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防医学基础课件(第二版) 制作:太原市卫生学校 石海兰 第16章 传染病的防制 学习目标 1.阐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2.概述疫源地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3.简述传染病的防制措施。 4.叙述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的内容。 5.概括消毒、杀虫、灭鼠的措施。 传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人与 动动物、动动物与动动物之间传间传 播的一组组危害人群健康的 严严重疾病。目前,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艾滋病、乙肝等传传染病等严严重威胁胁人 类类健康,传传染病防制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疾病控制 工作的重点。 第1节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及其影响因素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 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当三 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 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助于制 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 染 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 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 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一)人作为传染源 1传染病病人 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 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症状 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 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意义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他是 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与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1)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 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与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 力、侵入方式和机体抵抗力有关。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 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 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 根据潜伏期可判断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 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 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天。 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 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佳。 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 是指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在该时间 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并于病原 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 (2)临床症状期 (3)恢复期 是指机体的各种损损害逐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态 的时时期。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 临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 ,不再起传传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水痘等。但有些传传 染病,如细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 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继续 作为传为传 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 体的时间时间 更长长,甚至可终终身作为传为传 染源,例如伤伤寒慢性 带带菌者。 (4)传染期 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包括 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传传染期的长长短因病 而异,如结结核病、钩钩虫病等传传染期长长;麻疹、流感 等传传染期短。传传染期是决定传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 重要依据。 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 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 的称带菌(细菌)者、带毒(病毒)者、带虫(寄 生虫)者。 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 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 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 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2病原携带者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感染后至临床 症状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人认为是传染病 的前驱期 。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 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凡病原携带者持续三个月以 内,称暂时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称慢性病原携带 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无 显性症状,而能排出某病病原体的人。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主要在动物中 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能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 引起传播,如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狂犬病等。 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 动物感染是偶然的,如人型结核。 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 例如血吸虫病。 4.真正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 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例如牛、猪 肉绦虫病等。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 动物的接触机会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 关。 二、传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前 ,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病原体 在外界环环境中必须须依附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 如空气、水、食物、手、蝇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这这些 参与病原体传传播的媒介物称传传播因素或传传播媒介。病 原体传传播的过过程可以概括为为三个阶阶段:一是病原体从 宿主机体排出;二是病原体停留在外界环环境中;三是 病原体侵入新的易感宿主体内。(如图图161) (一)经空气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 的粘液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大声说话、咳 嗽或打喷嚏时,其粘液或渗出物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 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根据颗粒的大小又可分 类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形式传播。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 感人群。 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 季多见。 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 人口的比重有关。 (二)经水传播 1经饮水传播 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 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 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 见,但在广大农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 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 水受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抵抗力、饮水卫 生管理等。 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分布一致。 除婴儿外,各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 发病。 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爆发即可 平息。 2.经疫水传播 当人们接触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 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 疫水的面积大小、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 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 接触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鱼及收割等 多见。 (三)经食物传播 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 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 其肉类含有病原体。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 含有结核杆菌。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 有沙门菌。当人们食用后可被感染。 2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 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 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 发病。 易形成爆发,累及为数与食用污染食品 的人数有关。 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 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即平息。 (四)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 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 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 性病、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 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 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某些无生命的物体而引起感染造 成疾病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 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 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 内成员间的传播。 无明显的季节性。 流行过程缓慢。 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 下病例较多。 (五)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 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由于传 播疾病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 1机械性传播 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 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 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 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 类食品后被感染。 2生物性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 症或病毒血症时的宿主,使病原体随着宿主的血液进入 节肢动物的肠腔,使肠细胞或其他器官造成感染,病原 体在节肢动物体内进行繁殖,然后再通过节肢动物的唾 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易感机体。 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生活 周期中某些阶段后始具有传染性,其所需要时间称外潜 伏期。外潜伏期长短常受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的流行特征 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的分 布一致。 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季节性升高与媒介 昆虫繁殖活动的季节一致或稍后。 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 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工人。 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 ,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 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 (六)经土壤传播 土壤可因种种原因而被污染,传染源的排 泄物或分泌物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使土壤污染。因传染病 死亡的人、畜尸体,由于埋葬不妥而污染土壤。有些肠 道寄生虫病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 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例如蛔虫卵、钩虫卵等。某些细 菌的芽胞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例如破伤风杆菌、炭疽 杆菌等。这些被污染的土壤经过破损的皮肤使人们获得 感染。 经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病原体 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与频度、个人 卫生习惯等。 (七)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引 起某种传染病传播。首先是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及 各种检测试验时,由污染的器械、针筒、针头、导尿管 等而感染某些传染病。其次是生物制品单位或药厂生产 的生物制品或药品受污染而引起疾病传播。如乙型和丙 型肝炎、艾滋病等。 (八)垂直传播 1.妊娠期:子宫内经胎盘传播 ,如风疹 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 病毒、柯萨奇病毒、腮腺炎及巨细胞病毒等;上行性 传播,指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 胎盘引起胎儿感染,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 菌、白色念珠菌等。 2.分娩期、围产期传播:胎儿从无菌的 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 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均可遭受病原体感染, 例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 3.产后期:由母乳传播给婴儿。如产后 艾滋病病毒通过母乳喂养可感染婴儿。 目前,垂直传播逐渐成为我国乙型肝炎、艾 滋病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如实施孕期自愿咨询检测 、药物阻断、人工喂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 可能。垂直传播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如乙型肝炎等 。 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 ,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例如细菌性痢 疾可经水、食物、媒介节肢动物及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因此当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时,必须进行深入的 流行病学调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 针对性防制措施。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 疫力而易感的人群。其中的个人称为易感者。易感人群 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人群 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 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 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 (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1新生儿的增加 出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 人工免疫的婴儿,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由于他们体内 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2易感人口的迁入 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 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当地居民病后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 该病的免疫力。当非流行区居民迁入使流行区的人群易 感性增高。 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 。 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有些传染 病如天花、麻疹等病后有长期免疫力,有的能维持终身 。一般传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渐下降, 最后又成为易感者,使人群易感性增高。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1预防接种 对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 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积极的方法。人工免疫所获得免疫力 不能维持终身,故对易感人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 种。 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 经过一次流行后 ,大部分易感者因感染而获得免疫,但不能依靠这种方 式来降低发病率,因流行后传染源数量增多,有时反而 可促进该病传播。 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隐性感染者 虽无症状但也是传染源,不可能期望它的增加来制止疾 病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 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 ,甚 至使流行终止 。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 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 ,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传染源 的输入。 四 疫源地与流行过过程 (一) 疫源地 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 为疫源地。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 成的疫源地称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 成一片时称疫区。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 但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 1疫源地范围 取决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因素,即传染源活 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易感人群的免疫状态。 例如疟疾的疫源地范围,一般以传染源为核 心、以按蚊飞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麻疹的疫源地则为 传染源周围较小的范围。不同传染病的疫源地大小不一 ,同一种传染病有不同条件下,其疫源地范围也不相同 。 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已被迁走(住院、治愈或死亡) 。 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 病原体。 所有易感的接触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而未发病或感染。 (二)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每个疫源地均由它前一个疫源地 引起的,而它又是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流行过程与 传染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 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而流 行过程是一种群体现象。发生传染病流行过程必有传 染过程存在,发生传染过程不一定导致流行过程。疫 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也就中断。 (三) 流行过程的特征 1.量的特征 散发:某病在一定地区或国家其发病率 维持在历年水平。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的范围。各个 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常无联系。 流行: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 年发病率的水平。 大流行:某病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时的 发病率水平。它的特点是传播快,病例多,范围广,可 形成世界流行。 爆发:是指某一集体单位或局部地区特 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称为爆发 。 2.质的特征 从疫源地的来源分为三类: 外来性:本国或本地区没有的传染病, 自国外或地区外传入形成疫源地和流行过程,这种流行 过程称为外来性。如我国的霍乱。 地方性:指传染病在特定地区内发生流 行的特点称为地方性。如血吸虫病、疟疾等。 自然疫源性:某种传染病不依靠人,而 是通过特定的宿主动物和特定的媒介,在自然界生存繁 殖,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传给人和家畜,称为自然疫源性 。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 疫、流行性出血热等。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只是为传染病流行 提供了可能性,但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学现 象又是社会现象,能否流行以及流行表现如何,取决 于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 人群起作用。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 等因素。 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劳动及居住 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设施、医疗条件、文化水平 、防疫工作、经济、宗教等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一切条件 。社会因素作用于三个环节而影响流行过程。社会因素 对流行过程既有促进作用亦有阻碍作用。 第2节 传染病的防制措施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必须讲 究对策(策略)和具体的防疫措施(战术)。 防疫对策是根据各种传染病具体情况制 订并指导全局的工作方针。一般来说,对所有传染病 均应采取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的综合措施,以达到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作用。 但在采取综合措施时,应根据各种疾病 的特点及不同时间、地区的具体条件,分清主次,突 出主导措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预防性措施 ,是指在疫情 未出现时就采取的措施,以防止疫情的发生。 (一)预防接种 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施行 人工免疫措施,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传染 病流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措施。 (二)卫生措施 重点是管水、管粪、管 饮食。有计划地改建和建设城乡公共卫生措施,改善用 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 化处理。 (三)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对传染病的预防 和控制极其重要。 (四)国境卫生检疫 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国内传出,在 国家的国际通航的海港、机场、陆地边境等的进出口岸 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国境的人员、交通工具 、行李和货物实施医学卫生检查和处理,这种综合措施 叫做国境卫生检疫。 我国规定检疫的传染病有鼠疫、霍乱、黄热 病三种,检疫期限为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 我国规定监测的传染病有:疟疾、流感、脊 髓灰质炎、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和艾滋病。 监测传染病不属于检疫传染病,对国际旅客 不进行限制。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级预 防又称防疫性措施,是指在传传 染病疫情发发生以后,为为了防止疾病的扩扩散,应应采取 各种平息疫情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针对传 染病流行过过程 的三个基本环节环节 的措施。 (一)控制传传染源的措施 1.对传对传 染病病人的措施 关键键是“五 早”措施:早期发现发现 、早期诊诊断、早期报报告、早期 隔离、早期治疗疗。 (1)早期发现 早期发现传染病的病人是减少、控制及消灭 传染病的重要步骤。 (2)早期诊断:主要根据疾病早期独特的临 床症状或体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 合分析而确定。 报报告病种: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务委员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议修订订,2004年12月 1日起施行的传传染病防治法,其颁颁布的法定传传染病分 甲、乙、丙三类类,其中甲类类2种,乙类类25种,丙类类10种 共37种。 甲类传类传 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 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 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 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 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类传 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 腺炎、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结膜炎、麻风风病、流行性和地 方性斑疹伤伤寒、黑热热病、包虫病、丝丝虫病,除霍乱、细细 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伤寒和副伤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病。 各级医务人员、检验人员或卫生防疫工作 人员等发现上述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 时,必须迅速、准确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上级卫生防 疫机构报告。 报告人 报告时间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甲类传染病 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和炭疽中的肺炭疽共5种疾病的报告时限,一般 城镇应不超过6小时,农村应在12小时内利用最快的通 讯方式向有关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 卡。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和炭疽中的肺炭疽疫情按甲类传染病要求外, 其余各病的报告时限,城镇应不超过12小时,农村应在 24小时内,向有关卫生防疫机构报告。丙类传染病要求 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如遇爆发则应立即报告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 (4)早期隔离与治疗疗 早期隔离病人是防止疾病扩扩散的最有效 的方法,隔离期限根据各种传传染病的最长传长传 染期及参 考检验结检验结 果而定。病人应应及时时正确彻彻底治疗疗,使受 感染者早日恢复健康,不再起传传染源的作用,也可防 止某些传传染病人变变成慢性携带带者。 2.对动对动 物传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经济 价值值的动动物,例如牛感染血吸虫病 等,由兽兽医部门进门进 行治疗疗。对对无经济经济 价值值的感染动动物 ,例如鼠类类等可进进行杀灭杀灭 等处处理。 3.对对接触者处处理 接触者指曾接触过传染源或可能已感染而处 于潜伏期的人,根据接触者的免疫状态分别进行处理。 应急预防接种 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 其接触者可进行自动或被动的预防接种。 药物预防 对某些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可 采用药物预防。 医学观察 对某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应每 天视诊,测量体温,特别要注意早期症状,以便及早发 现新病人,但不限制接触者的日常活动。 隔离或留验 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应严 格隔离或收留在检疫机构所指定的地点,在医学观察期 同时应限制其活动自由。 (二)切断传传播途径的措施 包括一般卫卫生、消毒和杀杀虫等措施。由于 各种传传染病的传传播途径不同,故采用切断传传播途径的 措施也各不相同。 肠肠道传传染病由于病原体从肠肠道排出,应应 对粪对粪 便、垃圾、污污水等进进行处处理,饮饮水消毒和培养个 人卫卫生习惯习惯 ,例如饭饭前便后洗手等。 经经昆虫媒介传传播的疾病,可根据不同媒介 昆虫的生态习态习 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杀杀虫办办法。呼吸道传传 染病可通过过消毒空气、戴口罩、通风风等措施。 (三)保护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1.预预防接种 在第4节详节详 述。 2.药物预防 是对受到某种传染病感染威胁的人群使用 药物,以达到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 3.防护措施 在某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采取一定防护措 施,以防止其受感染。 三、三级预级预 防 三级预级预 防是指对对已患病的传传染病病人采取 及时时、有效的治疗疗措施,尽早终终止传传染过过程,减弱或消 除传传染源的目的。 治疗过疗过 程防止病原体的传传播,注意减少疾 病的不良反应应;彻彻底治疗疗,防止急性病转为转为 慢性化而形 成病原携带带者;防止传传染病复发发、并发发症和恶恶化;进进行 康复治疗疗,防止伤伤残,做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废。 第3节节 预预防接种和计计划免疫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阻断传染病的传播。 一、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指利用生物制品 将特异性抗原或抗体输入人体,使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 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 病的发生。 (一)预预防接种的种类类 1.人工自动免疫: 将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 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其提 炼成分及类毒素等。 自动免疫制剂有下列三种: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 活菌株经人工培养而成的制品称活菌苗。 死菌(疫)苗:将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病 毒等)灭活后制成,如百日咳菌苗等。亦有将菌体成分 提出而制成,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 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副反应较少。 类毒素: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 毒而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 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 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 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抗体的半衰期短,一般 不超过25天,主要在有疫情时应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后取得含有 特异性抗体血清称抗毒素。主要用于治疗,有时也可 作预防用。 免疫于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 ):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业 麻疹、甲型肝炎等特殊需要的预防接种用。 3.被动自动免疫 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 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 于少数传染病。 (二)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1.各种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 间隔时间、接种途径及保存条件等均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 执行。 2.接种的禁忌证:各种传染病患者及恢复期 病人;各种器质性疾病患者。 3.接种时间:一般在该传染病流行季节前1 2个月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期禁用乙脑疫苗,避 免激发潜伏感染者发病。 4.建立冷链系统:冷链是指疫苗从生产、运 输、储存和接种等一系列过程都要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 行。 5.严严格执执行“一人、一针针、一管、一消毒” 的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如图图162) (三)预预防接种的反应应及处处理 1.一般反应: 指由生物制品本身特性所引起的反应,系 由制品性质所决定的,属正常反应。在接种后24小时内 接种局部可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全身反 应有体温升高、头昏、恶心、呕吐、腹泻;一般持续1 2天。一般反应不需特殊处理,适当休息即可。对反 应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2.异常反应应 局部化脓 晕厥(晕针)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皮疹 急性精神反应 3.偶合病 是在注射后碰巧发发生的其他疾病,常被群众 误认为误认为 由注射引起。在大规规模预预防接种时应时应 尽量避免发发 生。 4.预防接种事故 由于生物制品质量不合格或在接种实施过程 中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引起。 (四)预预防接种的效果考核 1.免疫学效果评价 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疫苗接种后的特异性 抗体水平。 2.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比较疫苗组与对照组的发病情况,常用效果 指数和保护率这两种指标。 一般认为效果指数2或以下,保护率为50%或 以下,该制剂的流行病学效果可认为是无意义的。 二、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 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 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致最终消 灭传染病的目的。预防接种仅是计划免疫的一个组成部 分。 1免疫程序 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 卫生设施等条件而制定。免疫程序内容包括初种月龄、 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的时间等。我国的 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根据见表16-1。 儿童基础免疫:我国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儿 童预防接种工作,1986年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成 立之时便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 “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要求城市和已 装备冷链地区的儿童要在12个月内完成基础免疫,尚未 装备冷链和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可在18个月内完成。牧区 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可在36个月龄内完成。 表16-1 我国的免疫程序 疫苗名称卡介苗脊髓灰质质炎活疫苗 百白破混合制 剂剂 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出生初种1次 1月龄龄2次 2月龄龄1次 3月龄龄2次1次 4月龄龄3次2次 5月龄龄3次 6月龄龄3次 8月龄龄初种 1.52岁岁*加强 4岁岁复服加强 7岁岁复种白类类加强加强 12岁岁 复种(农农村 ) 2扩大免疫计划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PI) ,要求在1990年前为全世界儿童对麻疹、脊髓灰质炎、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进行预 防接种,以减少上述六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我国目前 的国家计划免疫是五苗防七病。五苗是卡介苗、脊灰疫 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七病主要 是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 和乙型肝炎。 第4节节 消毒、杀杀虫、灭灭鼠 一、消 毒 消毒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杀灭传 播途径上的病原体 。消毒又可分为为预预防性消毒与疫地消毒。预预防性消毒例 如饮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即对对 现现有或曾有传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进行消毒,目的是杀灭杀灭 由传传 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为随时时消毒与终终末消毒 。随时时消毒指疫源地有传传染源存在时时,随时对时对 其排泄物 、分泌物进进行消毒。终终末消毒指传传染源已迁走(住院、 死亡、痊愈等)对对疫源地进进行一次彻彻底消毒,以消除遗遗 留在外界环环境中的病原体。 常见传见传 染病具体消毒方法有物理方法,化 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 原体,作用缓缓慢,而且灭灭菌不彻彻底,一般不用于传传染 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 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 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如图163): 2热力消毒 火烧 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 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简便经济、效果稳定。 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 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 流动蒸气消毒 相对湿度80100%,温 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 杀灭病原体。 高压蒸气灭菌 通常压力为98.066kPa, 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 适用于耐热、潮物品。 干热灭菌 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 ,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需160170,12小时 才能灭菌。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 。 3辐射消毒 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前者有紫 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 (阴极射线)。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 伤害,故使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 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 生物死亡。 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 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因 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 表面消毒。 (二)化学消毒法 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 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 酚类 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 酸类 对细菌繁殖体及芽胞均有杀灭作用 。但易损伤物品,故一般不用于居室消毒。 醇类类乙醇(酒精) 75%浓浓度可迅速杀灭杀灭 细细菌繁殖型,对对一般病毒作用较较慢,对对肝炎病毒作用不 肯定,对对真菌孢孢子有一定杀灭杀灭 作用,对对芽胞无作用。 2溶解蛋白消毒剂剂 主要为为碱性药药物,常用有氢氢氧化钠钠、石灰 等。 氢氧化钠 杀杀菌力强,30%溶液能于10分钟钟 杀灭杀灭 芽胞,因腐蚀蚀性强,故极少使用,仅仅用于消灭灭炭疽 菌芽胞。 石灰 遇水可产生高温并溶解蛋白质,杀 灭病原体。 3氧化蛋白类消毒剂 漂白粉 应用最广。有效成份次氯酸可渗 入细胞内,氧化细胞酶的硫氢基因,破坏胞浆代谢。酸 性环境中杀菌力强而迅速,高浓度能杀死芽胞,粉剂中 用于粪、痰、脓液等的消毒。 二氯异氰尿酸钠 又名优氯净,为应用 较广的有机氯消毒剂,含氯6064.5%。具有高效、广 谱、稳定、溶解度高、毒性低等优点。水溶液可用于喷喷 洒、浸泡、擦沫,亦可用干粉直接消毒污污染物,处处理粪粪 便等排泄物,用法同漂白粉。 过氧乙酸 可通过浸泡、喷洒、擦抹等 方法进行消毒,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气雾(5%浓度, 2.5ml/m2)和熏蒸(0.751.0g/m3)消毒。 4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主要有季铵盐类,高浓度凝固蛋白,低浓 度抑制细菌代谢国内生产有新洁尔灭,消毒宁(度米苍 )和消毒净,以消毒宁杀菌力较强,常用浓度0.51.0 ,可用于皮肤,金属器械,餐具等消毒。 5烷基化消毒剂 福尔马林 为3440%甲醛溶液,有较强 大杀菌作用。 戊二醛 作用似甲醛。无腐蚀性,有广谱 、速效、高热、低毒等优点,可广泛用于杀细菌,芽胞 和病毒消毒。不宜用作皮肤、粘膜消毒。 环氧乙烷 低温时为无色液体,沸点 10.8,故常温下为气体灭菌剂。其作用为通过烷基化 ,破坏微生物的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饮料灌装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应急行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银行征信面试题及答案
- 体育文化专业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九月调研考试生物(含答案)
- 科学专业素养试题及答案
-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某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
- 2026届四川省部分高中高三第一次联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
- 安防行业智能监控系统引领
- 对中国南方航空的调查实习报告
- 园区废水排放管理办法
- 燃气公司优惠活动方案
- 畜禽生产技术课件
- 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全文
- 【忻东旺作品分析4100字(论文)】
- 中国凸轮式自动车床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程控交换机行业竞争战略规划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
- 五维呼吸减痛法理论与实践
- 检验科设备管理制度
- 子宫腺肌症教学护理查房
- 2025至2030年中国肌肽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