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1页
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2页
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3页
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面痛病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挚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 2 西医诊断: 参照国际头痛学会 ( 分类委员会 2004年发布的第 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 ) 。 ( 1) 疼痛多由一侧面部开始,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分布,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发作频繁,疼痛剧烈; ( 2) 疼痛性质如钻刺、刀割或火烙,表情痛苦,极为难忍; ( 3) 每次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达 30 ( 4) 疼痛常自发产生,也可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说话、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触发; ( 5) 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 。 (二)证候诊断 1. 风寒外袭证:多有感受风寒史,畏寒怕冷,多遇寒病情骤发,面颊剧痛难忍,得热则减,面颊常怕风,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上犯证:常遇风得热引发,面部痛 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 胃火上冲证:患者素有蕴热,胃热薰蒸,风火上升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治疗原则:根据经络辨证,三叉神经痛多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因此在取穴时应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穴为主。 针灸取穴: 主穴: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第一支(眼支):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眶上孔)、外关 ; 第二支(上颌支):四白(眶下孔)、颧髎、下关、迎香、合谷 ; 第三支(下颌支):颊车、夹承浆穴(颏孔)、大迎、翳风、内庭 ; 配穴:风寒外袭,加风池、外关;风热上犯,加风池、曲池;胃热上攻,加内庭;气血瘀滞,加膈俞、内关。可根据受累分支,在面部所选腧穴附近加刺阿是穴。 治疗方法: 1 毫针刺法:急性发作时面部腧穴行浅刺丛针轻刺激,远道腧穴行强刺激,可配合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缓解期,毫针针刺可选择透刺 法,眼支疼痛取攒竹透阳白,丝竹空透头维,鱼腰直刺;上颌支痛取四白透颧髎 , 下关、迎香直刺 ; 下颌支痛取颊车透大迎 , 大迎透承浆 , 下关直刺、深刺。针刺治疗时间30日一次或每周两次, 10次为一疗程。 2 电针刺激:发作时,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即同侧合谷接同侧外关),刺激参数:连续波(高频 501001015 分钟,连续波(低频 2 1530分钟,或疏密波( 2/100 3045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日一次,10 次为一疗程。发作间隙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 穴接电针一对,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每次治疗 3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 3 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时,面痛病局部附近腧穴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轻、以患者能感受为度;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刺激时间 3045分钟,每日一次。发作缓解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穴接经皮电极一对,同侧或对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次治疗 30 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 4 埋线治疗:据患者症状选取上述腧穴,每次选穴 24 个腧穴,用一次性穴位埋线针进行常规操作,两周 1次, 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周。第二次埋线要避开第一次埋线的部位,一般两周后即可在原部位继续埋线。 5 穴位注射:按三叉神经分支选取 23 个腧穴,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注射液(维生素 归或香丹注射液),将抽取的药液缓慢地注入所选腧穴中,每腧穴注入 日 1次或每周两次, 10次为一疗程。 6 隔姜灸 切取厚约 径 23中心用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以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每次灸 2壮,隔日 1次或每周两次。 7 耳穴:选取额、神门、枕、上颌、下颌、面颊、肝、胃、肾、皮质下,以患侧耳穴为主 , 也可两耳同时贴压。以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为压物,在上述穴位中选 5 8 个敏感点,并嘱患者每日按压 3 5 次 , 每次 5 10 分钟 , 使耳部出现胀热、 酸痛的感觉 , 两耳轮流, 3天 1换。 8 火针 选取阿是穴,用细火针进行速刺法,点刺不留针,深度 12疏通局部气血,通则不痛。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 10 次一个疗程,嘱患者治疗期间 24止感染。 9 平衡针 取穴:耳尖上 3 厘米,交叉取穴。采用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强刺激不留针的方法,以局部出现的酸麻胀为度;每次治疗 30分钟,隔日 1次或每周两次。 10 第二掌骨侧针法 取穴:头穴位于食指掌指关节桡侧后凹陷处,相当于三间穴。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 1寸毫针于第二掌骨桡侧面边缘垂直刺入,变换方向找到最强针感点后留针 45分钟,每隔 510分钟行针一次,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7次为一疗程。 以上疗法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二)其他外治疗法: 1 配合药物离子导入法:半面具正电极置于患侧面部,副电极约为 300入药物 5%奴夫卡因 25%可卡因 12%地卡因 11%索卡因、 上腺素 30阳极导入, 816次 1525日一次, 15次为一疗程。 2 微波治疗:圆形辐射器置于患侧面部,微热量, 1015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3 药膏贴敷法:地龙、全蝎、细辛、蜈蚣各等分,研 为细末,装瓶备用。每取适量,药酒调为稀糊状,外敷疼痛侧太阳穴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 1次。 一些反复发作较顽固的三叉神经痛也可选用小针刀治疗。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风寒外袭证 治法:疏风散寒 , 温经止痛。 推荐方药:葛根汤加减。葛根、桂枝、白芍、麻黄、白芷、当归、川芎、细辛、制川乌、炙甘草 等 。 2 风热上犯证 0法:疏风清热 , 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升麻葛根汤加减。升麻、葛根、白芍、钩藤、薄荷、僵蚕、蝉蜕、金银花、荆芥穗 等 。 3 胃火上攻证 治法:清胃泻火 , 祛风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清胃散加减。黄连、升麻、生地、当归、丹皮、生石膏、细辛、黄芩、生栀子 等 。 4 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 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白芍、柴胡、桔梗、赤芍、天麻等。 (三)内科基础治疗 卡马西平口服开始每日 2次,以后可每日 3次。每日 2 3次服用,每日极量 已服用卡马西平的患者,针灸期间药量维持原剂量或逐渐减量。 三、疗效评价 1 ( 无疼痛 ) ( 十分疼痛 ) 注:视觉模拟评分法 (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疼痛强度最低限度地参与的测量方法。它己广泛地用于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可获得疼痛的快速指标,并设计了数量值。 2 行为评分法 行为评分法 ( : 0分一无疼痛 ; 1分一有痛,但易被忽视 ;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