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重组发展状况.doc_第1页
银行业的重组发展状况.doc_第2页
银行业的重组发展状况.doc_第3页
银行业的重组发展状况.doc_第4页
银行业的重组发展状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日本银行业重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XX届世界经济研究生 朱丽莉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具竞争优势,银行间的重组无疑是在短期内获得大型银行的有效途径。由于银行间的重组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达到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增加市场势力的目的,因此,在20世纪 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997年和1998年甚至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GDP连续2年出现负增长。在此情况下,日本的银行股票大幅下跌、不良资产迅速上升、金融机构相继破产。面对着国内经济的低迷和国际银行业掀起的重组并购浪潮,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也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活动。日本银行业重组的目的是实现规模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以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日本摆脱金融困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在此次重组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采取制定和修改相关法规、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处理不良资产、提高银行业务核心能力等措施,促使日本原有的二十多家大银行合并为目前的三大金融机构,即三菱UFJ集团(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和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组成)、瑞穗金融控股公司(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组成)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住友银行与樱花银行组成)。日本银行业大规模重组的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实现了范围经济和多元化经营;再次,促进了日本的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体制改革;最后,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加快了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进程。但是,日本银行业重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增大就业压力、带来一些潜在的战略风险和管理风险以及提高银行垄断程度进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等。目前,我国的银行业重组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中日两国在银行业重组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研究日本银行业重组,会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带来一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从银行业重组的相关理论出发,在概述日本银行业重组产生的背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银行业重组的特点、采取的措施、重组后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根据我国银行业重组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日本的经验和启示,对我国银行业重组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日本银行业,重组,不良资产目 录前 言1一、银行业重组的基本理论与模式研究2(一)银行业重组的概念2(二)银行业重组的基本理论2(三)银行业重组的模式6二、日本银行业重组的背景8(一)国际环境8(二)国内环境9(三)银行业重组的历史背景11三、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银行业重组的发展状况与特点14(一)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银行业重组的发展状况14(二)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银行业重组的特点17四、日本银行业重组的措施及效果分析20(一)日本银行业重组的主要措施20(二)日本银行业重组的作用和影响21(三)日本银行业重组面临的问题25(四)日本银行业重组的经验27五、我国银行业重组的现状、问题与日本经验的借鉴30(一)我国银行业重组的现状30(二)我国银行业重组存在的问题32(三)借鉴日本经验,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重组34参考文献39后 记42前 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的日益发展,各国银行业正在逐步进入全球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为迎接这一新时期的到来,各国银行业先后开展了规模空前的重组活动。在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来,为了恢复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并顺应全球性银行业重组的趋势,银行业也展开了大规模的重组活动。2000年9月,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组成了瑞穗金融控股公司;2001年4月,住友银行与樱花银行组成了三井住友金融集团;2000年4月,东京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和日本信托银行组成了东京三菱金融集团;2001年4月,三和银行、东海银行和东洋信托银行组成了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2002年3月,大和银行与旭日银行组成了理索纳金融控股公司。由此,日本银行业就形成了五大金融集团共同面向21世纪的新金融格局。2005年10月,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和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又联合组建了“三菱联合金融集团”。从此以后,日本银行业又形成了三菱联合金融集团、瑞穗金融控股公司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银行业的重组不但重建了日本的金融体系,使日本传统的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恢复和提高了日本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日本金融业以及日本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银行业重组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日两国银行业重组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日本银行业重组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对我国银行业重组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一、银行业重组的基本理论与模式研究(一)银行业重组的概念银行业的重组包括银行合并、银行联合和银行并购(兼并和收购的统称)三种方式,它们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其中,银行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通过签订协议,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将资产合为一体,组建一家新银行的行为;银行联合是指没有资本关联的两家或多家银行联合,联合后仍保持独立的实体地位,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性合作关系;银行兼并是指一家银行通过现金收购或控股的方式,吸收合并另一家或多家银行,并承继其原有的资产和债权债务,被兼并方的法人地位不复存在;银行收购是指一家银行取得另一家或多家银行全部或部分的控制权或经营权,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被收购方的法人地位可能继续存在,也可能不复存在。(二)银行业重组的基本理论 银行业重组理论是世界各国银行业重组实践的结晶,主要研究银行业重组的成因以及效益问题,包括市场势力理论、效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金融博弈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1市场势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Market Power)源于经济学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通过重组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从而能相应增强自身对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并增加银行长期获利的机会。 吴韡: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57页。在金融国际化、自由化进程日新月异,外资银行冲击强烈的情况下,银行之间往往会通过合并的方式组成大型银行集团,以巩固和强化竞争力。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扩大银行规模会增强银行实力。银行重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增加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大市场份额,最终导致某种形式的合谋和垄断,产生巨大的竞争优势,增加长期获利的机会。一般来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金融机构通过重组可以增强市场势力:(1)金融需求下降,服务供给过剩;(2)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使国际竞争变得更为激烈;(3)法律变得格外严格,使包括合谋在内的金融机构间的多种联系非法化。一方面,银行合并实现了规模经济,有可能增加社会福利;另一方面,银行合并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也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要判断合并对社会影响的好坏,必须看合并后社会净福利的增减情况。然而,在当今西方各国银行合并浪潮盛行的情况下,新的理论观点认为合并不仅不会形成垄断价格,反而由于内部化后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导致价格下跌,进而带来消费者与社会净福利的增加。因此,各国都鼓励银行之间进行重组。2效率理论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认为银行重组活动不仅能使参与重组的双方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经营绩效,而且也能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这些效率和收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重组促进管理层改善经营和实现某种形式的业务合作而获得的。银行重组的具体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作效益,即通过强强联手,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消除业务重叠以降低经营成本,实现1+12的效应;二是规模效益,即通过经营规模(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和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经营成本的下降,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效率理论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鼓励银行之间的重组,具体包括规模经济理论、效率差异化理论和价值低估理论。(1)规模经济理论所谓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变动关系。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比,银行的规模经济更容易形成。银行规模经济的形成既不受社会对产品总需求数量的限制,也不受社会对产品规格、款式等不同偏好的约束。同时,作为银行主要经营对象的货币和资本具有同质性,这就决定了银行具有无限拓展的空间。一般来说,银行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所有债权人同时提款的可能性越低。因此,银行的准备金率就可以下降,银行存款的派生效益也就越大,从而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银行规模扩大还可以提高其信用等级,促进银行效益的提升。 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月,第42页。(2)效率差异化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重组的原因在于参与重组双方的管理效率不一致。如果A银行的管理效率优于B银行,且其拥有的资金超过日常的贷款需求,那么在其规模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并购重组管理效率较低的B银行就可以使其剩余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B银行的管理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这样,A、B两家银行都能够因资金的有效结合而提高收益,即1+12。由于管理上的合作效应实现后整个社会的效率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因此该理论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管理合作”理论。(3)价值低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并购重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目标银行的市场价值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重组活动才能发生。托宾以比率Q来表示银行重组发生的可能性,其中Q=股票市值/资产的重置成本。当Q1时,形成并购的可能性小;当Q时,形成并购的可能性大。在银行业的并购中,只有上市银行才能实现这种收购。未上市的银行只能在场外收购重组,其价值不通过证券市场,而是通过一般市场的价值规律来体现。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技术条件、股票价格变动频繁时,并购活动会增多。3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又称内部化理论,它揭示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即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主要包括为获取交易对象而支付的信息费用,为谈判、签约而支付的签约费用和为监督执行合约而支付的履约费用。该理论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会导致交易完成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而重组可以使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威廉姆森指出,机会主义行为、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发生的频率对交易成本都有影响,它们的相互影响会使市场运作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完成交易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为节约交易费用,可以采用新的交易形式,即通过企业之间的重组把原来的市场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过程,从而降低交易费用。银行虽然可以通过重组来节约交易费用,但也不能无限扩张,因为组织银行内部活动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费用,即组织费用。随着重组的进一步进行,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费用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当降低交易费用与扩大规模所增加的内部监督、内部管理的边际成本相等时,银行就不会再扩大规模,否则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所以,交易费用理论认为银行重组的边际条件,是银行边际交易费用的节约额等于边际组织费用的增加额。4金融博弈理论金融博弈论(Game Theory)是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金融博弈论题。博弈理论主要研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参与者的理性决策行为及其决策均衡的理论。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博弈均衡。银行之间的联盟与合作是一种合作博弈,它是在银行双方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而形成的一个博弈,其优势在于程序简单迅速,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合作博弈中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容易导致合作双方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和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从而打破均衡。银行间的并购属于一种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非合作博弈的动态均衡。在由美、日、欧等少数银行垄断的世界金融格局中,寡头银行之间总是长期处于“竞争协调再竞争”的均衡博弈中,短期的合作博弈总被长期的竞争所打破。因为,首先打破合作均衡的总能从中获得较大的利益。金融博弈论者认为,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先行者具有先发优势,先发优势在竞争中获得的利润要远大于追随者;而且,先发优势有利于先行者增大其在新一轮的谈判、协调中的力量和地位,能进一步提高效益和增加竞争力。 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月,第15页。从实际情况看,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结构大调整中,银行间的竞争与并购总是多于银行间的合作,其目的就是要在激烈的世界金融竞争博弈中抢占先机,主导市场。5金融监管理论金融监管理论又称分子与分母对策理论。巴塞尔协议对世界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规定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其资本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能少于4%。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些银行往往通过重组来压缩资产规模和增加资本,从而提高自有资本比率。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计算方法,衡量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的资本比率的公式是:一级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100%核心资本/(资产风险权重)100%总风险资本比率总资本/风险资产100%总资本/(资产风险权重)100%所谓分子对策就是扩展银行的核心资本,同时利用其附属资本使总资本迅速扩张。所谓分母对策就是充分利用负债,降低资产总额,优化风险资本结构,降低风险权重。(三)银行业重组的模式1合并模式合并模式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合并成统一的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银行,合并后,原有的银行机构解散,其债权债务均由新设立的银行继承。合并一般是在具有相关性和互补性的银行之间进行。通过合并,可以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进而达到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经营实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目的。此外,合并使银行的垄断程度大大加强,从而也可能导致金融效率的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2联合模式联合模式是指银行与银行之间,以及与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契约形式在某些业务方面实现联合和资源共享。银行联合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资本关联,联合双方仍保持独立的实体身份,其内部经营管理框架在实施联合后保持不变,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性合作关系。联合模式效率高、风险低、合作交易成本低、形式灵活多样。可能的风险是合作形式较为松散,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规模的、有竞争力的银行实体,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3并购模式银行并购是银行兼并与银行收购的统称,它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个或多个银行被另一个核心银行或“品牌”银行接收和整合,形成以并购银行为核心的银行集团。核心银行取得被并购银行的经营控制权、财务控制权和人事任免权。不过,被并购银行仍然可以保持独立的法人地位。并购后银行之间能够充分利用并购后的规模经济来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强化“品牌效益”。但是,银行并购需要经历复杂的产权关系调整和并购后各方面的整合,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产生产权、战略和管理等方面的风险。4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该模式是以核心银行为依托,成立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既从事银行实际业务的经营,又从事股权投资管理和收益活动。在核心银行控股下,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可以经营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最终形成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导的金融集团。 潘文波,陈金贤:银行业合并重组模式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12页。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并不直接干预所控股金融机构的经营,只是对它们进行股权投资收益活动。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控制银行经营管理权,节约成本,实现机构扩张。此外,金融控股公司主要采用股权置换和股份转移的方式,不需要实物抵押,也不需要持有巨额资金,还可以通过内部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有效地控制风险。本章注释:二、日本银行业重组的背景(一)国际环境1发达国家银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银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1995年,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1997年,美国摩根斯坦利银行与迪恩威特银行合并,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合并;1998年,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当年世界第一大银行花旗集团,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西北银行与富国银行合并,第一银行与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西班牙圣坦德银行与中部美洲银行合并;2000年,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与摩根银行合并成位于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之后的全美第三大银行集团JP摩根大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与巴黎巴银行合并成巴黎巴兴业银行。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并购浪潮,不仅使其大银行实现了超级化和全球化扩张,而且也实现了拓展经营边界的目的,对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银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2日本银行业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多年来,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封闭,金融业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经营效率一直不高。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主要银行都出现了巨额的不良资产,金融机构倒闭事件不断发生,国际竞争力迅速下降,在国际金融业中的地位也急剧下降。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金融业再次受到冲击,信用等级明显降低,竞争实力进一步下降。在银行家杂志公布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上,日本主要银行的名次逐年下滑;美国穆迪公司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也纷纷下调对日本主要银行的信用评级。面对欧美银行业重组步伐加快的局面,日本银行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认识到只有进行银行业重组,才能守住国内金融市场,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地位。3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加大了金融风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以后,银行虽然能够大规模地扩张经营范围,但银行经营的脆弱性却增大了。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发展的潮流中,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欧美发达国家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纷纷放松金融管制,推动了银行业的重组,提高了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业为摆脱经营困境,恢复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必须开展重组和并购。(二)国内环境1日本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巨额不良资产难以消除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增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97年和1998年甚至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GDP连续2年负增长。在此情况下,日本金融机构因企业经营收入减少、破产增加,进而导致银行大量贷款无法收回,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巨额的不良资产使日本银行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历史悠久而且规模巨大的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债券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以及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公司都相继破产,“银行不倒”的神话彻底破灭了。结果,日本金融机构的信誉急剧下降,资信评级频频下调,从而导致了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成本的上升。同时,不良资产的增多又造成银行信贷紧缩,形成“惜贷”局面,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资金筹措和设备投资。这种恶行循环使日本经济很难走出萧条局面,一直看不到景气复苏的前景。为此,日本主要银行希望通过重组来达到削减机构、更新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以期重新赢得人们的信任。与此同时,在“内忧外患”中,日本政府和企业也希望通过银行业重组来重建日本金融体系,并借以推动日本经济的复苏。2.“分业经营制”受到冲击面对金融机构全球化、大型化、全能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地推进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多元化业务的需求也冲击着银行的传统业务,欧美发达国家银行的经营范围已经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领域拓展,实现了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综合经营。相比之下,日本由于承袭了美国格拉斯斯迪格尔法理念,长期实行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业务的分业经营,未能及时跟上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潮流。为了实现日本市场对“综合化”、“全能化”银行的需求,只有通过银行业重组才能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换。3日本金融大改革的需要日本政府于1998年开始了被称之为“金融大爆炸”(BIG BANG)的金融大改革,试图根据“自由、公正、国际化”的三项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从根本上推进金融改革,逐步实现金融业务的自由化。其目的是逐步放弃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度保护和管制,建立一个具有竞争性的金融体系,通过拆除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之间的篱笆,扩大它们的经营范围,促使其相互竞争,以促进金融业的竞争与发展,使东京成为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银行业重组势在必行。因此,1998年的金融大改革可以说是金融业重组的开始。4日本政府解除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限制二战后,日本政府出于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的目的,禁止成立垄断性的金融控股公司,战前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很快消失了。1997年12月,日本政府在金融大改革开始之前修改了禁止垄断法,废除了对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禁令,允许银行以子公司的形式经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同时经营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二战后50年以来一直禁止设立控股公司的禁区,引进了金融控股公司制度。另外,日本政府还于1999年10月修改了商法,确立了股权置换和股权转移制度。这两项法律的修改,为日本银行业的重组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保障。5日本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通讯等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使金融服务不断向信息化、电子化发展,不断开创着金融服务的新领域,如电子货币、网上银行、远程交易等等。这些新技术不仅使金融业的交易系统、结算系统和服务网络得到了更新,也使银行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客户通过网络、电话就可以同银行开展业务联系。由于网络银行的交易成本很低,银行容易获得最佳的利润,从而推动了银行业的蓬勃发展。银行之间通过重组,可以在网络银行投资方面节省大量的资金。比如,要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几家银行合并后只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即可,不仅能够大大节省相关设备投资的支出,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研究与人事方面的费用。因此,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应用,不仅推动了金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且为金融业的重组提供了技术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三)银行业重组的历史背景自从日本政府1896年颁布银行合并法以来,日本银行业重组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日本金融的发展史就是日本银行业的重组史。在这次银行业重组之前,日本银行业重组已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银行业重组189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银行合并法,对银行业的重组采取了鼓励的政策。19011903年期间,日本商业银行通过破产、解散或合并,其总数由原来的1867家下降到了374家。1911年,财务省要求合并小银行以避免相互竞争。由此,日本逐渐形成了以财阀银行为中心的银行体制。1927年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政府在颁布新的银行法的同时又修改了银行合并法,积极鼓励银行合并,并简化了银行合并的手续,加快了大银行合并中小银行的步伐。这一阶段日本银行业的重组主要是为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服务的,推动了战时统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其重要标志是使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渗透,形成了少数与日本政府关系密切的金融寡头。不过,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当时以银行内部合并为主,推动大银行对中小银行合并的做法,迅速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规模进而形成了垄断经营,使少数金融寡头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基础上提高了国际竞争力。2二战后到90年代中期的银行业重组1964年,日本第一银行与旭日银行合并为第一银行;1971年,第一银行与劝业银行合并为第一劝业银行;1973年,神户银行与太阳神银行合并为太阳神户银行。银行业重组大大提高了日本金融机构的金融实力和国际地位,到80年代末,在全世界25家最大的银行中不仅有17家是日本的银行,而且前10家全是日本的银行。其中,第一劝业银行名列前茅,其1987年的资产规模为2753亿美元,约相当于美国第一大银行花旗集团1011亿美元的2.7倍。 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277页。然而,如前所述,由于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下降了。为此,日本政府加大了对银行业调整的力度,先后修改了1948年制定的证券交易法、1951年制定的证券投资信托法和1927年制定的银行法等法规。由此,日本银行业重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0年4月1日,三井银行与太阳神户银行合并为太阳神户三井银行(1992年改名为樱花银行);1991年4月1日,协和银行与琦玉银行合并,成立了协和琦玉银行(1992年改名为旭日银行)。这一阶段日本银行业重组的主要成效是:(1)提高了六大企业集团 六大企业集团(也称财团)是指:三菱、三井、住友、芙蓉(富士)、三和以及第一劝业六大企业集团。的竞争力。这一阶段,银行业重组的主体是企业集团的中心银行,合并对象是集团内部的银行或是六大企业集团以外的非集团银行。由于重组,重新整合了六大企业集团内的金融资源,进一步强化了银行在六大企业集团中的主导地位,强化了六大企业集团的作用,提高了六大企业集团的竞争力。(2)增强了国内外竞争力。这一阶段的银行业重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通过重组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扩展了业务范围,增强了国内外竞争力。这一阶段日本银行业重组的主要问题是:(1)直接合并的方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由于日本政府战后初期出台的禁止垄断法禁止成立垄断性的金融控股公司,使得日本金融机构的重组只能采取直接合并的方式,即将银行的相同部门和机构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法人。但是,由于企业文化、历史背景和经营结构的差异,往往需要很长的磨合期,甚至还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第一银行和劝业银行合并为第一劝业银行以后,其内部的人事关系多年来一直没有摆脱两大派系的困扰,就足以说明这种磨合的长期性和困难性。(2)同业资源的重新整合没有带来金融业的革命性变化。这一阶段的银行业重组都是同业资源的重新整合。由于银行法、证券交易法等规定了金融机构不得实行跨业经营,1980年上述法规修改后,银行与保险、证券的相互渗透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当时的银行业重组只是在同一业务范围内重新整合,由较有优势的银行合并较差的银行。这种重新整合虽然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国内外竞争力,但却没有打破银行业的基本格局,也没有带来日本金融业的革命性变化,更没有对日本经济制度产生根本性的作用和影响。本章注释:三、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银行业重组的发展状况与特点(一)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银行业重组的发展状况日本主要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虽大都跻身于世界最大银行的行列,但日本主导全球银行业的时间并不长。1995年,日本在全球前10大银行占据6家已是最后绝唱。其后到新世纪初,日本银行业连续滑落,在全球银行业的排名也是逐年后退,大多数的银行都陷入了亏损的境地。当然,日本各银行并没有坐以待毙,从1996年开始,日本主要银行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自救运动,而其自救的方式主要是重组。1995年3月,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并于1996年4月正式成立了东京三菱银行,拉开了新时期银行业重组的序幕。东京三菱银行拥有77万亿日元资产,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银行,共有388家国内机构和200家国外机构。日本政府为加快银行业重组的步伐,在1997年12月修改禁止垄断法和解除设立纯粹控股公司的限制的基础上,1998年3月又修改了有关法律,允许银行和证券公司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以促进金融机构的跨行业重组。这些措施为日本银行业重组提供了法律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以此为契机,日本银行业迅速出现了重组的高潮。1999年8月,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宣布重组,并于2000年9月29日通过换股建立了日本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瑞穗金融控股公司(Mizuho Holdings,Inc.)。瑞穗金融控股公司的总资产达141万亿日元,成为当时世界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集团(见表3-1)。1999年10月,住友银行与樱花银行宣布合并,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建立了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其总资产为99万亿日元,是日本第二、世界第三大银行集团。2000年4月,东京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和日本信托银行宣布组建东京三菱金融集团(Mitsubishi Tokyo Financial Group,Inc.)。东京三菱金融集团采用相互持股的方式,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建立,其总资产为87万亿日元,是日本第三、世界第五大金融集团。2000年3月,日本三和银行、东海银行和东洋信托银行宣布合并,并通过换股方式,于2001年4月1日组建了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United Financial of Japan)。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总资产为86万亿日元,成为日本银行业第四大金融集团。表3-1 1999年2001年世界十大银行排名(按总资产) (单位:亿美元)排名1999年总资产2000年总资产2001年总资产1日本瑞穗集团13080日本瑞穗集团13000日本瑞穗集团125952日本三井住友银行9250日联控股10000美国花旗集团90223德意志银行9215日本三井住友银行9430德意志银行87174瑞士联合银行6860德意志银行8880JP摩根大通银行71535美国花旗集团6690日本东京三菱银行8660日本东京三菱银行67566美国银行6180法国BNP巴黎巴7210汇丰控股67367日本东京三菱银行5990瑞士UBS联合银行6860德国HVB银行66678荷兰银行5040美国万国宝通集团6670瑞士UBS联合银行66469汇丰控股4850美国银行6560法国BNP巴黎巴645810瑞士信贷银行4740汇丰控股5690美国银行6422资料来源:The Banker2000,2001,2002年第7期。 经过上述银行业的重组,日本就形成了以四大金融集团即瑞穗金融控股公司、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和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为主的银行业格局,其所属成员如表3-2所示。表3-2 日本四大金融集团关系图瑞穗集团三井住友集团东京三菱集团日联控股集团银行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住友银行樱花银行东京三菱银行三和银行东海银行旭日银行信托第一劝业富士信托安田信托住友信托中央三井信托三菱信托日本信托东京信托东洋信托生命保险第一生命朝日生命安田生命富国生命住友生命三井生命明治生命大同生命太阳生命千代田生命损保安田火灾日动火灾日产火灾大成火灾住友海上三井海上东京海上日本火灾兴亚火灾大东京火灾千代田火灾证券劝角证券新光证券大和证券樱有证券东京三菱证券国际证券东海丸万证券东京证券翼证券注:旭日银行在2000年6月宣布退出。资料来源:张大荣:日本银行业重组格局基本形成,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2002年,日本银行业再次掀起重组高潮,一些没有进入四大金融集团的银行也开始积极寻求合作伙伴。2002年3月1日,大和银行与旭日银行合并成立了理索纳金融控股公司(Resona Bank),排名位于瑞穗金融控股公司、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和东京三菱金融集团之后,成为日本第五大金融集团。尽管如此,但由于欧美各国同期出现了更大规模的银行业重组,2002年瑞穗集团已让出了世界第一大银行的宝座,列美国花旗集团、美国银行集团、汇丰控股集团、JP摩根大通集团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之后,列第六位,住友三井银行集团和东京三菱银行集团则分别退居第八、第九位(见表3-3)。 表3-3 2002年全球十大银行排名 (单位:亿美元,%)排名银行一级资本资产总额自有资本比率不良贷款比率1美国花旗集团590.1210971.9011.251.852美国银行430.126604.5812.431.563汇丰控股389.497592.4613.302.994JP摩根大通375.707588.0011.951.695法国农业信贷356.616090.5511.704.506日本瑞穗集团290.9210807.649.536.897苏格兰皇家银行276.526494.0211.702.148日本住友三井银行270.998447.6410.104.679日本东京三菱银行260.397810.6010.842.8210法国BNP巴黎巴241.197448.8210.903.90资料来源:The Banker2003年第7期。为改变世界排名下降的不利局面,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和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于2004年8月12日签订了合并协议,宣布于2005年10月1日联合组建三菱联合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按照协议,双方合并了各自旗下的控股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银行,总资产达到190万亿日元,超过了美国花旗集团和瑞穗金融集团,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集团。由此,经过8年多的改革重组,日本银行业就形成了三菱UFJ集团、瑞穗金融控股公司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在2006年最新的世界十大银行排行榜中,按资本市值额排名,三菱UFJ集团排在第五位,瑞穗金融集团排在第十位。(二)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银行业重组的特点与以往的重组相比较,日本银行业的这次重组不仅规模空前,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且具有新时代的新特征。1突破集团限制,市场化和国际惯例是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日本的大银行一般都归属于某个企业集团,与企业集团内的企业相互持股,并成为企业集团的核心成员。从以往的银行业重组来看,主要是集团内部金融资源的重新调整和再配置,其目的是强化银行在集团内的主导地位,提高集团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而此次的银行业重组则突破了集团界限,企业集团间的核心银行不再拘泥于集团的限制,而是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重组,以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原来分别属于第一劝业银行集团和芙蓉集团的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日本兴业银行重组建立瑞穗金融集团,原来分别属于住友集团和三井集团的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合并建立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等,就都突破了集团的限制,使不同企业集团的金融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2打破行业界限,混业经营是重要趋势二战后至90年代中期,日本承袭了美国格拉斯斯迪格尔法理念,长期实行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的分业经营。1999年,美国通过格兰姆里奇布利雷法,确立了混业经营的合法地位,使欧美金融机构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为了适应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日本政府于1998年4月实施新的银行法,废除了银行业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业务实现交叉经营、优势互补。由此,日本各金融机构之间不仅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参股,而且可以开展其他金融业务。比如,日本兴业银行证券业比较发达,但没有零售业务 零售业务是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的,它是指银行以客户为中心,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既可以是资产业务,也可以是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还可以是网上银行业务。,而属于城市银行的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具有庞大的零售业务网点,因此,三家银行重组后就实现了优势互补,得以向全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次的重组预示着银行、保险和证券合作经营的时代已经为期不远。3强强合并是重组的主要形式在以往的银行业重组过程中,一般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兼并中小银行。然而,在这次的银行业重组中,虽然“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仍然存在,但是大银行之间的“强强联合”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合并之后的银行资产规模急剧扩张,竞争优势更为突出,使以往任何一次大银行间的合并都相形见绌。大银行之间的重组除了强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外,还非常重视通过双方合作达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以迅速提升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占有率和地位。4金融控股公司是重组的主要方式自1997年12月日本政府修改禁止垄断法、允许银行以子公司的形式经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以来,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就成了银行业重组的主要方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不仅可以避开传统合并所带来的人事管理、组织机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因为其采用的是股权置换和股权转移的方式,无须进行实物抵押和使用巨额的资金。在金融控股公司成立之后,所属银行仍可保持各自的经营方式和企业文化,这不仅易于协调操作、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通过内部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来有效地控制风险,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单纯合并和公开收购等方式的不足。在日本银行业的这次重组中,各大银行都采取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实现了提升金融集团竞争力的目的。5外资参与金融业重组,金融市场逐渐国际化与以往的银行业重组不同,在这次银行业重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外国资本参与了日本银行业的重组。从外资参与日本银行业重组的实践来看,除直接进入日本金融市场开设经营网点外,主要是以参股、收购等方式参与日本银行业的重组。例如,1998年,美国的国家斯特里特信托银行与日本的三井信托银行宣布联合开展业务;1999年8月,日本的三和银行宣布与美国的摩根斯坦利迪安威特证券公司开展联营合作;2000 年2月,美国的利普路维特投资基金对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收购。外国资本的进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夺走了日本的一部分国内市场,但同时也改善了日本金融机构的资本结构,给日本金融市场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日本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实践证明,这有利于日本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竞争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日本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6政府是重组的重要推动力在过去的金融保护行政下,日本政府对有问题的银行一般采取注入公共资金的做法,先实行国有化,然后再设立过渡银行,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银行的倒闭破产,保持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保护行政强化了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控制,使金融机构不敢疏忽经营,否则会被收归国有,淘汰出局。在国际银行业重组浪潮的冲击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强力推进金融大改革,终止了金融保护行政,放松了金融管制,废除了金融分业经营的藩篱,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使日本金融机构普遍增强了竞争意识,纷纷进行了结构调整和经营改革。面对这种情况,日本主要银行意识到只有积极地进行重组,才能摆脱困境,才能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金融国际化、全球化的目标。本章注释:四、日本银行业重组的措施及效果分析(一)日本银行业重组的主要措施1制定和修改相关法规,完善银行监管体系日本政府在推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为了适应银行业重组的需要,首先制定和修改了相关法规,完善了银行监管体系。其重要措施之一,是1998年12月15日建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再生委员会”。金融再生委员会下设金融监管局,主要负责对倒闭的银行实施检查、监督和重新资本化处理。金融监管局采取的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的主要措施有:第一,进一步改进监管,由金融监管局实地检查有困难的银行,增加金融监管局的自主性;第二,制定贷款分类会计和准备金的标准;第三,通过特别准备金的自主税收扣除,鼓励银行计提资金。同时,日本政府于1999年4月1还将住宅金融管理公司与整理回收银行合并成了债权回收整理机构(RCC),这一新机构负责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业务,包括购买倒闭银行和有清偿力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这些措施强化了金融监管职能,保障了银行业重组和金融改革的顺利运行。2实行“金融大改革”1998年开始的金融大改革主要包括:允许银行出售投资信托资金,建立寿险、非寿险和证券业的投资者担保机制,废除证券交易税,对短期政府融资开始实行市场定价,并允许财务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来贷款筹资。从1999年10月起,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普通债券,解除对银行、证券类分支机构股票经纪人业务的限制,以及完全放开经办人手续费,允许银行和证券公司进行跨行业交叉竞争。这些改革措施整合了国内金融体系,对日本金融业恢复国际地位,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处理不良资产,提高自有资本比率日本政府通过向银行部门注入公共资金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日本政府投放的公共资金,主要用于对陷入经营危机但还有清偿能力的银行的再注资、银行业的重组活动、冲销成本以及追加存款人的保护基金等方面。日本政府通过注入公共资金,推动了不良资产抵押品的出售和银行业的重组,盘活了大部分不良资产,提高了主要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另外,日本政府还通过私有化和联合兼并等方式解决了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这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使1998年以前陷入经营困境的城市银行很快由10家减少为5家。结果,不仅提高了日本主要银行的活力,而且为其重新恢复国际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提高银行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提高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主要是改善贷款结构和提高贷款收益。由于日本主要银行的贷款大部分集中于低收益的企业贷款,因此,为了提高收益,许多银行就将低收益的贷款转向了证券市场。银行通过对贷款打包,将其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各大银行还通过拓展零售业务、扩大消费信贷、增加住房贷款以及资本市场服务等盈利能力强的业务,有效地提高了业务收入。为了降低成本,日本金融机构主要采取减少银行分支机构,尤其是大幅度削减海外分支机构的做法,并实行裁员制度。此外,还通过战略联合降低成本。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