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物理1轮复习共22章第5章.ppt_第1页
2017年中考物理1轮复习共22章第5章.ppt_第2页
2017年中考物理1轮复习共22章第5章.ppt_第3页
2017年中考物理1轮复习共22章第5章.ppt_第4页
2017年中考物理1轮复习共22章第5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一部分 基础考点例析 第二部分 易错易误点 辨析 目录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一部分 基础考点例析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查方向通常有: 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相关小实验的设计、现象及研究方法的认识; 声音的传播钟罩实验; 对声速的认识; 回声测距现象。 【例1】(2015桂林市)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 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 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例题讲解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 到的铃声越来越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答案:A 【例2】(2014淮安市)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 表明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例题讲解 A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属于转换法的应用。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 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A 【例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以下小资料可知:多 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_(选填“大”或“小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_的影响。 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例题讲解 小 空气(0 )331煤油1 324 空气(15 )340水(常温)1 500 空气(25 )346海水(25 )1 531 温度 由上表可知: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 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传播较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同一 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答案:小 温度 【例4】(2015常州市)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 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 s听到回声。 设空气中声速为340 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 A510 m B1 020 m C2 040 m D4 080 m 例题讲解 C 小明发出的声音传到凹坑壁的时间:t126 s3 s,vs/t,A点与凹坑壁 之间的距离:svt340 m/s3 s1 020 m;凹坑壁的直径d2s21 020 m 2 040 m。 答案:C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考查方向通常有: 对音调、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的理解; 对响度、响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对音色、音色的应用的认识; 对超声波、次声波的了解。 【例1】(2015常州市)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 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例题讲解 B 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 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实验中应用了转换法。 答案:B 【例2】(2015平凉市)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成语“声如洪钟”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色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一定是340 m/s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相同的 例题讲解 D A.成语“声如洪钟”是指声音的响度,不是声音的音色,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声音传播的速度不一定是340 m/s, 故B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响度不同,音调相同,故D正确。 答案:D 【例3】下列三幅图分别是音叉、钢琴、长笛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 波形。下面关于三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都不相同 例题讲解 C 频率是1 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 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 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 结构、材料有关。如图可知,三幅图中音叉、钢琴、长笛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 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 。 答案:C 【例4】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 ,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 高”“低”指的则是_。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声音相 比较,_发出的声音音调高,_发出的声音响度大。用小提琴和 二胡同时演奏二泉映月,凭听觉就能分辨出小提琴和二胡,是因为两者的 _不同。 例题讲解 音调 蚊子 响度 水牛 音色 “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 的是音调;“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响度。由于水牛的声带 振动幅度要比蚊子翅膀振动的幅度大,所以水牛的叫声响度大;而水牛的声带振动得不 如蚊子翅膀振动得快,所以蚊子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小提琴和二胡发声体结 构和材料都不尽相同,所以凭借听觉就能区分两者靠的是两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音调 响度 蚊子 水牛 音色 【例5】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波的特点是( ) A频率高,人耳听不到 B频率高,人耳能听到 C频率低,人耳能听到 D频率低,人耳听不到 例题讲解 D 声音的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人耳能 听到的声音在20 Hz到20 000 Hz之间,不在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地震 时发出声音的频率特别低,低于20 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力范围内,所以听 不到。 答案:D 考点三:声的利用 考查方向通常有: 对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的了解; 对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的了解。 【例1】(2014东营市)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 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_声波产生;医生用的 “B超”是利用_声波获得信息。 例题讲解 次 超 (1)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 播的很远。 (2)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医学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可 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答案:次 超 【例2】(2014白银市)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 结石”说明声波具有_;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 例题讲解 能量 振动 声音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B 超等;声音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机械、粉碎体内结石等。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 ,能够传递能量,所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产生的,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答案:能量 振动 考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考查方向通常有: 对噪声及其来源的认识; 对声音的等级及噪声的危害的了解; 对防治噪声的途径的理解。 【例1】小轩的爸爸睡觉时的鼾声通过_传到小轩的耳中,影响了 小轩的休息,这种声音属于_。 例题讲解 噪声 空气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 答案:空气 噪声 【例2】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噪声不得超过( ) A90 dB B70 dB C50 dB D30 dB 例题讲解 B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 dB会 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 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为了保证 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答案:B 【例3】(2015长沙市)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 图所示,该设施长175 m,高7 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例题讲解 B 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二是阻断噪 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接收处减弱)。隔音板的应用 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A错误; 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为单位来划分,B正确; 隔音板降低噪声的响度而不是音调,C错误;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不是直线传播,且隔音板隔音主要利用了声音的反射,故D 错误。 答案:B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第二部分 易错易误点 辨析 1:利用声速测距 【例】小明同学用秒表测出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如图所示,则发生 雷电处到他的距离是_m。 典型错误 svt340 m/s612 s1 020 m。 不清楚听到雷声不属于回声现象,因此声音传播的时间就是测量的6 s,不需要乘 以二分之一。 答案:svt340 m/s6 s2 040 m。 2:关于声音特性的判断 同学们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