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闭 俄罗斯军用直升机全集之-米里设计局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米里1909年生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1931年毕业于诺沃切尔卡斯克航空学院,毕业后就到中央流体动力学研究院()从事旋翼机研究工作,以后转入直升机的研究。1945年他被任命为直升机部实验室主任。 1947年12月刚满38岁的米里受命组建米里直升机设计局,他担任第一任总设计师,直到1970年病逝。在这23年中米里领导设计局共研制出9个直升机型号:米1、米2、米4、米6、米8、米10、米12、米14和米24。 设计局刚建立时非常简陋,连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一会儿迁到这里,一会儿又迁到那里,最后迁到了从前布拉图欣设计局的旧址雷宾斯克街。他们正是在这里研究米1直升机的。1948年米1研究成功,1950年投入批生产并交付部队使用。米 l是前苏联第一种投入批生产的直升机,这标志着苏联自己直升机制造业的建立。 1951年斯大林召见航空设计师,要求研制一种12座的运输直升机供部队使用。米里接到任务后,领导设计师们日夜奋战,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出部队急需的米4直升机。米4直升机1953年投入批生产,并大量装备部队。米4在载重量和速度方面有7项打破当时的直升机世界纪录并在国际航展上获得金奖。米4直升机连续生产14年,有四十多种改型,销往世界34个国家。 1957年米里领导设计局研制成功了重型直升机米6,1959年投人批生产。米6的研制成功是前苏联直升机制造业的一个巨大飞跃。同米 1相比,米6在许多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第一,由涡轴发动机取代了以前的活塞发动机,并且由双发取代了以前的单发。第二,直升机的起飞重量比米 l增大16倍,达到42吨。在60年代中期以前,米6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单旋翼直升机。第三,其飞行时速首次超过300千米。 从米6开始一直到现在,米里设计局在重型和超重型直升机研制方面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以后研制成功的米10,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37吨。60年代末研制的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米12,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05吨。有效载重4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装有涡轴发动机的中型直升机米8,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直升机,共有百多种改型,生产万余架,销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这是前苏联直升机制造业的又一个奇迹。米里领导研制的最后一个型号是战斗直升机米24A。60年代中期,在前苏联,米里第一个提出了战斗直升机的设想。这一设想一提出来,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直升机速度那么慢、防护又那么差,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是根本无法生存的。让直升机上战场作战,简直是冒险家的幻想。米里不理会那一套,默默地进行方案论证,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储备。他们用米4直升机挂上机枪、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进行试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米里提出了研制一种既能对地作战,又能运送一个作战小分队的战斗运输直升机的研制方案,得到了当时苏联国防部的全力支持。 跨入武装直升机时代 1968年5月军方下达了研制战斗直升机的任务。米里领导他的设计局仅用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米24A战斗运输直升机。该直升机采用并列双座驾驶舱,驾驶舱后面是宽大的运兵舱,可载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机上携带机枪、火箭、导弹等武器,属于一种武装运兵直升机。 米里1970年1月逝世后。他的学生马拉特.尼古拉耶维奇.季申科担任了米里设计局的第二任总设计师,直到1991年退休。 在担任总设计师的21年中,他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战斗直升机的研制上,其次是重型民用直升机的研制。 首先,季申科领导设计局对米24进行重大改进。由于米里领导研制的米24A存在不少缺点,它不是“纯”战斗直升机,又要作战,又要运兵,势必顾此失彼;并列驾驶舱设计影响飞行员的视界,不利于作战;驾驶舱后面的运兵舱,使机身特别宽大,雷达截面积大、被弹面积大,容易被探测和攻击;同时,由于“包袱”沉重,直升机的机动性受到影响。 从1970年开始,季申科领导设计局重新设计了米24的前机身:将并列双座的宽大驾驶舱改为两个各自独立的串列式阶梯型座舱,射击员在前,驾驶员在后。这样的改进有很大益处。 第一,大大改善了飞行员的视界,有利于贴地飞行时观察地面障碍物,有利于搜索和攻击目标;第二,前机身变窄,减小了阻力,能防止一弹击中两名机组人员,有利于提高生存力。此外,武器系统也有所增强,其导弹攻击目标的准确性提高了两倍。军事专家们认为,经过重大改进的新型号米24D优于 美国AH1S“眼镜蛇”。米24D型战斗直升机连续生产20多年,共生产数千架,其出口型米25和米35销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70年代中期以后,季申科领导设计局开始根据军方要求研制新一代战斗直升机米28。同米24相比,米28具有重大改进。首先米28不再担任运兵任务,是专门用于作战的“纯”战斗直升机,直升机的性能和机动性明显提高;其次由于机身变细,减小了雷达截面积,降低了被探测概率、有利于提高直升机的生存力。该机在设计上采取巧妙的安排,让不太重要的部件作为屏障,保护那些关键部件。两台发动机距离较远,中间由主减速器隔开,防止一弹击中两台发动机。前后驾驶舱防护增强,前有防弹玻璃,周围有陶瓷装甲,能经受子弹的多次打击。可以说,米28是世界上防护最强的战斗直升机。米28装有新型的瞄准驾驶导航综台系统,其武器威力大,所携带的16枚反坦克导弹,射程可达8千米。优于西方的导弹。许多西方军事专家认为,米28的生存力高于美国的 AH64“阿帕奇”。 除了研制战斗直升机以外、季申科还领导设计局研制了迄今世界大使用过的最大的单旋翼直升机米26。米26最大起飞重量56吨,最大载重20吨。从1979年开始投入批生产并获得适航证。 1991年申季科退休,由马尔克.弗拉基米洛维奇万贝尔格接替他,担任米里设计局第三任总设计师,到1997年病逝,只有6年时间。他的主要功绩就是,领导设计局对米28进行改进。当时俄军方对米28还不够满意,因为它没有夜间或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万贝尔格领导设计局很快推出米28的新改型米28N。该直升机与美国的 AH64D“长弓阿帕奇”相似,旋翼轴上方的大园球内装有毫米波雷达,又装有先进的夜视设备,从而使米28成为具有威慑力的“夜间大盗”。 此后,万贝尔格领导设计局进行了许多新方案直升机的探索,例如战斗直升机米40方案,民用直升机米58方案,与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的米38方案等。 1997年春,万贝尔格突然病逝后,米里设计局选举西涅尔希科夫担任总设计师兼总经理。他是四位总设计师中最年轻的位。他继续进行万贝尔格未竟的事业,完善夜战直升机米28N并领导米38的研制工作。 半个世纪中,米里设计局为俄罗斯和全世界贡献出厂15个投产型号的基本型直升机,生产的直升机总数接近3万架,占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国产直升机总数的95。米里设计局的直升机总生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重型和超重型直升机直居世界首位。设计局研制的战斗直升机经受了实战的考验。 - 米-1 米-2 米-3 米-4 米-4(直5) 米-6 米-8 中国陆航米-8直升机 米-8多用途直升机(北约代号“河马”)由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制造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由喀山飞机制作厂生产,可胜任多种军事或者民用任务。算上其高级改进型米-14和米-17,米-8系列是世界直升机中生产量最大的家族。米-8是一种双发、五叶单旋翼的大型直升机。1964年米-8军用型及民用型同时开始投产。米-8的军用型包括米-8T,用于运输、要人接送、电子战和侦察;米-8TV武装型;米-8MPS搜索救援型。 主要型号: 米-8T的动力装置为两台克里莫夫TV2-117涡轴发动机,安装在机舱顶部。进气口有防尘装置,以便在野战机场起落。机上还有辅助动力装置,可在主发动机不运转的情况下向机上设备提供动力。 米-8TV武装直升机是T型的改型,在机舱内加装了7.62mm机枪,在两个主起落架上方各加装了三个武器外挂点,能挂装S-5 57mm火箭发射器。另外还可外挂9M-17P反坦克导弹(北约代号AT-2“耐火箱”)。 米-8MPS是搜索救援改型。在救援中,机组人员可以空投无线电信标标定出救援区域,以便救援人员进行搜索。机上可运载10人,并可以吊挂一个PSN-10救生筏。为胜任海上任务,该机还可在海面上做30分钟的漂浮。 米-8AMTSh是武装型改型。机上安装了机炮、火箭发射器,以及8枚ATAKA反坦克导弹。 米-8P是客运型号,将军用型上的圆形舷窗改为方形。机身部分喷涂黑色,以防发动机排气染污。该机能运载28名乘客。 米-14是米-8的海军改型,具有船底型的机身结构,可漂浮在水面上。米-14包括以下改型: 米-17是米-8的深入改进型号,为提高高海拔高温性能,采用了更加强大的发动机,于1975年开始服役。北约称米-17为“河马”H。苏联军方称之为米-8MT,米-17是出口型的名称。米-17于1981年亮相与巴黎航展,83年出口古巴。实际上苏军众多的米-8MT并非全新生产,而是改装旧的米-8而来的。如米-8电子战型改装后就成为米-17P。 九十年代,喀山工厂开始转产米里设计局更先进的机型,如米-38等,米-17的主要生产任务由远东地区的乌兰-乌德厂承担,同时米里设计局对米-17的发动机、电子设备、可靠性进行了改进,称为米-171,从1991年开始量产。一些米-171也被称为米-8AMT。 性能参数: 最大速度: 260千米/小时(1000米高度) 机长: 18.31米 旋翼直径: 21.29米 旋翼旋转面积:356平方米 起飞重量:11100千克 装载能力:4000千克 (机舱内) 3000千克 (外挂) 最大速度:250千米/小时 (海平面) 220千米/小时 (500米高度) 机高: 5.6米 机舱长度: 5.25米 米-9 米-10 米-10直升机携带S-5V巡航导弹,类似“蚕”式 米10重型直升机,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1960年研制成功的重型运输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37吨。 米-12 有史以来最大的直升机,为苏联米里设计局从1965年开始研制,代号“信鸽”。载客120人,曾创造过载重40吨飞到22500米高度的记录。1968年首飞,共制造两架原型机。早期设计师为米里,米里去世后由李森科负责。采用并列双旋翼布局,有两个5叶旋翼,配备4台D25VF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4125千瓦。机翼为反梯形,翼稍比翼根宽。起落架为前三点式。机组6人。后来,由于研制工作不顺利,且涡轮轴发动机取得较大进展,使超大型直升机采用常规布局成为可能,于是,米里设计局放弃了“信鸽”的研制,转而研制米26直升机。米12项目下马。目前,还有一架原型机保存。 米-14 米-14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的单旋翼带尾桨岸基水陆两用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烟雾”(Haze)。 该机于1969年9月首次试飞,接着就在前苏联海军以反潜直升机投入使用,用来取代米-4直升机。 米-14是在米-8直升机的基础上的改型。米-14发动机短舱比较短。在座舱的滑动舱门中点上方有进气口。该机装有两台比米-8的TV2-117发动机功率要大的TV3-117涡轮轴发动机。米-14的尺寸和动部件基本上与米-8相同,但米-14尾桨的位置与米-8不同,安装在垂直安定面的左侧。米-14有如下一些特征:机身下部为船体形,机身后部两侧有浮筒,尾梁下部有一个小的浮筒,从而使该机具有水陆两用的能力。起落装置由两个单轮前起落架和两个双轮主起落架组成,可完全收放。在尾梁前部下面有一个多普勒雷达盒。 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所取的绰号,米-14有以下几种型别: 米-14PL“烟雾”A基本反潜型。该型有4名机组人员组成的空勤组。反潜设备包括装在机头下方的一个较大的雷达天线罩,机身底部右后方一个可收放的声纳装置,机身前部两个OKA-2声纳浮标或单个照明弹降落伞,机身座舱正后方的APM-60拖曳式磁探仪。武器设备有:封闭在船体舱底部的鱼雷、炸弹和深水炸弹。WAS-5M-3救生船。 米-14PW米-14PL的波兰编号。 米-14BT“烟雾”B扫雷型。该型的座舱左侧有机身列板(即沿机身外部的两条纵向条板),取消了磁探仪。该机的尾梁中心的下面装有第二个设备盒。机身两侧各装一个多普勒雷达罩。除前苏联海军外,德国和波兰均使用该机。 米-14PS“烟雾”C搜索和救援型。这是在“烟雾”A基础上的改型。机上可载10个救生船(每个船可容纳20人)。舱内可载10人。座舱左侧有机身列板和安装磁探仪的舱。左侧座舱的前面有一大宽度的滑动舱门,装一台救生绞车。机头两侧装有搜索灯。该型在俄罗斯和波兰使用。 米-14现还在继续生产,各型累计制造了至少230架。大部分由前苏联使用,此外还出口保加利亚10架,古巴14架,利比亚12架,波兰17架,罗马尼亚6架,德国8架和叙利亚12架,出口朝鲜和南斯拉夫的数字不详。飞机单价为700万美元。 旋翼系统5片桨叶的旋翼。 尾部装置3片桨叶的尾桨,尾桨位于垂直安定面的左侧。 机身机身下部为船形,机身前部有两个声纳浮标或单个照明弹降落伞舱,后部两侧有浮筒,机身底部右后方有一个可收放的声纳装置。尾梁前部下面有一个多普勒雷达盒,尾梁下部有一个浮筒。 着陆装置可收放式起落架由两个单轮前起落架和两个双轮主起落架组成。 动力装置两台克里莫夫设计局TV3-117MT涡轮轴发动机,功率为21454千瓦(21977轴马力)。 机载设备机头下方装有12-M型雷达。该机还装有R-842-M高频无线电收发机、R-860甚高频无线电收发机、SBU-7机内通话装置、RW3无线电高度表、ARK-9和ARK-U2自动测向仪、DISS-15多普勒雷达、AP34-B自动驾驶仪、自动悬停系统和SAU-14自动控制系统。 外形尺寸 旋翼直径21.29米 机长(旋翼和尾桨转动)25.30米 机高6.93米 面积 旋翼桨盘356米2 重量及载荷 最大起飞重量14000千克 最大桨盘载荷0.385千牛/米2(39.3公斤/米2)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230公里/小时 最大巡航速度215公里/小时 正常巡航速度20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3500米 航程(最大燃油)1135公里 续航时间(最大燃油)5小时56分 米-17 俄罗斯米-17直升机再次引起国际传媒的注意,是因为它要成为接替阿拉法特出任巴勒斯坦领导人的阿巴斯的专机。还在今年春天,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就引据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说,俄罗斯决定向巴勒斯坦当局捐赠两架米-17运输直升机,供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等巴勒斯坦政要使用。作为俄罗斯贵重礼物的米-17直升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直升机呢? 米-17原称米-8MT,1981年参加巴黎国际航展时才叫响新名。米-8MT采用 TB3-117MT发动机,1977年开始批量生产。在阿富汗战争中,米-8MT平均出勤率达90%,执行任务的可靠性概率达97.5%。在多山的阿富汗,米-8MT载着机降分队机动灵活地避开许多山间火力点选定一个相对安全的机降处。它常常是只让前轮或主轮着地,然后放下绳梯实施机降。这已经成了世界直升机战史的一个经典画面。米-8MT积累了在恶劣条件下提升作战效能和生存力的经验。它是世界公认的耐用性高、可靠性高和通用性高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米-17就是在这样高起点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持续获得新的发展。 米-17最突出的发展特点是适应性强、用途性广。在米-17军用、民用基本型的基础上,根据用户不同的功能环境要求发展出繁多的改进型别。无论在-45的冰川雪野,还是在55的酷热沙漠,也不管是海拔4000米的高原,还是在斗风蹈海的舰船,人们都能看到米-17的身影。从结构设计上看,它以米-17运输型为基本型,通过加装不同的任务模块改装成不同型别的米-17,诸如战术运输型、空中突击型、医疗救护型、电子战型、警用型、通信型和指挥型等近百种。米-17是世界改装型号最多的中型直升机。 不断采用成熟的新技术也是米-17改进型发展的重要特点。米-17B装置了TB3-117BM高空 发动机,这使它能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上起降,能在6000米高空实施平飞。它装备了新型气象雷达和远距离导航电台,主要防护部位加装防弹钢板,油箱内增设泡沫聚氨脂塑料填料保护层,机上增加了武器座架和外挂架。米-17B爬升率、航程等飞行技术性能和作战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米-17B发展出两个著名的改进型系列,即米-171和米-172。 米-17在遂行战术运输和空中突击作战任务时,具有多种武器挂装方案。它的机座两侧挂架上可挂8具 火箭发射器,每具发射器内可装16枚57毫米火箭弹,共128枚。机身两侧共有6个军械挂架,总共可挂192枚火箭和4枚“斯瓦特”红外制导反坦克导弹、6枚 “萨格尔”反坦克导弹。新型米-17将挂载射程更远些的9M120(AT-9)反坦克导弹和9M39(SA-18“松鸡”)空空导弹。此外,机上还装置有一挺12.7毫米机枪和一门23毫米航炮。米-17的武器威力是世界其他同类无人机无法比拟的。 2001年,米-17新的改进型飞出了俄罗斯喀山直升机厂。它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涡轴发动机VK-2500发动机,额定功率比基本型增加了1.77兆瓦,燃料损耗降低,发动机寿命增加到6000小时。这种高原战术型多用途米-17能在世界高海拔的地区遂行军事任务。它的高温、高原性能超过了美国UH-60“黑鹰”直升机。空降突击型米-17左舱门由基本型宽830毫米扩大到1.25 米,另增一个宽830毫米右舱门,并安装液压驱动的上下机斜板,使士兵在直升机着陆前即可离机,离机速度由改进前的4分10秒提高到仅15秒,比美国“支奴干”直升机快1分15秒。最新型米-17的最大起飞重量较米-8提高了3吨,最大巡航速度提高了35公里/小时,无地效悬停升限提高了4150米,航程提高了380公里,这样高的机动性能已经优于上世纪90年代出世的世界先进的欧洲NH90通用直升机。 近年,在俄罗斯车臣地区,人们看到一种能在夜间巡飞的米-17新改进型。它装置了夜视仪和前视红外系统与激光测距仪,可在可视度很差的外部条件下在距地面4050米高的超低空飞行。它加装了ASO-2V曳光弹发射器、L116V主动红外干扰器和发动机排气散热系统,电子对抗能力和生存力都有明显增强。 米-18 米-20 米-22 米-24 米-24是苏联陆军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代号为“雌鹿”(Hind)。在苏联陆军近距支援及特种作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米里设计局于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苏联生产了2300多架各种型别的米-24直升机。现约有120架仍在俄罗斯和周边国家服役. 机体结构 由于米-24A并未大量装备部队,我们研究一下成熟的米-24D的机体结构。米-24D所有的动部件以米-8相应部分为基础。5片桨叶的旋翼采用等弦长翼弦,翼型为NACA230。3片桨叶的尾桨类似米-8,但在改进型上,尾桨均改装在尾斜梁的左侧,与米-8演变为米-17相似。 旋翼大梁采用钛合金,敷以玻璃钢蒙皮,以蜂窝结构夹芯填充。旋翼桨毂为锻造/机加工钢制桨毂,采用传统的全铰接式旋翼。桨叶大梁充增压氮气,以便检查裂纹。每片桨叶安装液压摆振阻尼器、平衡调整片、前缘防冰装置和标准的刹车装置。尾桨使用铝合金材料。 米-24延续了米-8宽大的机身,有一个装8名步兵的运兵舱,这是米-24与AH-1为代表的西方武装直升机的重大差异。这一运兵舱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压制地面敌军,然后迅速将步兵空投到特定区域,非常适合用于陆军部队协同空降作战。但这也使得米-24机体臃肿,比AH-1要硕大得多,飞行性能下降,被敌方命中的几率增大。在多年的阿富汉战争中,米-24反复使用上述战术攻击游击队,能有效的克服高山峻岭的阻碍,甚至直接携带航空炸弹进行轰炸。但米-24也被游击队击落了不少。 武器配备 米-24的武器配备火力强大。机头下方炮塔装有一挺可俯仰旋转的12.7mm四管“加特林”机枪,部分后期型号采用了双联23mm或30mm机炮。短翼翼尖武器挂架可挂4枚AT-2“蝇拍”反坦克导弹,其他挂架可携带UV-32-57 32管57mm火箭发射器、其他大口径火箭发射器、1500千克常规/化学炸弹等。 性能数据 旋翼直径17.10米 尾桨直径3.90米 短翼(包括翼尖挂架)大约6.65米 机长(不包括旋翼、尾桨、机枪)17.50米 (旋翼和尾桨转动)18.80米 机高(旋翼和尾桨转动)6.50米 (至旋翼桨毂顶端)4.20米 水平安定面翼展3.27米 主轮距3.03米 前主轮距4.39米 旋翼桨盘235平方米 空重8200千克 最大外部载荷24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12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500千克 最大桨盘载荷0.5千牛/米2(51.1公斤/米2) 最大平飞速度33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时 经济巡航速度217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海平面)12.5米/秒 实用升限4500米 悬停高度(无地效)1500米 作战半径(最大武器载荷)160千米 (2个外挂油箱) 224千米 (4个外挂油箱) 288千米 航程(标准内部燃油)500千米 (带副油箱)1000千米 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 米-26 米-26是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多用途重型直升机,绰号“光环”,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该机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其运载能力相当于美国C-130运输机的运输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1977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81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展出。 米-26的旋翼为八片矩形桨叶,尾桨为五片桨叶,起落架为不可收放的前三点式。它的动力装置是两台乌克兰扎波罗日“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的D-136涡轮发动机,单台功率为7460千瓦。米-26的空重为282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6000公斤。它的最大平飞速度295千米/小时,正常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600米,悬停高度10001800米,航程800公里。目前俄军共有300架米-26直升机,据称它可以运送20吨货物或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 外形尺寸 旋翼直径32.00m 尾桨直径7.61m 机长(旋翼和尾桨转动)40.03m 机身长(尾桨除外)35.91m 机高(到旋翼桨毂顶部)8.15m 机高(尾桨旋转)11.60m 水平尾翼翼展6.02m 主轮距7.17m 前主轮距8.95m 内部尺寸 货舱 长度(装卸跳板放下)15.00m (不包括跳板)12.00m 宽度3.20m 高度2.953.17m 容积121.0m3 面积 旋翼桨盘804.25m2 尾桨桨盘45.48m2 重量及载荷 空重28600kg 最大有效载荷(内部或外部)20000kg 正常起飞重量49600kg 最大起飞重量56000kg 最大桨盘载荷0.68kN/m2 最大功率载荷3.81kg/kw 性能数据(A:米-26;B:米-26M) 最大平飞速度 A295km/h 正常巡航速度 A255km/h 实用升限 A 4600m B 5900m 悬停高度(有地效) A(国际标准大气,载荷5100kg) 1000m B(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12300kg) 1000m 悬停高度(无地效、标准大气) A 1520m B 2800m 航程 A(2500m高度,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7700kg)500km B(2500m高度,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13700kg) 500km A(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最大内燃油,最大起飞重量下,5%的余油)590km A(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带4个副油箱) 1920km 国内应用: 2008年5月26日上午11:05,一架红色米-26直升机吊装了一台重约13.2吨的重型挖掘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坝体。 2008年5月25日15时50分许,由俄罗斯支援中国四川抢险救灾的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飞抵四川德阳市广汉机场,将执行吊运大型机械设备的任务。 2008年5月29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形成的最危险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在岷江主汛期到来之前,为确保天府之国的平安将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凸显国内对大型直升机的缺乏。 米-28 米-28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的全天候专用武装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浩劫”(Havoc)。 米-28于1980年开始设计,原型机1982年11月首飞,90%的研制工作于1989年6月完成,同期第3架原型机参加了巴黎航展。1992年后大量装备部队。正在研制的型别有:海军水陆两用突击运输型、夜间攻击型和空-空作战型。最近米里设计局又提出一种伞兵/作战型,编号米-40,用以满足空中机动要求。 米-28的基本设计思想是用来攻击地面坦克,攻击近距支援攻击机和直升机,拦截和下射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攻击地面活动目标和进行战场侦察。 米-28虽然没有米-24那样的运载能力,但由于机身横截面小,从而使米-28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良好的生存能力。米-28直升机可直接用安-22和伊尔-76运输机运输到指定作战地区。 旋翼系统旋翼有5片桨叶,旋翼系统采用半刚性铰接式结构,旋翼转速242转/分。桨叶具有有弯度的高升力翼型,翼尖前缘后掠,每片桨叶后缘都装有全翼展调整片。桨叶由玻璃纤维D型翼梁和具有Nomex蜂窝夹芯的Kevlar材料组成。桨叶前缘有钛合金防蚀条。桨毂为钛合金结构。 短翼在机身中部装有悬臂式短翼,主翼盒结构用轻合金材料制造,前后缘采用复合材料。展弦比较小,短翼上没有可动翼面。 机身传统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比较细长。在驾驶舱四周配有完备的钛合金装甲。 尾部装置在垂直安定面端部有小的水平安定面,垂直安定面后掠。尾桨安装在垂直安定面的右侧,最初的3片桨叶尾桨后来由两副“剪刀”形的两片独立尾桨代替(桨叶之间角度分别为35和145),美国称之为“3”尾桨。 着陆装置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每一起落架装有一个机轮。起落架装有能吸收坠地撞击能量的减震器。 动力装置装两台克里莫夫设计局TV3-117发动机,功率为21640千瓦(2230轴马力),装在机身两侧的发动机短舱中。发动机短舱位于机身两侧短翼翼根上方。进气口装有导流板,以避免砂石、灰尘和外来物吸入发动机。进气道防冰采用发动机引气。内部总油量为1900升。翼下还可吊挂4个外部油箱。 座舱纵列式前后驾驶舱布局,前驾驶舱为领航员/射手;正驾驶员在后,座椅为升降座椅。驾驶舱装有无闪烁的平板防弹玻璃,透明度好。机头下有上了釉的板,可能是安放微光电视或激光指示器和手控目标寻的器那样的敏感装置。 机载设备装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如自动导航系统,昼夜目视系统和火控系统。机头圆形整流罩内装有雷达天线。此外,还装有红外抑制和红外诱饵系统。 武器机头下方炮塔内装一门改进的A242型30毫米机炮,备弹300发,能左右摆动100,上仰13,下俯40,对空射速900发/分,对地射速300发/分。每侧短翼挂架上总共可吊挂16枚AT-6无线制导的管式发射反坦克导弹和两个可带20枚57毫米或80毫米火箭的火箭巢。机炮和制导导弹的发射由前驾驶舱控制,火箭发射由两个驾驶舱分别控制。 米-30 米-32 米-34 米35 米35是俄罗斯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研制,俄罗斯Rostvertol飞机厂生产的中型多用途武装直升机,是前苏联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米-24W直升机的改进型。 设计特点 米35的总体布局采用5片矩形桨叶旋翼,垂尾式尾斜梁,尾桨为3片桨叶,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可收放轮式。米35可执行多种任务,该型直升机最大的优点是有一个可容纳8名人员的货舱,最大起飞重量超出米-8直升机武装型一倍。武器系统包括超音速反坦克导弹、23毫米机炮以及火箭弹、机枪和枪榴弹等。 最新的米35M改装了米-28武装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全机重量减轻300千克,发动机输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装备包括机头右下方乌拉尔光电工厂(UOMZ)光电观瞄系统在内的电子设备。该观瞄系统包括白光、夜视、激光等通道。 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机枪,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时,米-35M已改用GSH-23L机炮。可挂装使用S-13型130mm火箭弹的B-13L1发射器。具备使用Ataka(北约代号AT-9)型反坦克导弹的能力。AT-9导弹于1990年开始装备苏军,最大射程8千米,最小射程500米,弹长2.4米,直径0.125米,重量40千克,最大速度350米/秒(略大于音速)。穿甲厚度1000毫米,采用激光制导。M型经过改进设计后,使用寿命比米-24更长,具备完善的夜间作战能力。 最新报道 2007年12月18日,俄罗斯向委内瑞拉出口了两架米-35武装攻击直升机。直升机由罗斯托夫直升机厂生产。这项出口是在2006年夏季双方签订的合同框架内进行的。首批4架米-35M直升机于2006年7月提供给委内瑞拉空军。按照协议,俄罗斯将向委内瑞拉提供10架米35M和3架米-26T直升机。2007年1月俄再次向委内瑞拉提供了4架米-35M和米-26T多用途直升机。目前这些直升机已经担负作战任务。 米35M的主要性能指标: 旋翼直径17.10米 尾桨直径3.90米 短翼(包括翼尖挂架) 6.65米 机长(不包括旋翼、尾桨、机枪)17.50米 (旋翼和尾桨转动)18.80米 机高(旋翼和尾桨转动)6.50米 (至旋翼桨毂顶端)4.20米 水平安定面翼展3.27米 主轮距3.03米 前主轮距4.39米 旋翼桨盘 235平方米 空重8200千克 最大外部载荷24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12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500千克 最大桨盘载荷0.5千牛/平方米 最大平飞速度33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时 经济巡航速度217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海平面)12.5米/秒 实用升限4500米 悬停高度(无地效)1500米 作战半径(最大武器载荷)160千米 (2个外挂油箱) 224千米 (4个外挂油箱) 288千米 航程(标准内部燃油)500千米 (带副油箱)1000千米 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 米-38 据俄罗斯航空新闻网2003年11月27日报道:近日,首架米-38型直升机样机已经从俄罗斯喀山直升机制造厂的组装车间驶出,其首飞定于今年12月进行。现在直升机正在进行地面试验,已装满燃油和滑油。近日将进行加拿大普惠公司制造的发动机启动试验。对于俄罗斯航空工业来讲,米-38直升机制造计划是最大的国际计划,总投资为45亿美元,参加研制并承担风险的还有欧洲直升机公司和加拿大普惠公司。根据米-38的试验计划,第一阶段试验将进行工作改进飞行试验,时间为6个月,之后开始适航认证飞行试验。在获得适航证书后,将签署全面的科研设计与制造协议,包括制造一批样机等。米-38型直升机拥有良好的气动性能。风洞试验表明,尽管尺寸和重量较大,但其气动阻力与米-8型直升机相同。同时,市场调查表明,米-38型直升机的销售市场为250300架,总价值约为4050亿美元。( 米-40 米-52 米-54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直升机股份公司总经理希比托夫5月5日在莫斯科宣布,莫斯科米里直升机制造厂正在准备生产米-54新式通用中型旋翼直升机,计划在2011年首飞,当年年底前进行试验和认证飞行,从2012年起开始批量生产。 希比托夫指出,米-54新式中型旋翼直升机根据AP-29标准设计而成,使用传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阳江市职业病诊断医师(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考生练习题及答案(2025年)
- 2025年专升本考试计算机信息安全押题密卷含答案
- 防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物流师考试答案物流师考试答案解析
- 保健刮痧师质量追溯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微机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石油地震勘探工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固碱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手术器械装配调试工晋升考核试卷及答案
- 胶合板工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中医运动养生教学课件
- 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宣传
- 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知识习题集
- GB/T 25820-2025包装用钢带
- 点云质量评估-全面剖析
- 形婚协议书合同完整版
- 海南时政面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培训方案
- 砭石疗法培训学习资料
- 2025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