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doc_第1页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doc_第2页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doc_第3页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doc_第4页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杨建翠作者简介:杨建翠,女,旅游工程学硕士,西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西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本文概括了成都近郊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分析了成都近郊已发展的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都近郊发展乡村旅游的各方面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将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开发归纳为两种模式,并分别对两种模式深层次开发的思路、旅游产品类型和旅游活动项目设置做了详细介绍。关键词: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1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发展概况本文所指的成都近郊包括成都市区周边的温江县、郫县、新都县、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县等六个区县以及成都市的金牛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等五大城区。早在1993年,成都近郊各区县的农户就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成片的林木花卉,发展了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无论在发展水平、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正确的引导,成都近郊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旅游活动项目千篇一律,仅仅停留于吃农家饭、喝茶、聊天、打牌、打麻将、唱歌、跳舞等常规活动,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旅游经济收益也不高,旅游收入几乎只来源于餐饮服务。这种低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但降低了乡村旅游的综合收益,而且破坏了潜在的旅游市场需求,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对现有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或者是更新换代,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保证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持续的向更高层次发展。笔者在对成都近郊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后,为成都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两种深层次开发的模式。2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2.1 自然环境条件从自然环境条件看,成都近郊地域辽阔,区域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既具有组合的相似性,又具有一定局地差异性。2.1.1 地质、地貌条件成都近郊都属于四川盆地龙泉山以西的盆西平原,主要地貌类型为平原、台状丘陵和红岩低山,平均海拔450750m,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坡度311。各地貌区均适宜发展农业,其中平地适宜发展种植业和渔副业,丘陵宜种果树,发展林业、畜牧业。成都近郊虽以平原地貌为主,但受局地地质构造影响,各地的地质条件又有一定差异。成都近郊各区县的地质地貌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区:平原区和丘陵区。平原区主要指坡度在10以下,地势平坦的地区。近郊各区县的地貌多数为平原地貌。丘陵区主要指缓丘平坝(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的复合地貌类型)、浅丘(相对高度50100m,坡度一般在20m左右)和深丘(相对高度100200m,坡度2040)。成都近郊的丘陵以台状浅丘为主,分布于平原四周,在双流牧马山、龙泉驿一带分布最集中,面积相对较大,成都以北的凤凰山、磨盘山等地也零星分散有少量,面积较小。2.1.2 土壤、气候、水文条件受地质、地貌的影响,平原区、丘陵区的土壤、气候、水文条件有所差异。平原区集中分布着灰色潮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好,保水保肥力强。平原区受惠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坡度小的地形,水网密集,自流灌溉方便,是典型的水田农业区,水田占耕地的80%左右。平原区属典型的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气温适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宜的水热条件。成都近郊台状浅丘表面多覆盖黄色粘土,下部为砾石层,也有少数是红岩丘陵,其相对高度很少超过10m,一般高出附近平原3050m。浅丘土壤多为红色砂、泥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大眼泥,肥力中等。与平坝相比,丘陵地区土壤多为壤质,耕性与通透性较好。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虽然高差较大的丘陵区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山顶和山脚气温有微小变化,但由于区域内地形垂直地带性分异不明显,气候差异也不太大,适种作物广泛。丘陵区水源不如平原区充足,可以自流灌溉的面积有限。2.2 农业主体功能和农业发展概况成都近郊地理因子、土壤因子、气候因子的分区现象,使得各地适于发展的农产品有分区特点,各区农业主体功能各不相同,乡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现有经济文化水平和传统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也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现象,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乡村旅游也就同样具有分区特点。2.2.1 平原区农业主体功能和农业发展概况平原区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水文等资源环境条件适于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是四川农业、养殖业、园艺业主要产区和省内最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担负着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的蔬菜、水产、禽蛋的主要功能,历来是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大规模推广区。平原区也是成都市的外围绿化带。过去平原区农业结构以粮、油、禽畜为主,发展粮经结合的种植结构。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高档的果蔬产品、肉奶产品、珍稀产品逐渐成为主要消费对象,其它农副产品的需求范围和需求量进一步增长,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农民在保证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并做到自给有余的基础上,逐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适当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科技,发展高产优质特种经济作物和蔬菜、果树、花卉、林木,使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型向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现在,平原区农业已经形成了以粮蔬、花木占主导地位,小规模个体经营与大规模产业化园区、专业化基地交错分布的农业体系。 2.2.2 丘陵区农业主体功能和农业发展概况成都近郊丘陵区是四川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和四川盆地水土保持、经济林区、优良水果示范推广区。同时也是成都市外围绿化带之一。以前丘陵区农业结构以粮食、蔬菜、油类作物、禽畜、渔业生产为主,也发展了少量果树、用材林等经济林木。都市人民对农产品多样化、高质量化的要求,促进了丘陵区农业由粮经作物生产为主转向粮食作物与果树并重,蔬菜、禽畜、水产、药材等多样化农产品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目前丘陵区基本上在适于种果种经济作物的地方都栽种了大片品种各不相同的果林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比例大大减小。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以股份制或公司集团经营方式发展了多功能、多样化、产业化现代科技农业园区。形成了以大片果园、粮蔬为主体的丘陵农业景观。2.3 经济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2.3.1 平原区经济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平原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信息较灵,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科技意识强,善于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农产品发展农业经济和农副业生产,所以经济发达。平原区距都市较近,受到都市文化较大的影响,典型的乡村文化已大部分被都市文化同化,体现出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融合性特点,但也保持了一些自己独特的农业文化和民俗风情,内容也较丰富。平原区现在已发展的乡村旅游是以大片花木和民俗为主要旅游资源,以田园景观为背景,以“农家乐”为接待点,以庭院、园林为主要活动场所,以观光,休闲为主要产品类型,以田园风光、主题农园、乡风民俗、餐饮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棋牌,歌舞、美食品尝,球类、游泳等体育运动为主要活动。经营方式实现了农户个体经营、城乡联办、股份制经营等多种方式结合。目前个体规模小,数量多,遍布分散于各区县的各地方。旅游市场一般以产品为导向,以短期赢利为目的,游客以成都市居民、当地城镇居民和邻近县市居民为主,也有少量北京、沿海、外国游客到此进行考察为主的旅游活动。虽然平原区已发展的乡村旅游有以观光、休闲为主导的产品,有一定的活动安排,也配备了一些旅游服务设施,但产品档次低,服务设施不完善,活动内容单调,服务水平低、卫生条件较差,经营管理混乱,宣传促销不力,目前已出现吸引力和游客数量下滑的趋势。2.3.2 丘陵区经济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成都近郊的丘陵区农村经济较发达,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平原区相当。因与平原区一样同处于都市外围,丘陵区的农村总体文化水平与平原区差异不大,乡村文化同样受到都市文化的同化作用,但农业文化、民俗文化仍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典型的乡村韵味。近年来,在各地先期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带动和旅游经济的诱惑下,丘陵区农民也利用优美的山水风光、大片的田园果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了乡村旅游。丘陵区的乡村旅游和成都近郊的所有其它地区一样,也是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但发展的基础和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丘陵区的主要发展基础是果园、森林、山水景观,其产品是以果园观光、水果品尝、山水游乐度假、庭院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观光、休闲、度假型产品。活动场所不再局限于果园、庭院中,还拓展到青山、森林、湖泊中,产品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以田园风光观光、果品品尝、休憩品茗、棋牌、体育、歌舞、爬山戏水、森林旅游为主要活动内容。从旅游地规模看,有单家独户的庭院经营点,也有多个庭院、成片田园旅游点连片形成的大规模、大范围旅游景区。从经营方式看,有农户个体经营与农户联合经营,也有园地租赁型的城乡联办式,还有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经营主体也多样化。市场以产品为导向,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客源以成都市民为主,邻近区县城镇游客占有一定份额。丘陵区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现有服务设施、服务质量及经营管理水平比平原区稍差,固定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接待点不如平原区多,有部分接待点是在旅游旺季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卫生条件差,旅游旺季常出现交通拥挤、游客难以找到满意的餐饮、休憩点的现象。3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划分由以上开发条件分析可以看出,成都近郊平原区和丘陵区由于地质地貌特点不同,适于发展的农作物有所不同,农业主体功能和农业分区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农业景观、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现有发展基础以及乡村旅游可利用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按地质地貌特点和农业发展状况将成都近郊乡村旅游开发区划分为两种模式:平原区模式和丘陵区模式(见表1)。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开发区除了以上两种典型模式外,还有一些过渡类型。这些过渡类型或由于资源品味低、特色不鲜明,或由于区位条件差,致使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不明显,其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参照上述两种模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开发。表1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模模式农业主体功能可利用资源环境条件现有发展基础乡村旅游开发方向 平原区模式农业、养殖业、园艺业主要产区和都市外围绿化带花木为主体,特色果蔬、花卉苗木、粮食、绿化带构成的特色农业景观和农产品;大规模现代化农业园区;特种禽畜、水产养殖基地乡村文化;邻近自然、文化资源已发展以花木、园林庭院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观光、休闲游;个体小规模经营户数量多,但档次低;交通、娱乐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有一定知名度构建以花木、粮蔬、特种养殖为主体的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体系;适度扩大花木面积,连点成片发展;主要利用花木、特色蔬菜、特种养殖生态农业景观和农产品发展以观光型、休闲型、体验型、研修型乡村旅游产品;稳定个体经营,以大型、综合性龙头企业为带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完善设施,加强管理和促销 丘陵区模式粮食、水果、林木生产区和都市外围绿化带丰富的水果种类和大规模的果园、林木;优美的山水风光;民俗文化已发展以大规模果园、山水风光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观光、休闲游、品尝游;个体联合经营;旅游设施基础薄弱;知名度较高构建生态果园,扩大果园面积;以果园及果品为主,辅以邻近自然、人文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度假、品尝型乡村旅游产品;完善设施,加强管理与促销4 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思路 4.1 平原区开发思路适当减少常规农业比重,扩大花木种植面积,构建以花木、果蔬、特种养殖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区;充分挖掘农业文化和乡村民俗文化,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注重提高产品的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和系列性,大力开发以观光、休闲、度假、游乐为主题的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依托邻近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在稳定现有家庭个体小规模经营基础上,适当依托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农业生产基地或龙头旅游企业带动乡村旅游向适度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强促销,扩大产品知名度。4.2 丘陵区开发思路进一步引进多类型优良果树品种,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和果品种类以及生态保护林面积,建立生态果林旅游区;结合邻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开发以生态果园观光、水果品尝、山水度假、民俗体验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型、休闲型、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加强管理和引导,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增强产品影响力,拓展旅游市场。5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及旅游活动项目设置5.1 平原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及旅游活动项目设置5.1.1 平原区旅游产品及旅游活动项目发展方向在平原区乡村旅游的深层次开发中,乡村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项目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在适当保留现有大众化产品和项目的基础上,利用各类生态农园进行新产品开发;利用区内已经建立的有较大投入、设施比较先进、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农产品种植园区和特种养殖业基地,围绕经济、生态、游乐、保健、教育、社交等多功能进行综合开发,优先推出一批构思新颖,内容独特,有较强观赏性、奇趣性、知识性、参与性和吸引力的项目,以此为龙头带动区内的乡村旅游项目向着功能新、起点高、有特色的方向开发,促进平原区的乡村旅游尽快由传统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形式向集观光、娱乐、文化、休闲、购物等多元复合型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化、规模化高级乡村旅游产品方向发展,逐步树立平原区的乡村旅游新形象;挖掘和充实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将乡村旅游资源与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组合,形成内容丰富、结构优化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结构。5.1.2 平原区旅游产品类型及活动项目设置依托平原区景观和资源条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状况,成都平原区可以开发以下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和活动项目: A、观光型乡村旅游观光活动以大片生态粮田、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乡村农舍、溪流河岸、园艺场地、绿化地带、产业化农业园区、特种养殖业基地、邻近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 B、休闲型乡村旅游平原区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的活动项目应该在保持现有的棋牌、歌舞、体育、垂钓等常规休闲娱乐活动的基础上,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为主要内容。可以将乡村居民在生活和生产的节律、秩序、器皿工具、房屋建筑、屋内陈设、饮食、服饰、礼仪、节庆活动、婚恋习俗以及舞蹈和语言等方面的传统特色以更为突出的形式呈现于旅游者面前,甚至揉和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去,通过开发民俗古迹、农村民俗文化馆、民族歌舞、节庆活动表演等形式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民俗文化。此外,还可以利用适宜条件开展旅游漂流、趣味钓(摸)鱼、标本采集、民宿农家、疗养、习艺、情趣爱好、动物逗趣、动物狩猎等以文化为主的特色休闲活动。这些活动将极大地丰富旅游的内容,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增加旅游者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C、体验型(参与型)乡村旅游平原区体验型乡村旅游主要与当地农业生产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开发一些简单轻松,丰富有趣的农业劳作活动和民俗活动供游客参与体验。如民俗活动参与、种花栽树、修剪花木、除草施肥、捕鱼捞虾、挖地种菜、瓜果蔬菜采摘、挖花生、挖土豆、采莲藕等农产品的播种收获活动以及放养小动物、学做风味小吃等。还可以根据游客的情趣爱好推出一些体验型活动,如设计制作各类工艺品,学做针织品,插花、盆景花等室内花饰,花篮、花灯、花球、民间花担等节日花饰以及头饰、帽饰、襟花、腕花、花环等人体花饰的花卉装饰培训和制作等活动。 D、度假型乡村旅游可以利用平原区乡村优美安静的环境,种类多样的农业园区,建立家庭农园、少儿农庄、银发族农园、残疾人农园、自然修养村等主题农业园区,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和体验性农业劳作项目,供各类旅游者进行乡村度假旅游,与农民共同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淡雅,体验耕种收获的喜悦。 E、游乐型乡村旅游游乐型乡村旅游主要是开发各类型主题农业游乐园,供游客参观游览、进行参与性活动。例如开发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游乐园,在其中设置风车、水磨(石磨)、古老的手推小车、脚踏水车、石臼、马(驴)拉磨、织布木机、犁耙锄镐等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通过图示、文字和现代声像设备解说古老的农业文化和农业历史,开展水磨磨米面、水车灌溉、石臼舂米、木机织布、人工编织、手工刺绣、简单农具制作、陶制品制作等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丰富有趣的旅游活动参与过程中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农业文化和农业历史。除了利用农业资源,还可以结合其他自然、人为旅游资源开展游乐型乡村旅游活动。 F、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平原区离市区近,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现在已有很多游客利用乡村环境开展商务、会议活动。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市场机遇,完善乡村旅游点的商务会议设施,提供优质周到的会议服务,开展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G、品尝型乡村旅游乡村有丰富的食品资源,可以将乡村食品资源与美食文化结合,开发一些以绿色食品为主、形状奇特、色艳味美、营养丰富的大众食品、野味自然食品和保健食品,如花卉食品(饮品、糕点)、花粉食品(包括花粉饮品、糕点、菜肴、糊羹、糖果、药酒)、野菜食品、土特产、珍稀禽畜和水产佳肴、水果食品,开展果品品尝、特色风味小吃品尝、健康保健食品品尝、绿色生态食品品尝、野菜品尝、特种禽畜菜肴品尝、烧烤美食品尝等美食旅游活动。品尝方式可以是农户提供的餐饮服务的内容之一,也可以建立特色小吃一条街或特色小吃品尝区,方便游客到此参观品尝各种各样的特色食品。 H、购物型乡村旅游在心情愉悦的进行了娱乐活动后,游客总希望带一些旅游纪念品或乡村土特产品回家。洁净新鲜的特色蔬菜、稀有的珍稀禽畜和名贵水产、美丽花卉、别致的盆景、风味独特的土特产、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古朴雅致的古玩字画、设计独特的旅游纪念品都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I、研修型(求知型)乡村旅游研修型乡村旅游是指以研究考察先进农业、特色农业或农业文化、学习农业技艺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可以通过农村留学、参观考察、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文化考察、特色农业考察、农业技术培训、花木栽培装饰培训、工艺品制作培训、农业知识学习等研修型乡村旅游活动,发挥乡村农业的教育功能。J、综合型乡村旅游综合型乡村旅游就是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例如,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建设果品、水稻、花卉、蔬菜等专业性的生态农业公园,园内规划服务区、景观区、活动区,将农业景观的观赏,果蔬花卉的采摘、品尝以及与农作物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娱乐场所结合于一体,吸引众多游人进行各类旅游消费活动。5.2 丘陵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及旅游活动项目设置5.2.1 旅游产品及旅游活动项目发展方向丘陵区乡村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项目开发方向是:以生态果园为主体,联合邻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地,开发以生态果园观光、果品品尝、果园劳作体验、山水度假、民俗体验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型、休闲型、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5.2.2 旅游产品类型及活动项目设置 A、观光型乡村旅游观光活动内容以山上大规模成片的生态果园为主,春赏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