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1页
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2页
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3页
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4页
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 报 告题 目 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专 业 金融学 班 级 学 生 指导教师 2011 年一、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课题来源:论文所选课题是经由指导老师推荐,本人自己选择,并征得老师同意后确定的。 课题类型:本论文属于应用研究型,主要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对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财富效应进行分析,并就我国股票市场如何更好的发挥财富效应提出政策建议。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选择本题主要目的在于:1. 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搜索资料、整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实地调研、实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能力。5. 培养学生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意义:理论上讲,新的阶段和新的数据下的分析可以完善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研究。现实上讲:能使宏观经济模型更加精确,能更准确地预测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还有利于股市本身的定位发展以及政府对股市的调控。更重要的是股市的财富效应将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由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驱动经济增长。近年在中国长期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受到国际宏观经济波动的冲击情况下。扩大内需、增强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又一重要的战略选择。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这样的增长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难以为继。在面临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既要有实体经济方面的举措,更要增添全新的现代金融与资本市场管理的智慧,因此研究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动,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研究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财富效应,能够帮助我们制定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三、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20世纪末以来,随着纽约股票市场的长期兴盛,美国经济和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处于高涨状态,经济界首次提出股票市场存在财富效应,也就是说股票市场的兴盛可以促进个人财富的扩大,并进而提高社会消费水平。Hall(1978)用美国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的滞后值、财富等变量预测消费,结果表明只有股票价格能可靠的预测未来消费,从而证实了股票财富的财富效应。Romer(1990)分析了美国股票市场1929-1932年的数据,研究其如何影响消费,从中得出了消费者信心理论。Zandi(1999) 通过对大量的关于消费者消费增长的样本数据的分析,认为投资者会从暂时性收入产生持久性收入的预期,从而刺激了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得出了与Romer同样的结论,证券市场的发展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并且基于市场的示范作用,财富效应对不拥有股票的家庭也可能产生影响。斯蒂格利茨(1997)通过对1987年美国的股票市场崩溃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其并未导致美国经济的急剧下降。Laurence Boone和PeteRichardson(1998)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七国集团1974- 1998 年季度指标,认为美国股票市场对消费有显著影响,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MPC 为4%- 7%,其余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股票市场也存在类似结果。Ludvigson、steindel 等(1999)采用永久收入假设,对1953-1997年美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进行分析,将43年分为3个区间,发现股票财富与社会总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整个时期的股票市场财富边际消费系数为0.04。他们发现各个分时期的股票市场财富效应不同。其中1976-1985年,股票市场财富的边际消费系数为0.106,而1986年之后的这段时期,其边际消费系数只有0.021。虽然并不显著,但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确实为消费者的支出提供了支持。计量结果同时也显示,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相当不稳定,而且这种不稳定很难消除。Otoo(1999)通过分析美国密歇根州居民调查数据发现,资产的增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之间具有较强的同步关系,但是股价变化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联性不随投资者股票持有量的变化而变化。他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股票价格上涨增加了居民的即期财富,而是因为居民将股票价格的不断升高看作是未来经济活动和潜在的劳动收入增长的预兆。据Poterba(2000)统计,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家庭净财富的增加, 60%以上是由于家庭股票资产的价值上升。GreenSPan(2001)也从官方角度肯定了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宣称“由于股市上涨产生的财富效应,造成美国消费者支出更多”,推动了90年代的经济增长。美联储的研究表明居民财富每增加一美元,将影响后期消费永久性的增加3-5美分 (EdwardM.Gramlich,2002),这笔额外的开支,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达l个百分点。Rache等人根据美国历史数据估算得出, 1998年美国有41%的家庭持有股票, 股票价格上涨后,1美元财富增加会导致3到7美分的消费支出增加,这笔支出可使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相反如果股票价格下跌20%,每季度全国将减少480亿美元的消费,相应地GDP要下降0.6%。另外,一个更明显的规律是,股民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消费开支变化大约滞后于股市变化半年时间。KarenE.Dynan和 DeanM.(2001) 以1983一1999年IbJ的季度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对于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传导机制有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两种。Mehra(2001)利用美国1959-2000年季度数据,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方法来证明财富的种类影响财富效应的大小,并提出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影响存在时滞。消费和股价在短期内作用关系为负,但在长期内二者的作用关系明显为正。Bertaut(2002)分析了美国以外国家股价波动对消费的影响,发现20世纪90年代股价的上涨对其他工业国家居民的消费同样有影响。英国、加拿大的财富效应的大小与美国差不多。同时还发现日本的财富效应虽然在统计上是显著的,高盛日本经济研究团队对日本财富效应的估测显示, 股市财富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与美国相类似。但由于日本居民财富在平衡表上的变化不大,财富效应在解释居民消费增长时的证据不足。对于欧洲大陆而言,证券在居民的金融资产中的地位不是很重要(一些较小的欧洲大陆国家除外)。Tan和Voss(2003)利用澳大利亚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数据检验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发现股票市场财富效应比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显著。并且Tan利用1988-1999年微观数据分析了澳大利亚居民的消费行为,认为资本财富每增加1美元几乎必然增加约4美分的非耐用品支出。Funke( 2004) 采用1985- 2000年的年度数据, 对亚洲、拉美和非洲共16 个新兴经济体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在这些国家股市财富效应虽然小但统计上较为显著。每个国家股票市场的特质不同股票市场财富效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新兴国家的股票市场财富效应虽然较为显著但系数较小,股价每上涨(下跌)10%,3年后会导致个人消费增加(减少)0.2个百分点至0.4个百分点。我国沪深股票市场起步比较晚,因此,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研究也相对比较晚。尽管如此,国内学者近年来对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对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是否存在,他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最早进行财富和消费关系研究的是臧旭恒(1995),他在研究1995年以前的消费函数时,分析了金融资产(主要是储蓄和现金)对消费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农民、城镇居民资产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分别为0.015和0.039。赵维(1998)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股票在家庭及企业财富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股票市场不仅仅是经济的“晴雨表”,同时也将对整体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孙伯银(1999)认为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只是一种幻觉。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1)中国股市制度不规范且规模小,财富效应受限。(2)股市对财富总量的影响较小,财富效应有限。他认为,如果股市不能保持持续平稳的发展,波动较大,则他对所有投资者财富的影响将更多的表现为财富在各个投资者之间的重新分配。贺菊煌(2000)就1996 以前年度的金融资产对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全体居民资产消费倾向很小,为0.0506;原因可能为我国股市规模偏小、投资者分布面窄、投机性强和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等。东方证券以及梁宇峰和冯玉明(2000)同样也对1999年股票市场的“5.19”行情后各种不同的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1999 年的 5. 19 上涨行情带来的财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即期消费需求, 并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改善了投资者的预期。李振明(2001)采用1980年至1994年的统计数据验证了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表明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是存在的,但增加的消费支出中,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贡献不足3%。这一结果从消费函数的角度证实了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是极其微弱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 2002) 对深沪股指、股票市值、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工业增加值进行分析得出, 沪深两市股票指数与社会消费品总额负相关, 表明了部分货币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或实体经济。余明桂、夏新平和汪宜霞等(2003)的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还不具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习惯。不过,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存在一定的投资效应,但这种影响还比较小。由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企图通过刺激股市来扩大需求是不现实的。李学峰和徐辉(2003)运用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2年第三季度间的季度数据对股指变动率和居民消费变动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股指的变动与居民消费变动的相关关系极其微弱, 可以忽略不计。余明博士加大时间跨度,对1992 年至2002 年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同样是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并不显著, 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作用仅为0.0349。骆柞炎(2004)以1992-2002年的经济数据为样本,对中国股市财富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微弱的财富效应,应对消费的影响占总消费变动的平均比例仅为0.84%.郭峰、冉茂盛、胡媛媛(2005)用Engle-Granger 两步法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952003 年的季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中国股市都存在微弱的财富效应,股票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发挥。段军山(2005)运用1990至2003年间的季度数据对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1990至1996年期间以及1996至2003年期间股市财富效应均不显著。由于2005年之后我国证券市场进行了全流通改革,同时2005年底结束了长达5年的熊市行情,所以他认为2005年之后我国的股市财富效应应该有所显现。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在慢慢凸显。李伟舵( 2007) 利用居民消费、居民储蓄、股票指数、居民可支配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 通过对数转换的方式, 也验证了我国财富效应的存在, 同时还指出了直接财富效应与间接财富效应的存在。曲丽清、汪红丽(2007) 采用2005 年6 月2006年12 月的数据,即股市从繁荣走向萧条和萧条到繁荣的一个完整股市波动周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股市财富效应有前者负向转为后者的正向, 2005年6月后股票价格上涨显著地刺激居民消费需求,这一时期股市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得到了提高。胡小芳、汪晓银( 2008) 以1992-2006 年的经济数据为样本, 通过上证综合指数、深圳综合指数、城镇居民家庭当年人均消费支出以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变量构建回归方程, 验证了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存在。张一璠(2009)的研究表明,股改后,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在消费支出和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方面明显增强,其结论是通过拉升股市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的目的可以“部分实现”。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我国股市几乎不存在财富效应,姚玲珍(2007)就认为我国股市的广度与深度较小,影响其财富效应。另一方面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对于其财富效应甚至为负效应。刘仁和、黄英娜、郑爱明(2008) 则通过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动以及股价指数的变动数据分阶段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无论在牛市时期还是熊市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均不存在财富效应。周志平、段爱明( 2008) 认为股价变动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比较微弱,在短期内甚至有负向效应。张晨曦(2009)通过虚拟变量模型的回归,得出2005 年6 月之后我国股市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得到提高的结论。实证研究表明,只有不断完善和规范制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股票投资,才能使股市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这也可能成为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一种途径。四、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包括个方面的内容: 论文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章的整体框架及思路。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介绍股市财富效应的经典理论、国内外的实证研究成果以及股市财富效应的特征及传导机制。 论文的第三部分在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和居民消费现状的基础上对股市财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结论。采用2005-2010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是探寻原因与制定对策的基础。 论文的第四部在分析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从市场规模、投资者结构、企业和制度法规等多方面分析制约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发挥的因素,为后面提出政策建议做铺垫。 论文第五部分是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更好的发挥股市财富效应的具体的政策建议。 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