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财税史中国财税史 第四章第四章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 度及赋税负担的演变规律及特点度及赋税负担的演变规律及特点 第一节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商周商业初步发展 (骨贝、铜贝)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出现商业中心和大商人 秦汉以来重农抑商,发展艰难 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继续发展(邸店、柜坊、飞钱) 宋元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海外商运发展 (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压制商业,会馆和商帮出现 (晋商、徽商) 夏、商和西 周的贝币 观察下列图片,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半两 汉五铢开元通宝 北宋 交子 元代 纸钞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陶瓷之路) 古楼兰遗址 边城暮雨燕低飞,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 凉州词 楼兰古城遗址 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福建泉州六胜塔 古代海 上丝绸之 路的航标 广东徐闻 海上丝绸之 路 浙江宁波 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瓷器在唐代中期即开始向外输出,时间 持续千余年,从而形成了“海上陶瓷之路”。一八 五三年在南非卓湾捞出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元代 德化的白釉瓷。这些瓷器现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近年来,埃及、肯尼亚也出土了许多从中国福建 输入的德化窑白瓷。 福建泉州的“瓷都”德化 中外交往的见证 摩尼教石像 印度教石像 蕃客墓地 蕃客墓碑 日本教 泉 州 中国古代“市”的发展 秦汉时期出现管理“市”的法律和机构 南北朝出现“草市” 唐代出现夜市 宋代以前的市,区域固定,经营时间固定,与民 居(坊)分开,管理严格 宋代打破坊市界限,打破经营时间限制,官府不 再直接监管商业 首都兼商业都市: 汉唐长安洛阳,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大都 其他商业都市: 汉: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扬州、益州(扬一益二) 明清:苏州、杭州 四大名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 外贸城市: 唐: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元:泉州 清:广州十三行 中国古代商业都市 山西平遥市城楼 徽商的房宅 乔家大院 北宋汴京城 明代皇都积胜图局部(明万历年间,描绘了正阳门的街市情景) 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清代苏州繁忙的怀胥桥商市 返 回返 回 中国市场经济的盛衰周期 小乱避城,大乱避乡 n n 晚唐韦晚唐韦庄的名作庄的名作秦妇吟秦妇吟 第二节第二节 工商税工商税特点特点“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思想下的重思想下的重 税政策税政策 n n 就就工商税收而言,皇权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在工商税收而言,皇权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在“ “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思想下的国家垄断专卖制度及对工商业实思想下的国家垄断专卖制度及对工商业实 行重税政策。行重税政策。 n n 国家往往以政权为依托,通过国家专卖(或禁榷)、国家往往以政权为依托,通过国家专卖(或禁榷)、 平准、均输等等方式,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些商品的平准、均输等等方式,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些商品的 生产、运销实施垄断经营,达到既利税双收,又挤压生产、运销实施垄断经营,达到既利税双收,又挤压 商人的目的。商人的目的。傅筑夫傅筑夫(1980(1980,第,第603603页页) )指出指出,这种国家,这种国家 直接参与、操纵、控制经济的重农抑商传统,被历代直接参与、操纵、控制经济的重农抑商传统,被历代 封建王朝奉行不替,一直流传到近现代中国。封建王朝奉行不替,一直流传到近现代中国。 n n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 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n n 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买贱卖贵,与买贱卖贵,与 时争逐时争逐”;晋绛富商;晋绛富商“金玉其车,文错其金玉其车,文错其 服服”。 n n 这些说明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些说明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到了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但到了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 雄厚的财力,生活上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田池射猎之乐,拟 于人君于人君”,政治上,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因而被韩非子视为,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邦之蠹也”。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 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 ,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 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周书曰:“农不出 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 出则财匮少。”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 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 ,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 也。”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 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将商 人看成是不劳而获的人。 法家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 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对加强中 央集权不利;尤其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 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 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 也”。 战国时期,商鞅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 秦代继续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 策;汉朝则用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 “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唐中期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 推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明清以后,政府重又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限 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等,导 致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严重摧残,中国最终落后 于西方。 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如何发展的? n n 早在战国时代,早在战国时代,商鞅商鞅在变法中就贯彻了重农抑商在变法中就贯彻了重农抑商 思想,提出思想,提出“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对,对 不经批准从事工商业的农民,要罚作奴隶等等;不经批准从事工商业的农民,要罚作奴隶等等; 韩非韩非更把工商业者指斥为国家更把工商业者指斥为国家“ “五蠹五蠹” ”(五种蠹虫(五种蠹虫 )之一。)之一。秦始皇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把重农抑商思在统一中国以后,把重农抑商思 想(想(“ “上本除末上本除末” ”)定为国策。)定为国策。 n n 汉承秦制,汉承秦制,在开国之初在开国之初,汉高祖刘邦就颁布过,汉高祖刘邦就颁布过 贱商令贱商令,对商人实行,对商人实行“ “重租税以困辱之重租税以困辱之” ”的政策的政策 ,从汉武帝刘彻开始从汉武帝刘彻开始,更是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更是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 将将“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思想下的国家垄断专卖的禁榷制度思想下的国家垄断专卖的禁榷制度 及工商重税政策推向登峰造极的高度。及工商重税政策推向登峰造极的高度。 n n 首先首先,汉王朝强力推行,汉王朝强力推行“ “均输平准均输平准” ”等统购统销的国营等统购统销的国营 商业政策,同时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商业政策,同时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 营,由官府对重要物资的运输和贸易进行垄断营,由官府对重要物资的运输和贸易进行垄断即所即所 谓的谓的“ “禁榷制度禁榷制度” ”。 n n 第二,第二,加重商人赋税负担,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加重商人赋税负担,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 责令民营商人自报财产,陈报不实者,罚充军一年。责令民营商人自报财产,陈报不实者,罚充军一年。 结果是结果是“ “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 n n 第三,第三,“ “出告缗令出告缗令” ”,直接没收商人财产。汉武帝仅仅,直接没收商人财产。汉武帝仅仅 是通过告发和没收财产一项,就是通过告发和没收财产一项,就“ “得民财以亿计得民财以亿计” ”( 史记史记 平淮书平淮书。在推行此项打击商人的措施同时,许。在推行此项打击商人的措施同时,许 多贪官污吏趁机鱼肉其间,结果搞得多贪官污吏趁机鱼肉其间,结果搞得“ “官乱民贫,盗官乱民贫,盗 贼并起,亡命者众贼并起,亡命者众” ”。 n n 第四,第四,通过不断改变币制的办法,使商人所积累的大通过不断改变币制的办法,使商人所积累的大 量货币财富伤失或减少其价值。量货币财富伤失或减少其价值。 n n 从长期看,国家垄断及专卖禁榷制度必定产生低效率从长期看,国家垄断及专卖禁榷制度必定产生低效率 ,并相应衍生出扰民虐政,不仅仅损害了商人(或工,并相应衍生出扰民虐政,不仅仅损害了商人(或工 商业者)的利益,商业者)的利益,更主要的在于更主要的在于它堵塞了商品经济发它堵塞了商品经济发 展的正常渠道,不论农业还是工商业,都不能沿着正展的正常渠道,不论农业还是工商业,都不能沿着正 常的商品经济发展渠道正常发展。常的商品经济发展渠道正常发展。 n n 陈乃华认为,由于实行陈乃华认为,由于实行盐铁专卖盐铁专卖, ,堵塞了农村过剩劳动堵塞了农村过剩劳动 力向私人工商业流通的渠道;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力向私人工商业流通的渠道;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加速加速 了农民破产并沦为流民和奴婢的过程,了农民破产并沦为流民和奴婢的过程,是造成西汉中是造成西汉中 后期社会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期社会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它在财政。但由于它在财政 上是成功的,给后世历代王朝解决财政困难树立了一上是成功的,给后世历代王朝解决财政困难树立了一 个成功的样板,所以,两千多年来,同类制度和措施个成功的样板,所以,两千多年来,同类制度和措施 不仅被历代王朝一直采用,而且还不断扩大禁榷商品不仅被历代王朝一直采用,而且还不断扩大禁榷商品 的范围。的范围。如汉代只是对盐铁酒等专卖,还不包括茶,如汉代只是对盐铁酒等专卖,还不包括茶, 而唐代就开始对茶实行专卖禁榷,而到了宋以后其禁而唐代就开始对茶实行专卖禁榷,而到了宋以后其禁 榷商品更是扩大到一些矿产品。榷商品更是扩大到一些矿产品。 n n 为什么为什么“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政策会成为整个中国皇权时代的政策会成为整个中国皇权时代的 基本国策呢?本文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一基本国策呢?本文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一 个解释。个解释。 n n 虽然从长远看,如果实行虽然从长远看,如果实行“ “重商重商” ”政策,随着商品经政策,随着商品经 济发展,统治者的赋税会增加,但统治者不会这样济发展,统治者的赋税会增加,但统治者不会这样 做的。这是因为商人阶层人数较少,财力雄厚,做的。这是因为商人阶层人数较少,财力雄厚,根根 据奥尔森据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理论,商人比农民更商人比农民更 容易组织起来,所以对统治者构成的威胁更大。容易组织起来,所以对统治者构成的威胁更大。 n n 由于上一章所说的中国皇权社会赋税的暴力潜能租由于上一章所说的中国皇权社会赋税的暴力潜能租 金性质,金性质,统治者的核心目标包括统治者的核心目标包括赋税最大化和控制赋税最大化和控制 权力,防止臣民造反。权力,防止臣民造反。 n n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赋税为权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赋税为权 力控制提供了资源保障,而权力控制为赋税征收提力控制提供了资源保障,而权力控制为赋税征收提 供了暴力基础,但有些时候,二者也并不完全一致供了暴力基础,但有些时候,二者也并不完全一致 n n 一旦发生冲突,赋税的目标则要服从于权力控制一旦发生冲突,赋税的目标则要服从于权力控制 的目标,因为统治者的赋税能力是建立在其权力的目标,因为统治者的赋税能力是建立在其权力 的暴力潜能之上的,一旦权力丧失,其赋税能力的暴力潜能之上的,一旦权力丧失,其赋税能力 也就消失。统治者宁愿为了加强权力而减少赋税也就消失。统治者宁愿为了加强权力而减少赋税 ,而不会相反,为了赋税而放弃权力。,而不会相反,为了赋税而放弃权力。 n n 纵观整个皇权时代,自秦以后,中国的中层阶级纵观整个皇权时代,自秦以后,中国的中层阶级 如如贵族、商人、宗教神职人员、民间组织贵族、商人、宗教神职人员、民间组织等政等政 府与小农之间的缓冲地带府与小农之间的缓冲地带基本上被消灭了,国基本上被消灭了,国 家政权与亿万一盘散沙的农民处于直接对立的状家政权与亿万一盘散沙的农民处于直接对立的状 态。态。 n n 黄仁宇黄仁宇(2001(2001,第,第5959页页) )曾形象地把这种社会结构称为曾形象地把这种社会结构称为“ “ 潜水艇夹肉面包潜水艇夹肉面包” ”(submarne sandwichsubmarne sandwich)。)。“ “上面是一上面是一 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 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成千上万的农民,其组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成千上万的农民,其组 织以淳朴雷同为主。中层机构简单,上下的联系,倚织以淳朴雷同为主。中层机构简单,上下的联系,倚 靠科举制度靠科举制度” ”。 n n 这种情况下,中国皇权专制制度的行政权力不经过任这种情况下,中国皇权专制制度的行政权力不经过任 何缓冲地带直达普通农户,其征税便也不必以基层行何缓冲地带直达普通农户,其征税便也不必以基层行 政单位(庄园、村)为单位,而是以户为单位征收,政单位(庄园、村)为单位,而是以户为单位征收, 其征税效率当然是很高的。其征税效率当然是很高的。 n n 另一方面是由于另一方面是由于商业税是间接税商业税是间接税,其税基是流动的,其税基是流动的, 在缺乏现代通讯、交通、会计技术的条件下,征税成在缺乏现代通讯、交通、会计技术的条件下,征税成 本很高,相反,本很高,相反,农业税是直接税,农业税是直接税,税基是固定的,农税基是固定的,农 业收入也便于预期和测算,其征收成本要大大低于商业收入也便于预期和测算,其征收成本要大大低于商 业税。业税。 n n 所以所以“ “重商重商” ”政策给统治者带来的预期收益具有很大政策给统治者带来的预期收益具有很大 的不确定性。而的不确定性。而“ “抑商抑商” ”政策无论是从维护专制统治政策无论是从维护专制统治 基础基础, ,还是通过国家垄断、特许专卖等手段获得暴还是通过国家垄断、特许专卖等手段获得暴 力潜能租金角度力潜能租金角度, ,其预期收益和推行成本都较之其预期收益和推行成本都较之“ “重重 商商” ”政策更加有效政策更加有效, ,所以所以“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的制度安排是维的制度安排是维 护统治者集团暴力租金最大化的选择。护统治者集团暴力租金最大化的选择。 n n 所以,所以,“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之之“ “重农重农” ”,并不是重在并不是重在农业生产农业生产 和保障农民利益。和保障农民利益。而是重在而是重在把农民世代锁定在土地把农民世代锁定在土地 上,上,重在重在稳定赋税、稳定兵源,最终稳定专制统治稳定赋税、稳定兵源,最终稳定专制统治 ;而而“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之抑,其目的则是之抑,其目的则是为了暴力潜能租为了暴力潜能租 金收入的最大化和专制统治的长久化。金收入的最大化和专制统治的长久化。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 目的:稳定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徭役 演变:商鞅变法开始,吕氏春秋宣传 汉武帝“盐铁官营”,打击富商 宋代一度放松 明清再度加强 方式:官营专卖(盐、铁、茶、酒等) 对商人课以重税,严格管理市场贸易 海禁和“闭关锁国”: 海禁直接原因:明防范倭寇 清防范台湾 危害: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缓慢发展 “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 政策政策 “ “海禁海禁” ”与与“ “ 闭关锁国闭关锁国” ” 专卖制度专卖制度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海禁海禁” ”“ “闭关锁国闭关锁国” ” 阻碍 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 腐朽落后的皇权专制制度及政策缚阻碍社会 进步,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皇权专制制度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国家 政策 劳动力 国际 市场 国内 市场 资金 土地买卖制 度和高额地 租吸引商业 资本买田置 地,影响了 资本的积累 。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 品,缺乏国内 市场。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第三节第三节 田赋和徭役的特点田赋和徭役的特点沿着减少交沿着减少交 易费用的方向变迁易费用的方向变迁 n n 就田赋和徭役而言,其制度变迁有着明显的线索就田赋和徭役而言,其制度变迁有着明显的线索 ,秦汉秦汉为田租为田租( (税税) )、口赋、力役、口赋、力役, ,魏晋南北朝隋及魏晋南北朝隋及 唐前期唐前期演变为计田演变为计田( (丁丁) )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 的调与力役的调与力役( (或庸或庸), ),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 ,先先 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税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税, ,中经北宋王安石变中经北宋王安石变 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 ,力役最终力役最终 全部并入田亩税。全部并入田亩税。其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人其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人 头税向土地税的转化头税向土地税的转化, ,同时也完成赋、役合并、由同时也完成赋、役合并、由 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化。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化。 n n 换言之换言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三条, , 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 n n 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最终赋役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最终赋役 合一;合一; n n 三是征税方式也由最初的劳役税向实物税转化,最三是征税方式也由最初的劳役税向实物税转化,最 终为货币税。终为货币税。 n n 以上是本文对中国皇权社会赋税制度变迁路径的归以上是本文对中国皇权社会赋税制度变迁路径的归 纳,这也是学术界的共识。纳,这也是学术界的共识。为什么中国皇权社会赋为什么中国皇权社会赋 税制度会这样变迁呢?本文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税制度会这样变迁呢?本文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 度给出一个解释度给出一个解释 n n 诺思诺思(1994)(1994)认为制度变迁的源泉主要是相对价格的认为制度变迁的源泉主要是相对价格的 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包括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包括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 、信息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等、信息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等, ,而人口增长是而人口增长是 引起相对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引起相对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 n n 当发动制度变迁的行动团体发现存在着现存制度当发动制度变迁的行动团体发现存在着现存制度 框架不能提供的外部收益时框架不能提供的外部收益时, ,在预期从制度变迁当在预期从制度变迁当 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他们推动制度变迁所付出的成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他们推动制度变迁所付出的成 本之后本之后,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推动制度变迁。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推动制度变迁。 n n 故交易费用的增加导致制度变迁故交易费用的增加导致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要,而制度变迁要 是有效的是有效的, ,就必须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由于中国皇就必须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由于中国皇 权社会权力高度集中权社会权力高度集中, ,其赋税制度变迁都是由政府其赋税制度变迁都是由政府 主导的主导的, ,发动制度变迁的行为团体始终是统治阶级发动制度变迁的行为团体始终是统治阶级 。 n n 一、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最终赋役合一、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最终赋役合 一的经济学解释一的经济学解释 n n 当人类社会早期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时候,或由于战乱当人类社会早期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时候,或由于战乱 频仍、交通隔断,市场制度的作用大大受限制时,而频仍、交通隔断,市场制度的作用大大受限制时,而 由于由于统治者(在西欧则是封建领主)与农民(或农奴统治者(在西欧则是封建领主)与农民(或农奴 )的消费组合不同)的消费组合不同,故此时的赋税制度必然是以,故此时的赋税制度必然是以劳役劳役 税税为主的。为主的。 n n 但是劳役赋税制度的缺陷是与实物税相比其交易费用但是劳役赋税制度的缺陷是与实物税相比其交易费用 过高过高, ,一方面征收监管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一方面征收监管成本过高;另一方面, ,依附于井田依附于井田 制(在欧洲则为公田制或三圃制)的劳役赋税制度极制(在欧洲则为公田制或三圃制)的劳役赋税制度极 大的降低了劳动者在公田上的劳动积极性大的降低了劳动者在公田上的劳动积极性, ,使得公田劳使得公田劳 动产出下降。动产出下降。随着市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市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统治者可统治者可 以在市场上得到他想要的任意的消费组合,故赋税制以在市场上得到他想要的任意的消费组合,故赋税制 度必然度必然由劳役税向更为节省交易费用的实物税转变由劳役税向更为节省交易费用的实物税转变。 农具与耕作技术农具与耕作技术 西周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业工具, 仍多为木、石、蚌、骨所造 。青铜工具也有在农业中使 用的。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 看,西周时出现了最初使用 铁制农器的现象是可能的。 石刀 骨铲 耦耕:西周时期,盛行耦 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 耕。 “千耦其耘”的诗句, 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群大规 模耦耕的景象。 种田不要种公田呀,只 有莠草长得骄。 怀念不要怀念远方的人 呀,白白地忧心劳劳。 种田不要种公田呀,只 有莠草长得高。 想念不要想念远方的人 呀,白白地伤心劳劳。 诗小雅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无怀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无思远人, 劳心怛怛。 n n 由于激励不够,生产力低下,迫使当时的统治阶级由于激励不够,生产力低下,迫使当时的统治阶级 放弃了放弃了“借民力以治公田借民力以治公田”的制度,大量的公田转的制度,大量的公田转 化为私田。公田里的集体劳动也改革掉了,改成向化为私田。公田里的集体劳动也改革掉了,改成向 私田征收私田征收“公粮公粮”的制度,这便是鲁国的初税亩,的制度,这便是鲁国的初税亩, 发生在公元前发生在公元前594594年。年。 n n 这场被后来的历史学家视为革命的制度变迁这场被后来的历史学家视为革命的制度变迁,无非,无非 是我们熟悉的那一套:是我们熟悉的那一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也就是,也就是19781978年的年的大包干大包干 原来大包干也不是首创。原来大包干也不是首创。 n n 由劳役赋税向实物赋税转变的意义在于由劳役赋税向实物赋税转变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依附于解放了依附于 封建领主的劳动者封建领主的劳动者, ,国家对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双重占国家对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双重占 有有, ,变为通过按照土地征收地税和按照人头征收人口税变为通过按照土地征收地税和按照人头征收人口税 和力役、兵役等赋税的形式变相实现国家对土地资源和力役、兵役等赋税的形式变相实现国家对土地资源 和人力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和人力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劳动者劳动者由依附于封建领主由依附于封建领主 提供劳役、力役、兵役等提供劳役、力役、兵役等, ,转变为转变为参与土地产出的分配参与土地产出的分配 , ,只是将劳动产出按照定额或分成的方式上缴给国家。只是将劳动产出按照定额或分成的方式上缴给国家。 n n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提高了 劳动产出劳动产出, ,也缓解了统治者的财政压力以及降低以往的也缓解了统治者的财政压力以及降低以往的 征收、监管等交易成本。劳动者为了获得属于自己更征收、监管等交易成本。劳动者为了获得属于自己更 多的产出多的产出, ,也有积极性进行劳动工具、耕作方式上的创也有积极性进行劳动工具、耕作方式上的创 新新,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附带的结果必然是其附带的结果必然是由田赋、由田赋、 徭役并行,逐步到赋税取代徭役。徭役并行,逐步到赋税取代徭役。 n n 二、实物税必然向货币税转变的解释二、实物税必然向货币税转变的解释 n n 另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货币也是节省另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货币也是节省 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创新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创新( (柯武刚柯武刚, ,史漫飞史漫飞 ,2000),2000)。与货币税相比,实物赋税制度中的。与货币税相比,实物赋税制度中的 征收成本、储存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各级征收成本、储存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各级 政府的贪污损失成本是很高的,因此随着政府的贪污损失成本是很高的,因此随着 市场制度及货币制度的逐渐完善,以统治市场制度及货币制度的逐渐完善,以统治 阶级租税最大化为目标的赋税制度必然会阶级租税最大化为目标的赋税制度必然会 由实物税向更为节省交易费用的货币税转由实物税向更为节省交易费用的货币税转 变。变。 商朝的贝币 战国,布币 战国,刀币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会子”纸币 乔家大院 票号 晋商雷履泰日升昌 票号,也叫汇兑庄,主要经办存取、异地汇 兑等业务,类似于今天的银行。 返回 三、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的解释三、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的解释 n n 中国皇权社会的任何一个王朝其开国之处都是地广中国皇权社会的任何一个王朝其开国之处都是地广 人稀、劳动力极其缺乏的。这个时候,地价相对于人稀、劳动力极其缺乏的。这个时候,地价相对于 劳动力价格而言是很低的。随着社会秩序恢复,生劳动力价格而言是很低的。随着社会秩序恢复,生 产恢复正常,人口开始增加。人口增加是一个正反产恢复正常,人口开始增加。人口增加是一个正反 馈过程,是典型的指数增加。馈过程,是典型的指数增加。 n n 而就中国各王朝的领土都已基本上达到自然所能达而就中国各王朝的领土都已基本上达到自然所能达 到的极限,所以,随人口增加而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到的极限,所以,随人口增加而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递减规律(即著名的马尔萨斯规律)迟早必将发生递减规律(即著名的马尔萨斯规律)迟早必将发生 作用。因此,作用。因此,随时间流逝,土地的价格上升、劳动随时间流逝,土地的价格上升、劳动 力价格下降是必然的。力价格下降是必然的。以对价值更高的土地征税为以对价值更高的土地征税为 主的赋税制度所带来的收入要高于以对人丁征税为主的赋税制度所带来的收入要高于以对人丁征税为 主的赋税制度。主的赋税制度。 n n 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n n 唐代唐代杜荀鹤 山中寡妇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任是深山更深处,也 应无计避征徭。应无计避征徭。 n n 人口人口是流动的,当对人丁征税过重时,人口会采是流动的,当对人丁征税过重时,人口会采 取隐匿户口,迁徙流亡等手段规避赋税;而土地取隐匿户口,迁徙流亡等手段规避赋税;而土地 是固定的,对土地税是最不容易逃避的税种,是固定的,对土地税是最不容易逃避的税种,故故 对土地征税其交易费用要小于对人丁征税对土地征税其交易费用要小于对人丁征税。 n n 这样,在中国赋役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必然会从这样,在中国赋役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必然会从 以对人丁征税为主,转变到以对土地征税为主的以对人丁征税为主,转变到以对土地征税为主的 路径上来。这是在经济人假定下,官僚和农民追路径上来。这是在经济人假定下,官僚和农民追 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n n 综上,一是从劳役税到实物税,最终到货币税综上,一是从劳役税到实物税,最终到货币税 ;二是从赋、役并行到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二是从赋、役并行到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 、雇役转化最后赋役合一,赋税取代徭役;三、雇役转化最后赋役合一,赋税取代徭役;三 是从人头税到土地税。是从人头税到土地税。其制度变迁的共同规律其制度变迁的共同规律 就是沿着减少交易费用的路径变迁。就是沿着减少交易费用的路径变迁。 n n 由于赋税制度的变迁过程对中国皇权时代民众由于赋税制度的变迁过程对中国皇权时代民众 的法权地位都没有任何的触动和改进。的法权地位都没有任何的触动和改进。从这个从这个 角度上看,无论学术界对这些改革和变迁的评角度上看,无论学术界对这些改革和变迁的评 价有多高,其意义都是很有限的。价有多高,其意义都是很有限的。 第四节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负担的演变 规律及特点从轻徭薄赋到横征暴敛 n在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负担是与土地制度、赋 税制度以及国家垄断专卖的禁榷制度相伴而生的, 尽管在个别历史时期曾出现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 息政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明税轻、暗税重 、横征杂派无底洞”,苛捐杂税以及名目繁多的行 政性收费历来都是底层百姓身上挥之不去的经济 重负。 n(一)学者的观点 n袁绪程(2003)认为,在王朝初期,征税率是比较低 的,一般约占每亩收益的5-10%。但官僚队伍的膨 胀几乎是不可遏制的,随着官僚集团的腐败加剧 和财政支出的增大,各种明的暗的摊派都会落在农 民头上,征税率会大幅提高,这在王朝晚期会达到 高峰,甚至每亩摊的税费超过了其收益。 n n 汤因比汤因比从一种大历史的角度笼统地将从一种大历史的角度笼统地将“经经 济结构的缺陷济结构的缺陷”作为造成作为造成“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的 根源,他指出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根源,他指出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 会,当地主和官方沆瀣一气,摆脱中央政会,当地主和官方沆瀣一气,摆脱中央政 府的控制,府的控制,在政府的摊派上加入私货时在政府的摊派上加入私货时, 为维持一个统一国家而压在农民头上的负为维持一个统一国家而压在农民头上的负 担担这种负担即使在最好的政府之下也是这种负担即使在最好的政府之下也是 沉重的沉重的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就变得无法忍受了,于是造成了,于是造成了 一个统一的国家不断崩溃的事实。一个统一的国家不断崩溃的事实。 n n 费正清费正清认为,各朝代在开国初期由于统治认为,各朝代在开国初期由于统治 集团短小精悍,财政支出少,税收效率高集团短小精悍,财政支出少,税收效率高 ,国库充足,出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盛,国库充足,出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盛 事景象。事景象。 n n 随着国家用于宫廷、驿道、水利设施、军随着国家用于宫廷、驿道、水利设施、军 事设计和军费开支的增加,事设计和军费开支的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国家的财政支 出大幅增加,同时由于享受特权的人数不出大幅增加,同时由于享受特权的人数不 断增加,纳税人口减少,断增加,纳税人口减少,收支缺口出现并收支缺口出现并 不断扩大,致使政府不得不增加税收,导不断扩大,致使政府不得不增加税收,导 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使王朝灭亡。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使王朝灭亡。 n王毅总结了皇权专制王朝的兴衰与赋税之间的规律 :“随皇权制度之下一个又一个王朝盛衰周期的运 行,赋税制度必然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转向诛求无度,直到最后因“民力殚残”而 重蹈王朝崩解的覆辙”。 n孙翊刚在其中国财政问题源流考一书中考察了 中国各朝代的赋税负担,得出的结论是:农民的赋 税负担在各朝代的中后期都不断加重。 n金观涛(1984)、陈光焱(1996)、顾銮斋(2005)、秦晖 (2007)等学者都持同样的观点。 n由于税赋的恶性增长通常都是从王朝的中期开始凸 显,因此王毅(2004)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王朝中期赋 税暴增律”。 n n (二)史书、地方志及私人笔记、诗歌等(二)史书、地方志及私人笔记、诗歌等 的记载的记载 n n 1. 1.秦朝:秦朝: n n 秦朝实行秦朝实行“ “急政暴虐急政暴虐” ”的极权政治,赋税达到横征的极权政治,赋税达到横征 暴敛的地步,在汉书暴敛的地步,在汉书 食货制中董仲舒说:食货制中董仲舒说:“ “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供;使民不过三日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供;使民不过三日 其力易足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 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又颛山川之利,管又颛山川之利,管 山林之饶山林之饶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这是秦。这是秦 朝迅即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朝迅即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n n 2. 2.汉代:汉代: n n 汉朝开国之初吸取了秦朝覆灭的教训,强调汉朝开国之初吸取了秦朝覆灭的教训,强调“ “与与 民休息民休息” ”、“ “轻徭薄赋轻徭薄赋” ”,汉高祖行十五税一,汉,汉高祖行十五税一,汉 景帝行三十税一,由此开创了文景之治(汉书景帝行三十税一,由此开创了文景之治(汉书 卷二十四上食货志卷二十四上食货志. .上,第上,第11271127页)。页)。 n n 然而,然而,“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 ”持续不过七八十年,从汉武帝持续不过七八十年,从汉武帝 开始,主要是由于对匈奴、西南夷的作战,国家开始,主要是由于对匈奴、西南夷的作战,国家 财政开支急剧增长,政府采取了增加田赋和各种财政开支急剧增长,政府采取了增加田赋和各种 杂税的增收手段,农民纳税应役的负担明显加重杂税的增收手段,农民纳税应役的负担明显加重 。到西汉宣帝时,大臣鲍宣上疏指出农民的生计。到西汉宣帝时,大臣鲍宣上疏指出农民的生计 已经受到来自七个方面的严重破坏,他称为已经受到来自七个方面的严重破坏,他称为“ “七七 亡亡 ,其中自,其中自“ “三亡三亡” ”是与赋税负担直接有关的是与赋税负担直接有关的。 n n 即即政府加重赋税征敛,是一亡;贪官污吏假公济私政府加重赋税征敛,是一亡;贪官污吏假公济私 ,对农民敲榨勒索,是一亡;,对农民敲榨勒索,是一亡;“苛吏徭役,失农桑苛吏徭役,失农桑 时时”,是,是亡亡。(汉书卷七十二鲍宣传)。(汉书卷七十二鲍宣传) 后来随着承平日久,吏治腐败,税赋不断加重。班后来随着承平日久,吏治腐败,税赋不断加重。班 固在其所著汉书固在其所著汉书 食货志中明确认为是由于西食货志中明确认为是由于西 汉末年新莽政府横征暴敛,赋税过重造成天下大乱汉末年新莽政府横征暴敛,赋税过重造成天下大乱 、王朝崩溃。、王朝崩溃。 n n 同样的事情又在东汉上演,后汉书同样的事情又在东汉上演,后汉书 朱晖附朱穆朱晖附朱穆 传中记载传中记载“官人俱匮,加以水虫为害。京师诸宫官人俱匮,加以水虫为害。京师诸宫 费用增多,诏书发调或至十倍。各言宫无见财皆费用增多,诏书发调或至十倍。各言宫无见财皆 当出民;榜掠割剥,强今充足,公赋既重,私敛又当出民;榜掠割剥,强今充足,公赋既重,私敛又 深;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人如虏,深;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人如虏, 或绝命于棰楚之下,或自贼于迫切之求或绝命于棰楚之下,或自贼于迫切之求。” n n 3.3.隋唐隋唐 n n 隋朝跟秦朝一样,亦是由于赋役无度,刑罚苛暴隋朝跟秦朝一样,亦是由于赋役无度,刑罚苛暴 导致二世而亡。导致二世而亡。唐太宗唐太宗在魏征等一批明智的大臣在魏征等一批明智的大臣 的辅佐下,比较认真地实行的辅佐下,比较认真地实行“轻徭薄赋轻徭薄赋”的政策的政策 ,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n n 但是,唐代前期农民负担的减轻仍只是时的现但是,唐代前期农民负担的减轻仍只是时的现 象,象,到武则天称帝时期(宝元到武则天称帝时期(宝元690690705705年),赋年),赋 役征调明显加重,出现了役征调明显加重,出现了“天下户天下户,亡逃过半,亡逃过半 ”的严重情况。此后,玄宗统治时的开元天宝年的严重情况。此后,玄宗统治时的开元天宝年 间(公元间(公元713713755755年),是旧史称为年),是旧史称为“开元之治开元之治 ”或或“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唐朝鼎盛时期,但当时农民的唐朝鼎盛时期,但当时农民 不堪赋役负担而大量逃亡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唐不堪赋役负担而大量逃亡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唐 朝曾在开元九年到十二年间开展大规模的检括逃朝曾在开元九年到十二年间开展大规模的检括逃 户的行动,一共检括出逃离本籍的人户户的行动,一共检括出逃离本籍的人户8080多万。多万。 n n 在唐朝末年,在唐朝末年,“ “两税两税” ”之外的加征已成各地普遍的之外的加征已成各地普遍的 现象。翰林学主刘允章上书农民有八苦,这八苦现象。翰林学主刘允章上书农民有八苦,这八苦 中包括中包括“ “赋税繁多赋税繁多” ”、官吏苛征和敲榨、替逃户纳、官吏苛征和敲榨、替逃户纳 税应役等。所以当时大量农民不得不四处逃亡,税应役等。所以当时大量农民不得不四处逃亡,“ “ 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出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出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 相救相救” ”,挣扎在生死线上。,挣扎在生死线上。( (陈明光陈明光,1996,1996,第,第147147 153153页页) ) n n 在唐代中期和晚期,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野史以在唐代中期和晚期,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野史以 及私人笔记诗集中对这种及私人笔记诗集中对这种“ “末世加征末世加征” ”之残酷都有之残酷都有 详细的记载详细的记载, ,如如李商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写末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写末 世赋税之奇重世赋税之奇重: :“ “因失生惠养因失生惠养, ,渐见征求频。行人攉渐见征求频。行人攉 行资行资, ,居者税屋椽。国蹙赋更重居者税屋椽。国蹙赋更重, ,人稀役弥繁人稀役弥繁! !” ”。 n n 从元结春陵行从元结春陵行序中序中, ,尤其可以看到发达的官尤其可以看到发达的官 吏系统在这种加征中的巨大威力吏系统在这种加征中的巨大威力: :“道州旧四万馀道州旧四万馀 户户, ,经贼以来经贼以来, ,不满四千不满四千, ,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 十日十日, ,承诸使征求符牒承诸使征求符牒, ,二百馀封二百馀封, ,皆曰皆曰: :失其限失其限 者者, ,罪至贬削罪至贬削! !于戏于戏, ,若悉应其命若悉应其命, ,则州县破乱则州县破乱, ,刺刺 史欲焉逃罪史欲焉逃罪? ? 若不应命若不应命, ,又即获罪戾又即获罪戾, ,必不免也必不免也。 ”诗的正文中进一步描写百姓一贫如洗已经到了诗的正文中进一步描写百姓一贫如洗已经到了 吃草根树皮的程度吃草根树皮的程度, ,但是依然要饱受赋税的追逼。但是依然要饱受赋税的追逼。 n n 杜甫杜甫诗中关于官府赋税重压之下老百姓惨状的名诗中关于官府赋税重压之下老百姓惨状的名 句:句:“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白 帝帝) );前出塞写役夫的命运:;前出塞写役夫的命运:“弃绝父母恩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吞声行负戈”;兵车行名句:;兵车行名句:“况复秦兵况复秦兵 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 申恨?申恨?”。 n n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n n 杜甫杜甫又呈吴郎又呈吴郎 n n 大历二年(大历二年(767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 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 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 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 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 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n n 4. 4.宋代:宋代: n n 宋代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到了敛骨吸髓的地步,宋代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到了敛骨吸髓的地步, 杨万里、朱熹、叶适都曾详细说明杨万里、朱熹、叶适都曾详细说明“ “经制钱经制钱” ”、“ “总总 制钱制钱” ”等诸多加征的泛滥成灾等诸多加征的泛滥成灾。 n n “ “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 n n 吟夫取民之财可谓悉矣,一夫之耕,获者在田,吟夫取民之财可谓悉矣,一夫之耕,获者在田, 而敛者在门;匹妇之蚕,织者在机,而征者在屋而敛者在门;匹妇之蚕,织者在机,而征者在屋 ,天之所生,地之所产,天之所生,地之所产,苛可以衣且食者,皆为苛可以衣且食者,皆为 犯法禁,何民之不穷也犯法禁,何民之不穷也” ”(都宫集卷二)(都宫集卷二)。 n n 5.5.元代:元代: n n 元初,取民未有定制,元世祖忽必烈时始立法,元初,取民未有定制,元世祖忽必烈时始立法, 故故“元之治,以至元(元之治,以至元(12641264年)、大德(年)、大德(12971297年年 )之首)之首”就是指这个时候才开始讲求社会经济秩就是指这个时候才开始讲求社会经济秩 序和财政收支制度。但序和财政收支制度。但“自时自时( (指世祖至元定制指世祖至元定制) ) 蹶后,国用寝广,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蹶后,国用寝广,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 之入,日增月益,至于之入,日增月益,至于( (文宗文宗) )天历天历(1328(1328年年 13301330年年) )之际,视至元,大德之数,盖增二十倍之际,视至元,大德之数,盖增二十倍 矣。而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矣。而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见元史(见元史 食货食货 志)志)。 n n 可见不到四五十年,其税赋就已增加了二十倍之可见不到四五十年,其税赋就已增加了二十倍之 多。元立国不足百年而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多。元立国不足百年而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 其其“取之无道,用之无节取之无道,用之无节”“”“剖民以充国剖民以充国”。 n n 6. 6.明代:明代: n n 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崛起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崛起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 ,鉴于元朝灭亡的教训,严惩贪官污吏,澄清吏,鉴于元朝灭亡的教训,严惩贪官污吏,澄清吏 治,革新赋役制度,实行治,革新赋役制度,实行“ “黄册黄册” ”和和“ “鱼鳞册鱼鳞册” ”制,制, 平均税负,故明朝初期农民的纳税应役负担很轻平均税负,故明朝初期农民的纳税应役负担很轻 。但这种局面也不过维持了几十年而已。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租赁居间合同
- 正规车位租赁合同3篇
- 瑞恩的井课件
- 采购合同模板模板5篇
- 安全方面业务培训总结课件
- 甘肃温室工程建设方案(3篇)
- 福建礼堂装修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文明校园评估培训课件
- 电网工程测量方案模板(3篇)
- 猫咪巨结肠教学课件
- 材料作文点拨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无线wifi安装协议书
- 中国智能驾驶商业化发展白皮书(2025):平权时代智驾商业落地的破局之路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版)
- 婚内财产协议书2025
- 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解读
- 2025年宿州市公安机关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10名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新课标(水平一)体育与健康《非移动性技能》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历史】2025年新版3年高考2年模拟:专题1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GB/T 17614.1-2015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变送器第1部分:性能评定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