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方县耕地地力评价.doc_第1页
贵州省大方县耕地地力评价.doc_第2页
贵州省大方县耕地地力评价.doc_第3页
贵州省大方县耕地地力评价.doc_第4页
贵州省大方县耕地地力评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贵州省大方州省大方县县耕地地力耕地地力评评价价 大方大方县农县农牧局牧局 二零一二年二月二零一二年二月 目目 录录 概概 述述.1 一、一、项项目背景、目的意目背景、目的意义义1 二、二、预预期目期目标标1 三、主要成果三、主要成果2 第一篇第一篇 耕地地力评价耕地地力评价.3 第一章第一章 自然与自然与农业农业生生产产概况概况.3 第一节 自然概况.3 第二节 农业生产状况.5 第三节 耕地土壤类型.8 第二章第二章 耕地立地条件耕地立地条件.12 第一节 地形地貌.12 第二节 母岩与母质.14 第三节 气候水文.20 第四节 生物.22 第三章第三章 耕地土壤属性耕地土壤属性.23 第一节 耕地理化性质.23 第二节 土体性质.30 第三节 立地条件.32 第四章第四章 耕地地力耕地地力评评价技价技术术.34 第一节 采样方法与步骤.34 第二节 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37 第三节 评价方法.39 第四节 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53 第五节 资料汇总与图件编制.56 第五章第五章 耕地地力耕地地力评评价价结结果果.57 第一节 耕地地力等级及面积.57 第二节 耕地地力质量特性.66 第六章第六章 问题问题与建与建议议74 第一节 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74 第二节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75 第三节 科学施肥.76 第四节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76 第二篇第二篇 耕地地力评价专题研究耕地地力评价专题研究.77 第一章第一章 耕地地力与改良利用分区耕地地力与改良利用分区.77 第一节 利用现状和障碍因素.77 第二节 耕地地力与改良分区.79 第三节 改良利用途径.82 第四节 耕地改良利用对策及措施.87 第二章第二章 耕地地力与施肥分区耕地地力与施肥分区90 第一节 耕地配方施肥分区原则和依据.90 第二节 耕地配方施肥分区概述.94 第三章第三章 耕地地力与种植业布局耕地地力与种植业布局105 第一节 大方县种植业现状.105 第二节 种植业布局分区.107 第四章第四章 马铃马铃薯适宜性薯适宜性评评价价.117 第一节 马铃薯适宜性评价技术.117 第二节 马铃薯适宜性等级面积.126 第三节 布局区划.132 第五章第五章 辣椒适宜性辣椒适宜性评评价价.134 第一节 辣椒适宜性评价技术.134 第二节 辣椒适宜性等级面积.143 第三节 布局区划.147 1 概 述 一、一、项项目背景、目的意目背景、目的意义义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提高耕地质 量和肥料利用率及测土施肥技术入户率,覆盖率,贡献率为目标,强化土肥技术服务 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民节本增收服务;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耕地 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明显减少因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有效地控制化肥的增长幅度,减少因化肥生 产增幅过快造成的能源运力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明显增强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加快新技术研发和实用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 挥国家投资的最大效益,使广大农民在实施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 项目中真正得到实惠,切实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服务。大方县于 2008-2011 年实施 大方县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 二、二、预预期目期目标标 项目对大方县调查面积 242.3 万亩耕地进行地力评价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预期 达到如下目标: (1)应用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和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测 土配方施肥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 (2)利用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编制数字化土壤养分图、耕地地力等级图、 中低产田土类型分布图; (3)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写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以及耕地改 2 良利用、作物适宜性评价和种植业布局的专题报告。 (4)耕地地力调查面积 242.3 万亩,在此基础上完成县域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和县 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5)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 3 个百分点;示范农户粮食平均单产比项目实施前三 年增产 8%;平均每亩节本增效 25 元以上。 (6)测试、评价 6300 个以上土壤样品指标。 (7)完成玉米、马铃薯、水稻、辣椒田间试验 88 个,其中“3414”试验 47 个,肥效 校正试验 41 个。 (8)审核、录入所有数据到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并将所有数据上报省站。 (9)培训农户 15000 人次以上,为项目区农户提供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发放 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挂图 120000 余份。 (10)完成县空间、属性数据库、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11)提交县域耕地地力调查报告,成果、应用报告。 三、主要成果三、主要成果 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项目取得如下成果: 1.完成全县 242.3 万亩的耕地地力调查。 2.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各种图件,完成大方县耕地资 源基础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3.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和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大方县测 土配方施肥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的数字化管理。 4 编制完成大方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包括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专题报告(含耕 地地力与改良利用分区、马铃薯适宜性评价、辣椒适宜性评价、茶叶适宜性评价)。 3 5.编制完成大方县耕地地力等级、改良利用分区等数字化图件。 第一篇第一篇 耕地地力评价耕地地力评价 第一章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第一第一节节 自然概况自然概况 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六冲河北岸,地 跨东经 1051547-1060804,北纬 265002-273604,南北长 85.2 公 里,东西宽 86.2 公里,纵横轴接近相等。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 南靠六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为界与纳雍县相望,西部和西北 部同毕节市相连。总面积 3505.21 平方公里,辖 36 个乡镇(含百里杜鹃风 4 景名胜区托管的 2 个乡镇),389 个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苗、白、仡佬 等 23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33.02%,2008 年底总人口数为 103.3 万,其中农业人口约 97.31 万,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区。属国家 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被列为扶贫开发重点的乡镇 31 个,其中一类贫困 乡镇 4 个,二类贫困乡镇 20 个,三类贫困乡镇 7 个,有贫困人口 8.62 万 人,低收入人口 13.47 万人。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大方县地处黔西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湿潮气候区,但因高海拔低纬度 的影响,总的气候特别是:冬长夏短,春秋相近,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少。 (1)光能资源 该县日照总时数以中部的新庄最多, 为 1335.5 小时,北部的中洞乡 最少,仅 924 小时,相差 411.5 小时;年总辐射量 88.79 kcal/cm2,最多是 7 月,达 11.73 kcal /cm2,最少月是 12 月为 4.13 kcal /cm2,属全国低值区, 且雨多,雾日多,散射辐射量较大。城关区 0以上积温为 4272.9, 10以上积温为 3334.9。积温最高的北部隆里达 5585,最低的西南 部的牛集只达 3906,多数地区在 4000-5500,南北相差 1679。 (2)热量资源 大方县境内气温的年较差小,一年中最热月的七月平均温 20.7,比 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 1.6,相差 19.1,年平均气温为 11.8,北部的 隆里乡是全县最热的地区,年均温达 15.3,相差 4.6;无霜期全县多年 平均为 254 天,最长的隆里平均为 276 天,最短的牛集只有 247 天,相差 29 天;城关区 0以上积温为 4272.9,10以上积温为 3334.9。积温 最高的北部隆里达 5585,最低的西南部的牛集只达 3906,多数地区 在 4000-5500,南北相差 1679。 5 (3)水分资源 大方县年均降雨量 1150.4 mm,境内平均相对湿度 84%;年际变化不 大,最高的一九七四年十二月达 98%,最低的一九七四年四月 67%,日际 变化不大,相对湿度最高可达 100%,而一九六六年四月八日出现最低值 仅 7%。全县范围内空气湿度随海拔高度下降而增大,平均绝对湿度为 12.3 mb,最大月七月为 19.3 mb,最小月一月为 6 mb。 (4)水资源 大方县境内中、小河流较多,但流域面积不大,因受地貌和水文地质 条件的制约,南部和西北部密度较大,大部份河短流小,河床陡窄,落差 交大,河流暴涨暴落现象较为严重。县内河流分属乌江水系和赤水河水系, 共有干河 20 条,属乌江水系的有六冲河、白布河、木白河、凹水河、安洛 河、大水天桥河、响水河、上坝河、冷底河、哥搓罗河、八堡河、凉水河、新 基河、木弄河等 14 条,总长 394.6 公里,流域面积 2768.2 平方公里,占全 县总面积的 78.04%;属赤水河水系的有二道河、油沙河、母都河、蚂蚁河、 果瓦河、后河等 6 条,总长为 100.6 公里,流域面积 776.5 平方公里,占全 县总面积的 21.96%。 在 20 条干河中,河道长于 10 公里的有 15 条,其中最长的六冲河为 63 公里;短于 10 公里的 5 条,其中最短的哥搓罗河仅 6.1 公里。按流域面 积分, 0-15 平方公里的有 5 条, 50-100 平方公里的有 3 条,100-500 平 方公里的有 9 条,500-1000 平方公里的有 3 条,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2 条。流域面积最大的是白布河,为 1069.8 平方公里,最小的哥搓罗河仅 25.6 平方公里。全县河流总长 727.3 公里,河网密度 20.52 公里/百平方公 里,天然落差 5509 m,水力理论蕴藏量 25 万多千瓦。 第二第二节节 农业农业生生产产状况状况 6 1 农农田基田基础设础设施施变变化状况化状况 1980 年前,我县农田基础设施只有零星建设,使用的仍只是文革时 期农业学大寨修筑的农田基础设施。 我县自 90 年代后才开始大规模实施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通过工 程实施,不但从规模、质量到综合配套组装,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09 年各项水利工程共投入 5925.47 万元,解决 17165 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开工建设解决 70675 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完成牛集、移山、新源、官田和毛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朱仲河地下水开 发利用工程实施完成。岔河水库项目申报资料全部编制完成并上报省有 关部门。投资 6671.53 万元建设烟水配套工程 12 个,受益面积 69010 亩。 粮食产量 33.11 万吨,同比增长 2.6%。收购烟叶 43.68 万担,烟农收入 3.21 亿元。安排 500 万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蔬菜、脱毒马铃薯、 无公害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大方县中药现代化科技 产业 2010 -2020 年发展规划以及天麻、半夏和刺梨三个专项发展规划已 通过省级评审论证。新建和改扩建 26 个乡镇兽医站。草地生态畜牧业完 成人工种草 4.55 万亩。完成“三江源”特色经果林建设 3.2 万亩,石漠化治 理 13.16 平方公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13 万亩。新建户用沼气池 5267 口、 后续服务网点 32 个。建成密集式烤房 2992 栋。小规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新增耕地 34024.85 亩,涉农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 2347.16 亩。完成集体 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森林覆盖率达 38.6%。 2 肥料使用肥料使用变变化情况化情况 20 世纪 50 年代前,县境内农作物种植全部施用有机肥料,到 60 年 代初开始施用无机肥料。据资料,1960 年施用化肥 3 吨,属外国进口尿素, 主要用于试验示范。1963-1977 年化肥销售情况:1963 年销售化肥 338 吨; 7 1965 年 1162 吨;1966 年 3540 吨,1971 年 4583 吨,1972 年 4878 吨; 1974 年 3963 吨; 1977 年 7851 吨(其中尿素 1704 吨,磷肥 6147 吨)。这一时期,国产 化肥增加,化肥购销渠道主要以赤天化肥厂和贵州化肥厂生产的尿素为 主。到 80 年代,全县化肥销售量迅速增加,1985 年销售化肥 12020 吨(其 中尿素 7034 吨、磷肥 3694 吨、复合肥 1292 吨;)。1995 年销售化肥 1.76 万 吨(其中尿素 1.23 万吨、磷肥 2003 吨、复合肥 2977 吨)。2007 年全县 农用化肥使用量 8.27 销吨(其中尿素 4.2887 万吨、磷肥 2.6388 万吨、钾 肥 2499 吨、复合肥 1.0971 万吨)。2010 年全县农用化肥使用量 8.5556 万 吨(其中尿素 4.3419 吨、磷肥 2.667 万吨、钾肥 4913 吨、复合肥 1.0554 万 吨)。 化肥销售趋势:氮肥(尿素)全县年销售量从 60 年代 到 70 年代是稳 定增长期(从 3 吨增至 2000 吨左右);80 年代到 90 年代是高速增长期 (从 2000 吨增至 1.35 万吨左右、2000 年后,年销售量徘徊在 43000 吨左 右。磷肥年销售量从 70 年代到 80 年代徘徊在 3500 吨左右, 90 年代后 期在 15000 吨左右,2000 年后,年销售量徘徊在 26000 吨左右。县内复合 肥(复混肥)从 70 年代后期开始销售,年销售 500-1000 吨左右,都是外国 进口复合肥; 80 年代逐步增加,年销售量从 80 年代初的 1000 多吨增加 到 80 年代末的 3000 多吨;90 年代迅速增加,年销售量从 90 年代初的 3000 多吨增加到 90 年代末的 1.4 万多吨,2000 年后,年销售量徘徊在 1 万吨左右。 80 年代前,化肥来源主要从省内外调进。90 年代初,县内开始兴建 化肥厂或复合肥厂。对江磷肥厂:主要生产普通过磷酸钙,年生产销售 3000 吨左右,2000 年后生产量逐渐减少,2006 年停止生产。 8 2008 年,县内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为 442.3 公斤/公顷。2007 年施用 化肥总量 8.27 万吨,折纯量 3.01 万吨,施用化肥面积 19.05 万公顷,单位 化肥施用量 434.35 公斤/公顷;2010 年施用 化肥总量 8.8233 万吨,折纯 量 3.12 万吨,施用化肥面积 17.9 万公顷,单位化肥施用量 492.9 公斤/公 顷。 3 农农作物生作物生产产状况状况 1980 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 122.73 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 123911 吨。其中水稻 11.37 万亩,总产量为 15357 吨;玉米 66.44 万亩,总产量为 85392 吨;小麦 7.69 万亩,总产量为 4476 吨;马铃薯 9.06 万亩,总产量为 6851 吨;大豆 9.78 万亩,总产量为 4591 吨。 1991 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 127.51 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 165159 吨。其中水稻 7.71 万亩,总产量为 10916 吨;玉米 8659.2 万亩,总产量为 85392 吨;小麦 18.17 万亩,总产量为 17835 吨;马铃薯 21.68 万亩,总产 量为 25234 吨;大豆 11.05 万亩,总产量为 9064 吨。 2009 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 264.49 万亩,粮食作物的 播种面积为 203.39 亩,粮食作物总产量 331083 吨。其中玉米的播种面积 为 500906 亩,总产量为 174794 吨;大豆的播种面积为 434618 亩,总产量 为 15071 吨;小麦的播种面积为 192800 亩,总产量为 26010 吨;马铃薯的 播种面积为 139664 亩,总产量为 32649 吨;油菜播种面积为 77100 亩,总 产量为 6938 吨;水稻播种面积 67573 亩,总产量为 22580 吨。 4 农农村村经济经济状况状况 大方解放至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以 1980 年为例: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为 9237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 7818 万元,占总收入的 71.5%,而人均产值仅为 134.54 元。 改革开放 10 年后 1991 年时,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为 23064 万元,其 9 中农业总产值为 15430 万元,占总收入的 66.90%,人均翻了一番为 275.16 元。 2000 年至今近 10 年来,全县国民经济得到飞跃发展,农村经济也上 了一个新台阶,以 2009 年为例,全县农村经济总产值已达 209855 万元, 而农业产值则为 131068 万元,占总产值的 62.46%,人均产值已是 1980 年的 10 倍达 1386 元。201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 别从 1966 元、7111 元增加到 4260 元、16280 元,年均分别增长 16.7和 18。 第三第三节节 耕地土壤耕地土壤类类型型 1 土壤土壤类类型与面型与面积积分布分布 大方县的土壤资源具有纬度有纬度差异小,海拔悬殊大的亚热带山 地土壤的普遍特征,类型非常丰富多采。其分类是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 查分类暂行方案及修改意见,贵州省第二次土壤工作分类系统及说明,参 照毕节地区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系统,结合本县的实际,通过野外调查, 农情访问和室内分析化验确定的,全县土壤类型共分为六个土类,十三个 亚类,四十五个土属,一百零五个土种。 黄棕壤分布地区气候温凉湿润,其原生植被中常见桦木、麻栎和毛 栗等乔木和灌木,林下覆盖着蕨类和苔藓。原生植被已经人为地脱变,林 冠覆盖率大为减少,维持现状的是华山松疏林草地和毛栗灌丛草地的次 生植被。黄棕壤的成土母质是石灰岩、泥页岩、砂页岩和玄武岩风化物。 由于岩石、地形和植被类型的不同,土壤发育程度、性态特征和化学性质 也有所差异。在一般情况下,黄棕壤表土在冬季常为冻土层。凝冻破坏了 形成中的土壤结构体,使土壤结构在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处于微结构状 态,而且多孔疏松。当凝冻溶化,土壤物理性粘植机械地随水下移,以致 10 土壤质地上轻下重。另外由于土温低,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有机质 在土壤表层富集的可能性增强,有时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表层高达 12%。 土壤呈酸性反应,pH4.0-6.0,个别情况下 pH 值微小于 4.0 或微大于 6.0。 黄棕壤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反应出强烈的限制性,生产水平很低,垦植黄棕 壤常为一年一熟,甚至是轮歇种植。由于土温比较黄壤低,农作物根系在 土壤中摄取养分的能力较弱,以致土壤宜种性很小。大方在有条件的地区 对垦植黄棕壤进行石灰改良,使土壤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所以石灰改土是 农业生产上改良利用黄棕壤的重要途径。黄棕壤在发展林业生产上也有 一定的限制性,在林木密度较小的幼成林中,林木容易在凝冻而形成老苗 式的高山矮林,这只有在宜生树种上加以选择,一般栽培主干劲拔,支干 不够发育的树种较易成林。黄棕壤发展畜牧业生产必须对原生草场进行 人工改良。否则草质秀劣,而且每年可供放的时间很短。在黄棕壤上栽培 豆科牧草是很困难的,因为它的酸性条件不适宜豆科牧草的生育。黄棕壤 因其原始母质和发育程度的差异,拟分为山地黄棕壤和山地粗骨黄棕壤 两个亚类。 黄壤是大方主要的地带性土壤,面积 2948931 亩,占有效面积的 61.63%。我县海拔 1800 米以下的地区,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阴雨天 气多,日照时数少,干湿季节不太明显,有利于黄壤的形成和发育。黄壤 成土母质主要是石英沙岩、砂页岩、黄色页岩、石灰岩、玄武岩风化物和 第四纪黄色粘土。不同的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反应 出母岩和土壤形成的相关性。黄壤一般呈酸性反应,pH4.5-5.5,但有时因 母岩中含酸性物质较多面呈强酸性反应,或因耕作熟化而呈微酸性反应, 土壤有机质受植被和土壤熟化程度的影响较大,在自然土壤中,在植被覆 盖较好的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高达 4-7%以上;而植被被破坏后, 土壤有机质可以降至 2%以下,在垦植土壤中,当土壤熟化度高时,有机 11 质含量可以高达 6%以上;而土壤熟化度低时,有机质含量可以下降到 2% 以下,土壤相对湿度较大,干湿交替不明显,铁的氧化物水化以至土体呈 黄色,尤以心土层最为明显。根据土壤发育程度的不同,续分为黄壤和粗 黄黄壤两个亚类。 石灰土是本县主要岩性土之一,主要分布在响水、达溪、理化、鸡场、 双山、马场等乡镇的石灰岩丘陵洼地中的砂岩、砂页岩、石灰岩丘陵谷地 中,其它区也有零星分布,有效面积 478140 亩,占有效面积的 9.99%。石 灰土主要由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纯石灰岩风化物形成,分为黄色石灰土 和黑色石灰土两个亚类。 紫色土在大方分布广,有效面积 806718 亩,占有效面积的 16.86%。 紫色土的母岩为钙质紫红泥岩、钙质紫砂岩、中性紫砂岩和酸性紫砂岩。 紫色土根据母岩个性和成土过程的差异分为钙质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 酸性紫色土三个亚类。 潮土是河流冲积物形成的。河流冲击施因流域的水文地质与河谷发 育的地质作用的不同而异。县域的河流一般发源于砂岩和砂页岩浸蚀山 地,其发源于石灰岩溶蚀丘陵洼地断层中的河流很少。河流一般沿着砂岩、 砂页岩与石灰岩两种地层接触地带发育,河流中不断接受着沙岩和砂页 岩风化侵蚀物的补赏。有时河流流经断层,有时又流入盲谷。所以,河流 冲积物一般在砂页岩、石灰岩谷地和石灰岩断层谷地,以及石灰岩盲谷中 形成阶地。这些谷地狭小,很难形成冲积平原,所以一般冲积物只能产生 一级阶地的发育。根据冲积物被河流运积的差异,可以分为集流冲积物、 近源冲积物和复源冲积物。县境河流冲积物主要是紫红沙岩风化侵蚀物 和紫砂岩风化侵蚀物。潮土根据母质类型的差异,分为淤沙泥土和潮沙泥 土两个土属。 水稻土分布在县境 1800 m 以下的沙岩、砂页岩冲谷和沙岩、砂页岩、 12 石灰岩谷地,以及石灰岩断层谷地中,有效面积 175077 亩,占有效面积 的 3.66%。虽然水稻土面积很小,但它在农业生产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根 据水型的不同,分为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三个亚 类。 2 耕地利用状况耕地利用状况 大方耕地 2422766.3 亩(按二调面积计),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46.07%。 其中:旱地 2253172.6 亩,占耕地面积的 93.0%,其中中低产土面积 1960260.1 亩,占旱地总面积的 87.0%;稻田 169593.7 亩,占耕地面积的 7.0%,其中中低产田面积 136523.0 亩,占稻田总面积的 80.5%。据 2008 年大方县年鉴资料,大方县水稻播种面积约 69024 亩,稻谷产量 22046 吨, 平均单产 319 公斤/亩,主要种植的品种有贵籼优、中优 838、中优 177 等。 玉米播种面积约 537132 亩,总产量 171684 吨,平均单产 320 公斤/亩,主 要种植的品种有鄂玉 10 号、中单 808 和黔西 4 号等。油菜种植面积 77648 亩,总产量 8508 吨,单产约 109.6 公斤/亩,主要种植品种有油研 19 号、油研 7 号、黔油 15 号等。马铃薯播种面积约 351132 亩,折粮总产 量 74388 吨,平均单产(折粮)212 公斤/亩,主要种植的品种有宣薯 2 号、 威玉 3 号等。烤烟种植面积 125016 亩,总产量 25031 吨,单产约 200.2 公 斤/亩。蔬菜种植面积 65755 亩,总产量 66479 吨,单产约 1011 公斤/亩。 第二章第二章 耕地立地条件耕地立地条件 土壤的形成与分布,深受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条件的影响,与成土 母质息息相关。农业土壤,除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外,还受人为生产的影响 和制约;人为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使土壤的分布更为复 杂。认识和掌握土壤的立地条件,对于合理利用改良土壤,全面地发展农、 13 林、牧生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第一节节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地跨东经 1051547- 1060804,北纬 265002-273604,南北长 85.2 公里,东西宽 86.2 公 里,纵横轴接近相等。东与黔西毗邻,北抵金沙,南靠六奎河同织金接壤, 西南与瓜仲河与纳雍为界,西部和西北部紧同毕节相连。 新生代第四纪以来,由于内外营力的作用,造成贵州高原强烈的地 亮变动,地面自东向西倾斜抬升。而大方县正处在云贵高原的中北部,乌 蒙山脉东侧山麓,为黔宁山原丘陵向黔西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属山地中 山地貌类型。境内因东部、中部和西南部分别有海拔 2026.1 m 的九龙山, 主峰海拔 2092.9 m 的公鸡山,最高海拔点 1977.8 m 的云龙山,全县海拔 最高达 2325 m 的龙昌坪大山横亘其中,形成中部隆起,向南北倾斜,因 而为乌江和赤水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之一。 由于中部隆起,向西北倾斜,到北部长石镇的三岔河口海拔下降到 720 m,至南部的六圭河口海拔也仅为 1012.6 m。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碳酸 盐类岩层,峰林、峰丛、溶洞、溶沟、竖井、漏斗等岩溶地貌发育很明显; 加之北部有海拔 1825.4 m 连绵起伏的青龙山,位于八堡乡海拔 1845.3 m 的海马箐梁子与山坝乡海拔 1619 m 的辜家箐梁子相连,形成该区的南北 屏障。同时,燕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大方地壳经过强烈变动和几 度间接抬升,以及河流的下切作用,致使全县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切割 较深,地形零星破碎,山地、丘陵、盆地、洼地交错分布,形成复杂多变的 地貌类型。但总的特点是:岩溶地貌为主,侵蚀地貌次之,第四纪沉积地 貌非常小,并且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岩溶地貌和侵蚀地貌共存,如附图。据 统计,全县属石灰岩溶蚀地貌的有 12 个乡和 1 个牧垦场;面积 1696612 14 亩,占总面积的 31.9%;属石灰岩溶蚀和砂页岩侵蚀地貌共存的有 25 个 乡,其面积达 3297869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62.02%;属砂页岩侵蚀地貌的 有 3 个乡,面积 322599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6.08%。按地貌组合类型的不 同,全县属高中山丘陵洼地的有 2 个乡,面积 218025 亩,占总土地面积 的 4.1%;属中山丘陵洼地的有 27 个乡,面积 1211047 亩。占总土地面积 的 22.78%;属低中山丘陵洼地的有 2 个乡,面积 210840 亩,占总土地面 积的 3.96%;属高中山谷地的有 3 个乡,面积 314937 亩,占总土地面积 的 5.92%;属中中山谷地的 10 个乡,面积 1988889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37.42%;属低中山谷地的 3 个乡,面积 254307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4.78%;属高中山坡地的 2 个乡,面积 182696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3.43%; 属中中山坡地的 4 个乡,面积 690098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2.98%;属低 中山坡地的 2 个乡,面积 246247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4.63%。按相对高差 的不同,全县属浅切割地区的有 6 个乡,面积 615912 亩,占总土地面积 的 11.58%;属中切割地区的 20 个乡,面积 3047259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57.31%;属深切割地区的有 10 个乡,面积为 1655899 亩,占总土地面积 的 31.11%。 因大方县的地貌类型极其复杂,具有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山大坡陡, 地面零星破碎,沟多谷深的高原山地特点,这对土壤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 和能量的再分配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壤熟化度低,山地土壤大 多处于粗骨性状态,其形态特征与母质差异较小;二是土层浅薄,涵养水 肥的能力低,地表径流大,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土壤物质和能量的分异性 明显,土壤性状和生产性能变化很大。在高山坡地,土壤物质和能量易于 分散,土壤瘦薄,生产力低;在沟谷洼地,土壤物质和能量易于聚集,土壤 肥沃,生产力高,但在排不不良的情况下,因长期渍水,又会形成冷、滥、 锈田,土壤肥力降低;四是土壤垂直分布掩盖了水平分布,在一定范围内, 15 土壤类型的变化与海拔高度和山体的大小成正相关,因而立体表现得特 别明显。 第二第二节节 母岩与母母岩与母质质 全县的母岩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分布面积 3117000 亩,占土地面 积的 58.62%。其中纯石灰岩分布在 27 个乡,面积 1818900 亩,占土地总 面积的 34.21%;不纯石灰岩的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燧石灰岩分布在 30 个乡,面积 1003770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8.87%;白云岩分布在 20 个乡, 面积 294330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5.54%;此外,黄色页岩、黄色砂岩和砂 页岩在全县出露也较大,面积 492000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9.25%。其中砂 岩分布在 17 个乡,面积 262500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4.94%;页岩分布在 22 个乡,面积 21000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0.39%;砂页岩分布在 20 个乡, 面积 208500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3.29%;再次是紫色岩类的分布面积也 较大,在全县大部乡镇都有出露,面积 1024050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9.27%;泥页岩分布在 21 个乡,面积为 645000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2.13%;出露最少的是玄武岩,只在 5 个乡出现,面积 39000 亩,占总土 地面积的 0.75%。 由于大方县的地势是中部隆起,向南北倾斜,山脉多呈由西向东走向, 碎屑岩类中的砂岩,砂页岩和页岩均为条带状与石灰岩相间分布。这些多 样复杂的母岩,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着明显的影响,因任何土壤都是在 母质上发育形成的,不同性质的母岩形成各种成土母质,加上山高坡陡, 水土流失严重,常影响到土壤发育阶段和速度,影响到土地的肥力和改良 利用方向。表现在:一是土壤受母岩的影响大,岩性土较多。除潮土和水 稻土外,全县属地带性土壤的有 3005819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56.53%;岩 性土 1249801 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23.51%。二是基岩裸露较多,土地生产 16 能力低,耕作不便,全县难利用的石质山和耕地中的露头石达 341285 亩, 占总土地面积的 6.42%。三是土壤质地不良,全县粘土 293663 亩,占耕地 有效面积的 13.09%;砂土 59429 亩,占耕地有效面积的 2.65%;石质土 589147 亩,占耕地有效面积的 26.26%。四是土壤母质以坡洪积物为主, 造成水分和物质的迁移不均,石沙土面积增多,全县因水土流失形成的石 沙土 97389 亩,占耕地有效面积的 4.34%。反映出岩石、母质同土壤类型 的相关性。 母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碳酸盐类岩石风化物 碳酸盐类岩石风化物在全县范围内分布最广泛、面积最大,发育也 比较完整,主要是三迭系、二迭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地层构造的岩 石。按母岩所含的成份、结构和所处水热条件的不同,分三种类型: 1、纯石灰岩风化物:纯石灰岩风化物主要分布在大方镇、东关乡、文 阁乡、猫场镇、马场镇、羊场镇、黄泥塘镇、瓢井镇、长石镇、竹园乡、绿塘 乡、鼎新乡、牛场乡、高店乡、理化乡、安乐乡、凤山乡、苗纳乡、三元乡、 沙场镇、黄泥乡、雨冲乡、核桃乡、果瓦乡、星宿乡、小屯乡、六龙镇等 27 个乡(镇),多是三迭系下统茅口组和上统长兴组的灰岩,一般方解石含量 较高,结晶结构,呈灰色或灰黑色,质地坚硬致密,有强烈的碳酸盐反应。 由于母岩属强可溶的岩石,风化过程以溶蚀为主,钙的淋失快,所形成的 土壤,除山坡沟谷和山间谷地由残积坡积物发育成石灰土和大泥土外,一 般都形成地带性的铁铝质黄壤或黄泥土,或铁铝质山地黄棕壤和灰泡土。 2、不纯石灰岩风化物:不纯石灰岩风化物包括泥灰岩、白云质灰岩, 燧石灰岩、角砾岩,主要分布在大方镇、双山镇、羊场镇、黄泥塘镇、六龙 镇、达溪镇、瓢井镇、长石镇、东关乡、竹园乡、响水乡、文阁乡、绿塘乡、 牛场乡、高店乡、小屯乡、理化乡、鸡场乡、安乐乡、凤山乡、苗纳乡、三元 17 乡、沙场镇、雨冲乡、核桃乡、八堡乡、兴隆乡、果瓦乡、大山乡、星宿乡、 30 个乡(镇),因而境内绝大多数多都有分布,面积大,范围广。主要是三 迭系中统关岭组和法郎组、下统永宁镇组的灰色块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 岩夹少量白云岩;二迭系上统长兴组和下统栖霞组的深灰厚层燧石灰岩 及灰岩,奥陶系下统桐梓组至黄花园组、寒武系类山关组等地层的白云质 灰岩夹少量泥质白云岩。这些不纯石灰岩的方解石含量较低,除结晶结构 外,尚有碎屑结构, 而状况结构和生物结构。深灰色、灰白色,结构较疏 松,碳酸盐反应较纯石灰岩弱,物理风化强烈,既有溶蚀过程,形成的母 质多是残积和坡积物或坡积和洪积物。但因母岩组成的不同,形成的土壤 也不一样,如燧石灰岩,因母岩中含有大量燧石碎块,呈团粒状风化,通 透性好,钙的淋溶作用强,粘粒下移快,多形成铁铝质粗骨黄壤和砾石火 石土;白云质灰岩,因母岩结构比较疏松,呈条块状风化,在基岩露头多, 成土时间短的坡地和谷地上,多形成铁铝质黄壤和黄泥土或铁铝质山地 黄棕壤和灰泡大、小黄泥土。 3、白云岩风化物:白云岩风化物主要分布在双山镇、马场镇、羊场镇、 黄泥塘镇、达溪镇、瓢井镇、长石镇、响水乡、文阁乡、鼎新乡、牛场乡、鸡 场乡、凤山乡、三元乡、沙场镇、大水乡、黄泥乡、雨冲乡、兴隆乡、星宿乡、 等 20 等个乡(镇)。多是寒武系中统娄山关组一、二段的厚层块状白云岩、 泥质白云岩,高台组的灰色薄层砂质白云岩的下统清虚洞组灰色厚层白 云岩;三迭系关岭组的泥质白云岩,松子坎组的灰黄色白云岩和狮子山组 的灰黄色泥质白云岩。一般白云岩的含量较高,结晶结构或碎屑结构,灰 色、灰白色或浅红色,质地较致密,碳酸直反应较弱,母质中石砂含量较 高,质地疏松,透水性强。在缓坡地带由坡积洪积物形成铁铝质黄壤和黄 泥土或铁铝质山地黄棕壤和灰泡大、小黄泥土;较陡的侵蚀山地,由残积 坡积物形成石灰土和砾石石蛋泸土,但土层浅薄,质地松散,农业利用困 18 难。 (二)砂页岩风化物 砂页岩风化物在境内出露的面积也很大,主要是三迭系、二迭系、奥 陶系和寒武武系地层构造的岩石组合。因母岩类型和性质的不同,其风化 物形成的土壤也有很大的差异,可分下面三种类型: 1、砂岩风化物:砂岩风化物主要分布在大方镇、猫场镇、马场镇、瓢 井镇、长石镇、响水乡、鼎新乡、高店乡、鸡场乡、苗纳乡、沙场镇、大水乡、 雨冲乡、核桃乡、八堡乡、果瓦乡、星宿乡、17 个乡(镇),多是三迭系上统 二桥组的灰白、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二迭系龙潭组灰色细砂岩、粉砂岩、 粉砂质粘土岩;长兴组砂岩、粉砂岩;二迭系梁山组,栖霞组并层的灰白、 灰黄色石英砂岩。岩层发育好,岩性变化不大,石英含量较高,质地较硬, 碎屑结构、因母岩石英颗粒含量较多,呈粒状风化,岩屑颗粒磨园和分选 性好,母质的质地疏松,透水透气,强酸性,矿物质养分含量低。多由残积 洪积物形成硅质黄壤和黄沙土。 2、砂页岩风化物:这里指的砂页岩风化物,包括黄色砂页岩风化物 和煤系砂页岩风化物。黄色砂页岩风化物分布在大方镇、六龙镇、瓢井镇、 长石镇、东关乡、竹园乡、文阁乡、高店乡、小屯乡、凤山乡、苗纳乡、三元 乡、普底乡、沙场镇、大水乡、黄泥乡、雨冲乡、八堡乡、兴隆乡、大山乡、 等 20 个乡(镇),主要是二迭系龙潭组黄色细砂岩;三迭系自留井群四段 的石英砂岩,粉砂岩;寒武系高台组云母石英砂岩。煤系砂页岩分布在大 方镇、马场镇、黄泥塘镇、六龙镇、达溪镇、瓢井镇、长石镇、东关乡、安乐 乡、凤山乡、苗纳乡、三元乡、黄泥乡、核桃乡、八堡乡、兴隆乡、果瓦乡、 大山乡等 18 个乡(镇),多是二迭系上统龙潭组和下统梁山组的煤系地层, 酸性强,养分含量低,多由残积坡积物形成硅铝质黄壤和黄沙泥土,或硅 铝质粗骨黄壤和煤沙泥土。 19 3、页岩风化物:页岩包括黄色页岩、泥质页岩、钙质页岩、硅质页岩、 灰质页岩,在全县范围内分布也较广,大方镇、双山镇、猫场镇、马场镇、 六龙镇、达溪镇、瓢井镇、东关乡、竹园乡、文阁乡、高店乡、小屯乡、理化 乡、安乐乡、苗纳乡、三元乡、沙场镇、黄泥乡、雨冲乡、核桃乡、八堡乡、 果瓦乡等 22 个乡(镇)出露较多,主要是三迭系夜郎组一、二段黄色页岩、 黄褐色钙质泥页岩;奥陶系下统湄潭组的灰绿、灰黄色页岩、钙质页岩、 粉砂质页岩,以及十字铺组的泥质或钙质页岩和中至厚层泥页岩。这些岩 石具有平衡分裂的薄层状构造,结构致密,透水性差,表面光泽暗淡。因 含铁、铝、钙的成分不同,其风化物的颜色也不一样,粘砂不均,土壤反应 差异较大。属硅质页岩的呈片状风化物;碎屑坚硬,质地疏松,石砂含量 多,其残积坡积物形成硅铁质粗骨黄壤和豆瓣泥土,而泥页岩的岩性软, 风化快、质地粘重,矿质养分含量较高,残积坡积物形成硅铁质黄壤和黄 泥土。 (三)泥页岩风化物 泥页岩风化物主要分布在大方镇、马场镇、黄泥塘镇、六龙镇、达溪 镇、瓢井镇、长石镇、响水乡、鼎新乡、牛场乡、高店乡、理化乡、鸡场乡、 安乐乡、凤山乡、苗纳乡、三元乡、黄泥乡、核桃乡、兴隆乡、大山乡等 21 个乡(镇),多是二迭系龙潭组灰色粉砂质泥页岩;奥陶系十字铺组中至厚 层泥页岩;三迭系夜郎组灰绿色泥页岩、黄褐色钙质泥页岩,永宁镇组一 段灰色泥页岩。这类岩石的岩层发育较差,岩性变化不大,质地松软,呈 粒片装风化。母质质地粘重,通气透水性差,酸性反应,矿物质养分含量 较高。多由残积坡积物发育成硅铁质黄壤和黄泥土。 (四)紫色、紫红色岩风化物 紫色、紫红色岩风化物在境内分布面积较大,主要是三迭系、侏罗系 20 地层构造的岩石。分下面两种类型: 1、紫色岩风化物:紫色岩包括紫色砂岩、紫色页岩和紫色砂页岩,主 要分布在大方镇、双山镇、猫场镇、马场镇、羊场镇、黄泥塘镇、达溪镇、 瓢井镇、长石镇、竹园乡、文阁乡、绿塘乡、鼎新乡、高店乡、理化乡、安乐 乡、三元乡、黄泥乡、大山乡、星宿乡等 20 个乡(镇)的煤系地层上部,属 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一、二段的紫色粉砂岩、紫色砂页岩。这类岩石发育 良好,岩性变化不大,因由粉砂质泥页岩和砂岩互层组成,结构疏松,呈 粒片状风化。母质中矿质养分含量较高,特别是磷、钾,质地轻,通气透水。 在平缓处多由残积洪积物形成中性紫沙土和紫油沙土;在坡度大,地势高,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因钙的淋失,绝大部份都是坡积物形成淋溶紫沙土 和砾石表酸紫沙土,土层浅,强酸性,是该土壤类型的主要特征。 2、紫红色岩风化物:紫红色岩包括紫红色砂岩、紫红色砂泥岩,多分 布在响水乡、鸡场乡、核桃乡、八堡乡、兴隆乡、果瓦乡,主要是侏罗系中 统遂宁组、中下统自流井群的紫红色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和紫红色钙质 粘土岩;三迭系下统沙溪庙组紫红、暗紫红色砂页岩,珍珠冲上段紫红、 暗紫红砂页岩。这类母岩发育良好,岩性变化不大,结构疏松,物理风化 作用强烈,矿质养分含量高,特别是磷的含量相对很丰富。由于所处部位 地势高,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因而土层厚薄不一,粘沙不等,酸碱反应 也不一样,一般由残积坡积物形成酸性紫红砂土、酸性紫红沙泥土和血沙 土、血泥土或钙质紫红泥土、血肝泥土。 (五)玄武岩风化物 玄武岩在大方境内出露很少,主要集中在猫场镇、马场镇、绿塘乡、 鼎新乡、小屯乡、等 5 乡(镇),多属二迭系上统峨嵋山组一、二、三段的玄 武岩。岩性单一,颜色灰黑、块状结构,但较疏松,呈球状风化,母质中铁、 铝、镁含量较多,风华快,土体深厚,但夹有大量母岩碎块,强酸性。由坡 21 积洪积物形成铁质粗骨黄壤和裸子石土或海拔较高地区,残积坡积物形 成铁质山地粗骨黄棕壤和裸子石灰泡土。 (六)河流冲积物 境内的河流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六冲河、白布河、安洛河、响水河、冷 底河、八堡河、油沙河、母都河、果瓦河等水系的沿河两岩的河漫滩和阶 地上。因河流下切,山高谷窄,河流落差大,阶地发育较差,分布零星,面 积不大。但在地势低平处,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 一般形成高产稳产的潮沙泥田土。大方成土母岩主要有碳酸盐岩类、玄武 岩、砂岩页岩以及少量的第三系红层和第四季老冲积物等。 第三第三节节 气候水文气候水文 大方县地处黔西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湿潮气候区,但因高海拔低纬度 的影响,总的气候特别是:冬长夏短,春秋相近,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少。 据气象统计资料,县内年平均气温为 11.8 ,北部的隆里乡是全县最热 的地区,年均温达 15.3 ,相差 4.6 ;无霜期全县多年平均为 254 天, 最长的隆里平均为 276 天,最短的牛集只有 247 天,相差 29 天;天降雨量 平均为 1180.8 mm,但年变化较大,最多的一九六四年为 1518.3 mm,最 少的一九六六年仅 848.4 mm,多雨中心在新庄、五凤、妈米、陇公几个地 点的范围内,年雨量可达 1180-1185 mm;年日照总时数以中部的新庄最 多,为 1335.5 小时,北部的中洞最少,仅 924 小时,相差 411.5 小时;年总 辐射量 88.79 kcal/cm2,最多是 7 月,达 11.73 kcal /cm2,最少月是 12 月 为 4.13 kcal /cm2,属全国低值区,且雨多,雾日多,散射辐射量较大。城关 区 0 以上积温为 4272.9 ,10 以上积温为 3334.9 。积温最高的北 部隆里达 5585 ,最低的西南部的牛集只达 3906 ,多数地区在 4000- 5500 ,南北相差 1679 。境内平均相对湿度 84%;年际变化不大,最高 22 的一九七四年十二月达 98%,最低的一九七四年四月 67%,日际变化不 大,相对湿度最高可达 100%,而一九六六年四月八日出现最低值仅 7%。 全县范围内空气湿度随海拔高度下降而增大,平均绝对湿度为 12.3 mb, 最大月七月为 19.3 mb,最小月一月为 6 mb。 大方县境内中、小河流较多,但流域面积不大,因受地貌和水文地质 条件的制约,南部和西北部密度较大,大部份河短流小,河床陡窄,落差 交大,河流暴涨暴落现象较为严重。县内河流分属乌江水系和赤水河水系, 共有干河 20 条,属乌江水系的有六冲河、白布河、木白河、凹水河、安洛 河、大水天桥河、响水河、上坝河、冷底河、哥搓罗河、八堡河、凉水河、新 基河、木弄河等 14 条,总长 394.6 公里,流域面积 2768.2 平方公里,占全 县总面积的 78.04%;属赤水河水系的有二道河、油沙河、母都河、蚂蚁河、 果瓦河、后河等 6 条,总长为 100.6 公里,流域面积 776.5 平方公里,占全 县总面积的 21.96%。 在 20 条干河中,河道长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