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1页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2页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3页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4页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桃叶片穿孔病 【症状特点】主要包括细菌性穿孔和真菌性轮纹穿孔两种。其共同点是:叶斑多近圆形,褐色,周缘分界明显,斑外围微现黄晕,病斑易脱落形成穿孔,引致早期落叶,致树势削弱。不同点是:细菌性褐斑不具轮纹,潮湿时斑面现膜状带反光性的菌脓,触之有粘质感,病斑脱落后形成的穿孔口常残留一圈枯死的病组织。真菌性褐斑斑面常具轮纹,潮湿时斑面现灰色薄霉层(病菌分孢梗及分生孢子),病部脱落后形成的穿孔口较整齐。 【病原及发病特点】细菌性穿孔病病原为黄单胞杆状细菌Xanthomonas pruni(Smith)Dowson;真菌性轮纹穿孔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尾孢菌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两菌均以菌体在病株及病残体上存活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孔口侵入致病。温暖雨水多潮湿的天气均有利两病发生。园圃通透不良,或偏施氮肥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1)冬春芽前结合修剪,彻底清园,并随即地面树上全面喷药1次(1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或77可杀得悬浮剂600倍液)。(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清沟排渍,以增强树势。(3)喷药保护新梢叶,结合防炭疽病等病虫害,于新叶展开时交替连续喷药35次(参照本书第50页桃炭疽病用药),还可试用65霉威(万霉灵)可湿粉800倍液。 【症状特点】主要包括细菌性穿孔和真菌性轮纹穿孔两种。其共同点是:叶斑多近圆形,褐色,周缘分界明显,斑外围微现黄晕,病斑易脱落形成穿孔,引致早期落叶,致树势削弱。不同点是:细菌性褐斑不具轮纹,潮湿时斑面现膜状带反光性的菌脓,触之有粘质感,病斑脱落后形成的穿孔口常残留一圈枯死的病组织。真菌性褐斑斑面常具轮纹,潮湿时斑面现灰色薄霉层(病菌分孢梗及分生孢子),病部脱落后形成的穿孔口较整齐。 【病原及发病特点】细菌性穿孔病病原为黄单胞杆状细菌Xanthomonas pruni(Smith)Dowson;真菌性轮纹穿孔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尾孢菌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两菌均以菌体在病株及病残体上存活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孔口侵入致病。温暖雨水多潮湿的天气均有利两病发生。园圃通透不良,或偏施氮肥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1)冬春芽前结合修剪,彻底清园,并随即地面树上全面喷药1次(1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或77可杀得悬浮剂600倍液)。(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清沟排渍,以增强树势。(3)喷药保护新梢叶,结合防炭疽病等病虫害,于新叶展开时交替连续喷药35次(参照本书第50页桃炭疽病用药),还可试用65霉威(万霉灵)可湿粉800倍液。 桃炭疽病 【症状特点】叶斑多始自叶尖或叶缘,半圆形或不定形,红褐色,边缘色较深,病健部分界明晰。果斑近圆形,稍下陷,初淡褐后转黑褐,病斑扩大并连合成斑块,常渗出胶液,终至软腐脱落。潮湿时患部表面现朱红色小点病征(分孢盘及分生孢子)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长圆盘孢菌Gloeosporium laeticolorBerk.。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株和病残体上存活越冬,尤以病枝和僵果为主要。翌春分孢盘产生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致病。降雨频繁多湿的年份和季节易发病。位于水网地带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或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早中熟品种较晚熟品种通常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2)结合修剪改善园圃通透性,清洁田园减少菌源。(3)重病区注意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4)及早喷药预防。应于春芽萌动前结合修剪清园喷1次预防药(12120式波尔多液),从幼果期开始每隔半个月左右交替喷施50混杀硫,或50复方硫菌灵,或50炭疽福美,或40多硫悬浮剂,或70托布津+75%百菌清(11)1 000倍液,34次。桃树流胶病 【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枝干。被害枝干外观现浮肿状疱斑,皮层变褐坏死,其下充满粘稠胶液,木质部亦变褐。在水湿充足时,疱斑吸水膨胀,皮层开裂翻转,并渗出卷条状或珠状胶液。有的患部连合成溃疡状斑块;有的患部表面散生针头大的小黑粒(病菌子囊壳)。严重发病时,枝干外观满目疮痍,轻则削弱树势,影响产量,重则致枝干甚至全株死亡。 【病原及发病特点】引致桃树流胶病的病原颇为复杂,包括因霜冻、机械伤、栽培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树体生理失调的非侵染性流胶;由病原真菌侵染引致的侵染性流胶;以及由生理性与病理性相结合引致的流胶。侵染性流胶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包括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 eriaribis、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pruni、葫芦孢菌Cucurbitaria sp.等单独或混合侵染所引致。温暖潮湿的天气、肥水管理不善的园圃和虫伤口多的植株皆有利发病。品种间抗性差异尚不明确。 【防治方法】(1)整治排灌系统,雨后清沟排渍降湿,实行配方施肥,抓好病虫兼治以增强树势。(2)结合修剪清园,改善园圃通透性,清除病残物烧毁,并随即地面树上喷施30氧氯化铜+80敌敌畏(11)600800倍液1次。(3)于新梢抽出期始,连续交替喷药保护(菊酯类杀虫剂2 0003 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30氧氯化铜或77可杀得或50退菌特600倍液)46次,视天气715天1次,前密后疏,喷匀喷足。 【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枝干。被害枝干外观现浮肿状疱斑,皮层变褐坏死,其下充满粘稠胶液,木质部亦变褐。在水湿充足时,疱斑吸水膨胀,皮层开裂翻转,并渗出卷条状或珠状胶液。有的患部连合成溃疡状斑块;有的患部表面散生针头大的小黑粒(病菌子囊壳)。严重发病时,枝干外观满目疮痍,轻则削弱树势,影响产量,重则致枝干甚至全株死亡。 【病原及发病特点】引致桃树流胶病的病原颇为复杂,包括因霜冻、机械伤、栽培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树体生理失调的非侵染性流胶;由病原真菌侵染引致的侵染性流胶;以及由生理性与病理性相结合引致的流胶。侵染性流胶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包括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 eriaribis、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pruni、葫芦孢菌Cucurbitaria sp.等单独或混合侵染所引致。温暖潮湿的天气、肥水管理不善的园圃和虫伤口多的植株皆有利发病。品种间抗性差异尚不明确。 【防治方法】(1)整治排灌系统,雨后清沟排渍降湿,实行配方施肥,抓好病虫兼治以增强树势。(2)结合修剪清园,改善园圃通透性,清除病残物烧毁,并随即地面树上喷施30氧氯化铜+80敌敌畏(11)600800倍液1次。(3)于新梢抽出期始,连续交替喷药保护(菊酯类杀虫剂2 0003 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30氧氯化铜或77可杀得或50退菌特600倍液)46次,视天气715天1次,前密后疏,喷匀喷足。 桃、梅缩叶病 缩叶病是桃、梅核果类果树常见的一类真菌性病害。在广东以梅缩叶病较桃缩叶病为常见。在湖南、江浙等地,则以桃缩叶病为主要。 【症状特点】缩叶病主要危害桃、梅春梢嫩叶。嫩叶受害,部分或全叶呈皱缩扭曲,叶片增厚质脆,病部初呈灰绿色,后变红色,随后病斑表面现一薄层灰白色粉状物,此即为本病病征(病原真菌的外子囊层),病叶终变黑枯死、脱落。新梢受害,枝梢肥胖弯曲,节间缩短,叶片呈簇生状,严重时病梢枯死。幼果发病,果实畸形。 【病原及发病特点】桃、梅两种核果类果树缩叶病皆由子囊菌亚门的外子囊菌属Taphrina spp.侵染所引起,但两者症状相似,病原菌则稍有不同,为同菌属不同的种。桃缩叶菌称为畸形外囊菌T.deformans(Berk.)Tul.;梅缩叶菌称为梅外囊菌T.mume Nishida。它们形态上基本相同,而致病力不一样。两菌均以子囊孢子在桃、梅的芽鳞片上或鳞片缝隙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桃、梅萌芽时,越冬子囊孢子即萌发长出芽管侵染嫩芽幼叶引起发病。初侵染发病后的子囊孢子当年一般不发生再侵染,病害在5、6月份气温上升以后,便逐渐停止发展,病菌则以休眠状态在桃、梅的芽鳞缝隙间或枝干上越夏、越冬。由于病菌的侵染适温在1317,710亦可侵染,故早春低温多雨的天气最有利病菌的萌发侵染,往往发病较重。果园管理粗放,排水不良,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衰弱或柔嫩,均有利发病。早熟品种较中迟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鉴于缩叶病只限于早春桃、梅萌芽期为害新梢嫩叶,春末初夏天气转暖、气温回升至20以上则病害渐趋缓和乃至停息,再次侵染不再发生,故本病防治应抓住有利时机喷药控病。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1)及早喷药预防。早春桃、梅芽萌动膨大期到露红期,及时喷施1等量式(11100)波尔多液,或30绿得宝胶悬剂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50倍液,或77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或56靠山分散粒剂700倍液,或50三唑酮硫璜悬浮剂1000倍液,23次,隔10天1次。注意喷匀喷足。(2)摘除病梢。初见病叶尚未形成灰白色粉状物前就立即摘除烧毁,以减少菌源。(3)加强肥水管理,对重病园或重病株应加强肥水管理,促树势早恢复。桃锈病 【症状特点】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正面现黄色角状小斑,病斑横径12毫米;叶片背面初现黄白色稍隆起的小疱斑,随着病菌的发育,疱斑逐渐隆起,颜色逐渐加深,由黄白色转呈黄褐色至橙褐色,疱斑最终破裂,散出黄褐色至赤褐色粉状物,为病菌夏孢子团,亦即为本病病征。严重时黄褐色粉状物覆满叶背,叶片蒸腾量剧增,易早落,影响树势和产量。 【病原及发病特点】桃锈病由担子菌亚门锈菌目刺李疣双孢锈菌Tranz-schelia pruni-spinosae(Pers.)Diet侵染所引起。本病原锈菌属全孢型转主寄生锈菌。在寒冷地区,病菌在转主寄主(中间寄主)的白头翁和唐松草植物上产生精子器(内形成性孢子)和锈子器(内形成锈孢子),在桃树上则产生冬孢子和夏孢子,以冬孢子越冬,翌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以担孢子作为初次接种体,夏孢子作为再次侵染接种体。在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夏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侵染致病,转主寄主存在与否并不重要,冬孢子可以越冬,但主要以夏孢子越冬。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或年份有利本病发生。 【防治方法】对桃锈病防治应抓好下述环节:(1)田园清洁,结合管理,收拾病残物烧毁。(2)及早喷药预防和控病。根据当地锈病流行时间,应在病害流行前喷施25粉锈宁可湿粉或乳剂1 0001 5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 0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8001 000倍液。或4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粉700倍液,或45石硫合剂固体200倍液,交替喷施34次,每715天1次,前密后疏,注意喷匀喷足。桃细菌性穿孔病防治 桃细菌性穿孔病是分布较广、发病率高的病害。细菌性穿孔病在全国各桃产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沿海,沿湖地区和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多雨年份,常严重发生,如果防治不及时,易造成大量落叶,减少营养的积累,影响花芽的形成。不仅削弱树势,当年减产,而且会影响第二年的结果,造成产量欠收。此病除危害桃树外,还能侵害李、杏和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 一、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害枝条。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绿色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大小不一,一般约2至3毫米左右,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环,病斑干枯后,病部和健康部位组织交界处产生一圈裂纹,脱落后形成穿孔,或部分与叶片相连。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的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则为夏季溃疡。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生出的枝条上(病菌于前一年已侵入)。春季在第一批新叶出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以后扩展长达1至10厘米,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可造成枝枯现象。春末(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渗出,开始传播。夏季溃疡多于夏末发生,在当年的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斑变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展,并且会很快干枯,故传播作用不大。二、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 本病的病源菌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内越冬。第二年春随气温上升潜伏在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渗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皮孔侵入。在北方地区,于5月发病,6月上旬发病较重,夏季干旱时病势进程缓慢,到雨季发病严重。病菌潜育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而不同,当温度在25至26时潜育期四五天,20时为9天,19时为16天,树势强时潜育期可长达40天,温暖、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适于发病,树势衰弱或排水、通风不良以及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都较重,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也有所有同。三、防治方法 提倡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依照“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果园管理: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彻底清扫枯枝、落叶、落果及枯草等,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源。注意果园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状,提高抗病能力。2、药剂防治:桃树发芽前喷波美3至5度石硫合剂。5月末至6月末喷65%的可湿性代森锌300至500倍液一二次。喷硫酸锌石灰液也有良好防治效果,配方为硫酸锌1公斤,石灰3至4公斤,水150至200公斤。3、避免与核果类果树混栽:在建桃园时,不仅要求树种纯,选择抗病品种,而且附近不要栽植李、杏、樱桃等其他核果类果树。桃霉斑穿孔病的防治 英文名 PeachClasterosporiumshothole又名 桃褐色穿孔病。分布 河北深州,各桃栽培区。 症状危害 桃树叶片、枝梢、花芽和果实。叶片上病斑初淡黄绿色后变为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6mm。幼叶被害大多焦枯,不形成穿孔。温度高时,在病斑背面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的延至脱落后产生。病斑脱落后在叶上形成穿孔。枝梢被害,以芽为中心形成长椭圆形病斑,边缘紫褐色,并发生裂纹和流胶。花梗染病,花未开即干枯脱落。果实上病斑小而圆,初为紫色,渐变褐色,边缘红色,中央稍凹陷。 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嗜果刀孢霉Clasterosporiuncarpophilum (Lev.)Aderh.。发病规律病菌以茵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被害叶、枝梢或芽内越冬。桃树枝条或芽外覆有胶质层,利于病菌抵抗低温。翌年,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从幼叶侵入,产生新的孢子后,再侵入枝梢或果实。该病潜育期因温度不同差异较大,日均温19为5d,日均温1则为34d。低温多雨利其发病。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对地下水位高或土壤粘重的桃园,要改良土壤,及时排水。合理整形修剪,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早春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1:120波尔多液、30绿得保胶悬剂400一500倍液。桃小食心虫的防治中文名桃小食心虫别名东方蛀果蛾、桃折枝虫、桃小、枣蛆学名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 目 鳞翅目 科 果蛀蛾科寄主桃、梨、李、杏、樱桃等为害特点幼虫入果后在果内纵横穿食为害,或直接蛀入果心,虫道弯曲,充满红褐色虫粪,形成“豆沙馅”。特征描述成虫体长5-7毫米,暗褐色或灰黑色,前翅灰黑色、前缘有10组白色短斜纹,翅面散生一些灰白色鳞片,后缘有一些条纹。卵:扁圆形,中央隆起,表面有皱折,初乳白。后淡黄。幼虫:体长10-13毫米,淡红至桃红,腹部橙黄、头褐色。蛹:黄褐色,长7毫米,渐变暗褐色,腹部3-7节,背面有二排横列小刺,茧、丝质白色,长椭圆形,长约10毫米。发生规律每年发生4-6代,以老熟幼虫在果树枝杆和根茎裂缝处及寸:中结成灰白色薄茧越冬,有转主为害的习性。第1、2代为害桃、李枝梢,3、4代为害果实。世代重叠现象严重。4月上、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桃、梨、苹果混栽或邻栽的果园为害重。防治方法1 果树休眠期刮除老皮、翘皮进行处理,或于树干上束草诱集幼虫越冬,于来春出蛰前取下束草烧毁。2春夏季及时摘除桃树被蛀枝梢 3套袋避免蛀果。4药剂防治:来福灵乳油1000倍液,3年丰乳油1000-15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000-1500倍液2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北纬31度以北,东径102度以东的北方果区。桃树蚜虫的防治中文名桃粉大尾蚜别名桃大尾蚜、桃装粉蚜、桃粉绿蚜、桃粉蚜学名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 目 同翅目 科 蚜科寄主杏、梅、桃、李、芦苇、榆叶梅。为害特点成、若虫群集于新梢和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失绿并向叶背对合纵卷,卷叶内积有白色蜡粉,严重时叶片早落,嫩梢干枯。排泄蜜露常致煤病发生。特征描述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2.1毫米,翅展6.6毫米左右,头胸部暗黄至黑色,腹部黄绿色,体被白蜡粉。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3-2.5毫米,体绿色,被白蜡粉,复眼红褐色,腹管短小,黑色,尾片长大,黑色,圆锥形,有曲毛5-6根。卵:椭圆形,长0.6毫米,初黄绿后变黑色。 若蚜体小,绿小,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被白粉。有翅若蚜胸部发达,有翅若蚜胸部发达,有翅芽。发生规律年发生10-20代,江西南昌20多代,北京10余代,生活周期类型属侨迁式,以卵在桃等冬寄主的芽腋,裂缝,裂缝及短枝叉处越冬,冬寄主萌芽时孵化,群集于嫩梢、叶背为害繁殖。5-6月间繁殖最盛为害严重,大量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夏寄主(禾木科等植物)上为害繁殖,10-11月产生有翅蚜,返回冬寄主上为害繁殖,产生有性蚜交尾产卵越冬。防治方法喷药防治应掌握在谢花后桃叶未卷缩以前及时进行。即桃树萌芽后至开花前,若虫大量出现时,喷第一次药;谢花后蚜虫密集叶背、嫩梢时,喷第二次。药剂可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如蚜虫对乐果已有抗性,可用40%氧化乐果乳剂3000倍液。或20%菊乐酯乳剂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灭蚜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等。由于桃粉蚜体表有蜡粉层,所用药剂中应加适量中性皂粉或牛皮胶以增强药液粘着力。桃树发芽前可喷洒5%柴油乳剂,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卵地理分布全国各地。桃树蚧壳虫的防治中文名朝鲜球坚蚧别名朝鲜毛球蚧、杏虱子学名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 目 同翅目 科 盾蚧科寄主桃 梅 李 杏 海棠 木瓜为害特点以成虫和若虫在寄主树干和枝条上刺吸寄主汁液,严重时枝条上雌蚧壳累累,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枝条枯死。特征描述雌成虫近球形,直径3-4.5毫米;初期蚧壳软黄褐色,后期硬化红褐至黑褐色,体背有排成纵列的点刻;腹面淡红色,足及触角正常。雄蚧壳椭圆形,长1.8毫米,半透明,背面有龟甲状隆起线;雄成虫赤褐色,有发达的足及1对翅,腹末有1对白色长蜡丝。初孵若虫椭圆形,淡粉红色,腹末有2条长尾丝,活动性很强。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固定在寄主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为害,从越冬蜡堆中爬出,另找闭定点为害,不久便逐渐分为雌、雄性。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雌雄交配,受精雌虫体逐渐膨大呈球形,并逐渐硬化。5月上旬开始产卵于母体下,5月中甸为若虫孵化盛期,此时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初孵若虫从母体下爬出,爬行1-2天后固着在枝干上,两侧开始分泌白色丝状蜡质物,覆盖在虫体背面,6月中旬后蜡丝逐渐溶化成白色蜡层,越冬前脱皮1次,10月份,以2龄若虫在蜡堆中进入越冬状态。防治方法因雌虫和若虫虫体表面有一层介壳覆盖,药物不容易渗透,所以药剂防治要注意防治的时期和药剂种类。,药物以选择内吸性强的为好。具体防治方法:1、冬季用硬毛刷刷掉树枝上的越冬虫体,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虫口密度大的枝条,集中烧毁。2、早春发芽前喷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3、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为若虫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在介壳及蜡质层没有形成之前,可喷布40%速扑杀乳油(瑞士诺华有限公司)1500倍,2.5%功夫乳油(英国捷利康有限公司)2500倍,50%甲胺膦乳油(德州农药厂)15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山东农药厂)1500倍,50%久效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1000倍液,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95%机油乳剂(苏州群力化工厂)100倍液,4、保护和利用天敌。杏虱子的主要天敌是黑缘红瓢虫,它的捕食量大,是抑制杏虱子大发生的重要因素。用药时要尽量少用或有用广谱性杀虫剂。地理分布华东、华中、华北、西北、东北。桃缩叶病的防治桃缩叶病在我国南北方桃产区均有发生,南方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发生较重。病害流行年份引起春梢叶片大量早落,削弱树势,不仅影响当年产量,对第二年的产量也有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植株过早衰亡。该病还会危害梅、李等果树。我省翁源、河源、普宁均有发生。症 状 桃缩叶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严重时也可以危害花、幼果和嫩梢。春季幼叶刚抽出就表现卷曲状,颜色发红;展叶后皱缩程度加剧,叶面凹凸不平,受侵染部位的叶肉增厚变脆,呈红褐色。春末夏初在病部表面长出一层银灰色粉末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枯焦脱落(图1)。病叶脱落后,腋芽再抽出的新叶不再受害。新梢受害呈灰绿色,节间缩短,略肿,叶片丛生,严重的会使新梢枯死。花瓣受害肥大变长。果实受害变畸形,果面龟裂,易早落。病 原 桃缩叶病病原为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Berk.) Tul 属子囊菌亚门。病叶表面的银灰色粉状物为它的子囊层,子囊裸露排列成层,圆筒形,内有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子囊孢子可以芽殖产生许多芽孢子(图2)。发病规律桃缩叶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上或潜入鳞片缝内越冬。次年春季桃树萌芽时,越冬孢子也萌发长出芽管侵染嫩芽幼叶引起发病。初侵染发病后产生新的子囊孢子和芽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桃芽鳞片上并潜伏在内进行越冬,当年一般不发生再侵染。桃缩叶病的发生与春季桃树萌芽展叶期的天气有密切关系:低温、多雨潮湿的天气延续时间长,不但有利于越冬孢子的萌发,而且还延长了桃树萌芽展叶的时间,即延长了侵染时期,因而发病就重,若早春温暖干旱,发病就轻。一般早熟品种较中、迟熟品种发病重。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 由于桃缩叶病只在早春侵染一次而没有再次侵染,因此,在关键时机喷一次药便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桃树花芽露红而未展开前喷1次11.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波尔多液,就能控制初侵染的发生。(2)摘除病梢,加强管理 当初见病叶而尚未出现银灰色粉状物前摘除销毁,可减少来年的越冬菌量。对发病树应加强管理,追施肥料,使树势得到恢复,增强抗性。桃木蠹蛾 【分类地位】斜纹夜蛾又称夜盗虫Prodenialitura Fabr.,分类上属鳞翅目、夜蛾科。 【分类地位】蠹蛾类分类上属鳞翅目、木蠹蛾科与拟木蠹蛾科害虫。危害桃树的蠹蛾为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her,属木蠹蛾科、豹蠹蛾亚科。 【寄主及危害特点】 咖啡豹蠹蛾危害桃、柿、柑橘、番荔枝、荔枝、龙眼、枇杷、枣、石榴、苹果、梨、栗及咖啡等果木,以幼虫蛀食新梢枝干为害。 【形态及习性】参照枇杷木蠹蛾有关部分。 【防治方法】参照枇杷木蠹蛾类害虫防治方法。桃蛀果蛾的发生与防治又名桃小食心虫、桃蛀虫。苹果的主要蛀果害虫。在我国苹果产区普遍发生,危害多种果树,危害苹果、梨、枣较严重。桃小食心虫只危害果实。被害果果面有针头大小的蛀(人)果孔,由孔流出泪珠状汁液,干涸后呈白色蜡状物。幼虫取食果肉形成弯曲纵横的虫道,虫粪留在果内呈“豆沙馅”状。幼果被害后,生长发育不良,形成凹凸不平的“猴头果”;后期受害的果实,果形变化不大;被害果大多有圆形幼虫脱果孔,孔口常有少量虫粪,由丝粘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毫米左右,灰褐色;前翅中部靠近前缘处有1个蓝黑色近三角形的大斑;雌虫下唇须较长,向前伸直;雄虫下唇须短小,向上翅起。卵为椭圆形,初产时为橙红色,渐变为深红色,卵顶部着生23圈“Y”状刺毛。初孵幼虫黄白色;老熟幼虫体背桃红色,体长约13毫米;头部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腹末无臂栉。茧分两种类型:一种为冬茧,即幼虫越冬时做的茧,冬茧圆形,稍扁,茧丝紧密;一种为夏茧,即幼虫化蛹 时做的茧,夏茧长纺锤形,茧丝松散;两种茧外都附着土粒。蛹长约7毫米,淡黄色至黄褐色,体表光滑无刺。生活史及习性:在甘肃一年发生1代;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一年发生12代;山东、江苏、河南一年发生13代。无论一年发生几代,都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幼虫的分布受地面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地面平坦,无杂草、石块时,幼虫多集中在树干周围;地面有杂草或石块时,幼虫则分散在整个树盘的范围内。在苹果落花后半月左右,当旬平均气温达到17,地温达19时,幼虫开始出土。幼虫出土受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上时,幼虫能顺利出土;土壤含水量在 5以下,幼虫出土迟缓;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