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中西思维差异与英语写作.ppt_第1页
2012-11中西思维差异与英语写作.ppt_第2页
2012-11中西思维差异与英语写作.ppt_第3页
2012-11中西思维差异与英语写作.ppt_第4页
2012-11中西思维差异与英语写作.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思维差异与 英语写作 张亚军 外国语学院 v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主动性技能, 能够 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v 目前,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汉语式作文现象,尽管写的是英语,但其选词、造 句乃至布局谋篇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有的学者称 这种语言模式为中继语(interlanguage)。(语言上 的不足:选字谴词; 造句、连句成段;谋篇布局) v 外语写作其实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 它涉及语言学、逻辑学、哲学、文化学、心 理学等诸多领域。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 现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究到更深层 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 v “思维支配语言” 。“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 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 v 可见,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 ,除了语言上的,更主要的是源于中西思维 模式的差异上的。 中西思维差异 铃木大拙 佛洛姆把东西文化心灵作了一番系 统的比较后认为: 西方的心灵是分析的、个体化的、客观的、普 遍化的、体系的等。 东方的特点则可以概述为: 综合的、整体化的 、主观的、独特的、直观地、非体系的等等。 傅雷也谈到:“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 歧。我人重综和,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 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 不周。” 具体分析 1.措词方面 2.句法方面 3.段落语篇方面 4.文体方面 1. 措词方面 (1)用词的虚实问题 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语言上“汉语用 词倾向于具体 ,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 象表达虚的内容。 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体现在语言上,英语趋 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和现象, 用词趋向与虚。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语言处理方式的不同。中国学 生的作文充满了意象性词汇。 v“In the past, 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 v“led a life of extreme hardship.” S1:意想性词汇 S2:整体词语表达具体事物和现象 vThe taxi drivers often know little of their city, but to avoid loss of face before foreigners, will not admit their ignorance. vwill not admit that they dont know much about their city. (2 ) 动、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问题 v 汉式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导致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 频率不同。 v 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中多用动词: v 英语是静态的,其语言呈现少用动词的倾向。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 要在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 v 如“这位通俗歌星在舞台上的出现引起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 v “The pop star appeared on the stage, which caused the audience to stand up and applaud.” v “The pop stars presence on the stage brought the audience to their feet in applaud.” v v“My shock and embarrassment at finding mother in tears on Wednesday was a perfect index of how little I understand the pressures on her.” v“the very sight of which would send shivers down the spine of any healthy visitors. ” vat the prospect of meeting the mayor of Hiroshima in my socks. v 现代英语中, 介词的使用范围也日益广 泛,不仅挤掉了动词、形容词而且还顶替了 不少语法结构。如“这本书太难, 我看不懂。 ” “The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read.” “The book is above/beyond me.” (3) 用词的具体与概括的问题 英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 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表现在语 言上,英汉语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不 同倾向。 英语偏好用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 汉语偏好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 说 : splutter, grunt, exclaim, announce, scream, shout, whisper, insist, snap, inquire, echo, report, retort 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 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嘟嘟嚷嚷地说 ,低声地说。 这种母语的影响导致学生往往老是重复中 心词“说”,造出“he said something quickly, confusedly, indistinctly”的句子,显然不如特 指词“He spluttered out something”精细简洁 。 另外,英语有时出现种概念词空缺的现 象,这往往会使中国学生面对一大堆同等属 概念的词茫然不知所措。 例如汉语中”伤“是个种概念词,其中可分 为内伤、外伤,再细分为刀伤、烫伤等等。 但英语很难用某个特定的词表示”伤“的种概念 , 有的只是“harm, injure, hurt, damage, spoil, wound, disable”属概念词。 (4)修饰词运用频率的问题 西方人思维是理性的;东方人的思维是情感的 ,强调以情动人。因此西方文章的措辞讲求“真”, 以理服人,对修饰词使用频率持慎用态度;而汉语 讲求“华”,喜欢用修饰词来加强语气,以情动人。 如“痛苦的呻吟,残酷地折磨”等都是汉语中常见的 表达。 v 汉语语体为求对称,喜用修饰词特别是 四字成语,语义重沓的现象非常普遍。而 写成英语,则令人感到冗长啰嗦,不合逻 辑。如“一份心满意足的工作”很多同学就译 为“a work as one wishes and will like”。这 种表示法往往给西方人造成画蛇添足的印 象。 2. 句法方面 v 由于汉民族在哲学上注重心理时空,思维上重 了悟不重形式论证,轻逻辑、轻实证。 v 西方人思维讲究秩序,其思维具有系统化、组织 化、形式化的特点。这种思维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 是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运用汉式思维进行英语写作,往往会出现: v时空观念问题 v关联照应方面的问题 v主语显著句和主题显著句的问题 v句式主、客观倾向 时空观念问题 v 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和情态均受制于时 空,要求形式一致; v 而汉语语言形式要求不严谨。 v 如“她行医至今已有三年零四个月了。”这句话中“行医”与 “三年零四个月”不产生时空矛盾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将之 表达为“She began to practice medicine for three years and four months to the day.”但按英语的时空观,“行医”是瞬时动 词,而“三年零四个月”是一段时间,二者难以协调。 v 同样原因,当学生表达“老妇人愤愤地大声叫喊说,那个 女店员骗了她。”一句时,按照汉式跳跃思维,主从句的主 语不一致丝毫不影响理解,写成“The elderly woman angrily exclaimed that the shop girl had cheated her.”而形合的英 语却要求语言的流畅一致,动词的发出者是同一人时,主语 的形式前后要保持一致,以免产生理解混乱问题。 关联照应方面的问题 v 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 手段是显式的,多样的; v v 而汉语是综合形的直感语言,句间讲究意合,其关联照 应手段是隐式的。这种思维导致学生英语写作中缺乏照应手 段。如在表达“汤姆写信给妻子”时,学生认为加在“wife” 前的“his”实属多余。 v v 另外英汉语中词汇照应手段很不相同。英语往往用替代 、省略和变换进行照应,而汉语则倾向于重复词汇。如翻泽 “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自行车的城市,还是要一个没有汽 车的城市”,很多同学译为“ we should have a city without bike or a city without cars ”就是受了汉语重复手段 的影响,很少想到把第二个“city”换为“one”。 v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 takes you back hundreds-even thousands of years. The one I am thinking of particularly is entered by vThe tastes and habits of young people today differ markedly from those of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thirties. v 再如句子“I hardly heard,I could scarcely wait. I was so happy,so thrilled.”就是通过同义词复现 进行照应的典型句子。 v 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 往往不注意句与句间的衔接,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 。 v 如“她身体十分虚弱,几乎站不起来。”这句 汉语就隐含一个因果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加上“因 为”反倒显啰嗦。基于这种思维,学生写出“ she was very weakened,she could barely stand up.” 这样无形式关联的句子。 v “她睡不着觉,女儿的病使她心事重重。” She couldnt fall asleep as her daughters illness was very much on her mind. 主语显著句和主题显著句的问题 v 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subject- prominent),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 v 而意合的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topic- prominent),其主题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语。 v 如“夏天很难保藏食品”就是典型的主题显著 句,按照汉语思维,“夏天”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 题怎样。受此影响,学生往往误以为汉语的主题就 是英语的主语,造出“Summer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 ”的句子来。其实,英语的主语是“ 保藏食品”,“夏天”只是时间状语。 句式主、客观倾向 v 西方民族采取的是客体思维方式,强调“ 物我分立”,力求语言客观、公正、严密。英 语写作中常力写事物及过程而非动作的执行 者,事物做主语即物称表达法占相当大的分 量。 v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形成了以 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注重思维 形态上的主体性,认为任何行为都只可能是 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因此行为主体“尽在 不言之中”。 v 受此影响,学生习惯用一定概念的人做主语,“I ,we”等指人代词出现频率高,爱用“we think ”, “I estimate ”等等,少用“It can be argued that”, “It is estimated that”等句型结构。 比较下面这组句子: The teaching set-up filled me with fear. I felt fear by the teaching set-up。 同样的意思,前一句的出发点是外界事物,客 观幽默;而后一句的出发点是说话者自身,主观色 彩强烈。汉式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学生很少能想到 用前一种表达。出发点的差异实质上影响了整个句 子的主客观倾向。 v“如果不按时将书归还图书馆或到期前不续借 ,就得按规定罚款。” If you cant return books to the library on time or renew them before they are due,the library will fine you If books are not returned, a fine must be paid 3.段落语篇方面 v语篇的开始 v 由于西方思维形式是“个人主义”,所以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说起话 来很自信,倾向于用直截了当的态度对待别人,英语段落往往先在语篇 的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而中国古典思维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且 均有联系,故语篇的开始往往是从很远的相关外围入手,陈述观点的手 法委婉曲折。 The Disadvantages of Watching TV (看电视的坏处)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TV set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al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be prohibited by law. 第一个开头,符合汉语“起”的模式,但却使英语 族人觉得是废话、离题,中心思想不突出. 第二个开头直接点题,没有废话。 vJust a few years ago, the idea of owning a computer was never thought for most Chinese. ? v 另外,对于语篇的切入点中西文章表现出 不同的倾向。 v 由于西方的个体思维特点,他们习惯从 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 的认识和了解。表现在论证上英文往往习惯 于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的倾向;而汉式 思维习惯从整体类推出个体,语言往往惯于 由面到点,由整体到个人的倾向。英语课本 中许多课文都是先从个人的经历作为切入点 写起,然后再得出结论,亲切感人,令人信 服。 语篇的发展 v 西方人由于受截然二分的宗教哲学观的影响, 思维极端化。语篇的发展是直线式向后发展的。英 文写作要求观点鲜明,符合逻辑,首尾统一。 v 英语作者往往提出论点后,中间的部分全是论证 ,呈直线发展的趋势。 v 而中国中庸思想的中心就是培养人懂情理、不走 极端。受其影响,中式语篇的发展呈“S”形发展的趋 势,其论证过程遵循“转”的模式。仍以“看电视的坏 处”为例,中国学生在点题前往往要谈看电视的好处 ,然后才用“但是”一转,导入正文。这往往给英语 族人逻辑推理欠严密清晰的印象。 语篇的结尾 v 中式的主体思维主观性强烈,往往对读者的判断力持怀疑的态度,表 现在写作上是作者结尾结论化倾向,即由作者出面给出结论,它是语篇 结束的标志。仍以“看电视的坏处”为例,不少同学在结尾发出了“让我们 充分利用电视的好处,克服看电视带来的坏处”的呼吁,符合汉语“合”的 模式。 v 而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立”,其思维强调客观、公正,信奉“let the 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写作追求最大限度的客观性(maximum objectiveness),使读者确信作者并未搀杂个人观点为目标。他们往往 摆出大量的事实数据,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文章往往呈现无结论 化倾向。 4.文体方面 语气的直接与间接 v v 采取客体思维的英语在表示意见的时候,倾向 于间接婉约,用劝说建议的方式(persuasive), 表示肯定或否定。 v 如 “Id like to propose ”,显得婉转有礼。 v且常用间接缓和语(即援引第三方的看法),以避 免正面冲突。 v 如 “According to a recent poll,61 percent of American ”。 v 另外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相当频繁,使语 气相当节制、避免主观武断,如“it is likely,tend to ,tempt to”常常出现。 v 而汉语受主体思维的影响,表达倾向于直接明 快,立场鲜明,不容模糊。所以学生写作中表示意 见喜用祈使语气。 v “When you read a book,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way you read.” “Parents should be strict with their teenagers.” v “You have to give up your smoking”。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