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07年高考古诗文改卷情 况及08年高考古诗文复习建议 台州一中:董 琳 一 文言文: (一)07年高考试题回顾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王定国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 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 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 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 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 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 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 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 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 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 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 而叹,自恨其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 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 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 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 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 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 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 的株连,被贬岭南。眊眊:昏乱,糊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饭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答案: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 B.定国且不我怨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梅以曲为美 置杯焉则胶 答案: B 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 洒脱的一组是 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 治世之音 特恐死岭外,而天手之恩不及报 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 而归 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 B c D 答案: 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 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 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 ,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 词,“废卷而叹”。 C 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 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 怀对比。 D 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 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 流转,文情酣畅。 答案:B 15(8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 也欤。(3分)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3分)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颜氏家训勉学 (二)分析评述 与06年蚊对相比较而言,07年文段阅读不是 很难,题型基本未变,从文段阅读与文题设计看来, 其难度基本与06年相当。 具体说来: 1、设题与去年基本相同,依然为文言实词词意的 理解、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辨析、文中信息的筛选 、文言语句的翻译等四个方面。 2、从文章体裁看,以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为主 的叙议相结合的散文文体 ,而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 作之类的作品。 3,从词汇看,所考文言实词主要是文言文中的 常用词与次常用词(06年:质、贵、畜、陵;07年: 忝、期、畏、衰 ),非常用词较少;文言虚词也以常 见而典型的字词及用法为主(06年:也、而、其、于 ;07年:乎、以、且、焉),冷僻罕见者一般不出现 。 4、从文章内容的涉及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 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学生无须在学习时了解过于 复杂的背景材料或逐个理解出 现的许多历史事件与历 史故事。 以上是未发生变化的。 文言文阅读题,变化的有三点: 其一,没了对句式的辨别;但这并不能表明08年 文言句式不考。 其二,文言文翻译由原来的3句变成了两句,数量 减少,分值自然降低,但这也并不表示08年不考; 其三,增加了文言断句题。断句材料来自颜氏 家训。这是变化最大的一点。 断句属文言阅读基本功,能有效检测学生阅读古 文的能力,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学生感到比较为难的是文言断句这一新题型。 (三)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原文言翻译第一题: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分) 参考答案为:难道不是因为他赫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 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给分标准:译出大意给1分,“岂非也欤”译做“难道不是 吗”给1分,“终身不用”按被动句译出给1分。 考生翻译大体有下列几种: (1)难道不是因为他流落街头,饥饿寒冷,他这一生都没有得到 重用,却因为一碗饭而不曾忘记哪个人啊。(关键词“君”没有译出 ,扣1分,得2分) (2)难道非要是流落在外面,受到寒冷饥饿、一生都没有被重用 ,然而就不吃一顿饭就是君子吗?(文意理解错误,扣1分,得2分 ) (3)莫不是因为他的流落饥寒,终身不被录用,而没有一顿饭是 忘记与你一起吃的。(文意理解错误,扣1分,得2分) (4)难道非要流落街头,寒冷饥渴,而终身不用,而不吃一顿饭 忘记君王也。(被动句未译出,文意理解不够准确,有错别字,得 1分) 原翻译第二题: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 参考答案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给分标准:译出大意给1分,“甚”译作“非常”、“很” 的给1分。 考生翻译大体有下列几种: (1)我揣测他十分怨恨我,不敢用书信与他联系(知道 他的近况)。(2分) (2)我一定会怨恨我自己,不应该,以读书而过一生。 (文句理解严重错误,扣2分,得0分) (3)我的意思是他埋怨我很厉害,不敢用书信来相互联 络。(文意理解错误,扣1分,得1分) (4)王定国很怨我,不敢以写信的方式相互交流。(文 意理解错误,扣1分,得1分) 从翻译答题情况看,考生在语句翻译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有 以下几点: 1重点字词把握不准确,不到位,关键字词不能很好落实。 如:文言翻译第一小题: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 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有考生翻译成:难道不是因为他流落街头,饥饿寒冷,他这 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却因为一碗饭而不曾忘记哪个人啊。( 关键词“君”没有译出,扣1分,得2分) 2文言句式不能很好把握,没有翻译出来。 如,文言翻译的第一小题: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 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有考生翻译成:难道非要流落街头,寒冷饥渴,而终身不用 ,而不吃一顿饭忘记君王也。(被动句未译出,文意理解不够 准确,有错别字,得1分) 3推断词意的能力欠缺。文意理解不到位、不合理。 如,文言翻译第一小题: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 未尝忘君也欤。 有考生翻译为:难道非要是流落在外面,受到寒冷饥饿、一生都 没有被重用,然而就不吃一顿饭就是君子吗?(文意理解错误, 扣1分,得2分)莫不是因为他的流落饥寒,终身不被录用,而没 有一顿饭是忘记与你一起吃的。(文意理解错误,扣1分,得2分 ) 再如对第二小题: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1)我一定会怨恨我自己,不应该,以读书而过一生。(0分) (2)我的意思是他埋怨我很厉害,不敢用书信来相互联络。( 文意理解错误,扣1分,得1分)(3)王定国很怨我,不敢以写 信的方式相互交流。(文意理解错误,扣1分,得1分) 原文言断句题: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3分)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颜氏家训勉学 所给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 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给分标准:错3个扣1分。 考生答题情况大致有如下几种: (1)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言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 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 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言/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 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3)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言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 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4)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言/纵不能增益德行/敦 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 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反映的问题为: 1 断句技巧不熟悉,教学上有疏忽; 2 文言文阅读基本功欠缺,语感能力欠缺。 (四)08年高考文言文 复习建议 从浙江省考试院的命题意向看,2008年的高考将 依然保持此种命题形式与命题难度。 如何复习?应从平时训练抓起,抓严,抓实。 就考生答题情况而言: (1)文言翻译当讲究直译,讲究“信、雅、达”的文言 翻译原则。 (2)翻译时,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 (3)注意文言句式。句式要理解,翻译当准确。 (4)准确把握文意,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5)重视文言基本功的训练,文言断句要适当增加。 就教学而言,应注意: 1,牢牢把握设题点: (1)文言实词词意的理解 (2)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理解与辨析 (3)文言句式的辨析 (4)信息筛选 (5)文言语句的翻译 2,遵循翻译原则,掌握翻译方法。 (1) 严格遵循“字字落实,文从字顺”的翻译原则; (2)翻译过程中,注意“留、删、换、调、补、贯”六 种方法的运用。 3,强化句式意识: 考纲所涉及的文言句式有: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省略句: 词类活用: 4,严格翻译要求,力求逐字直译。 (1)多训练是养成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 (2)在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与总结; (3)平时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关键词语、常用句式 和文意理解三个方面,把握得分要点。 答题技巧: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文章内容。 2、再读原文,凭感觉进行理解。阅读过程中见到加点 字时要顺着文意进行合理的推断与理解。 3、解题。题目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词意;从字音相同 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将给出的 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2)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先翻译每组中高中学过的那个句子中的 虚词意思,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 法是否相同。 (3)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 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张冠李 戴这种错误。 (4)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 语句,一一对应。判断时要明确叙述或分析的 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 生有、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时间是否准 确等。 二 诗歌: (一)07年高考诗歌鉴赏 试题回顾 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 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 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 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 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所给参考答案: (1)燕子 兴亡 (2)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 的特色。 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 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 风味。 答出每项大意即给1分;思路清晰,言之成理给1分。 补充:比兴手法,对比的手法。 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对比手法。 拟人手法;语言通俗、生动,叠词的运用;对偶。 (二)分析评述 07年文学常识考题要求赏析三篇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语言 艺术”,相对于06年诗歌鉴赏题而言,变化不太大。 06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 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 鹉洲边住。 注侬:我 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 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 远的感受。(2分) 参考答案:流水;白云。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 情感。(4分) 相对于06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07年 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增加了一点难度:将原 来的对一首诗歌鉴赏变成了对三首诗歌的 对比鉴赏,而且是诗、词、曲都出现。这 就要求考生对这三种诗歌形式及内容都必 须做到心中有数。 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考生诗歌 鉴赏基本素养的测试。 (三)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第一小题的答题情况: 意象 感叹 (1)王谢 亡国 (2)燕子飞入百姓家 悲伤 (3)王谢堂前燕 忧愁 无奈 (4)旧时王谢堂前燕 夕盛今衰 (5)环境 同情 (6)景物 感慨 五花八门的答案,反映出两个基本问题: 1、学生对诗词基本知识把握不到位(意象) 2、整体阅读与鉴赏能力欠缺(阅读辨析) 第二小题的答题情况: (1)乌衣巷利用了对朱雀桥边野草野花乱生,又利用了借 物抒情来借助夕阳来体现国家的衰败,体现出作者沉重的心情, 人月圆作者通过与原来宋朝宗室女子,现为歌妓的女子相遇 来表现亡国的伤心与沉痛。山坡羊中,作者利用了拟人的手 法来通过燕子的所见讲述了国家由盛转衰。三篇都利用了旧时王 谢堂前燕,现飞向别处来说明自己的遭遇。 对语言特点缺少分析,扣1分,得3分 (2)第一篇,表现手法: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红色桥边有野 草花,乌衣巷口夕阳落下。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 家,语言淳朴真挚;第二篇,表现手法:叙事为主,引用白居易 的诗句,偶遇流落为歌妓的宋朝宗室女子,泪流满面,语言华丽 ,富有表现力;第三篇,表现手法:给燕子以人格化,运用拟人 手法,燕子来去,朝代替兴,语言生动风趣,形象生动。 表现手法概括不到位,扣1分,得3分 (3)刘诗,运用对比手法,借景抒情,以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 现今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对比,语言明白晓畅。 吴诗运用反问句,增添了内心亡国后夕盛今衰的沉痛感,作者将 白居领先地易比作自己,语言明白晓畅,道出自身处境的可悲。 缺少对赵曲的分析,扣1分,得3分。 (4)通过景物燕子的描写,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语言生动形象,简洁、通俗易懂。 未做具体分析,过于笼统,得1分 (5)乌衣巷通过寄情于景,借助环境来表现思乡之情,人 月圆是情景交融,都采用四字名,更加表现出他的思乡,同时 也表现他的心寒与无奈。山坡羊是借景抒情。 分析不全面,且有错误,得1分 (6)乌衣巷写的是旧时的王宫贵族,流落到百姓家的心情。 人月圆写的是北宋宗室女子流落为歌妓,吴激觉得他可怜, 也和他有同样的心情;山坡羊写的是燕子因为气候原因是迁 来迁去,居无定所,寻找依靠。 只叙述诗意,没有分析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得1分 (7)通过对燕子的描写,以及对周边花草等环境的描写,来表 达作者深沉的流离之感。 未作具体分析,过于笼统,得1分 (四)08年高考诗歌 鉴赏题复习建议 就答题情况而言,应注意: (1)诗词的具体知识要落实,且知识当求准确 ,如意象、体裁等诗词基本知识; (2)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如题目要求对三篇 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考生就不能只对其中一篇 或两篇作分析鉴赏。 (3)学会分析与鉴赏。这是个技巧性的问题。 要求在教学中明白文学鉴赏必须从内容与形式 两个方面做全面考虑。 (4)诗词的表现手法(修辞知识、表现技巧、 表现方法等)要落实,且应在具体的诗词分析 中求得准确。 就教学而言,我们应注意: 1,牢牢把握古诗歌的设题点 (1)对重点字词的领会与判定(考纲中属于“语言”)。如: 02年全国试题的“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 键之说” 、03年全国试题的“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 分别是哪一个字”、04年全国题的“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 闹字”、04年浙江试题的“分析空字”等。 (2)对诗词内容与主旨的判断(考纲中属于“形象”)。如: 04年浙江试题的“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 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06年第二题“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 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07年“表达了深沉的兴亡 之感”。 (3)诗词艺术手法的认定。如: 04年全国题“如何描写春色的”,05年浙江试题“这两首诗歌都运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做 简要分析;07年“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等。 2,整理古诗歌有关知识 古典诗歌的有关知识有: (1)篇章结构知识: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上阙”“下阙”,“上片”“下片”等知识概念。 (2)名称叫法知识:如“诗”“词”(“长短句”“诗余 ”“乐府”)“乐府诗”“古体诗”“今体诗(或近体诗)”“ 律诗”“绝句(截句)”“小令”“中调”“长调”“散曲”“套 曲”等。 (3)鉴赏所用到的概念知识:如“意象”“意境”“形 象”“情境”“抒情主人公”等 A 比兴手法: B 象征手法; C 渲染手法: D 烘托手法: E 动静手法: F 抑扬手法: G 对比手法: H 虚实手法: I 照应手法: J 化用前人诗句手法; K 用典(用事) L 托物言志手法: M 正侧面描写手法: 除此而外,还有:联想与想象;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怀古伤己 ;寓褒于贬、名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 、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等。 3,整理有关的艺术手法,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1)诗歌通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2)古典诗歌常用的抒情手法 A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B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景与情的关系,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以乐景写乐情,以 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3)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 2、比拟: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3、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 4、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形式美、表意凝炼等等 4、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 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5、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6、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 7、反问:表强调等。 古诗歌中有“诗家语”特点的词语: 1,形容词、动词、数词、修饰词以及叠词等:如“野渡无人舟 自横”中的“横”字,“洛阳城里见秋风”的“见”字,再如“墙角一 枝梅”中的“一”字,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 ”等。 2,改变了词性的词语,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 ”与“空”、“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士貮其行”中的“貮 ”字等。 3,表示颜色的词语以及表示情绪的词语等,如“日出江花红 胜火”中的“红”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与“ 惊”字。 古人讲究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 (1)云破月来花弄影 (2)窗前疏梅筛月影 (3)野渡无人舟自横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5)僧敲月下门 (6)墙脚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7)忽闻岸边踏歌声 (8)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9)红杏枝头春意闹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深山藏古寺 (12)忽见陌头杨柳色 (13)润物细无声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5)隔叶黄鹂空好音 (16)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17)一片孤城万仞山 (1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 文学常识 (一)07年试题回顾 17下面摘自中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 并改正。(3分) 宋初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心情。 错误: 改正: 评分标准:宋初;唐末(唐) 最近读了茅盾的长篇小说林家铺子,我印象最深的是民 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明争暗斗。 错误: 改正: 评分标准:林家铺子 子夜 在众多外国作家中,我特别喜欢英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他 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错误: 改正: 评分标准:萨缪尔贝克特 弗吉尼亚伍尔夫(答成伍尔 夫、弗吉尼亚也对,伍也可写成吴,夫也可写成芙等) (二)分析评述 与往年相比,07年高考文学常识题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1、由往年的选择题改为改错题,语料来 自虚拟的学生习作,贴近学生实际; 2、题目的设置上,除了重要作家、作品 、年代、国别这些要素不超过考试大纲范围 外,还适度延伸到作品的有关内容,表达了 出题者不赞成脱离内容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 文学常识的看法。 (三)题答题情况 及 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与行业应用案例研究报告
- 灭火器安全培训摘要课件
- 餐费申请书范文
- 调研类基金申请书
- 选民转移申请书
- 转入职中申请书
- 图纸调阅申请书
- 山林界限确权申请书
- 戒骄戒躁辞职申请书
- 保险续保申请书
- 2025年公基常识题及答案
- 水暖专业试题及答案
- 诺如病毒胃肠炎诊疗方案(2025年版)解读学习课件
- 学校大班额化解实施方案
-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比武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国企新员工入职纪检培训
- 2025年超细氢氧化铝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肺康复护理进展
- 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2《诚实守信》教案
- 2025版煤矿安全规程学习培训课件
- 202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6表内除法》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