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一段回不去的往昔_第1页
老宅,一段回不去的往昔_第2页
老宅,一段回不去的往昔_第3页
老宅,一段回不去的往昔_第4页
老宅,一段回不去的往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13 老宅,一段回不去的往昔 老宅,一段回不去的往昔 文 /桃花驿客 (一) 那是一种人间最朴素的色调;那是生命里记忆的源头;那是一座最温暖、最包容的人生驿站;老宅,一个让灵魂安静的地方,总是以一种孤拙的姿态宁静处世,任风雨飘摇,历世事变幻,它只是默默承受,默默坚守,为我们守护一份人间温情,为我们收藏一段陈年旧梦。几堵土墙、几架房梁、一顶红瓦、几棵老桑是我对老宅最原始的印记。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身处遥远的异乡,一种永恒的情思总在心头荡漾,继而转化成一种无声的召唤。循着那 些斑驳的记忆碎片,老宅就这么影影绰绰,浮现眼前 年幼时的村庄呈折扇形分布,扇面一片清素的灰砖黑瓦农舍徐徐展开。扇形的弧沿紧贴一湾碧水,一溜葱茏绿树沿水岸斜倚散列,几条出村的道路将平静的水面分割成规格不一的几个部分,酷似几块镶嵌在扇面上的天然翡翠。扇沿与扇柄以南北向铺陈,地势南低北高,两条清幽的小河分别从村东头和村西头的不远处蜿蜒流过,在村前的窑水滩汇成一湾继续向南,形成一个不规则半圆,将大片的田野和村庄紧紧搂在臂弯,这种素雅天成的格局在民间也算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13 我家祖宅就坐落于扇形的中 部,为一座普通大三间土坯房,外表尘迹斑斑,古旧沧桑。父亲兄弟四个,在家里他排行老三,是这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之一。那些年,他们兄弟几个陆续开始成家,逼仄的祖屋终究承载不下人口的加速膨胀。为了缓解住房困境,在家人的齐心协力下,大伯首先在祖宅旁建起一座土坯房,继而搬出了祖宅。此时的父亲也未雨绸缪,为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而竭力奔忙着。 在我朦胧的记忆里,我们家第一次建房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个年代,村里几乎没有闲置土地可供建房,父亲和三伯找到村委会,共同申请了一块当时生产队用做晒谷子的稻场。那是一块处 于村庄边缘的场地,周边错落分布着一些葱郁的稻田,田块由西向东渐次走低,视野开阔敞亮,是一处理想的宅基地。自然的地势也基本确立了老宅面东背西的朝向。 确定地基后,父母开始四处借钱,为建房囤积材料。于是,这个月买几棵松木,加工一些檩条、瓦条等,下个月再进点机瓦(当时我们家所用的是大片红机瓦),或找村里的木匠预制门窗。听父亲讲:当年去砖瓦厂买机瓦回来的路上,天空突降大雨,将进村的道路浸泡的湿滑不堪,送货的拖拉机一时无法进入。无奈之下,父母只得将整车机瓦卸在邻村,托熟人代为看管,然后连续赶了几个大早(白天还 得上生产队出工),采取中途接力的方式,两人硬是肩挑手扛,将一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13 大车机瓦从邻村运了回来。 在建房的繁琐过程中,最艰巨的工作当属土坯制作。那是一种原始的纯手工工艺,利用不上半点辅助力量。一块成型的土坯砖长约 45 公分、宽约 16 公分、厚约 8 公分,重达二十斤左右,绝对是一项富有挑战的重体力活,需五个青壮劳动力配合才能完成。当年生产队有一项制度:村里的农户建房,所需工匠和劳力由生产队以出工的形式派出并完成,前提是每堵山墙须上交生产队 15 块钱左右(包括稻田取土坯费),还需提供这些工匠们上好的饭菜。 九月过后 就是晴天少雨的天气,建房的村民会赶在这个季节,选一块便于运输且泥土粘黏的稻田制作土坯。父亲带着队里派来的壮劳力,将一个碾稻穗用的石碾子抬到事先预留的稻田,稻田里必须留有头季的稻茬,在泥土似干非干的时候对其进行碾轧。大伙扎起裤管,扣上草帽,轮流牵引着石碾在稻田里来回转圈,反复碾轧,直至将凸凹疏松的泥土轧得平整密实为止。接下来就是土坯切块:父亲从村里扛来制作土坯用的划刀、切锹、平锹等工具,对人员有序分工,一人压着划刀手柄,三人扛着肩绳拽着划刀笔直前进(划刀上有固定土坯宽度和深度的限位),如纤夫拉纤一般在稻田里先 划出两道深度一致、宽度相等的长条。然后再转回起点,人员重新排列,前面一人踩切锹,将划开的长条分割成长度相等的砖块状,后面一人勾着身子,端着平锹准备取土坯,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13 中间三个人扛着肩绳拽着平锹,哼着号子,和后面的人保持节拍一致,默契地将土坯与地面分离,侧斜摆放在光底的稻田里。如此循环往复,平整的稻田在大伙手里被一条条掀开。 此时已是秋季,但气温却还停留在夏天的劲头上。几个回合下来,大伙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田埂上泡好了一铝锅黄澄澄的大叶茶,索性摘下草帽,脱掉汗褂,赤裸上身,毛巾搭背,几个人就往田埂上一坐,摇着 草帽当蒲扇,一人舀上一大碗茶,一仰脖,茶水“咕咚”入肚,笑容随即绽开,再点燃一支香烟,扯上几句闲天,待身体稍感舒缓就接着下地,继续下一回合。干这种力气活一般不等到饭点,肚子就撑不住了。这时,母亲会给大伙煮上一碗热腾腾的肉丝面,然后招呼大伙回村,或将面条直接送至稻田,就地吃完,接着再干。满稻田做好的土坯整齐划一地排列着,那阵势犹如校场上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随时等待着首长发号施令呢! 刚做好的土坯砖需快速干燥,然后运回存放,以防突遭雨水侵袭。于是,待土坯晾晒稍有硬度,父亲就带人将它们一块块疏密有致地码 成一米多高的垛墙状,预留出齐整的过风孔,横竖相间在稻田摆开,远远看去,像极了一座灰色迷宫。撩得我们这群顽童频繁光顾,在里面捉迷藏、打野仗,直至太阳下山却还不知回返。 待土坯完全干透,父母从姨妈家借来板车,将做好的砖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13 块一车车从坑洼不平的土道拉回宅基地。一车土坯几百斤重,万余块土坯的运输量该是一个多么繁重的过程,直到今天我都无法想象出父母当年的那份执着与艰辛,他们用双肩托起明天的幸福和希望,为我们打造起一片自由的空间。在村里工匠们的帮助下,一座敦实宽敞的大三间土坯房很快建成:红色的屋顶,青灰的墙壁,突出 的檐角。室内墙面用泥巴抹平,再刷上一层石灰水,屋里马上变得豁亮。堂屋和两侧卧房分别用干墙隔成六间(乡下俗称三干三拖),两间卧室,两间杂物室,正厅后面的一间作为厨房,这也是家乡民房普遍采用的格局。 父亲请人在门前打了一口水井,自己又抽空搭起了一间简易猪圈,陆续养上了猪、鸡、猫、狗等动物。又在房屋周边种上了一圈桑树和楝树之类的苗木。当第一缕炊烟从土灶爬出烟囱,飘过红顶屋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家庭真正开始了它温馨的旅程。从此,虚掩的木门“吱吱呀呀”,迎来送往,演绎着一出出红红火火的乡情变奏曲。 这时候,小妹的降生给老宅又带来了一份喜庆与喧闹。为了让室内朴素的基调变得生动艳丽一些,父亲买回一些字画贴在墙上。就是这些字画,给我们单调的童年增添了太多的幻象与遐思。依稀还记得正厅的中堂上贴的是一幅行者登山图,一副飘逸的水墨山水,画面中几个少年和长者摸样的人,正沿着一条弯曲坡陡的石阶向着云雾飘渺的山峰攀登,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13 给人展现出一种拼搏向上的求索精神。小时候的我经常对着画面发呆,总感觉那座山里一定住着白发仙翁,那条登顶的石阶一定延伸至无边的天际,幻想着有一天能走入画中,踏上登天的石径,去揭晓心中的谜底。中堂顶上是一排毛 主席和九大元帅的画像,后来我搜罗了所有画像人物的故事书及连环画,对伟人们逐一做了详尽了解,正是那些不凡的故事,深深地激励了我整整一个纯真年代。左右墙壁上贴的是一些寒梅探春及孔雀开屏之类的题材画面,那缤纷的色彩、华丽的图案让我最早对美有了一种欣赏和辨识的目光,一种对美的憧憬从那时起就植根心上。有时候,盯着一片土墙的纹理或瓦缝里透过的光影,眼前都能幻化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案,印象深刻了,就用铅笔将那些幻象描摹在石灰墙上,久而久之,雪白的墙面就涂满了我天马行空般的印记。 老宅里的生活气息日渐浓烈:杂物间摆满了 犁、耙、木水车、锄头、铁锹、木耙等农机具;堂屋进门右侧的立式大木仓内堆满了一年的口粮;厨房角落那些灰褐色的坛坛罐罐里腌满了萝卜干和酸菜,墙壁上也挂起了串串红辣椒、干豇豆、小干鱼,大蒜等干货。这时的家乡已经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跃然提升。清晨,一阵公鸡的清唱唤醒了宁静的村庄,此时的父母早已出门下地。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木门:晨曦乍泄,紫气东来,对着初升的朝阳伸个懒腰,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至。远处的稻田披着薄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13 薄的雾纱显得恬静而迷离,村口断断续续传来赶早乡亲的闲谈,几头老水牛隔空长哞,彼此呼应, 美好的一天就此拉开序幕。过不了一会,母亲就会从地里赶回来做早饭。炊烟冉冉升空,灶火映红了母亲的脸庞,片刻的功夫,稻草烹煮的饭香开始在老宅里弥漫,那淳朴的农家味道虽比不上山珍海味,但却能将一家人的肠胃打理的妥妥帖帖。 夜深人静,温柔的月光抚慰着乡村的疲惫。父母经过了一天的劳动,已早早睡去。家里的大白狗静静趴在门外,似乎刻意在捕捉着一丝一毫的风吹草动,偶尔也会狂吠几声,奉上自己全部的忠诚。讨厌的老鼠也集结出动,嚣张地在房梁上来往穿梭,留下一串“吱吱”的嬉闹声。惹怒了木柜上闭目养神的猫儿,扑上去就是一番穷 追猛打。此时的我们却躺在黑暗中,睁着眼睛在心里默默盘算:大白狗是否发现有生人路过?猫儿也许已经得手等等奇怪念头。每每忆起这些儿时片段,心中总能泛起阵阵暖意,脸上也会露出不经意的笑容。 所有的世间万象、日常琐碎、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在这里得到安放、沉淀、消融。这就是老宅所透射出的一种安宁祥和的气场,赋予的一种奇妙超凡的能量。 (二) 当父亲种下的树苗都长成了大树,当老宅已被后来居上的民房重重包围,家乡又开始刮起了一股房屋改造的浪潮: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13 祖祖辈辈赖以繁衍生息的土坯房,进入今天这个伟大变革的年 代,已不可逆转的走向没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煤窑烧制结合水泥浇筑的红砖板房。这时已是八十年代末,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已初现成效,市场经济欣欣向荣,神州处处一派繁荣景象。家乡的闲置劳动力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始了南下北上,四处淘金。留守的农民这几年也从联产承包中得到实惠,通过辛勤耕耘,手头也有了富余资金,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进步。于是首先被提上日程的大事,理所当然就是修建一个像样的安乐窝。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家引领潮流,已率先盖起了二层小楼,搅起一股盖楼的旋风迅速席卷整个家乡。 从我们家土坯房建成 到这时才短短七八年,不曾想这么快就被时代淘汰。这时的父亲又开始着急了,他不想落后于时代,他必须要和大多民众保持在同一阵线,这也是他要强性格使然的结果。于是农闲之余,父亲又开始筹划着盖楼房了。记得当时我曾问过父亲:家里的土坯房不才刚盖了几年吗,为何要劳神伤财翻盖新房?父亲笑着作答:你们几个转眼间就会长大,后面接着还有好多大事等着我来操办呢。现在咬咬牙,办一件就少一件,再说,房子修漂亮了,将来也可以提前为你说一个体面的媳妇呀! 父母拿出这几年卖粮的一点积蓄,再找亲戚朋友凑了点,然后在三伯供职的砖厂预定了 所需数量的红砖,又在预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13 制场定制了一批楼板。接着就是囤水泥,买钢筋,滤石灰,做门窗等。沙子在河滩遍地都是,父亲请了一辆拖拉机,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将盖楼所需的全部沙子拉了回来。当然房梁、檩条、及瓦片则无须重新购置,只须拆用土坯房的即可,数量只多不少。 也是在秋收过后,父亲招呼来几家亲戚帮忙(当然亲戚里有几个瓦工),开始了我们家的第二次建房。乡下民风淳朴,赶上谁家有个大小事,关系要好的隔壁邻居都会过来帮忙打个下手,助上一臂之力。众人拾材火焰高,今天你伸把手,日后我加倍还你这份情。大伙七手八脚,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将老宅拆除,清理出待用的建房材料。又趁着天气晴好在原址上深挖地基,然后进行基础浇筑。只是这次重建,老宅的朝向被父亲改成了坐北朝南。 家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建筑施工资源,随便一个年轻人就能砌上几块砖,抹上几米灰。民房的建筑工艺相对简单,瓦匠们稍加用心,立一根杆、扯一条线就能轻松驾驭。新宅为二层小楼,顶层起脊盖瓦,结构采用空斗墙垒砌。就这个疑问,我当时还请教过二表哥:为什么不把新房建成实心墙,那样多结实稳固。二表哥告诉我:在江汉平原地区,不管是考虑风力,地基沉降还是承重能力等因素,二层小楼用空斗墙强度已 经足够,并且大伙普遍都采用这种结构。一来可以节约近一半的砖块费用,还缩短了工时。二来是我们这个地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0 / 13 区冬天不使用暖气,空斗墙的隔冷热效果总比实心墙要好。 新房很快建成,除了房顶还是当初的红色,其余部位焕然一新。房间地面用砂浆抹得溜光水平,正厅的墙裙也刷上了一米多高的绿油漆,室内方方正正,门窗敞阔。新房落成庆贺的那天,姨妈送来了新的条台,方桌和座钟,屋里的陈设顿时有了模样。舅伯也送来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标志着我们家也迈入了电气时代。 父亲将屋前的空地用院子圈了起来,又在新房的边上搭起了几间简易房,分 别用作厨房,杂物间及猪圈。日子又回归正常模样:猪、鸡一茬一茬接着饲养,猫和狗也始终不离不弃,守护着庭院。有趣的是:二楼东侧的外山墙因为没有及时粉刷,墙上一排搭脚手架遗留下来的施工洞口一直敞开着,居然召来一群鸽子的频频驻足。父亲索性就在每个洞口下方固定一个木头盒,这样一来,流浪的鸽子长期就在这里扎下了根,而且数量越来越多。大群的鸽子每天盘旋红顶之上,留给了我少年时代一道美丽的风景。每当想起老宅,耳边仿佛还残留着鸽子那“咕咕咕”的叫声。 这时侯的我早已进入中学阶段,闲空之余,喜欢在院子里种上各色花花草草 ,有栀子花、桂花、菊花及金银花等。父亲比较务实,则种上了几棵梨树、柑橘树、柿子树及葡萄树。从此,老宅又呈现出一番新气象: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春天,红顶屋上鸽影阵阵,自由翩飞。院内绿树繁花,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1 / 13 蜂蝶流连,一派生意盎然。夏天,栀子花开,弥香满园。桑椹紫红,招引来一波波馋嘴的鸟雀。近旁的楝树上,知了轮番登场,叫醒了清晨又送走黄昏。秋天,熟透的柑橘和柿子恣意炫耀,色泽金黄,果香浓郁。只需扫上几眼,就已甜醉了每个人的心房。冬天,深锁一院和暖的阳光,品一卷静谧的诗行,听一缕季风的跫音,将年华细细梳理。或围着灶火,烫一次 喜洋洋的豆丝,或等一场雪飘,打一场热腾腾的糍粑。 老宅的光阴在波澜不惊里缓缓流淌,从祖宅搬进土坯房,从土坯房更替成红砖楼房,老宅见证着一个普通农家的成长历程与时代的变迁,也默默履行着自己应尽的使命。转眼已是九十年代中期,我自感修得羽翼丰满,于是走出老宅,飞向更广阔的天空。聚少离多的日子,老宅仿佛成了我歇脚的驿站,受挫的时候匆匆归来,短暂休整后继续扬帆,在一年又一年的远行中漂洗着一身的泥香。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村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建设,一片片高楼大厦仿佛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向着每个乡村热 情地招手。寻求发展的人们迅速迎合,分批融入现代生活,村庄开始冷清,田园部分荒芜。这时的我已长期旅居异乡,老宅也开始踏上落寞的行程:先是弟弟为了工作的便利,在镇上置业安了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