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资源享赋条件越相似、市场规模越大、贸易壁垒越低、运输成本越少、跨国企业的活动越多,那么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越高。因此随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的种类将呈现多元化,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也各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2.2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实证研究2.2.1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对于产业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通常根据国际通行的贸易统计方法,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3位数分组作为产业划分的标准。产业内贸易包括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指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替代性的商品;差别产品指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实证研究表明,差别产品较同质产品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Grubel & Lloyd,1975)。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逐年攀升,双方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93年的155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026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14年间上升了13倍多。同时,双方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上升,据测算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IIT)已从1993年的0.46上升至2003年的0.70,最高的年份达到0.76。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从东盟总体来看,农产品产业间贸易对于1996年以来贸易增加的贡献率远远大于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产业间贸易是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增加的主要贡献力量,并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从各国来看,中国与印尼的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主要依赖产业间贸易,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很低;中国与泰国和菲律宾的产业内贸易对于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都有增加的趋势,但是还没有超过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因而产业间贸易是农产品贸易增加的主要形式;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农产品贸易比较复杂一些,2002年之前主要依赖产业内贸易,2002年以后转化为主要依赖产业间贸易;中国与新加坡和越南的产业内贸易贡献率一直都大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因而这两个是东盟内部仅有的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增长主要依赖产业内贸易的国家。2.2.1中国东盟农产品早期收获的效果研究“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给中国和东盟成员都带来了益处。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止2005年6月,中国享受“早期收获”计划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产品货值已达11.53 亿美元,税收优惠总额达到10.16亿元人民币。中国品种繁多的蔬菜、肉类和其他农产品,以优惠税率进入东盟市场,也为东盟国家居民带来了实惠。按照这个进程,“早期收获” 计划所列的600多种农产品到2006年全部实现零关税。2004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当年,我国与东盟全部贸易总额达到105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其中,我进口629.8亿美元,增长33.1%,出口429亿美元,增长38.7%。与这种良好的进出口形势相比,早期收获产品由于受到降税带来的影响,进出口贸易出现了更加喜人的局面,全年贸易总额达到19.7亿美元,同比增长39.8%,其中,进口11.5亿美元,增长46.6%,出口8.2亿美元,增长31.2%,增幅明显高于2003年同类产品的增长速度,也高于2004年总体贸易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东盟关系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国东盟贸易总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975的3.55%升至2005年1-11月的9.14%。2005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有所回落,为12.6亿美元,但占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比重高达85.7%,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成为中国农产品全球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下表为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概况。2006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加为19.0亿美元,而2006年中国农产品总贸易逆差仅为9.6亿美元。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第一阶段“早期收获”方案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了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尤其是给东盟各国农业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东盟农产品对中国市场依赖性增强。2007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84.08亿美元增长到2025.5亿美元,增长了23倍。中国和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同时2007年多数农产品国际价格快速上涨,中国国内价格变化相对比较平稳,目前中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明显增强,这将使得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速将有所减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将会有所缓和。由此可见,“早期收获计划”对中国与东盟来说,更有利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国的挑战更大于机遇,我国应积极应对国内受到“早期收获”计划带来的冲击,引导我国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商业化进程,充分利用我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扩大农产品制成品的深加工细加工的出口,来补偿我国果农菜农的损失。2.2.2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的研究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到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 关于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结构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额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再增长的过程,从1997年的297.71亿美元变成了2004年的502.11亿美元,增长了1.68倍,农产品对外贸易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商品的增长速度(见下图)。近几年东盟农产品国际贸易额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再增长的过程,从1997年的522.74亿美元变成了2004年的662.82亿美元,增长了1.27倍。农产品对外贸易对东盟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东盟商品贸易额的增长,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01年2003年间的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总贸易额的增长(见下图)。而且由于中国与东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产业结构相似,相互间的经济竞争不可避免。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下5种趋势:(1)随着我国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商品的增长速度;而随着东盟商品贸易额的增长,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几乎是一致的;(3)总体而言东盟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增长可以带动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4)中国和东盟在谷物和肉类的出口方面表现出了竞争性,但是这种竞争性并不明显;(5)中国和东盟在谷物制品和肉类制品的出口方面则表现出了依存性,而且这种关系还比较显著,这可能也是亚洲地区纵向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带来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在东盟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虽然偏小,但中国与东盟的多元化贸易格局已初步形成,基本形成般贸易、边境贸易、出口信贷、易货贸易等互为补充的贸易格局,增长速度迅猛,增长空间巨大。2.2.3 中国东盟农产品地区间贸易研究内地泛珠三角区域“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前沿地区,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3年内地泛珠三角区域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16.2亿美元,至2007年已达40.7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其中进口由2003年的8.7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2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1.5%;出口由2003年的7.5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14.7亿美元,年均增长18.3%。自2003年开始,内地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5年间贸易逆差累计增长8.4倍且持续扩大,但进出口增幅差距明显收窄,而且一般贸易是内地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主要方式,占同期农产品进出口总值近8成,2003年2007年以年均29.5%的年均增长率持续扩大。同时由于内地泛珠三角区域的地理优势,农产品边境小额贸易蓬勃发展,内地泛珠区域中的广西、云南两省与东盟中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山水相连,有着漫长的边境线。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区位优势,在国家对边境小额贸易实施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两省与东盟农产品边境小额贸易连年增长,进出口总值从2003年的2.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8%。由于气候等原因,内地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间的农产品既有种类上的差异性,也有季节上的互补性,明显的经济互补性带来农产品贸易“双赢”,区域间优势产品进出口增长趋旺。另外,近年来,我国对棕榈油的需求持续增加,东盟作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和出口基地,很好地满足了我国特别是内地泛珠区域的食用植物油需求。2007年进口12.6亿美元,比2003年大幅增长3.3倍。此外,内地泛珠三角区域对东盟出口药材和水海产品分别为3558万美元和3528万美元,分别增长1.9倍和15.8%.在丰富东盟市场的同时也为我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空间。王振威研究了辽宁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之间贸易发展的潜力、北菜南进已为辽宁的蔬菜出口东盟市场带来了极好的商机,辽宁在东盟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达数十种之多:蔬菜方面有胡罗卜、大蒜、元葱、西兰花、娃娃菜、马铃薯等;果品方面,重点是绥中白梨、鞍山南果梨、富士苹果、各种惹类(树蓦、草暮等)、李子、大枣、板栗、硬粒葡萄等及其加工品;各类食用菌及速冻蔬菜食品等也有很大需求;杂粮、畜产品、各类加工食品都有很大潜力。由此可见,南方也好北方也好,虽然对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出口有不利之处,但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仍具有很大的潜力,关键各级政府要应大力引导和支持与东盟农业合作,大力构建与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培育跨国农产品贸易合作实体,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2.2.5中国东盟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常用的定量方法是显性比较优势法。该方法是由巴拉萨(B. Balassa)1965年提出来的,它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对比分析各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RCA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商品的出口相对集中,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RCA小于1,则相反。1、农产品总体优势比较根据国际组织和国内一些专家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中国RCA值小于1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现为0.5左右,农产品出口从整体上已经丧失了国际比较优势。这是由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快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引起的,而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左右。在东盟各国中,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4国在农业上具有相对丰饶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他们农产品的RCA均大于1,其农产品出口额占了东盟10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以上;缅甸、柬埔寨和老挝3国属于传统的农业国,经济实力差,农业投资能力弱,农业技术进步慢,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发展速度远低于世界农业发展水平,农产品的RCA值不断下降,尤其是老挝和柬埔寨已不具有农业的比较优势, 农产品的RCA值仅为0.30.6左右;菲律宾自1996年以来农产品的RCA一直小于1,且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已丧失了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新加坡和文莱两国由于受农业资源缺乏的约束,其农业在农产品出口中表现出比较劣势。2、谷物及其制品优势比较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作为人们基本生活资料和战略资源,政府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对粮食的生产和进出口实行干预,使得粮食生产量大,成本较高,加工技术较低,未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粮食生产的优势,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中国谷物出口的RCA值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0.9左右,下降到近年的0.5左右,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东盟的泰国、越南和缅甸3国谷物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谷物出口的RCA值高达4以上。尤其是泰国,其谷物出口的RCA值还不断提高,显示出其越来越强的比较优势。目前,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泰国在谷物制品出口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RCA值一直保持在1左右。除了泰国、越南和缅甸3国外,东盟其他国家在谷物及其制品出口方面都不具有比较优势。3、肉类及其制品优势比较由于中国的养殖业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缺乏规模效益和标准化质量安全保证,致使中国在肉类产品生产中劳动力资源的相对优势日渐下降,使得肉类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的RCA值由90年代初的1以上下降到近年的0.5左右,丧失了国际比较优势。而中国的肉类制品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国肉类制品出口的RCA值上升到了2左右。东盟国家中泰国由于肉类产品主要来自于集约化农场,其肉类产品及其制品出口显示出其不断上升的国际比较优势,肉类产品出口RCA值由90年代初的1.2左右上升到近年的2.3左右,肉类制品出口的RCA值从90年代初的1.7左右上升到近年的的8.5左右,表现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东盟其他国家受资源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肉类及其制品出口方面均表现出比较劣势。4、水果蔬菜及蔬菜制品优势比较中国水果蔬菜由于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受到国外市场技术壁垒的阻碍,致使中国水果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弱,出口的比较优势呈现下降趋势,其RCA值从90年代初的1以上下降到近年的0.8;而中国的蔬菜制品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RCA值一直稳定在2左右。东盟国家中泰国、越南、缅甸和菲律宾4国水果蔬菜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近年来,这4国水果蔬菜的RCA值均达到1.6以上。泰国的蔬菜制品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蔬菜制品的RCA值为3.2左右。东盟其他国家缺乏水果蔬菜及其制品的竞争优势。3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3.1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体现状分析3.1.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基本特征1996年以来我国与东盟总体贸易情况年份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亿美元)贸易差额()贸易总额比上一年增长(%)1996192.188.2103.9-15.74.31997228.9109.2119.8-10.619.21998216.293.5122.7-29.3-5.51999256.8111.8145.1-33.318.82000395.2173.4221.8-48.453.92001416.1183.8232.3-48.55.32002547.7235.7312-76.331.52003782.5309.3473.2-163.942.920041058.8429629.8-200.835.320051303.7553.7750.0-196.323.120061608.4713.1895.3-182.223.420072025.51083.6941.4142.225.91996年以来我国与东盟总体贸易情况1996年以来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年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贸易额(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亿美元)贸易差额贸易总额比上一年增长(%)199629.314.115.2-1.1199728.312.216.1-3.9-3.4199830.319.111.27.97.1199926.914.312.61.7-11.2200027.512.315.2-2.92.2200122.711.910.81.1-5.3200232.417.015.41.636.0200341.818.022.8-4.829.0200456.018.437.6-19.234.0200561.024.236.8-12.68.9200680.030.549.5-19.031.1由于中国东盟处于不同的气候带,在农产品、农业投入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多数农产品具有地区性消费的互补和互利性质,因此具有很广泛的合作基础。经10多年发展,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已呈现如下基本特征:1、总量快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由1996年的2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8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自1996年以来,东盟与世界农产品贸易不断下降,由1996年的521亿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430亿美元,但东盟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说明中国已成为东盟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尤其是自从双方2004年早期收获计划签订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农产品贸易年增长率分别为34%、8.9%和31.1%,2006年双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80.0亿美元。(所有数据如上表显示)2、多样化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盟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主要以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为主,1994年为最高,出口额达到了19.12亿美元,占当年东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4%。其后,东盟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中的谷物、蔬菜、水果、食糖、鱼类等快速增长,21世纪初,东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出口比例下降到仅占总额的50 %左右,其他农产品出口量比例上升到约50,其中鱼类约占到13%,蔬菜约占到7%,水果约占到7%,食糖约占到6.5%,谷物约占到5.5%。东盟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同时,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主要为蔬菜、水果、谷物、种子和加工食品等。近几年,中国出口到东盟的蔬菜和水果、谷物和种子、加工食品分别约占其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总额的28%、17%、37% 。3、中国贸易逆差增大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规模迅速扩大,而出口规模增长缓慢,贸易逆差加大。中国同东盟农产品贸易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顺差500万美元左右,发展到21世纪初的年逆差20多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依据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同时也反映了我们需要积极应对贸易自由化挑战,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同东盟现在的农产品贸易规模与其对全球贸易规模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不大。2001年,东盟与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为430亿美元,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30亿美元左右,仅占7%,只是东盟与美国农产品贸易额的1/2,比东盟与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少了1/ 3 。虽然东盟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发展很快, 但由于基数低,总贸易额不大,双方合作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3.1.2我国对东盟农产品结构分析随着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额的增长,农产品贸易额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在这种增长中我国出口的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表3可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东盟的四大类贸易农产品的比例关系变化不大。大宗农产品、可用于直接消费的农产品、园艺产品和加工后的中间产品的比例关系大体是26:34:26:14,虽然以可用于直接消费的农产品为主,但出口产品的集中度不明显,可用于直接消费的农产品所占比重仅比大宗农产品和园艺产品高出8。可用于直接消费的农产品所占比重大幅度增长,由1987年11.18,增加到2004年的33.71,增幅达22.53,年均增幅达1.26;同期,加工后的中间产品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降幅达24.59,年均降幅达1.37。由上述特征推断可知: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上升的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果类、水产类),东盟是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的重要伙伴,2005年中国出口东盟的蔬菜数量以及出口金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呈量价齐增趋势,其中蔬菜出口数量为133.13万吨,同比上升15.5,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9.58,出口金额5.81亿美元,同比增加24.05,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2.96(张吉国,2006);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下降的是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谷物等)。而且在东盟10国中,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密切的国家主要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2006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分别是中国农产品第6、8位出口国,菲律宾、泰国、越南、新加坡均在前15位,中国对这些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分别为8.45、6.13、4.59、3.64、3.51和3.19亿美元,中国对这6个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对东盟总出口额的比重为90%。2006年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分别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第5、8、9、20大市场,从这些国家进口农产品价值分别为17.15、12.87、12.48和3.62 亿美元,占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的比重为95.0%。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东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当的几个国家,对新加坡、文莱以及不发达的柬埔寨、缅甸进出口较少。中国从东盟国家主要进口产品为棕榈油、木材及木制品、木薯干和热带水果,而且进口国家比较集中。例如2005年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36.8亿美元,其中仅第15章农产品就20.31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50%以上;15章农产品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进口额分别为12.71亿美元和7.49亿美元,占从东盟进口的99.5%,主要品种为棕榈油。2005年中国从东盟进口44章农产品8.44亿美元,其中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分别进口为4.88亿美元、1.83亿美元、1.04亿美元,主要品种为各类原木及锯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国家和产品品种都比较分散。2005年中国出口东盟农产品24.2亿美元,除07章、08章、16章(注:商品类章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商品目录分类)分别出口4.634、3.478和2.631亿美元外,其余各章都在1亿美元左右,而且各章出口产品品种和国家也很分散。例如07章产品,2005年中国出口东盟4.634亿美元,其中出口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分别为1.504亿美元、1.362亿美元、0.662亿美元、0.447亿美元、0.351亿美元、0.308亿美元。出口产品分散,主要有马铃薯、蒜头、洋葱、菜花和甘蓝、胡萝卜、干香菇等。 3.2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3.2.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法是由巴拉萨(B. Balassa) 1965年提出来的。它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它可用公式表示为:RCAik(XikXi)(WkW),式中,RCA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ik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商品的出口相对集中,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RCAik小于1,则相反。虽然该方法存在缺陷,受到质疑,但它与改进过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ij)得到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刘雪等,2002)。所以,本文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测量中国和东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3.2.2数据来源和农产品统计范围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它提供了自1962年以来160多个国家分产品和分流向的贸易统计数据。粮农组织数据库(FAODATABASES)。东盟秘书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颁布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Classification, SITC)制订了农产品的范围。根据这一分类,农产品包括属于SITC分类第0、1、2、3、4章中的全部商品减去第2章中的第27、28类商品。如果采用了HS分类数据,通常需要将其转换为SITC数据以确定农产品的范围。按照两种分类制度转换的对应关系,农产品在HS分类中覆盖了第124章的全部商品,以及第35、38、40、41、43、44、47、50、51、52、53章中的部分类别。本文根据数据来源的可得性,采用SITC分类。3.2.3中国东盟在农产品上的比较优势1、农业总体优势比较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RCA值小于1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的0.616减少到2004年的0.433,农产品出口从整体上已经丧失了国际比较优势,呈现出比较劣势。在东盟国家中,缅甸、柬埔寨和老挝3国均属于传统的农业国,但近年来农产品RCA值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这3国都是世界上最小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差,农业投资能力弱,农业技术进步慢,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发展水平。东盟各国中农业既有比较优势又有市场竞争力的国家为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4国农产品的RCA均大于1。这些国家在农业上具有相对丰饶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其农产品出口额占了东盟10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以上。菲律宾自1996年以来农产品的RCA一直小于1且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已丧失了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新加坡和文莱两国由于受农业资源缺乏的约束,其农业在农产品出口中表现出比较劣势。2、谷物及其制品优势比较上表显示,中国在谷物及其制品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中国谷物出口的RCA值由1996年的0.980,下降到2004年的0.504,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谷物出口受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粮食生产的优势;中国粮食产品成本较高,已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需求量较大,而且粮食产品成本较高,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中国谷物制品不具有比较优势。泰国、越南和缅甸3国谷物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谷物出口的RCA值高达4以上。尤其是泰国,其谷物出口的RCA值由1996年的4.230上升到2004年的4.847,显示出其越来越强的比较优势。目前,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泰国在谷物制品出口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RCA值一直保持在1左右。除了泰国、越南和缅甸3国,东盟其他国家在谷物及其制品出口方面都不具有比较优势。3、肉类及其制品优势比较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越南肉类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肉类产品出口的RCA值,中国和越南分别由1996年的1.035和1.252下降到2004年的0.403和0.16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