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doc_第1页
2010年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doc_第2页
2010年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doc_第3页
2010年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doc_第4页
2010年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2010是如期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的攻坚之年,是全面启动“两个体系”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研究制定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起步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中国残联的正确指导下,湖北省全面完成了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制定的目标任务,有的指标超额完成,残疾人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快提升,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基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托养和基层组织建设、新农保等保障与服务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残疾人组织建设、法制建设、信息化、理论研究等基础性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湖北省残疾人事业呈现几个特点:一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省级投入达到1亿元,是2005年的5倍;二是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年共新建、改建32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托养机构达到 104所,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定点医疗康复机构106个;三是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100%县级残联组织建设达标,有80%乡镇(街道)建立了残联组织,为残疾人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四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更加便利、广泛,普遍受到社会关心、理解和尊重,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康复2010年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各类别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工程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全年完成2770例抢救性任务。与卫生部联合,全年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1002例;为6701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完成中残联任务。全年为1003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535名,与2009年数基本持平,有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对1245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比2009年增长32.6%。加强省级聋儿康复机构建设,完善聋儿康复网络。共对837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规范聋儿家长学校,开展家庭训练,共培训聋儿家长837名;培养各类专业人员195人;实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人工耳蜗项目资助贫困聋儿25名,助听器项目资助贫困聋儿158名。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2010年,在84个市县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34.59万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监护率达到80.1%,显好率达到66.20%,社会参与率达到51.40%,肇事率0.17%;解除关锁383人;对101569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医疗救助。建立了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全省有187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其中省本级有100名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全年为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166例,开展宣传普及教育,为麻风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深入开展辅助器具供应服务,全面推进普及型假肢装配,截止到2010年底,累计建立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74个,比2009年增加县级供应服务机构3个,为残疾人减免费安装普及型假肢1301例,供应辅助器具2.9124万件,与2009年相比有一定的减少,装配矫形器611例,与2009年相比增长42%。全年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达到72个,对773名肢体残疾儿童进行了机构康复训练;对2431名肢体残疾人进行了社区康复训练。 辅助器具供应服务十一五情况图表全年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达到56个;对1108名014岁的智力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对1006名智力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了康复知识培训,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与服务。分别比2009年增加12.7%和14.1%。在39个市辖区和1676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建立社区康复站2994个,配备6753名社区康复协调员,471069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相对2009年来说有较大的提高。使得湖北省残疾人康复各项业务扩展较快发展。教育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76所,与2009年持平,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71个,比2009年增加3个。在校接受特教的学生合计40805人(其中盲生8469人,聋生17631人,弱智生14705人,比2009年减少9424人,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5%,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3528人,比2009年减少67%(其中视力残疾415人,听力残疾319人,言语残疾341人,肢体残疾1005人,智力残疾902人,精神残疾121人,多重残疾425人)。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儿童入学问题依然严峻,分别占未入学人数的28.5%和25.6%。2010年,残疾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稳定。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6所,(聋高中6所),在校生649人;比2009年增加219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有8个,在校生343人,毕业生111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80人。有390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42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区、市)三级残联举办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174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99个,50192人次(其中城镇17574人,农村32618人)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有9770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分别比2009年提高20.5%和19.3%。就业2010年,受就业大环境影响,残疾人就业机会减少,全市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就业状况均有所下降。城镇新安排4414残疾人就业,集中就业残疾人54596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36639人,个体就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147076人,全省城镇实际在业人数238311人,其中城镇就业下降4.05%; 96.01万农村残疾人稳定实现从业,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71.30万。农村就业率下降5.01%。盲人按摩事业稳定发展,按摩机构迅速增长。2010年度培训盲人医疗按摩人员43名;完成中残联任务数,保健按摩机构达到720个,比200年增加22多个,医疗按摩机构达到41个;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中,有41人通过医疗按摩人员初级职称,特困盲人按摩师就业972人,比2009年增加171人,说明盲人按摩工作得以稳步推进。社会保障2010年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进一步改善。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156338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02113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88010人;其中集中就业参保比例有所下降,按比例就业和个体就业参保比例有一定的提高,城镇残疾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到369147人,比2009年增加56.03%;2010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1367706人;在目前国家试点的26个县区中,参加新农保的人数为190541人;城乡670183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比2009年增加13.7%;城镇集中供养残疾人和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分别达到10271人和42997人,与2009年基本持平;308033名城乡残疾人获得临时救济,比2009年增加4.02%;209067名城乡残疾人得到定期补助,比2009年增加26.05%;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到104个,比上年度增长49个;机构托养残疾人规模达到5677人,比上年度增加45%左右。残疾人托养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残疾人托养服务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扶贫2010年,扶持贫困残疾人99546人,其中83719人通过扶贫开发实际脱贫;分别比上年增加10.7%和17.95;当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近59282人次,比上年增加4753人次,投入培训经费近1211万元,比上年增加36.5%。2010年,安排各类扶贫资金1676万元。比上年增长32%;有403348贫困残疾人享受到多种优惠政策的扶持,对贫困残疾人开展结对帮扶的单位和个人分别达到4948个和25720人,帮扶物资折款及资金投入共计789万元。建立残疾人扶持基地56个,投入资金437万元,比上年增加安排和扶持贫困残疾人3495人。综上各项工作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趋势。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县级残疾人服务社7个,实有人员28人;残疾人服务分社51个,实有人员85人,相比2009年发展平稳。2010年,完成3291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投入危房资金10443500.00元,受益残疾人3705人。残疾人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宣传文化截至2010年底,共开辟省级报刊专版3个、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1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1个,其他电视残疾人专题栏目1个;建立省级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1个;共开辟地市级报刊专栏32个,报刊专版35个,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7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4个,其他电视残疾人专题栏目14个,建立地市级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1个。截至2010年底,省级和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已达到1家和18家,举办文化艺术比赛及展览分别为1个和48个,已成立残疾人艺术团队11个,保持平稳的发展趋势。体育已开辟或建立的省级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5处,地市级体育活动场所67处;已挂牌的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分别达到10个。省级相对稳定教练员24人,地市级相对稳定教练员36人,举办省级残疾人运动会及各类残疾人群众体育比赛活动5次,参与的残疾人运动员达600人次;举办地市级残疾人运动会和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115次,参与的残疾人运动员达5790人次。相对2009年残疾人体育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维权截止到2010年,执法检查1次(政协视察或专题调研);制定或修改了直接涉及残疾人利益的法规、规章地市级3件;地市级残联参与制定或修改了8个地市级法规、规章,比2009年增加5个;制定或修改了4个地市级、15个县(市、区)级的扶助残疾人规定;制定了12个地市级、13个县(市、区)级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文件,比2009年增加5个。县级以上人大进行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41次,其中,地市级人大执法检查8次、县级人大执法检查33次。各级政协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52次,其中,省级政协视察1次、地市级政协视察14次、县级政协视察37次。县级以上政府残工委组织专项检查69次,其中,地市级专项检查10次,县级专项检查59次。相比2009年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236次,其中,省级2次,地市级23次,县级211次。开办了普法宣传教育培训班104个,46212人参加,其中,省级1个,70人参加;地市级13个,2730人参加;县级90个,43412人参加。印制普法宣传材料371134份,其中,省级50000份,地市级98450份,县级222684份。举办法律工作者培训班30个,867人参加,其中,省级1个,70人参加;地市级6个,162人参加;县级23个,635人参加。截止到2010年底,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88个,办理案件1561件,其中,省级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1个,办理案件96件;地市级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9个,办理案件683件;县级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78个,办理案件782件。共命名了405个维权示范岗,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案件有1946件,其中省级命名残疾人维权示范岗1个,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案件有96件;地市级命名残疾人维权示范岗99个,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案件有699件;县级命名残疾人维权示范岗305个,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案件有1151件,有力地促进了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残疾人参政议政工作得到加强,2010年协助残联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100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76件。2010年,无障碍建设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有2个地市、9个县(市、区)出台了无障碍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有5个地市、13个县(市、区)成立了无障碍建设领导协调组织;全省有2个市、县、区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开展无障碍建设检查66次,无障碍培训545人次,无障碍媒体宣传271次,印发无障碍宣传材料63437份,为“十一五”无障碍建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级残联共处理接待残疾人群众来信来访407627件(人次),其中处理来信2464件,接待来访27856人次,省级集体访6批次,40人次,2009年省级无集体访;地市级集体访44批次,832人次,比2009年增加22批次,520人次,县级集体访41批次,380人次,比2009年减少7批次,107人次。总体看来,2010年各级党委和残联系统关爱残疾人、服务人的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残疾人的诉求得到较好的解决,2010年信访总量、来访人次、集体访批次有所增加,说明残疾人对自己基本生活、康复、就业、权利等方面的维权意识加强,说明残疾人维权仍然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组织建设2010年,13个地市级残联(含直辖市的县、区)中,4个领导班子配备了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103个县级残联中,59个县级残联机关配备了残疾人干部。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得到整体推进。以县为单位(103个),县(区、市)、乡(镇、街道办)、村(社区)三级网络整体推进,县级100%达到了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在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方面,1227个乡、镇、街道中,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1584名;20699个社区(村)中,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10943名,良好的基层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了为残疾人服务的力量。残联干部综合培训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省市县乡残联实有人员已达8641人,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共建立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503个,其中盲人协会105个、聋人协会102个、肢残人协会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