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备教师:蔡 丽 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核心是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能够判断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学过很多文言虚词,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原来分散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文言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中占有一般地位,但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知识点,教学的重点是将部分常见重要虚词的用法进行系统学习,并由此找出规律,推广到其他虚词。二、目标及其解析(一)教学目标: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解析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指的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复习时需要在熟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并且分析其内在的联系。多读多背范文,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句法特点,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争取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考点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但是,涉及的内容多且细,学生全部掌握可能不踏实,即使背得下来,在知识迁移,解决具体问题时还是可能思路不清而出现靠猜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做到有理有据。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 无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前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老妇必唾其面 B今王鼓乐于此C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答案:C 解析:C项,动词用作名词,其余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无以,则王乎B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徐公何能及君也 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A项则:副词,表肯定,就是;连词,那么。B项且:副词,将要;连词,尚且。C项何:副词,表反问,怎么;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多么。D项乃:都是表承接的副词,于是,就。问题一:文言虚词包括哪些词类?考纲有何要求?例1、请判断以下“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归纳用法及意义:-连词。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和实词相比,虚词的数量要少得多,但掌握起来更困难。因为虚词的用法更灵活,使用频率更高,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更大。但虚词的作用又极大,实词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是读懂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条件。考试大纲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本讲的能力层级为B级,内容要求包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关于文言虚词,考试大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两点:一是“常用文言虚词”,共涉及18个,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是“在文中的用法”。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问题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常有哪些意义和用法?如何掌握?问题1:常见代词有哪些?如何把握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之:代下文所唱的歌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其:他们C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 若:你们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指示代词,解释正确。B项人称代词,解释正确。C项是人称代词,但释为“你们”错,应代“你”,指项庄。D项人称代词,解释正确。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方法点拨:对于“代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步:分类记忆:如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厥;近指代词有: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有:何、曷、胡、奚、安、焉、孰等。种类古汉语代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吾、舍、予、朕我、自己复数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侪我们、我们这些人第二人称单数尔、而、若、乃、女、汝你复数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你们、你们这些人敬称陛下、大王、公、卿、子、先生、足下您第三人称单数之、彼、伊、厥、渠、其他、它、她、他(它、她)的复数同单数他(它、她)们、他(它、她)们的种类古汉语代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指示代词近指此、是、斯、兹、之、夫这、这种、这个、这里然、尔、偌、恁如此、这样远指彼、夫、其那、那个、那里、那些旁指他、人别的、旁的虚指或、某有的、有人、有些、有时、某某无指莫、无、罔、靡没有谁、没有什么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谁、哪一个问事物何、曷什么问处所安、焉哪里问情况原因安、焉、何、曷、胡、乌、恶、奚、盍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不问数目几、几何、几许几、多少第二步:联系语境。如“视之,形若土狗”、“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的“若”,前者是实词,为“像,好像”之义;后者才是虚词,作第二人称代词用。问题2:常见副词有哪些?如何把握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别的副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对副词的考查,同样包括区分副词与非副词的能力。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无以,则王乎B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徐公何能及君也 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A项则:副词,表肯定,就是;连词,那么。B项且:副词,将要;连词,尚且。C项何:副词,表反问,怎么;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多么。D项乃:都是表承接的副词,于是,就。方法点拨:对于“副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步:看清位置。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起着限制作用。分析是不是副词首先看看其后是否连接动词、形容词。种类古汉语副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时间副词初、方、将、且、既、业、昔、囊、曾、尝、向、素、适、即、旋、猝(卒)、俄、立、忽遽、暂正在、将要、已经、从前、曾经、向来、立即、突然、不久、一下子等程度副词极、甚、颇、略、少、殊、至、尤、良、绝、益、愈、弥、倍十分、很、大略、稍微、尤其、更加范围副词皆、咸、俱、举、一、悉、凡、总、全、仅、唯、独、特、直、只、但都、全、所有的、仅仅、只有、只等语气副词表肯定必、固、诚、良、信、务一定、本来、的确等表否定不、弗、未、勿、毋、无(亡)、靡、莫、罔不、不要、没有表推测殆、其、或、庶、几、庶几、约、似大概、或许、差不多、几乎、大约、似乎表谦敬请、谨、窃、忝、辱、敢、幸请求、私下、幸而等频率副词再、迭、频、数、又、复第二次、再一次、频繁、屡次等第二步:全句关照。分析副词意义应该在全句的基础上进行,如“乃”,同样是副词时,有“于是,就”“才”“竟然”等义项。问题3:常见介词有哪些?如何把握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来把名词、代词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人事等关系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有时是辨析介词与非介词的区别,有时则考查区分介词不同意义的能力。例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B渔樵于江渚之上 室西连于中闺C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D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为:介词,被;介词,替、给。B项于:介词,相当于“在”,表处所;介词,相当于“同”“和”,表对象。C项以:介词,用、拿;介词,因为。D项两个“因”均为介词,依靠、凭借。方法点拨:对于“介词”,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一步:了解用法。介词后应有名词或代词,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是否为介词了。第二步:联系语境。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问题4:常见连词有哪些?如何把握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同为连词,试卷也考查它们的细微区别。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C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彼与彼年相若也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且尔言过矣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A项而: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B项以: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连词,表顺接关系。C项与:均为表并列的连词,“和”“跟”“同”的意思。D项且: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更进一层说,译为“况且”。 方法点拨:对于“连词”,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一步:认清关系。应把握词和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这对认清连词的用法有重要的作用。第二步:分类总结。如“而”字,可以表示修饰、顺承、并列、递进、因果、假设、转折等多种关系,可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分别举例总结。表示关系古汉语常用连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表并列与、及、且、而、暨和、跟、又、以及、并且、一面一面表承接而、则、遂、以、因、乃、即、然后、然则便、就、方、来、然后、如此、那么表递进而、且、而况、何况、又况、以而且、况且、何况表选择且、抑、如、若、其、或还是、或者表转折然、而、然而、则、顾、但可是、但是、不过、反而、然而、却表条件而、则、无那么、就、无论表假设其如、若、苟、向、使、倘、即、纵、今、而、则、籍、第令、否则、不然、脱如果、倘若、假如、即使表因果以、为、由、因、故、而、以故、是故,是以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表让步虽、即虽然、虽然如此表修饰而、以地、着、以问题5:常见助词有哪些?如何把握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表达某种语气或起调节音节作用的词。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也”等。高考往往从助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区别的角度设题。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能力。A项之: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也: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C项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地方”;助词,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两个“乎”均为助词,都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 方法点拨:对于“助词”,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第一步:积累总结。在文言虚词中,助词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所以归纳总结并不麻烦。种类古汉语常用助词结构助词之、是、所缀加助词词头有、其词尾然、焉、如语气助词句首夫、唯、盖、岂、其句中也、者句末也、矣、焉、耳、乎、诸、欤(与)、耶(邪)、哉、夫第二步:把握用法。要知道助词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要看清虚词的位置。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问题三:常见双音节虚词有哪些?(1)得无:是表示反诘的副词,表示怀疑或揣测。常与疑问语气词“乎”相搭配,译为“莫非”、“莫不是”。(2)否则:古汉语的“否则”是两个词,“否”是“不然、不是这样”的意思,“则”相当于“就”。(3)何况:用于复句后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不作翻译。(4)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多么”、“为什么”等。(5)然后:是顺承连词,可理解为先有前面一件事才会产生后面的事。译时可作“这以后”,或仍作“然后”。(6)然则:“然则”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则”字表示推断,因此,“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或“这样,就”,有时只译作“那么”。(7)虽然:与现代汉语连词“虽然”不同。文言文中的“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然”相当于“如此”的意思。“虽然”可译作“即使如此”等。(8)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与语气词“乎”构成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9)比及:“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等。“比及”或“比至”连用时,可译为“等到了”等。问题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有哪些技巧?例1、判断“而”在文段中的用法。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1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2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3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4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三思而6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7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8。1、连词,并列关系 2、连词,假设关系 3、连词,转折关系,4、连词,递进关系 5、连词,修饰关系 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你们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文言虚词词义推断六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文言虚词大多数“身兼数职”,一词多用,这就给我们如何准确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常见的文言虚词只有十几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的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都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考查的内容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所以,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一、语境推断法。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例2:“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一句里有两个“之”:前一个“之”用作“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更要仔细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的意思;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的意思;而在“适大病,不能行”中,作副词,“恰好”的意思。 二、全句关照法。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例3:以“也”为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三、代入检验法。 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如果语意通畅,就是准确的。如“而”“且”都有表并列、承接、转折、假设等意义,若判断为并列关系,可用“又”替代(有时可不译),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若判断为假设关系,则可用“如果”“假如”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通畅,说明判断正确,反之,则说明判断有误。例4:以“而”为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并列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承接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关系)。“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假设关系)。当然,虚词“而”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就是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如前所述,多为句末助词,可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例5:再如“其”,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例6:“焉”“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焉:用在句首,哪里)“杀鸡焉用牛刀”(焉:用在句中,何必)“微波入焉”(焉:用在句末,那里)“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作代词,相当于“之”)“未知生,焉知死?(焉:哪里,怎么)。 五、语法(词法、句法)分析法。 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往往就能推测出它的含义。例7:以“之”为例“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前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第二三个“之”是代词,她(指燕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句末,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之二虫又何知”,句首,作指示代词(这,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作动词,到去。“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句中,是助词,相当于“的”。 六、利用特殊句式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文言句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者,也”)、被动句(“见”“为所”“受”“被”“于”)、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贫者语于富者曰”等)、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固定句式较多,值得熟记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如:“不亦乎”(“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没有用来的”例“军中无以为乐”)。“何为?”(“为什么”例“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拿/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所以”(“用来”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所以、因此”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得无(毋)乎(耶)”(“恐怕吧”“莫非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何之有”(“有什么”例“孔子云:何陋之有?”)。“惟(唯)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只是动词提前的宾语”,例“惟利是图”“惟才是举”)。“为所”(“被怎么样”,表被动。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灵活的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攻克文言虚词这块堡垒,光靠几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同学们平时多记多练多积累。问题五:理解虚词还应注意哪些问题?1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2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用来的”;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六、课堂小结想要将文言文的虚词都掌握,现阶段没这个必要性。但是,针对高考的虚词考查,想应对自如,必须熟悉18个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多识记和掌握范例,也需要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句法特点,争取做到举一反三。目标检测:代词专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B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C谨食之,时而献焉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答案:C 解析:C项,代词,它;A、B、D三项中的“焉”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无实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与例句中的“何”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徐公何能及君也A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答案:A 解析:例句中“何”为疑问代词,怎么。A项,疑问代词,怎么;B项,通“呵”,呵叱;C项,疑问代词,多么;D项,疑问代词,为什么。副词专练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为所虏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答案:D 解析: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项,乃: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判断,为、是;B项,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C项,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人。4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良乃入,具告沛公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A和意义、用法均相同 B和意义、用法均相同C和意义、用法均相同 D和意义、用法均不相同答案:B 解析:副词,就副词,就副词,才,这才却,表转折副词,竟然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代词,你的。介词专练5下列各项中,对“以”的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表修饰,而) B今以钟磬置水中。(介词,表处置,把)C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比) D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名词,原因)答案:C 解析:C项,动词,认为。6下列各组句子,对虚词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比”)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助词,吗)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助词,吗)D日食饮得无衰乎?(介词,于)答案:D 解析:D项,助词,表测度语气,吧。连词专练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C及日中则如盘盂 D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却;B、C、D三项中“则”均表顺承关系,于是,就。答案:A8下列各句中,对虚词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如,像)B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代词,你)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代词,你,你们)D公曷为出若言?(指示代词,这)答案:B 解析:B项,若:连词,如果。助词专练9对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拔剑割肉,一何壮也A判断肯定肯定疑问感叹 B肯定判断肯定疑问感叹C判断肯定感叹疑问感叹 D肯定判断感叹疑问感叹答案:A 解析:A项,正确,应了解“也”表达的各种语气。10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助词,表提顿语气)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特殊指示代词,的事情)C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与“也”构成“者也”,表判断)D昔者,吾舅死于虎。(助词,用在时间后,助音节,可不译)答案:A 解析:A项,指示代词,的人。配餐练习A组1、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A、人或易之,人或损之。B、冀君实或见恕也。C、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2、下列“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几项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复音虚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失向来之烟霞。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观于天地山水鸟兽虫鱼,往往有得。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A、 B、 C、 D、B组(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耶?”帝怆然,遂舍之。注释:愎:执拗。临:临刑。4、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乳母告急于东方朔。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赵氏求救于齐。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业精于勤,荒于嬉。5、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我当设奇以激之。A、以乱易整,不武。B、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C、将帅二三子以蕃。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得乎?”6、选出与“而徙于越”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吾尝终日而思矣。7、选出与“或谓之曰:子必穷!”中的“或”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或曰:“此鹳鹤也。” B、或师焉,或否焉。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C组(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者,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8、下面对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已学”是“学成之后”,“已而”是“不久”、“接着”,表示相隔时间不长。“子毋读书游说”之“毋”,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要”。“安得此辱乎”是反问语气,是“怎么会有这种屈辱呢?”“念诸侯莫可事者”之“莫”,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乃遂入秦”,“乃遂”是同义词连用。“张仪既相秦”之“既”与“张仪已学”之“已”是同义词。“我不盗而璧”之“不”,用法同现代汉语。“文檄”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四川省自贡市富顺第三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昆明市祯祥中学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天津市北辰区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 水力学测试题(附答案)
- 2025工作票三种人资格工作许可人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6届江苏省姜堰区张甸初级中学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第一中学2026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四川省成都简阳市三星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 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解读
- 《农村生活污水管网维护导则》
- 劳务合同结算单
- 现代信号处理课件
- 网络安全培训试题附有答案
- 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作业改革新视角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富士康员工手册(第10版)
- 公路隧道病害产生机理及防治对策
- ct室防辐射施工方案
- 工务段-跨越施工配合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