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的历史来源及其流变的分析论文范文模板提纲教育管理经济社科论文.doc_第1页
“以及”的历史来源及其流变的分析论文范文模板提纲教育管理经济社科论文.doc_第2页
“以及”的历史来源及其流变的分析论文范文模板提纲教育管理经济社科论文.doc_第3页
“以及”的历史来源及其流变的分析论文范文模板提纲教育管理经济社科论文.doc_第4页
“以及”的历史来源及其流变的分析论文范文模板提纲教育管理经济社科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及”的历史来源及其流变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05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刘 斌 摘 要本文考察“以及”虚化成连词的机制、过程及成词年代、标志。“以及”最初只是介词“以”和动词“及”的连用,因为经常处在中心动词的后面作补充成分,当中心动词在语义和语用上都能和“及”所带的宾语搭配时,“及”的动词性就会虚化,“以及”凝固成词后先表示“以至”、“以至于”义,再进一步虚化成并列连词,这个过程在先秦文献的某些用例中已经完成,汉语大词典有关“以及”作并列连词的收例应从清代提前至先秦。 关键词以及;虚化;成词年代 “以及”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一个常用连词,现代汉语八百词:“以及,连词,表示联合关系,连接并列的名词、动词、介词短语、小句。多用于书面语。”连词“以及”产生于何时,其成词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至今没见有人进行过探讨。一般认为“以及”很晚才成为并列连词,卢以纬助浯辞、王念孙经传释词、刘琪助字辩略、杨树达词诠、裴学海古书虚字集解,都收了一定量的双音虚词,均不见“以及”,汉语大词典“以及”作连词有两个义项:一是“以至、以至于”,收后汉书仲长统传“汉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乱,计其残夷灭亡之数,又复倍乎秦、项矣,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用例;是连接并列的词、词组、短句,收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婚冠既毕,盖令昆弟辈取六经子史以及婢官野乘,皆以耳授”的用例。 我们穷尽地考察了十三经及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老子、管子、商子等二十多部先秦文献,共收集到 54例“以及”连用的用例,发现在这些用例中,已经有一部分正处在向连词虚化的过程中,少数用例甚至已经成为并列连词。下面我们从语法关系出发将这些用例分为四类,分类论述: 第类:“以及”是(宾+以)修饰(及+宾)的连用,共38例,下举5例。 (1)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礼记哀公问) (2)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左传隐公十一年)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 (4)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5)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战国策赵策) 这一类“以及”,“以”是介词,它或带前置宾语,如“身以及身”即“以身及身”,“是以及邪”即“以是及邪”(“是”复指前面的部分),或隐含指代前面事物或事件的宾晤“之”,例5“以及上党”相当于“以之及上党”,“之”代指“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一事。“及”是动词,有“达到、推及”义,作小句的谓语动词,后面带宾语,例2中“及”的句法功能与“昔臣习於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左传襄公十三年)的“佐”是样的。“以”和“及”虽然表面上连在一起,但它们并没有直接结构关系,它们的直接组合成分是它们各自的宾语,“以”与它的宾语在动词前表方式或原因,“是以”是“以”作介词引进动作原因的固定格式;“及”与它的宾语表示这种方式或原因所达到的结果,“以”和“及”在句中的结构层次是(宾十以)十(及十宾),“宾+以”是“及+宾”的修饰成分。 第二类:“以及”既可分析为介词与动词的连用,也可分析作连词,共7例。 (6)彖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易经上经卦二十七)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8)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9)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 (左传文公十六年) (10)管仲日:“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吕氏春秋卷十五) (11)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管子卷七) (12)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吕氏春秋卷十五) 我们认为这一类“以及”正处于虚化的过程中,虚化原因是“及”前面的中心动词在语义和语用上,都可以与“及”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搭配。如例6“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养”既可与“贤”搭配,又可与“万民”搭配。“养贤以及万民”可作两种层次分析: (养贤)十(以及万民),即“养育贤人以贤人之德推及万民”的意思,“以及”的用法与第一类相同,“以”是介词,“及”作动词;二:(养)十(贤以及万民),就是“养育贤人和万民”的意思,“以及”作并列连词,例句 6至12中“以及”都可这样分析。即使我们将这类例句中的“及”看作动词,它也只是前面动作的延续,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表达的就是“老吾老,老人之老”的意思,“凌轹诸侯以及兆民”也就是“凌轹诸侯,凌轹兆民”,所以“及”前面的中心动词在语义和语用上,都可以与“及”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搭配。在这样的语义关系中,人们在认知上很容易将前面的动词看作句子的主要谓语,将“及”置于次要地位,“如果某个动词不是句子的中心动词,该动词的动词性就会减弱。一个动词经常在句子中充当次要动词,这种语法位置被固定下来之后,其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虚化,再发展下去,其语法功能就会发生变化:不再作为谓语的构成部分,而变成了谓语动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词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便导致该动词的语法化:由词汇单位变成语法单位”(刘坚等1995),“及”的虚化正是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及”动词意义的虚化,再加上“以”和“及”在先秦就都可用作并列连词,人们更容易将它们当作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的连接成分,“以及”处于一种既可以作介词与动词的连用又可作连词的“临界”状态中。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词典就将例7中的“以及”看作并列连词,认为意义和“与”相近。如果单纯从词语的搭配出发,第一类例5“不塞晋阳,以及上党”,动词“塞”也可与表示地名的“上党”搭配(这正是动词“及”虚化的起点,“以及”的虚化就从这类例句开始),但这样组合所表达的语义显然是违反句子原义“不塞晋阳,因此到达上党”的,因为语义上“塞”不能与“上党”搭配,“及”才能维持它的动词性不变。这是这第一类“以及”跟第二类比较,用法上最大的区别。由此可见,“及”前面的动词能否与“及” 的宾语搭配是“以及”虚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及”的动词词义是否会虚化。另外,第一类例句中,包含“以及”的小句跟其前后小句之间,必须有语音上的停顿,而这类例句就不一定需要这种停顿,语音的层次其实也反映了语法的层次。 第三类:“以及”与介词“自”搭配,意义相当于“以至”、“以至于”,共5例。 (13)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14)今将光明而后祖,自玄王以及主癸莫如汤,自稷以及王季莫如文、武,商、周之蒸也,未尝跻汤与文、武,为不逾也。(国语鲁语上) (15)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管子卷八) (16)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有闻命之声,见命之体者乎,则未尝有也。(管子卷九) (17)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有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未尝有也。(管子卷九) 徐萧斧先生认为“先秦文献中所见以及是一词组,以犹而,及犹至也”(1981),他举的就是第二类和这一类“以及”的用例。我们认为徐先生的说法值得商榷,第二类“以及”的用法已如上所述,这一类的用例,“以及”必须与前面的介词“自”呼应,表示与谓语动作有关的时间、范围的起点和终点,意义相当于“以至”、“以至于”,我们认为“自以及”是一种有关联作用的介词搭配,“以及”兼具介词与连词的特点,仍处于虚化的过程中。 这类例句与前两类的区别是很显见的:在句法位置上,“以及”连接的两个部分从动词的后面跑到了前面;句法功能上,例13和14“以及”与“自”呼应,连接的两个部分作句子的主语,例15(16、l7)“以及”连接两个时间名词作句子的状语,它们都与句子的谓语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用法的“以及”,“以”和“及”之间再没有别的成分,也就是“以”不再有自己的宾语了,如例(13)“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七尺”不是“以”的前置宾语,“以”也没有什么隐含宾语了,“以”的介词性因此逐渐虚化了,“及”已如前所述,不可能再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这样,处在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的“以、及”就凝固在一起,用法与“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史记匈奴列传)中的“以至”相同。这一类“以及”不可能像第二类一样作两可的分析,只能将它作为一个词,但还不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介词与连词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般说来,介词进一步虚化就成为连词。如果“以及”不与前面的介词“自”呼应,它的意义就更虚化,所以汉语大词典将后汉书仲长统传中的“以及”视为连词,表示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 第四类:“以及”作连词连接并列的成分,共3例。 (18)公妾以及士妾为其父母。(仪礼丧服第十一) (19)尝试往之,中国诸夏,蛮夷之国以及禽兽昆虫,皆待此而为治乱。(管子卷十一) (20)管仲又请赏于国以及诸侯,君曰:“诺,行之。”管仲赏于国中,君赏于诸侯。(管子卷七) 由于“以及”与它后面的成分,在句中总是作为补充成分附在中心动词的前面或后面,这种句法位置使其进一步虚化,“及”最终完全失去动词含义,“以及”只起纯粹的连接作用,例18、19“以及”连接并列的名词性成分作主语,共用一个谓浯(例18在“为其父母”后省略了谓语“服期年之丧”),例20连接并列的介词词组“于国”“于诸侯”(后句即说明了这一点)作补语。这些用例中,“及”从形式到意念都没有作动词的可能,不再具备动词性了,这一类“以及”根本无法像徐萧斧说的那样作“以犹而、及犹至”的分析。 综观“以及”在先秦文献中的用法,虽然主要还是介词和动词的连用,占了全部用例的70,但也有30的用例处在虚化的过程中或已经虚化。对于种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在其萌芽阶段,这个比例已经不小。“以及”的虚化,首先是“及”的动同意义逐渐减弱,失去“达到、推及”的含义,使句子结构的语义关系发生变化,语义的改变最后导致对“以”和“及”句法关系的重新分析:由本来没有直接结构关系到结合成词。“以及”所连接的成分有主次轻重的分别,前面的是主要的,后面部分是次要的。“及”连接的成分也有这样的区别(刘坚、贝罗贝1994),这可能是“及”作动词对其前、后动作有补充说明用法的遗留。“以及、及”与连词“与、和、跟、同”等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也就在此。 怎样判断句子中的“以及”是否是并列连词,即认定“以及”是并列连词有没有比较客观的标准呢?我们认为“以及”在下列情况下一定作连词且是并列连词:一、连接并列的名词性成分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例18、19;二、连接并列的介词词组作状语或补语,如例20;三、“以及”连接并列的动词性成分作修饰语,如“当下陈正公瞒着陈虾子,把行笥中余剩下以及讨回来的银子凑了一千两,封的好好的,交与毛二胡子”(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先秦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类用法。以上三种情况中,“以及”从形式到意念、语感都不可能再有动词意义,即可作为“以及”成为成熟并列连词的标志。大多数先秦文献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都存在争议,连词“以及”的成词年代到底该定在什么时候呢?如前所述,连接并列成分的“以及”出现在仪礼、礼记、管子三部文献中,我们只要确定这三部文献的年代即可给连词“以及”的成词年代作一个基本的结论。仪礼是儒家传习最早的一部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出自孔子,王文锦先生据此说“仪礼成书于东周时代”,礼记则一般认为是战国至秦汉儒家撰写的关于礼的论文集,十三经收的是西汉戴圣编选的小戴礼记,管子大率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派推崇管仲思想的学者们的著作汇编,刘向选编整理,其中也可能附益秦汉时期的文字。这样,我们可以说,大致在先秦时期,“以及”就已作并列连词用了,而并非像徐萧斧所说先秦的“以及”都是词组,汉浯大词典有关并列连同“以及”的收例也就应该从清代提前至先秦。参考文献: 郭锡良介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