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ppt_第1页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ppt_第2页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ppt_第3页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ppt_第4页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实验设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 试验的研究 低成本生产丁醇的必要性 生物燃料是可替代汽油等石油燃料的清洁能源。生物燃料 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丁醇等。生物丁醇是一种极 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被称为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生物乙醇相 比,它具有能量高于乙醇,有较好的燃料经济性,可提高汽车燃 料效率和行车里程数等优点。丁醇的性质更接近于烃类,因此与 汽油的配伍性好,无需改造汽车。作为新型的生物燃料,全球对 于生物丁醇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生物丁醇的研究也因此成为当前 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点之一 传统发酵法生产丁醇主要以玉米和糖蜜为原料,但对中国 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确保粮食安全是社 会稳定最基本的需求。开发粮食替代资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 争地,是我国大规模生物炼制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国策。 原始农作物 玉米秸秆 植物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 和木质素。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是可发 酵糖的来源,含量占66% 75%(纤维质原料 的绝干重量)。 但丙酮丁醇梭菌是无法直接利用木质纤 维素为底物进行丁醇发酵,它需将木质纤维 素水解产生葡萄糖、木糖等单糖再用于丁 醇发酵。 本实验所用菌种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acetobutylicum ) 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细胞呈梭状、能产生 丙酮和丁醇等溶剂的厌氧芽抱杆菌。细胞大小 (0.6一0.9)um* (2.4一4.7)um,常含细菌淀粉粒 。以周生鞭毛运动。芽抱卵圆形,次端生。表面 菌落圆形、突起,直径3一5mm,边缘不规则,色 灰白,半透明,表面有光泽。严格厌氧。能分解 蛋白质和糖类;生物素和对氨基苯甲酸作生长因子 试验内容 一、玉米秸秆水解实验设计 二、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培养基及发酵 条件优化 三、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底物发酵产丁醇的 研究 一、玉米秸秆水解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玉米秸秆经不同试剂预处理 后对其酶水解的影响,以及pH值、时间、酶 用量、底物浓度等因素对酶水解率的影响, 从而得出最佳酶解条件。并利用最佳条件 下的水解液进行丁醇发酵,从而达到农业秸 秆的资源化利用。 1. 试验材料:玉米秸秆、纤维素酶、及其他试剂和器材 2. 试验方法: (1)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碱浸泡法: 3%的NaOH,固液比 为110,室温浸泡24 h,过滤,滤渣洗净后于60 烘干水分至恒重 。氨水浸泡: 10%的氨水,固液比为110,室温浸泡24h,过滤,滤渣 洗净后于60 烘干水分至恒重。以不作处理玉米秸秆作为对照 。 (2) 酶水解反应条件。称取1 g秸秆于250 ml锥形瓶,加入纤维素 酶溶液(0. 05 mol/L, pH值4. 8的柠檬酸- 柠檬酸钠缓冲溶液) ,将 三角瓶置于恒温水浴振荡摇床上进行酶解反应,温度50 ,转速 100 r/min,反应时间36 h。反应结束,离心取上清液进行还原糖的 分析。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1)秸秆成分分析。测定预处理前后1 g秸秆粉中的 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 (2)还原糖的测定。DNS法。 (3)酶水解率测定。 酶水解率(%) = a 0. 9m (1 - w) 100 式中, a为还原糖质量,m 为秸秆质量,w为含水率。 (二) 分析方法 设计因素: 1.粉碎程度对酶水解的影响: 该试验采用15目、60目和200目的秸秆粉碎程 度考察粒径大小对酶水解的影响。 2. 温度对酶水解的影响: 设计30 、35、40 、45 、50 、 55 。七个梯度对酶水解的影响。 (三)酶水解工艺的优化 3.纤维素酶的用量对酶水解的影响: 分别设置200、400、600、800、1000、1200U g 六个梯度。 4.pH值对酶水解的影响: 分别设置pH=3、4、5、6、7、8进行试验。 5.底物浓度对酶水解的影响: 设置固液比为1:10、1:20、1:30、1:40、1:50、 1:60、1:70几种底物浓度做试验。 二、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一)实验设计: 1.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1)培养基 A 种子培养基: 5%玉米醪,pH自然; B 原始发酵培养基: 葡萄糖 50 gL KH2PO4 0.5L 醋酸胺 3 g/ L MgSO7H2O 0.2g/L K2HPO4 0.5 g/ L 邻氨基苯甲酸 0.01 g/ L pH 自然 C 单因素实验发酵培养基(g/ L ):以原始培养基为基础组分,分别 改变初始糖浓度、初始pH值、碳氮比、发酵温度、转速、邻 氨基苯甲酸浓度; 糖浓度:40 、 60 、 80 、 100 、 120 g/L pH值: 4 、 5 、 6 、 7 、 8 碳氮比: 37、42、47、52、57 邻氨基苯甲酸浓度:0.0005、0.001、 0.0015、0.002、 0.0025和 0.003g/L 发酵温度:32 、 34 、 36 、 38 、 40 转速: 150、160、170、180、200r/min D 正交设计实验发酵培养基(g/ L ): 培养基选取葡萄糖为碳源,醋酸按为无机氮源,并添加适 量邻氨基苯甲酸。由于培养基的碳氮比C/N、初始pH、发酵温 度以及生长因子对微生物的丙酮、丁醇合成影响很大,故对发 酵培养基的C/N ,初始pH,邻氨基苯甲酸浓度,发酵温度进行 均匀设计实验,以达到优化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目的。 按照实验设计按下表配制; 试验号 C/N pH 邻氨基苯甲酸浓度 g/L 发酵温度 13740.000532 23750.00134 33760.001536 43770.00238 54240.000532 64250.00134 74260.001536 84270.00238 94740.000532 104750.00134 114760.001536 124770.00238 135240.000532 145250.00134 155260.001536 165270.00238 a.菌种活化培养:将lmL菌种接种于 20mL玉米醪试 管培养基中,沸水浴下热处理1一2min,37下 厌氧活化培养。 b.摇瓶培养(单因素实验):将活化好菌种以体积比 10%的接种量接种于 100mL单因素实验发酵培养 基中,充氮气 10min,于37, 150r/min摇床培 养。 c.摇瓶培养(正交设计实验):将活化好菌种以体积比 10%的接种量接种于 100mL正交设计实验发酵培 养基中,充氮气 10min,于37, 150r/min摇床 培养。 (2)培养方法 d.摇瓶培养(优化验证实验):将活化好菌种 以体积比10%的接种量接种于 100mL优化 培养基中,初始pH值5.5,充氮气 10min ,于37.5, 150r/min摇床培养。 e.发酵罐培养:将lL优化培养基加入1.5L发 酵罐中,121下饱和蒸汽灭菌20min,冷 却后,将活化好菌种以体积比10%的接种 量加入发酵罐内,通氮气 30min,设定温 度为37.5,转速150r/min,初始pH值 5.5的条件下发酵 (1)葡萄糖、果糖浓度的测定 采用DNS法测定 (2)丙酮、丁醇、乙醇浓度的测定 用气相色谱测定, (3)含氮量的测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4)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采用酶标仪测定620nm下的菌体浓度 (二)实验结果分析 (2)对照组培养基: 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和果糖,浓度和玉米秸秆水解 液保持一致,添加醋酸按(调好C/N比),培养基 中其他组成同玉米秸秆培养基,初始pH5.5。 以上培养基均在121饱和蒸汽下灭菌15min。 三、以玉米秸秆水解液为底物发酵产丁醇的研究 实验方法 1.培养基的制备 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制备:根据先前玉米秸秆水解实验,按优 化的最佳条件水解,调最终浓度分别为5%,6%和8%。 (1)玉米秸秆水解液培养基 玉米秸秆水解液、MnSO4、 KH2PO4、 Mg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