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复习参考.doc_第1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参考.doc_第2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参考.doc_第3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参考.doc_第4页
普通生物学复习参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复习题1.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何在?怎样认识生命的基本特征?答: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生命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环境适应(感应性与运动)等方面。生命运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两类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核酸(DNA、RNA)和蛋白质。2.生物学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生物科学?答: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又称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不仅限于其学科本身,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首先,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物质基础。其次,生物科学的理论是农业和医学的基础。生物科学上的每一新理论、新概念或新成就,都会丰富农学和医学的理论,并将其实践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三,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对人类本身的巨大威胁。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根源,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与防治,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能源、环境污染、人口问题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紧急课题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四,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变化无穷的形态和各种精巧奇妙的结构,也形成了一整套有关进行化学反应、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物质输送等高效技能,研究和仿效这些优异特性,必将引起整个工程技术系统的巨大变革而为人类带来众多的利益。、 综上所述,生命科学的研究,对于发展工农业生产、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人口控制、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等方面,都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和科学校术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现代生物学,生命科学在人类生活中有巨大的作用。3.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生物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description)、比较(comparison)、实验(experimentation)和历史的方法(historical method)。 系统论方法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解释问题。辩证唯物论的方法就是要树立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要反对唯心主义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等观点,承认生命是有物质基础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生命现象有它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生物体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平衡是相对的,即使具有高度稳定的基因和物种,也不会永恒不变。内因是“变”的根据,外因是“变”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生命过程的研究,主要就是研究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规律。 树立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就是要认识生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生物的结构与机能之间,生命活动的各种局部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同样,生物的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宏观与微观、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时候,绝不能将这些互相关联的事物分割开来,而是要从分析到综合、从局部到整体、从各种矛盾的产生、发展到消亡,加以全面的考虑。树立辩证的观点,还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与同一性问题。地球上生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极其多种多样的,绝不能用局部现象代替一般的规律。4.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如何 答: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3个方面: (1)、分子生物学带动整个生物科学全面发展 (2)、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 (3)、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日益关注 第二章细胞及细胞代谢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原生质: 答:细胞中有生命的物质,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糖类、水、无机盐和生理活性物质。2染色质:答:细胞间期由组蛋白和DNA构成的细丝状结构,是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3内膜系统: 答:“内膜”是相对于包围在外面的质膜而言的。许多生物学家认为:细胞内细胞器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膜系统在局部区域特化的结果,称为细胞的内膜系统。 4纹孔: 答:具有次生壁的细胞在次生壁发育增厚时,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初生壁区域。一个纹孔由纹孔腔和纹孔膜组成。纹孔有单纹孔和具缘纹孔两种类型。5水势: 答:水的可以用来作功(如通过半透膜的移动、团流)或发生化学反应的能量大小的度量,通常用符号,代表水势,以压力的单位帕斯卡(Pa)和兆帕斯卡(MPa)表示水势的大小。通常把纯水在101325Pa(即一个大气压)和00C下的水势规定为零。在任何含水的体系中,水总是从水。势高的区域向水势低的区域移动。包括渗透势、压力势、衬质势。 6桥粒:答: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在电镜下观察,细胞间有一种钮扣状的斑块结构就是桥粒,桥粒与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的中间纤维相连,使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连成网络。10细胞周期: 答: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之间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11细胞分化: 答:细胞分化就是指同源细胞(受精卵)逐渐变为形态、结构、功能、生化特征相异的细胞的过程。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实现物质运输功能的?答:质膜是单层膜结构,磷脂的双分子层镶嵌着蛋白质分子,膜中的蛋白质有的是特异酶类,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识别”、“捕捉”和“释放”某些物质的能力,对物质的透过起主动的控制作用,这就是膜的选择透性。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在每一排中与膜垂直,相互平行排列,含磷酸的亲水“头部”分别朝向膜的内外两侧,疏水的脂肪酸链“尾部”都朝向膜的中央,二排分子尾尾相连,形成一个包围细胞质的连续脂质双分子层。除了磷脂和蛋白质以外,膜上还有糖类分子,称为膜糖,主要有葡萄糖、半乳糖等,大多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或与脂类形成糖脂。糖蛋白与识别有关。在膜上镶嵌的蛋白质和磷脂,都是有流动性,可以在同一平面上自由流动,使膜的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中,这就是Singer1972年提出的生物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 质膜使细胞与外环境隔离,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细胞内环境。质膜还能够选择性吸收,主动运输,使营养物质有控制地进出细胞。质膜能够传递能量与信息、参与细胞识别。质膜上具有大量的酶,也是进行生化反应的重要场所。质膜是一个半透性膜,水可以通过扩散和渗透通过细胞膜。一些疏水分子和小而不带电的极性分子也可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大多数有极性的物质必须借助于转运蛋白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跨过细胞膜。转运蛋白大致可分成三类,即泵、载体和通道。每一种转运蛋白都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胞间连丝它们为特定的溶质提供了跨膜运动的通道。信息跨膜传传递是细胞膜的另一重要功能,膜上的各种受体蛋白能感受外界各种化学信号,并传入细胞,使细胞内发生反应。信息传递规律是外源性刺激传给膜上受体,经酶的调控产生信号再激发一些酶的活性,使细胞发生反应。 2试述各种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答: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微器官、亚细胞结构)。 细胞器包括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体、液泡、溶酶体、圆球体、微体、微管、微丝、中心粒等。 质体 :由双层膜,蛋白质基质和基质中的膜系统构成的一类与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合成,贮藏有关的细胞器。成熟的质体根据所含色素与功能不同分为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三种类型。 叶绿体外被双层膜,内部包括类囊体,类囊体形成基粒,是叶绿素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类定位之处。基粒之间有基粒间膜(基质片层)相联系。 基质是叶绿体没有结构分化的物质,基质中含有DNA、酶等等。 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其次,叶绿体还可以合成自己的DNA、RNA 和蛋白质。另外,叶绿体含有30多种左右的酶,是细胞内一些生化活动的中心之一。有色体外被双层膜,内无发达的膜结构,不形成基粒。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有色体的主要功能是积累淀粉和脂类;在花和果实中的有色体,有吸引其它动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的作用。白色体不含色素。结构与有色体近相同。主要功能是淀粉及脂肪的合成中心。 淀粉体是特化为淀粉贮藏体时的白色体。造油体是特化为脂肪贮藏体时的白色体。 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内膜向中心腔内折叠形成嵴,嵴的表面有ATP合成酶复合体;在两层被膜之间及中心腔内是可溶性蛋白为主的基质,基质中有上百种酶和少量DNA,内腔和嵴表面是主要的功能区域。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呼吸作用。 内质网:内质网是由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延伸与扩展成为各类管、泡、腔交织的状态。内质网有粗糙内质网和光滑内质网两种类型。内质网由两层平行的单层膜中间夹一个管的空间构成。粗糙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光滑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和运输类脂和多糖。 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由泡囊或槽库组成,在外侧形成小泡。高尔基体具有分泌物的储存、浓缩、积聚和转运功能,分泌物主要是多糖、多糖蛋白质复合体等。 核蛋白体:是直径170230Aring;无膜包被的小颗粒,主要成分蛋白质约占60%,RNA约占40%(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蛋白质约占40%,RNA约占60%。核糖核蛋白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中心。 液泡 :由液泡膜、细胞液构成。液泡的功能主要有: 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紧张度,提高细胞抗寒、抗旱能力。贮藏多种代谢物质及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水解酶,具有细胞内的消化功能。参与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及物质代谢溶酶体:由单层膜形成的小泡,主要含多种水解酶类,如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酶,组织蛋白酶,脂酶等。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 圆球体:由半单位膜包被的圆球状小体,是一种贮藏细胞器,是脂肪积累的场所,最终可发育成脂肪体。 微体 :微体是单层膜包围的小体,含有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此外有些微体含有小的颗粒,纤丝或晶体等。植物细胞中有过氧化物酶体、乙醛酸循环体两种微体。细胞骨架系统 :指细胞质内由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和微梁,四种不同粗细的蛋白质,细丝交织成的网络系统。细胞骨架系统主要起着细胞的支架和连接细胞内的各种结构使其能执行各自功能的作用,因此对于细胞的形态、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微管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一种球蛋白)构成的中空而直的管状结构。主要功能为:维持细胞形状。参与细胞壁的形成与生长。与细胞及细胞器的运动有关。构成纺缍体牵引染色体运动,参与中心粒的形成。微丝: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的比微管更细的纤丝。主要功能为:与微管共同构成细胞的支架。配合微管控制细胞器的运动和胞质运动。与细胞的许多运动有关。中间纤维和微梁 :中间纤维是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的纤维,除了有支架作用外,还与细胞核的定位、细胞和组织间的联系、RNA的运输有关。 微梁为很细很短的蛋白质。 鞭毛、纤毛和中心粒 鞭毛和纤毛 :鞭毛和纤毛都是由微管构成,横切面上鞭毛和纤毛是由9束两根微管构成的结构,称为二体微管,鞭毛和纤毛区别在于鞭毛较长,一个细胞只有一根和几根。纤毛很短,数量多,常覆盖细胞表面。基粒也是由9束微管构成,每束有3根微管构成,称为三体微管。鞭毛和纤毛主要与细胞的运动有关。 中心粒 :中心粒有9束3体微管构成,中心粒存在于细胞的一团特殊的细胞质中心体中,中心体又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微管从这里放射出到细胞质中。 3染色体和染色质有什么不同?答: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遗传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个名称及存在形式,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内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的染色质丝,染色体和染色质都是由DNA和组蛋白组成,染色质是伸展了的染色体,染色体是凝聚了的染色质。不同的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不同的,但是同一种植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稳定的,如水稻24个,小麦48个等等,由于染色体在间期完成了复制,到了分裂期,每条染色体由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组成,两条染色单体各有一套相同的DNA分子。一种植物的体细胞具有一定数目、大小和形状的染色体,这些特征的总和称为染色体组型,生殖细胞仅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称为单倍体(n);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称为2倍体(2n)。4什么叫代谢?生物的代谢类型有哪些?答:代谢,也叫新陈代谢,是维持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含着机体同外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移两个过程。生物的代谢类型可以根据所需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分为四大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也可以根据 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分为需氧生物和厌氧生物 5糖酵解过程分几个阶段?答: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EMP途径)。糖酵解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作用底物是淀粉、糖原、葡萄糖、果糖。反应的过程包括:糖磷酸化作用,果糖-1,6-二磷酸氧化反应,辅酶I(NAD)还原反应,磷酸基团转移,最终把葡萄糖酵解为丙酮酸。糖酵解的结果是一分子的葡萄糖产生二分子的三磷酸腺苷(ATP)和二分子的丙酮酸。6三羧酸循环有何生理意义?答:三羧酸循环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消耗1分子乙酰辅酶A,产生1分子ATP,3分子的NADH+H+,和1分子的FADH2。 1分子丙酮酸经过三羧酸循环产生3分子的二氧化碳。 三羧酸循环中有5次脱氢过程,氢经过一系列的呼吸传递体的传递,释放出能量,最后与氧结合成水。 三羧酸循环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共同所有,分解代谢通过第三阶段把从第二阶段得来的小分子完全降解,合成代谢则以这一阶段中的小分子为前体物,合成第二阶段的分子。各种分子的代谢途径都是连通的。糖经过柠檬酸可产生a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这几种酮酸可以经氨基化作用或转氨作用变成丙氨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蛋白质代谢的许多中间产物(如甘氨酸)为嘌呤和嘧啶的合成提供了原料;葡萄糖可以转变成戊糖;嘌呤、嘧啶和戊糖则是形成核酸的原料。 7ATP有何生理功能? 答:三磷酸腺苷(ATP)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1分子的葡萄糖经过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后,生成38个分子三磷酸腺苷(ATP)或净生成36分子三磷酸腺苷(ATP),能量转化率为38%。8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何重要区别?答: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在类囊体上进行,光能被用来合成ATP,并使NADP+还原,形成ATP和NADPH的化学能。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ATP用于二氧化碳和有机分子的公价结合,NADPH则使健合的碳原子还原到糖中的碳原子的氧化水平,化学能进一步转移,用于糖的合成。 第三章生物组织组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答:指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或不同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2传递细胞:答:是有内突生长的细胞壁和发达的胞间连丝,具有短途运输功能的薄壁细胞。存在于叶中小叶脉的输导分子周围;茎节和花序轴节部的木质部等以及胚囊和胚柄、胚乳等部位。 3维管组织: 答:维管植物体中以输导组织为主体的由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等组成的复合组织。 4骨板: 答:骨组织中纤维成密集的纤维束,规则排列成层,与基质共同形成薄板状结构,称骨板。5ABO血型系统: 答:人的血型有A、B、AB、O型四种血型,这种血型系统称为ABO血型系统。其中,O型血红细胞中A和B两种凝集原都缺乏,可以给A、B、AB、O型四种血型输血,而AB型红细胞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不能给A、B、O型三种血型输血。 6肌节: 答:骨骼肌(横纹肌)纤维细胞内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上由于屈光性不同,呈现明亮部和暗部,明亮部称明带(又叫I带),暗部称暗带(又叫A带)。在明带的中间有一条暗线称间膜(Z线)。每两条Z线之间部分(包括一个完整的暗带和两个明带的半段)称为肌节。肌节长度约为23微米,是肌肉收缩的形态结构单位。 7润盘:答:两个心肌细胞连接处有肌膜特殊分化,形成阶梯状结构,称为闰盘,电镜下是一凸凹相嵌的双层膜。对兴奋传导有重要的作用。 8尼氏体:答:存在于神经细胞细胞质中,由粗糙内质网组成,成块状或颗粒状分布,主要作用是合成蛋白质。 9神经元: 答:神经细胞通常也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神经细胞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或神经节内, 10感觉上皮: 答:是上皮细胞特化形成具有接受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组织,如嗅觉上皮、味觉上皮、视觉上皮和听觉上皮等。二问答题 1简述高等植物体内的主要组织类型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存在部位。答:高等植物体内的主要组织类型有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分生组织:按来源性质划分: 原分生组织:位于根尖、茎尖的最先端部位,具有持久分裂能力的胚性细胞群。原分生组织产生初生分生组织。 初生分生组织 :位于原分生组织的后端,一方向具有分裂能力,一方面已开始初步的分化。包括原表皮,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三部分。次生分生组织:是由成熟组织的薄壁组织细胞或厚角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反分化(恢复分裂机能)形成的,位于植物体的侧面部位,包括维管束间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细胞呈长方形或长梭形,有明显液泡。次生分生组织产生植物体次生结构的维管组织和保护组织。 按植物体中的位置划分 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茎主轴和侧枝顶端部位,包括了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使植物体伸长生长。侧生分生组织:位于具有次生生长的植物体侧方周围部分。包括维管形成层(束间形成层和束中形成层)、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一方面产生次生维管组织,使根、茎及侧枝增粗。另一方面产生次生的保护组织周皮。 居间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主要是穿插于茎、叶、子房柄、花梗、花序轴等器官的成熟组织中的主要由顶端分生组织遗留的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是植物产生居间生长。 成熟组织: 薄壁组织(基本组织) :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构成植物体各器官的基本成分,多数具有初生壁性质。薄壁组织主要与植物营养有关,具有同化、贮藏、吸收、通气、短途运输等功能,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分化形成次生分生组织。 保护组织:主要起保护作用的成熟组织。保护组织包括初生保护组织(表皮)和次生保护组织(周皮)。保护组织能够防止水分的蒸腾,抵抗病虫害侵袭和机械损伤,控制植物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 输导组织:植物体内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复合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两部分。木质部是植物体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复合组织,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等组成。韧皮部是植物体中输送有机营养物质的复合组织,由筛管、伴胞、筛胞、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等组成。 机械组织:在植物体中起支持作用的组织。包括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厚角组织存在于幼茎、叶柄、叶片、花柄等部位。厚壁组织细胞单个或成群、成束的分散在其他组织中,起机械支持作用。厚壁组织包括石细胞和纤维两种类型。 分泌组织:位于植物体表面或体内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群。分泌细胞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分泌组织包括内分泌结构和外分泌结构两大类。 内分泌结构是分泌物不排到植物体外的分泌结构,包括分泌囊、树脂道、乳汁管等。外分泌结构是能够分泌物质到植物体外的分泌结构,包括腺表皮、腺毛、蜜腺、排水器等。2比较导管与筛管有什么异同?答:导管和筛管都是大多数被子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导管是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导管是厚壁的伸长细胞,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次生壁上有各式木质增厚,出现环纹,螺纹、梯纹、网纹 和孔纹式样。导管分子的端壁形成穿孔或穿孔板,导管有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纹孔导管(全面加厚,仅纹孔处不加厚)类型。导管失去作用时形成侵填体。筛管是韧皮部中输送有机营养物质的具厚的薄壁(初生壁)性质的管状结构。筛管分子是生活的细胞,具原生质体。成熟的筛管分子,细胞核解体,有些细胞器退化(如内质网、线粒体等),液泡被重新吸收,原生质体中出现P蛋白体,成熟的筛管是一个无核的生活细胞,细胞壁为厚的初生壁,不具木质化,端壁特化成筛板,在筛板上具有较大的筛孔,筛孔中有联络索连通相邻筛管分子的原生质体,筛管分子的侧面有伴胞相伴。位于筛管分子筛孔周围有粘性多糖类物质,称为胼胝质,在筛管衰老失去作用时,在筛板上形成胼胝体,封闭筛管,使筛管分子丧失输导机能。胼胝体是位于筛管分子筛板上的粘性多糖类物质构成的垫状结构。 3比较导管与管胞有什么异同?答:导管和管胞都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组织,都是厚壁的伸长细胞,呈厚壁管状结构,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次生壁上都有各式木质增厚,出现环纹,螺纹、梯纹、网纹 和孔纹式样。导管存在于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管胞存在于蕨类和多数裸子植物的木质部中,并具有支持功能。导管分子的端壁形成穿孔或穿孔板,导管通过穿孔直接连通,输送效率比较高。导管分子管径一般比管胞大。演化上导管是进化类型。管胞分子的端壁不形成穿孔,端部紧密重叠,通过纹孔输送,输送效率低。管胞分子的管径一般比导管细小。管胞是原始类型。根据导管侧壁上的纹式不同,导管有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纹孔导管(全面加厚,仅纹孔处不加厚)类型。管胞同样有环纹管胞、螺纹管胞、梯纹管胞、网纹管胞、纹孔管胞类型。 4维管束都由那些类型?答:维管组织在维管植物器官中呈分离的束状结构存在,称为维管束。维管束一般包括韧皮部、束中形成层和木质部三部分。具有束中形成层的维管束称为无限维管束,能够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在多数单子叶植物中,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没有束中形成层存在,不能形成次生维管组织,称为有限维管束。根据维管束中木质部和韧皮的相对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间生维管束(辐射维管束)并生维管束:无限外韧维管束、无限双韧维管束、有限外韧维管束、同心维管束:周韧维管束、周木维管束。 5简述哺乳动物体内的主要组织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存在部位。答:动物组织是在胚胎期有原始的内、中、外三个胚胎层分化而来的。动物组织可根据其起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共同特性,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上皮组织:是由许多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的膜状结构。通常被覆于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以及某些器官的表面。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排泄和吸收等功能。上皮组织根据其形态和机能可以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三种类型。 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基质呈均质状,有液体、胶体或固体。纤维为细丝状,包埋于基质中。有中胚层产生的结缔组织是动物组织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类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脂肪组织、血液等。具有支持、连接、保护、防御、修复和运输等功能。 肌组织:是由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如纤维,故肌细胞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的主要功能是收缩,形成肌肉的运动,收缩作用是由于其胞质中存在着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实现的。肌细胞的细胞膜称肌膜,胞质称肌浆。 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将肌组织分为骨骼肌(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骨骼肌(横纹肌)附着在骨骼上,一般受意志控制,也称为随意肌,使机体运动。心肌为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心肌能够自动有节律性地收缩,不受意识支配,为不随意肌。 平滑肌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各种内脏器官。平滑肌收缩不受意识支配,为不随意肌,使内脏器官蠕动。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神经细胞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或神经节内,细胞膜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突起根据其形态和机能可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一个或多个,自胞体发出后呈树枝状分支,可接受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轴突只有一个,其起始部呈圆锥状,向后逐渐变细、变长,末梢形成的分支呈树根状,其功能是将细胞体产生的冲动传至器官组织内。 神经胶质细胞是一些多突起的细胞,突起不分轴突和树突,胞体内无尼氏体。胶质细胞位于神经细胞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主要是对神经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 第四章生物的器官、系统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胚:答:胚是包在种子内的幼小植物体,由胚芽、胚轴、子叶和胚根四部分组成。2.初生结构:答:由初生分生组织形成的植物体结构。包括根、茎的表皮、皮层、初生维管柱;叶的表皮、叶肉和叶脉等。3.凯氏带:答:环绕根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行栓质化带状加厚,称为凯氐带;在横切面上呈点状,称为凯氐点。见于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4.次生生长:答:由次生分生组织形成的植物体生长。主要指的是植物体的次生加粗生长。5.射线:答:分布于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中的一些薄壁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为射线薄壁细胞,简称射线,包括:存在于次生木质部的木射线和存在于次生韧皮部的韧皮射线。6.年轮:答:形成层周期性活动在茎的横切面木质部上形成的同心圆环称为生长轮。温带生长的树种,每年只形成一个生长轮称为年轮,包括早材(春材)和晚材(秋材)两部分,也可以称为第一年晚材和第二年早材形态上的差异形成的同心圆环。7.过渡区:答:根与茎初生构造的连接部位,在结构上从根的初生维管组织类型转变为茎的初生维管组织类型,一般发生在胚轴区域,该区域称为过渡区。8.运动细胞(泡状细胞):答:是禾谷类植物相邻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细胞中有几个大型的薄壁细胞,细胞长轴与叶脉平行,细胞内有大液泡,可以控制叶片的伸展和收缩。9.胚珠:答:种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由珠孔、珠被、珠心、合点、株柄组成。10.双受精:答:被子植物两个精子分别与卵和极核受精结合的现象称为双受精现象。11.骨连接: 答: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有两种方式: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关节)。12.血压:答: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肱动脉的血压。13.囊胚:答: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泡的细胞分为两部分,外壁单层细胞叫做滋养层,具有吸收母体营养的功能,另有一团细胞位于腔内紧靠滋养层,称为胚结,此时的胚胎叫做囊胚。14.羊膜:答:由外胚层和胚外中胚层组成。羊膜与胚胎之间的腔为羊膜腔,内充羊膜细胞分泌的羊水。胚胎悬浮于羊水中,避免了干燥和机械损伤。15.味毛:答:味觉细胞顶端的纤毛从味蕾表面的孔伸出,是味觉感受的关键部位。16.共质体运输:答:共质体包括所有细胞的原生质。由于胞间连丝的存在,所有细胞的原生质互相连接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即经过胞间连丝从原生质体到原生质体的转运。17.代谢源:答:指有机物制造或输出的器官和组织,如成长的叶、进行呼吸和转化的根,甚至某些正在衰老的器官和组织都属代谢源。18.温周期现象:答:植物生长还需要有一定的昼夜温差,通常在较高日温和较低夜温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最好,这种现象称为生长的温周期现象。二问答题: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那些?答: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主要有充足的水分、 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氧气: 2.双子叶根和双子叶茎初生结构有什么异同。答:双子叶植物根、茎初生构造都有表皮、皮层、维管柱构成。维管柱中初生韧皮部都是外始式发育,有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构成。木质部有导管木薄壁细胞、木纤维构成。区别为: 根茎表皮具根毛,有吸收保护双重作用被蜡被和毛,有气孔,具保护作用皮层外皮层明显,内皮层有凯氐带具厚角组织,皮层细胞中有叶绿体,内皮层一般不显。维管柱具中柱鞘,由薄壁细胞构成,辐射维管束,外始式发育,25原型木质部,韧皮部和木质部间有薄壁组织。具周维纤维,由厚壁组织构成,多数为外韧维管束,初生韧皮部外始式发育,初生木质部内始式发育,有束中形成层。髓射线无有髓多数无,少数有有3.概述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答:双子叶植物叶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构成。表皮: 覆盖于叶片外表的保护组织。表皮细胞是一层生活细胞,不含叶绿体,形状不规则,排列紧密,无胞间隙,外壁角质化,形成角质层。气孔器的保卫细胞一般为肾形,保卫细胞中,有丰富的细胞质,较多的叶绿体和淀粉粒。有些植物的表皮上具有蜡被和各种表皮毛。叶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由同化薄壁组织构成,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是1或几列靠近上表皮的长柱形薄壁组织细胞,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体。海绵组织是位于栅栏组织与下表皮之间的薄壁组织,其细胞形状、大小常不规则,排列疏松,有较大的胞间隙,细胞内含叶绿体较少。叶脉:是叶中的维管束,成网状排列,包括主脉,侧脉、脉稍和细脉。主脉较粗大,在叶背形成隆起,包括:维管束鞘和维管束。维管束鞘1至几层细胞,由厚壁组织构成。维管束由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组成,木质部位于近轴面,由导管、薄壁组织和厚壁细胞构成。韧皮部位于远轴面,由筛管、伴胞和薄壁细胞构成。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活动期短,很快就停止活动失去作用。侧脉维管束鞘由薄壁组织构成;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无形成层,木质部只有螺纹导管及环纹与螺纹管胞;韧皮部只有筛管无伴胞。脉稍木质部仅剩下一个螺纹管胞,游离在薄壁组织中。韧皮部只有薄壁细胞与叶肉细胞结合在一起。细脉在叶肉组织中广泛延伸,一方面向叶肉组织散发蒸腾流,一方面是输送光合产物的起点,在细脉的筛管分子与叶肉细胞之间连接的有传递细胞存在。4.比较根、茎次生结构的发育和结构有什么异同?答:根、茎次生结构的发育和结构都是由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结构上包括周皮和次生维管柱构成。区别在于:根的次生结构发育和结构:当根初生构造发育完成后,根的维管形成层首先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原形成层遗留部分)和两束韧皮部之间的中柱鞘恢复分裂能力形成,维管形成层最初形成了一个波状的环。此后由于两种来源的维管形成层,在初期分裂的不均等性,逐渐的使波状的维管形成层环自动调整为圆形的维管形成层环。 根中最初的木栓形成层大多数植物来源于中柱鞘细胞,然后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共同构成周皮。 根的次生构造包括最外方的周皮,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组成,周皮以内是次生维管组织的次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主要由筛胞(裸子植物)、筛管和伴胞(被子植物)、韧皮射线等成分组成。次生韧皮部以内是维管形成层。维管形成层内方是次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主要由管胞(裸子植物)、导管(被子植物)、木纤维、木射线构成。根的初生木质部形成辐射角,存在于根的次生结构中央。茎的次生结构发育和结构: 当茎的初生构造形成以后,茎的维管形成层由束中形成层和与束中形成层相连的射线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束间形成层构成,维管形成层最初就形成一个圆环。维管形成层细胞进行分裂,产生次生组织使茎加粗生长和增加形成层自身的圈围。一般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较多,而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较少。 茎中的木栓形成层常由表皮下的皮层细胞(杨树、栗、榆)或皮层深处或由表皮(夹竹挑、柳树、苹果)细胞反分化形成。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和皮孔,向内产生栓内层。 茎的次生构造早期有表皮和皮层的残余。后期最外方为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包括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次生射线。初生木质部残余位于维管束的最内方顶端。最中央是髓。 5.简要说明花粉囊壁和花粉的发育过程。答:花粉囊壁发育过程: 花粉发育过程: 6.简要说明胚囊的发育过程和结构。答:胚囊的发育过程和结构:7.以荠菜为例说明被子植物植物胚是如何发育的?答:荠菜受精后合子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才开始发育,合子的发育比胚乳的发育要晚。合子发育时,首先进行横向分裂,形成近珠孔端的基细胞和合点端的顶细胞。此时称为2细胞原胚。胚柄由顶细胞或基细胞参与分裂形成,连接胚与胚囊壁。顶细胞最初几次横分裂形成八分体原胚,八分体原胚再经分裂形成球形原胚。球形原胚在顶端两侧形成突起,突起形成胚的两片子叶,两片子叶间的小突起形成胚芽,胚芽相对的部分形成胚根,胚芽与胚根之间的部分是胚轴,这样就发育形成了胚。胚是由一团幼嫩的具有分裂能力的有极性分化的细胞群组成。合子是新的植物体的第一个细胞,胚是植物体的原始体。8.胚乳发育都有哪些类型,各是如何发育的?答:极核受精后形成初生胚乳核,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细胞。胚乳的发育类型有: 核型胚乳:是被子植物中最普遍的胚乳发育方式。初生胚乳核多次有丝分裂不形成细胞壁,核呈游离状态分布在中央细胞中,随着核的增多及中央液泡的增大,核被挤到周缘,直到发育的后期,在游离核之间发生细胞壁,形成多细胞胚乳。 细胞型胚乳:见于多数合瓣花植物。 初生胚乳核每次核分裂都进行胞质分裂,形成细胞壁,成为多细胞的胚乳。 沼生目型胚乳:见于单子叶植物的某些类群。初生胚乳核第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细胞壁,由于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珠孔室和小的合点室,在珠孔室,多次核分裂形成游离核,在合点室,核不分裂或仅进行少数几次分裂,至发育后期,通常在珠孔室形成细胞,合点室维持游离核状态或呈退化状态,有的植物形成细胞。9.食物在消化管内是如何完成消化的?答:食物的消化是在消化管内通过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完成的。 口腔内消化:食物在口腔内依机械性消化为主,通过咀嚼和搅拌等作用,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滑润的食团,以便于吞咽,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无机盐和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等。 胃内消化:由口腔咽下的食物,通过食道被送入胃后,胃壁肌肉的活动即加强,胃壁肌肉的收缩是从贲门部开始,向幽门部方向顺序推进,叫做蠕动。胃蠕动可使食物进一步磨碎,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以利于胃液的消化作用,并把食糜推送到幽门部,然后进入十二指肠。胃液主要成分为盐酸、胃蛋白酶和粘液。 小肠内消化: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逐渐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成分。胰液中包含有碳酸氢钠和各种消化酶。胆汁主要含胆盐和胆色素,不含消化酶。胆盐可将脂肪乳化成极小的微粒,以增加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并可激活胰脂肪酶,使后者分解脂肪的作用大为加速。此外,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随胆汁排入肠腔。小肠液为小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弱碱性液体。小肠液中含有肠激酶、淀粉酶、肽酶、脂肪酯以及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肠激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其它各种酶对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10.试述心脏的内部结构及其对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的重要性。答:心脏为心血管的中枢,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而偏左侧,是一个壁厚而中空的肌性器官。心脏内分四个腔,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分别被隔开,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开口称房室口。在右房室口的周缘附有三片肌性尖瓣,称三尖瓣;左房室口的周缘附有二片尖瓣,称二尖瓣。瓣膜向下垂入心室,并借腱索连在心室壁上。这样的结构能够保证心室收缩时,严密封闭房室口,防止血液逆流入心房。在右心房内的上、下方分别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开口。左心房后壁两侧各有两条肺静脉的开口。从右心室发出肺动脉,从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内面的周缘上各有三个袋状的瓣膜,称为动脉瓣。由于袋口向着动脉,故能防止血液从动脉逆流回心室。心脏内所有瓣膜都是防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的装置。11.血液中都有哪些结构物?各有什么特点?答:血液中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血小板。 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成年男子为450一500万个,成年女子为350450万个。人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边缘较厚,中央较薄,无细胞核,直径为78微米。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每100毫升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成年男子为1216克,女子为11一15克。若红细胞数少于300万个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10克100毫升,则为贫血。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血细胞,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数目为0.4-1万个。包括有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类。 有粒细胞又因颗粒着色性质不同,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这些细胞都具有形状不规则的细胞核,核经常是分叶的。其中以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最多,胞质中充满均匀分布的小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很少,胞质中充满着粗大的颗粒。嗜碱性粒细胞最少;胞质中含有分布不均、大小不等的颗粒。无粒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是血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直径可达14-20微米;细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淋巴细胞的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甚少,成一窄环状围绕着核。 淋巴细胞又可再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膜表面仅有少数微绒毛;B淋巴细胞则有多量的微绒毛。 血小板为红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的胞质碎片,直径24微米、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不是完整的细胞结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10一30万个血小板,其重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 12.试述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尿液生成的关系。答:肾单位是尿液生成的结构基础。每个肾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又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体位于皮质内,为肾单位的起始部,由肾小球和肾球(小)囊组成。肾小球是由一条粗而短的入球小动脉进入肾球囊后,分成许多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球状结构,最后,这些毛细血管又汇成一条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球,这种结构使肾小球的血压较高,是肾小球过滤作用的重要因素。肾球囊是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的杯形的双层壁的囊,内层紧贴于肾小球,外层构成一完整的壁。内、外两层之间的间隙为球(肾)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肾小管是一条细长的管道,全长迂回曲折。根据其功能和形态可分为近曲小管、髓拌和远曲小管三段。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是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而髓拌的细段是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近曲小管与肾球囊连接,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之间,呈“U”形一段称髓拌。远曲小管汇入集合管。13.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如何形成的?答:曲细精管是精子发生的部位,生精细胞位于管壁处,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精原细胞位于基膜上,细胞立方形或不规则性,分裂产生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形成2个分别含有y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子细胞,子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并移动到接近管腔,进行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形成4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经过变态,形成精子,精子形似蝌蚪,全长60微米。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约需3周时间,精子在雌性生殖道中仅存活1-3天,受精能力仅维持20小时。14.哺乳动物的三个胚层各发育成那些结构?答: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表皮和附属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肾上腺髓质。中胚层分化形成肌肉、骨骼、血管和血液、淋巴系统、肾脏、生殖腺和肠系膜等各种结缔组织。内胚层分化形成消化道、呼吸道和排泄管道的上皮、肝、胰等,扁桃体、甲状腺和胸腺。 15. 人体舌面感受味刺激是如何分区的?人基本的味觉有哪些?答:人体舌表面不同部位对味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舌尖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前部对咸味比较敏感,而软腭和舌根部则对苦味比较敏感。一个人能够品尝出几百种不同的味道形成不同的味觉,这些味道通常由四种基本的味觉成分即酸、咸、甜和苦味混合而成。16.激素对机体有那些作用?答:激素只能直接或间接地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一系列生理功能及行为变化。激素不作为能源参与这些过程,也不能发动细胞内本来不存在的新的代谢过程。.激素对机体的主要作用包括: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 调节和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调节细胞外液的成分和量,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和环境条件急剧变化的抵抗或适应能力。 17.试述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原理。答:根系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土壤中的水分主要从根毛进入植物体,经过皮层和内皮层,最终到达维管柱,然后通过木质部导管进一步沿着根、茎向上运输,直到叶片。根系吸收水分有被动吸水、主动吸水两种方式。根毛吸收的水分经由皮层到达维管柱的途径包括质外体运输和共质体运输。当植物根系处于一定浓度的土壤溶液中时,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和离子可在质外体内自由扩散,其阻力小、速度快,并很快达到扩散平衡。还有部分可直接被共质体(表皮细胞或皮层细胞)所吸收,并可直接运输到中柱薄壁细胞。进人中柱薄壁细胞内的离子,将主动分泌(或漏出)到质外体中,由于受到内皮层凯氏带的阻碍,这些离子也不会向内皮层以外扩散。这就造成了内皮层以外的部分离子浓度下降(水势增高),而内皮层以内的部分离子浓度上升(水势下降)。其结果是水分从水势高的内皮层以外的质外体通过内皮层渗透到水势低的中柱导管内。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包括液流运输和渗透运输。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有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它最初是由狄克逊(Dixon)提出的。“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认为,植物体内水分沿着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主要是蒸腾拉力。蒸腾拉力是指当气孔附近的叶肉细胞因蒸腾作用而失水时,其水势大为降低,于是就从相邻细胞夺取水分,这样依次下去,便可从叶脉末梢的导管或管胞中夺取水分。因此,蒸腾越强,失水越多,水势越小,从导管或管胞拉水的力就越大。由于水分子之间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即相同分子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叶肉细胞水势降低对木质部中水分产生的拉力或者说是张力可以向下传递直到根中,于是水从根中沿木质部上升,并分配到叶肉细胞中去。另一方面,根部水势的降低也增强了根系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能力。可见,蒸腾作用引起的叶片水势降低形成了从叶片到土壤溶液之间水势梯度,它为水分沿着土壤植物大气这一连续系统运动提供了动力。“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还认为,水分子内聚力远远大于木质部水柱上升所需的张力,换句话说,水的抗张强度足以避免木质部水柱在上升过程中被拉断。 18.机体免疫是如何进行的?答:机体免疫反应可根据其作用特点和获得的方式不同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叫先天性免疫或天然免疫。这种免疫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多种病原生物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