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理解》PPT课件.ppt_第1页
《古代汉语理解》PPT课件.ppt_第2页
《古代汉语理解》PPT课件.ppt_第3页
《古代汉语理解》PPT课件.ppt_第4页
《古代汉语理解》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 考点精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 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 (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340个常用实词。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 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 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 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 ,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一、通假字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 ,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 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 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 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 “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 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 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 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完全同音, 如“畔”与“叛”。声母相同,如“无”和“亡”。韵母相同,如 “嘱”和“属”。由该规律而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 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贾”和“价(價)”;二是 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置)”。注意:同音 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 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 与“促(催促)”。 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 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 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 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 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如, 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一人,一桌(口技)(数目) 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 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 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 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 。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 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 “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 指后者。 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 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 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从“深”的 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深奥,深刻,如“道 理很深”;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时间久,如“夜 深人静”;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 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 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身”的本义是“身体”(项伯亦拔 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引申为“亲自”(禹之 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自己”(而身为宋国笑)、 “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二是辐射式,即词义 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相”的本 义是“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引申为“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 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 ,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 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不然,令五人 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 领导人”。 4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 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其假借意 义就是“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 义就是“夜晚”。 三、词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 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 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 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水由地中行 ,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 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 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 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 限制。“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词义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如:“臭”,古 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 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 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 ,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 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劝”,古义常用义项有 :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 ;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还”“劝”即“劝说”之意。今义 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 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 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 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 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 置币遗单于”中的“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 思;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中的“走”,古义为 “跑”“逃跑”。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闻”,本指 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 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 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 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 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 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衣冠禽兽”,原来 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 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 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 思。 5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 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 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 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 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 我有亲父兄”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 园圃,窃其桃李”中“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 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词的重叠使用时要区别开来。例 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专由”, 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 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 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平 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 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 参考: 1代入检验法 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 体语境中贯通文意。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 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代入后,如果句意通 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祈天永命之要 ”(2010全国卷)中,“祈”解释为“恳求”,语意贯通,可能此解释就 是正确的。如果不通顺,那就要再进行深入地探究。 技巧点拨 2. 联想迁移法 高考题目尽管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 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 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有的文言实词与课文中 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 援不至,遂没焉”(2010全国卷)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 族矣”(过秦论)中的“遂”;“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2010全国卷)与“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 列传)中的“报”;“杖剑谒太祖于临濠”(2010全国新课标卷 )与“杖汉节牧羊”(苏武传)中的“杖”。此外,像2010年全 国卷中考查的“寻”“会”就更是教材中常见的。这一类词语 在高考中占绝大多数,重点考查一词多义。 有的文言实词虽然考查到的义项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 ,但该词语是课文中出现过的重点实词,如“及再遇阵没 ”(2010全国卷)中,“及”解释为“趁着”,而过秦论中 有“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及”解释为“等到”。还如“ 贼非吾主敌,盍趣降”(2010全国新课标卷)中,“趣”解释为“ 归顺”,而兰亭集序中有“虽趣舍万殊”,“趣”解释为“趋 向,取向”。这种情况在高考的考查中常常是重点、难点所 在,更是考查热点所在,最应引起考生的注意,它主要考查 考生依据语境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3语境推断法 被考查的文言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考生可 以把它看作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 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 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把推断的意义与选项 中的解释进行对照,然后就可以作出判断。当然,考生也不能 完全抛开词语本身的意义去作推断,而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该 词的义项与推断的意义结合起来判断。如“徇镇江、丹阳、丹 徒、金坛”(2010全国新课标卷)中的“徇”有“巡行示众、带兵 攻取或占领、顺从”等义,再根据文章语境“擢总管”和“皆克之 ”可推知,这里应是“带兵攻取或占领”的引申义“掠夺”。 4词性推断法 文言文中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 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如“挟三百金之富阳贾”(2010福建卷)中,“贾 ”,前面是名词“富阳”,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常活用为动词,此处“贾 ”应为动词“买卖”,解释成“商人”不对。 5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