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疫血液学 -白细胞 血小板 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 一、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代表个体特异性 与移植排斥有关的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 或移植抗原-MHS 编码MHS的基因组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 人类的MHC是首先在白细胞上发现的,称为人 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HLA的研究历史 最早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者为Dausset-1954 年 HLA不仅仅是白细胞特异性同种抗原。 它是分布广泛的组织抗原。 HLA的分型命名 血清学分型命名 具有临床意义的HLA基因有A、B、C、DR、DQ、DP等 位点(Loci),每个位点又有若干等位基因,这些基 因的产物便是HLA抗原。 临床意义比较大的HLA-A、B、C称为类抗原 HLA-DR、DQ、DP称为类抗原。 HLA的遗传 单体型遗传 存在基因重组 多态性现象 连锁不平衡 HLA抗体及抗体检测 临床上HLA抗体多由妊娠 、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免疫 产生 HLA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HLA与输血 HLA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HLA与血小板输注 二、HLA与器官移植 (一)肾移植 (二)骨髓移植 三、HLA与亲子鉴定 二、血小板血型 u一类是与其他细胞表面或组织共有的 抗原,称血小板相关抗原 u另一类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血小板血型 u相关抗原:主要与红细胞的ABO血型系统以及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有关 u特异性抗原: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 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在其他 细胞和组织上不能发现 血小板血型 u血小板表面存在红细胞ABO系统的A抗原 和B抗原,可能是从血浆中吸附上的。 u是否还存在其他红细胞血型抗原尚在探 讨之中 u在我国,通常进行ABO同型血小板输血 配合性血小板输注 ABO同型 血小板抗体的筛选 交叉配合试验:确保供受体的血小 板型和HLA型的配合 血小板血型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n 具有独特的型特异性,并构成血小板膜结构 中的一部分 n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有6个血型系统24个抗原, 正式命名为HPA-1、HPA-2、HPA-3、HPA-4、 HPA-5、HPA-15 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性(PTR) 二.输血后紫癜(PTP) 三.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 四.血小板的自身免疫作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简称ITP) 血小板同种抗体与输血 1.ABO血型的选择 一般需要做主侧或次侧的交叉配血,最好输 注ABO血型配合的血小板 2Rh血型的选择 D阴性的患者,最好要避免用D阳性献血者的 浓缩血小板。对育龄妇女可以注射Rh免疫球蛋 白 三、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目的:供者与患者的血液 安全 有效 相容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内容:内容: 患者的病史、标本的核对及处理患者的病史、标本的核对及处理 供受双方供受双方ABOABO、RhRh血型鉴定血型鉴定 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 报告和发血报告和发血 标标 本本 一、标本采集 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三、标本的保存 标标 本本 一、标本采集 1红细胞标本-ACD或CPD、(Na2-EDTA)抗 凝静脉血 少数患者有一种自身抗体-不宜用抗 凝血液作为红细胞抗原标本 2血清标本 一般实验避免使用血浆 配血试验用血清不超过72小时 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1、红细胞悬液常用浓度有2、5和10 2、2的悬液一般用于滴定抗体效价,5的 悬液常用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10 的悬液则用于测定抗体的亲合力。 三、标本的保存 1血清标本 不稀释的血清标本如加有防 腐剂可在4保存数月,在一20以下可保存 数年 如用生理盐水稀释的血清只限当天使用 2红细胞标本 一般试验用的凝血标本要 在5天之内使用,以不溶血为准。如用保存 液可保存3周 用盐水配制的红细胞悬液只能在当天使用 供受双方ABO、Rh血型鉴定 ABO血型正反定型 Rh血型鉴定 试管法 抗A、抗B以外的所有抗体统称为不规则抗体 。 常见于多次输血的人群 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患者血清+试剂筛选红细胞 盐水介质 聚凝胺介质 抗人球蛋白介质 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 受者血清+供者红细胞 受者红细胞+供者血清 方法 主侧 次侧 盐水介质 聚凝胺介质 抗人球蛋白介质 (1)低离子聚凝胺交叉配血技术 n原理:聚凝胺(Polybrene),一种高价 阳离子季胺盐多聚物,溶解后能产生很 多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 荷,使红细胞之间距离减少,能引起正 常红细胞可逆性的非特异性凝集。如果 使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被聚凝胺凝集,则 凝集不可逆。 1 红细胞间有一定间距 2 加入聚凝胺后,可以 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 ,使其非特异性凝集 3 加入枸橼酸钠,可以 中和聚凝胺 4 红细胞的非特异性 凝集消失 聚凝胺交叉配血技术示意图聚凝胺交叉配血技术示意图1 1 聚凝胺枸橼酸钠 1 红细胞上已有不完全 抗体致敏 2 加入聚凝胺后,缩短红 细胞之间的距离,让不完 全抗体可以同时与两个红 细胞结合使其特异性凝集 3 加入枸橼酸钠中和聚凝胺 4 由于不完全抗体的 结合,红细胞的特异 性凝集不消失 聚凝胺交叉配血技术示意图聚凝胺交叉配血技术示意图2 2 聚凝胺枸橼酸钠 不完全抗体 试验分步原理 血清 红细胞悬液 加入LIM 混合液 Polybrene 受体 血型抗原 IgG抗体 迅速致敏 试验分步原理 Polybrene分子连 接到红细胞上 加入 Polybrene 试验分步原理 离心 Polybrene拉近 红细胞间的距 离并造成凝集 1个IgG分子 同时连接两 个红细胞 试验分步原理 加入重悬液减 弱了Polybrene 的作用 加重悬液 试验分步原理 已被血型抗体 致敏的红细胞 不会散开 阳性结果 试验分步原理 未被血型抗体致敏 的红细胞很快散开 阴性结果 注意事项 n按比例加样 n致敏时间 n观察非特异性凝集 n观察结果 n关于冷凝集 聚凝胺方法的特点 n灵敏:灵敏度比抗球蛋白方法高1-20倍 。 n速度快:实验时间5分钟左右。 n准确:准确度高于酶试验。 n不适合于Kell系统抗体的检测,但黄种 人群中Kell系统抗体极罕见。 n操作要求较高 (2)微柱凝胶技术 微柱凝胶技术 凝胶技术的原理 反应 室 外管壁 反应 室底 孔 内套 管壁 凝胶或 玻璃珠 亲和凝 胶 试剂或 盐水 特殊粘液 凝胶技术的原理: A、反应室:下端底孔很小,液体在孵育过 程中不会流入下方微柱中。 B、试剂或盐水层:红细胞在离心力作用下 穿越该层,红细胞与反应室中的血清分 离并与该层液体中的试剂反应。 C、粘液:亲和柱中有一层粘液,作用与“ 试剂或盐水层”相同。 1)敏感:在凝胶试验中常能发现其它试验不易 发现的问题。 2)结果可保存 凝胶试验的结果可在冰箱中保 存数日,并且较容易被拍成照片。 3)操作技术要求较低:凝胶试验的操作主要是 简单的加样和判读,孵育、离心过程都有专门 的设备。其中能被人为改变的因素较少。 4)无需洗涤的抗球蛋白试验: 优点: 缺点: n凝胶试验方法成本较高,需要特殊设备。 n高度敏感有时也会造成不便:有报导应用 凝胶试验后,1/300的库血直抗阳性。 2不完全抗体可以结合在红细胞 表面,但是不能和两个红细胞 同时结合(致敏)。 3加入抗人球蛋白 1红细胞彼此之间有一定的间距 4抗人球蛋白可以同时和两 个不完全抗体的FC段结合 ,从而把红细胞连接在一 起。 (3 3)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法示意图)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法示意图 1.试剂红细胞(表面标有抗血小板抗体) 2.加入供者血小板 3.试剂红细胞和血小板特异性结合 4.加入受者的血清,如有抗血小 板抗体,则和血小板发生特异性 结合 5.凝胶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汽车购买合同范本
- 古建整体出售合同范本
- 工程厨柜采购合同范本
- 工程转让合同范本模板
- 土地征收赔偿合同范本
- 柜子保洁服务合同范本
- 旧厂改造工程合同范本
- 中介居间合同范本
- 出口商合同范本
- 合股汽车转让合同范本
- 消除“艾梅乙”医疗歧视-从我做起
- 2021年徐州邳州市教师进城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税务自查(稽查)报告模板(参考)
- 外科学课件-尿石症与泌尿系梗阻
- GB∕T 18159-2019 滑行车类游乐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 蜈蚣养殖技术资料
- 《三字经》PPT课件(完整版)
- 质量验收记录-雨污水管道表格
- (精心整理)大六壬基本口诀
- WCDMA——特殊场景传播模型应用指导书
-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