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论中国历代人口南迁对萧山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摘要: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人口迁移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萧山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推动了萧山经济水平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萧山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关键词:战乱;人口迁移;南迁高峰;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影响目录一人口迁移概况及原因二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时间与背景3 人口南迁对萧山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政治地位提高、文化融合加快的影响(一)经济水平发展1.北方移民2.水利建设3.生产进步(二)政治地位提高1.人才辈出(三)文化融合加快1.地方民俗2.性格转变3.南迁大姓4.方言改变四人口南迁对萧山的重要意义五参考文献一人口迁移概况及原因 所谓 “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这种变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动。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中国人口口最初生活和繁衍在这一片地区。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战乱、移民支边和自然灾害等,但战乱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们为逃避战乱地区而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二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时间与背景 我国历史上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移几乎均是由战乱造成的。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也是战乱的多发地带,因而每当这一地区陷入大规模战乱状态,就会有大量人口被迫迁离逃向江淮以南、四川盆地或河西走廊等较为安定的边远地区。因为南方地区较之容纳量有限的北部边疆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方面更为优越,所以历史上以逃避战乱为目的人口迁移往往将江南各地作为首选目标。这类以逃避战乱为目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以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的人口南迁最为典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人口南迁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和西晋的“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战火连绵,长时间的战乱造成了重大的灾难,严重的破坏了人们经济生产,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不得举族南迁, 对于第一次的南迁描述,史称“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2)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第二次人口南迁高峰 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国力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后达到鼎盛,在这段鼎盛时期内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军事制度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日益盛行的募兵制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军队开始变为私人武装,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节度使,致使唐朝的军事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形成条件,“安史之乱”致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被迫南迁,对于战乱后的人口迁移的描述,史称“四海南奔似永嘉”。(3)宋代靖康之乱时期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 宋代“靖康之乱”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人们纷纷南迁,但这一时期的南迁规模不及“靖康之乱” 后人口迁移规模。由于宋代统治者实行的是“守内虚外”的政策,同时宋朝国内的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焕然一新。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靖康之乱”的重要因素之一。“靖康之乱”后,金兵大肆劫掠,中原战乱又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对于这次南迁的描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也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史称“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三南迁对萧山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政治地位提高、文化融合加快影响(一)经济水平发展南迁为萧山带来了大量的北方移民、更多的政治关注、高水平的劳动技术。一批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官员,为萧山的水利工程建设与开发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经济发展随之带动的萧山的政治影响力的提升与商业城市的形成,与人口南迁是分不开的。1.北方移民 西晋的“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战火连绵,长时间的战乱造成了重大的灾难,严重的破坏了人们经济生产,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不得举族南迁。虽然萧山地区因为战火的影响人口数量也有所下降,但是相比于全国人口大量下降的趋势而言,萧山的相对人口不降反升,这无疑与北方移民大量涌入有关。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受战乱影响,至东晋初南方人口达1050万人。全国地区的人口数量下降十分明显。相比于全国,萧山地区的人口下降数量则十分有限。据萧山县志记载,晋太康年间,萧山地区“户凡二千三百三十有三”,这一数字在南迁前后并没有大量变化,由此反映出北方移民大量涌入对萧山人口的维持产生的重要影响。2.水利建设(1)湘湖开发。 据记载,早在北宋熙宁年间,县民殷庆等就奏请废田筑湖,但因县内士绅意见不一,在加上朝廷对南方小城的不够重视,未能实现。但是自靖康之变后,南宋朝廷南迁,地处首都临安附近的萧山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仅有据可查的维护纪录就至少有五次。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大旱,九乡农民争水,县丞赵善济出“均水法”,引九乡之民有序引湘湖之水灌溉;南宋淳熙七年,大旱,靠湘湖水解救九乡旱情;淳熙九年,县令顾冲鉴于供水不足,修改“均水法”,并订立了“湘湖均水约束记”:可见当时官员已经意识到保护湘湖、退湖还田,旱时用以灌溉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湘湖建成后,主禁主垦之争不断,期间还不断发生冲突。南宋乾道二年,湖民徐彦明私下献恩于恩平郡王,请废湖为田。县丞赵善济得悉,晓以利害,力争维护湖面,才得以免废。淳熙九年,县令顾冲也曾两次处治私占湘湖的行为。嘉定六年,县令郭渊明以黄青土为界,又处治了一次私占湘湖的行为。随着人口的逐步南迁,经济中心的转移,萧山从一个南方无名小城摇身一变成了临安身边的重镇,对于水利的也更为的重视,湘湖的开发也缘此而起。这恰恰也说明了人口大量南迁使萧山的政治地位有所改变。(2)塘坝建造 自古以来,萧山人就与水力结下了不解之缘。萧山内有湘湖,外处钱江大潮冲击。因此,萧山人既有水利之便,也有水患之忧。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不仅为萧山带来湘湖用水之便,也为萧山的塘坝建设带来了长足的发展。萧绍运河: 两晋交替之际,受“五胡乱华”的影响,中原大批人口南迁,为解决萧山的用水问题,永康年间,司空贺循再会稽主持凿渠(今萧绍运河一段)后又延伸,西至西陵,东与上虞曹娥江合流。到了唐朝,运河的渡、河、塘、站四项工程均纳入官办范畴,呼名为官渡(浙江渡)、官河(运河)、官塘(纤道)、官站(驿站)。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为农业与漕运需要,曾多次整治、疏浚西兴至萧山县城段河道,乾道元年(1165)又开挖西兴至江边段新河,因有北海塘相隔,未与钱塘江接通,现与北塘河相连;乾道三年(1167),又募人疏西兴至大江沙河20里,浚闸内运河13里;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萧山县令汪纲主持西兴通江段工程的疏浚,并在通江口建了节制闸,又在萧山西门外“创庐一所,名曰施水”。此后,运河又经过多次疏浚,其主干河道一直基本稳定。 沿浙东运河两岸,古有多处老街、集市。从西至东有西兴、县城、衙前等老街,街内店铺林立,前店后宅,甚是兴旺。元代张招的“古市直通南北路,官河不断利民船”(萧山四咏诗),说得就是萧山自南至北古有街市,市心桥南称南街,桥北称北街。运河两岸从东而西有古街,南面的称城河上街,北面的称城河下街,均临水而筑,“东西开水市”(清朱彝尊萧山道中诗)。萧绍一带为水网地带,百姓出行、运货多用船载,因此河中各种商船、货船、客船往来不断,非常繁忙。 从反复疏浚和开通的历史以及繁忙的航运与集市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绍运河对于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而这,与人口南迁带来的萧山经济、政治地位提高是分不开的。北海塘:无独有偶,据民国萧山县志稿记载,南宋建立后,西兴东经长山至瓜沥,有江塘称作北海塘,塘为风潮所啮,尽圮于海,时有越帅刘良贵主持重建,此后一直到明代才又大规模重修,可见当时水利建设质量之高。3.生产进步至两晋时期,北方精耕细作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臻于成熟,齐民要术的出现即是例证。此后随着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精耕细作的技术思想也在江南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有效结合南方水田实际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呈现出后出转精的发展特色。 深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深耕是精耕细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继承前人总结的基础上,齐民要术更是提出了“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等一系列经验。至唐中叶,这种深耕思想在南方水田耕作中也有所体现。如陆龟蒙在象耕鸟耘辨一文中,对传说中象耕鸟耘进行自己的诠释。他认为所谓的“耕如象行”,即要求耕田必须象大象行走一样“既端且深”:深,即深耕;端,则是要求平直,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深耕疾耘”的原则。可以看出,陆龟蒙这些认识的形成既有继承前世农学家基本理念的成分,也有结合水田生产实际经验的成分,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南地区水田耕作中重视深耕的实际。集约化程度的提升。劳动集约是精耕细作的重要特征,即投入较多的劳动量。战国中期孟子所谓的“深耕宜耨”、“百亩之粪”就是提倡向土地多投入劳力,多投入肥料,深耕细做。吕氏春秋上农也说:“敬时爱日,埒实课功。非劳不休,非病不息。一人勤之,十人食之。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料师旅。男不出御,女不外嫁。”就是要求人们珍惜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提出了农之道关键在于劳力的投入。在唐代以前,南方一直处于“水耕火耨”的粗放经营阶段,即以火烧草,不用牛耕;直播水稻,不用插秧,不追施肥料;以水淹草,不用中耕进行田间管理。可见,这是一种粗放的水稻栽培方法,省去了水稻生产中人工最多的几道工序插秧、中耕除草等。到隋唐时,随着水田农具的完备,水稻移植技术、中耕技术的应用,每亩稻田人工总投入量显著增加。此外,以江南农业发展为主体的农书山居要术、耒耜经、茶经等的相继出现,也是这一时期江南农业技术精细化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政治地位提高1.人才辈出 萧山经济在南迁影响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悄然带动了萧山本地“软实力”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有宋一代,比较南宋和北宋录取的进士数量,萧山本地就多出了将近二十位,其中不乏有高级官员,如:绍兴二年进士张震,官至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宝庆二年进士华洪卿,就任江西袁州府知府;咸淳年间进士何执中,官至太宰,封荥国公;咸淳年间进士钟名隆,官至四川节度使。这客观上表明,萧山,以及萧山人,正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侧面反映了萧山经济地位的提高。 同时,萧山地区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坚贞高洁、志向高远、能力出众的爱国之士。如:张孝伯,曾任待制学士、知枢密院事,不畏强权,逼韩佗胄解除党禁,召回遭贬斥的正直官员。张叔桩,官至殿中侍御史,直言敢谏,不避斧钺,一时权贵皆惮之,有廉能之声。这些仁人志士,让萧山的政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萧山地区在两宋期间名人辈出,反映了萧山在全国的名气的提升。这与萧山在人口南迁的过程中,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三)文化融合加快 南迁对萧山的地方民俗与萧山人的性格特点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南迁大大丰富了萧山地方民俗的多元性,带来了本地文化水平的提高。南迁带来的文化碰撞,客观上也为萧山人的性格增加了风流、文雅的一面。1.地方民俗萧山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而地形多样,以平原为主。因此在经济有所欠缺的过去,小农经济一直也是萧山的主体经济。因此寄托者老百姓的希望,各种各样带有萧山本土气息的风俗就由此形成。风俗以舟楫为车马。越绝书不以奢侈华丽为事。会稽志其君子质直而拙于奔竞,其小人安于劳苦。市井之民,多便慧而或失之诈;乡遂之民,多简实而或失之愚;依山之民,尚气而失之战兢;依水之民,尚谋而失之讦;东土之民,多敦朴而失之鄙琐;西土之民,多缛礼而或失之虚文。治生惟务稼,而少营商贾;联姻或尚门第,而亦重财货。服舍器用,不务工巧;宦民编民,不自悬别。好品藻而善讥评,喜生事而信浮言。另外,据史料记载,萧山人在迎春日会竞看土牛“老稚集于街衢,户以米栗撒于芒神、土牛之身,以祈丰年”。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更为久远的风土民俗已不再出现,但历代的人口迁移,使得萧山又出现了许多非本土的民俗。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人口迁移,由于连年的战乱,大量北人南迁,带来的除了先进的技术,也有许多原本属于北方的民俗。而南宋、元代时的人口南迁,对萧山的影响尤为巨大。主要如下:河上办龙,南宋时由北方传入萧山。河上、楼塔、义桥、长河等地流传较广,制作板龙须运用“拗”“结”“扎”“刻”“画”“糊”“裱”等技法。板龙分3部分制作:龙头、龙身和龙尾。龙头、龙尾原由“老龙胜会”(民间组织)扎制。龙身各段木板按统一尺寸由参加者自制,要求精制彩扎,龙段(板)上装置各色彩灯。参加龙段越多,龙身灸越长(民国35年(1946)段义桥板龙长达500多节,约1000年)。)龙头龙尾用竹篾和纱布包扎成骨架,糊上桃花纸。鳞片用红、金、白3色油光纸剪成扇形、三角形粘贴。头上插上八仙,安上灯珠等,再贴上吉祥之意的莲花,制作十分讲究。龙头和龙尾制毕后安置在长2米、宽0.8米的木板上,每块木板前后凿2个洞,用凳柱锁牢,锁牢后两板仍可左右活动。制作材料为:木板、毛竹、灯珠、纱布、彩纸、铁丝、红穗等。起舞时,引者挥动灯珠,合着粗犷的锣鼓节奏,引人侧目 东山陈马灯,元代从蒙古族传入,主要活动地在闻堰镇东山陈村一带故名。马灯原比较单一,现在已出现群体表演。表演阵式由10多个发展成72个,主要但有龙门阵、五梅花阵、八卦阵、剪刀阵、夹进夹背阵等。乐曲由原来的锣鼓经又配合音乐曲谱。制作时,用竹篾扎上骨架,糊以桃花纸,又红、白等色,分马头和马臀前后两截,马头和马尾分别点上蜡烛,中间由年龄在1214岁点男女孩童各8人(称娜子、娜婆)扮成古装剧人物或草原姐妹,前后两截系在每个表演者腰上,形如骑马状。另外还有帅旗、红旗前2道锣鼓队和4个吹鼓手,活动时有40余人参加。所着服装以红绿为主,表演时根据节奏变换各种马灯阵势,动作轻快活泼、热情奔放,所到之处热闹非凡。云石乡顾家溪,河上镇桥头黄、魏塔,大桥乡板桥,临浦镇横山傅等村均有扎马灯习俗。 背炉子,南宋时传入萧山,有背毛铁炉、纸扎炉之分,皆因形似香炉而得名。昔时曾有纸炉内点燃油灯,背着飞旋。夜观特妙。毛铁炉子炉膛的八角栏板,木雕精制,挑角挂彩、内装毛铁、鼎足而立。背时是一贴背,手托两足,四人手持棍柱相随,起背与歇下由棍柱顶托。按力气大小,添减毛铁,力大为“王”。转动且能飞旋,卸掉出露毛贴而抢走炉子算有本事。制作时先用2厘米厚的木板锯成八角形的底盘(80厘米见方),中间放直径30厘米的圆盘,上面制作3层70厘米见方的塔顶。八角形周围用50厘米宽度的竹片做栏板,在栏板上插上8根拱形的竹竿,每根竹竿挂1盏西瓜灯,塔但中间挂1盏走马灯。栏板上有切纸,跳角上有彩球和纸花。戴村、河上、楼塔等地在元宵节时盛行,延续至今。 狮子灯,南宋时传入萧山,流传于戴村、云石、楼塔、义桥、长河等地。制作时,先用毛竹片分4部分扎:一事扎头;二是用直径35厘米多竹圈扎身;三十用竹竿扎成脚;四是用竹篾扎尾巴和屁股。狮子高1.50米,身子可伸缩。造型后,再再每个毛竹圈上粘由皱纹纸切层呢段细纸丝做狮毛,装裱后头上安装灯泡,系上杨梅球和铃铛。制作材料为:毛竹、皱纹纸、灯泡、大绣球和铃铛。狮舞有文武之分,文狮温驯,武狮勇猛。舞动时有搔痒、舔毛、打滚等动作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美好的风俗由于时间久远,暂无确切资料考证年限。因此随着北人的南迁,不同的文化碰撞,创造了这些别样的民俗,南迁前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为主,南迁后以文艺娱乐与欣赏为主,这反映了南迁带来的南方文化水平的提高。2.性格转变萧山,周围有着丰富又发达的水网系统,一方面造就了秀丽的山川、丰富的资源、肥沃的土地,另一方面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萧山人独特的个性气质。 十三经注疏中云“大抵人性类其土风。”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萧山人世代生活于气候温和、色彩斑斓的自然环境中,难免自中形成了性格活泼、情感外表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如吴越春秋中所载“吾国偏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湿润,又有江海之害”频繁的水患时刻威胁着原住民的生命安全。为此萧山的先民们同其他三江五湖的人民一样,“剪发文身,灿然成章,以像蛟龙,将避水神也”,通过这些手段,来凭自己的力量去征服自然,就在与凶猛的水患相搏击,相抗争的过程中,培养起了勇敢、凶悍、冒险的性格。这种性格,依然在现代萧山的许多人中有所体现,这不仅仅是人们世代与大自然抗争的结果,更是社会矛盾激烈的结果。 然而,秦汉之后,萧山人的个性,却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主要原因,就是本次调查的课题,人口南迁。大量的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汉武帝时,为了防止强宗大户威胁中央集权,将北方一些大族强制迁到江南,于是大量人口南迁。迁到萧山的,自然也不在少数。东汉末年,北人为避战乱纷纷南下。三国时,江淮间有数十万人背井离乡逃亡东吴。西晋“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民族大迁移。其规模之大,彻底影响了萧山的社会结构。一方面推广了先进了耕作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本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了“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的鱼米之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激增,使原本萧山人的性格个性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与此同时,大批文人学士的举族搬迁,大大活跃了萧山当地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富庶的士族阶级。士族总是不得志的,在受到政治上的压制,个人遭遇的不幸时,往往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满腹情感。这也大大影响到了萧山当地社会风尚的变化由“尚武”到“尚文”。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一变,文人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虽然当年的文身逐浪的行为依然存在,但在这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年代,文艺的繁荣是时代的潮流。 以两晋之际大规模人口南迁为例,人口南迁造成了萧山地区文化快速发展局面的形成。例如:许询,玄度,号征君,东晋高阳(今属河北)人,后居萧山,为萧山许姓人的始祖。询父名许归,字仲仁,从晋元帝司马睿过长江,任会稽内史。有四子,许询排行第二;江淹,南朝文学家,萧山江寺和梦笔桥的建造者。祖籍济阳兰考,(今河南兰考)祖父南朝宋时任县令。父江康之南沙县令。江淹自幼聪颖,6岁能诗,少志以汉时司马相如为榜样,勤学上进。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以养母,孝闻乡里,且文章自成一家。 等到唐代,萧山地区文化发展空前繁荣,距今1260多年前,在浙江杭州萧山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名贯古今,声扬海外,他就是贺知章。在这个过程中,萧山人的个性也由勇敢转向了风流。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言“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旷达与风流也许就是文化精神改变的最贴切写照吧。3.南迁大姓人口南迁,为原本并不发达的江南地区,带了崭新的一切,其中就包括现在的各类姓。(1) 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希望躲避战乱的难民南迁,为南迁的队伍带来了主体,同时,不愿自己的生活受到损失的汉族大小地主们,也加入了南迁的队伍。 据考证,在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入萧山的姓氏中,有记载可查询的有: 孙姓:东汉末期,孙策、孙权在富春发迹。自南宋起,先后从富春龙门迁来萧山的有6支,分别定居于欢潭乡涂川、泥桥头村,临浦镇塘郎孙村,闻堰镇燕斗孙村,河上镇璇山下村,浦阳镇小湖孙村及城厢镇湘湖村。全市有孙姓2.93万人。 楼姓:祖籍河南杞县。东汉,楼氏从北方迁居义乌。吴越钱镠时,其祖先任黄岭镇守使,由义乌定居楼塔村,今已遍布楼塔全镇。1994年,全市1.5万人的楼姓中,楼塔即有近万人。 魏晋南北朝时的人口大量南迁,带来的是民族融合,而南北宋时期,由于外敌入侵,国家的衰弱,越来越多的人,朝着当时正成为经济中心的南方而来。(2)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大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对于人口的大动乱,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这加剧了宋王朝的覆灭,也有人认为这掀开了南方经济繁荣的序幕,更有人认为这一次的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超过了有史以来所有人口变动。 但无法否认的是,南北宋时期的人口南迁,的确给萧山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中,在那时进入萧山的姓氏,便是不胜枚举。下面是萧山的第一、第二大姓王、陈来历。 王姓:自南宋起,先后从外地迁居萧山的王氏主要有8支:一支在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由山西太原移居余姚,后于南宋初迁入所前镇三泉王村;随宋室南渡,有两支从山西太原分别迁入临浦镇大庄村、西兴镇湫上王村,一支从山东华县迁居浦阳镇舜湖村;南宋时,有三支从海宁、绍兴、诸暨迁来,分别定居坎山镇孙家弄村,进化镇石门王、城厢镇凤里王、坎山镇王家村,进化镇墅上王村;另有一支于明初从山西太原迁居衙前镇南庄王村。全市有王姓6.72万人,为萧山第一大姓。陈姓:祖籍河南颍川。南宋初,有陈氏从河南迁居义乌、诸暨、东阳一带。后从义乌大陈乡迁居萧山的有5支:定居在戴村镇马谷村,临浦镇柏山陈、高田陈村,进化镇郗坞、傅墩村,许贤乡里陈、俞家村,进化镇东山村;从诸暨迁入的有4支:定居在楼塔镇大同坞村,城东涝湖村,浦阳镇纪家汇村,新街街道陈家园村。从东阳迁入的一支定居于新塘街道塘里陈村。另外,尚有一支随宋室南渡,从河南迁居西兴镇湖头陈村;一支于元初南渡,迁居城厢街道娄下陈村;另一支明正德年间,从海宁迁居浦沿镇杨家墩村。陈姓是萧山第二大姓。由此可见,两次人口南迁,对萧山人的姓氏构成,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4.方言改变 中国历史上的各次人口南迁,对萧山文化发展确实意义重大。连深入萧山每一个大街小巷的萧山话,都和历史上的人口南迁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据萧山县志,萧山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萧山话,有临绍小片鼻化韵丰富的特点,除萧山话外,临绍小片还包括临安、绍兴、诸暨、余姚等地的方言。萧山话以原萧山长河一带(现杭州市滨江区)语音为标准。 但这与人口南迁有什么关系吗?自然是有的,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北方人,为了便于沟通,南宋官话,应运而生,当时的南宋官话,更接近于现在的杭州话。而当时杭州本土的杭州人,嘴里却也是一口地地道道的地方吴语,怎么办呢。为了顺应朝廷,当时这些讲吴语的人,只能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龙头漏水修理课件
- 建筑工程项目临时设施建设方案
-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一(含答案)
- 消防应急疏散通道设计方案
- 泡菜工厂废气排放控制与治理方案
- 水稻直播机械化培训课件
- 热力管网检测与修复方案
- 水痘患者护理
- 医用化学溶液组成标度95课件
- 作业5音响扩音器案例03课件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年职测e类试题及答案
- 消防车辆安全行驶课件
- 偏瘫患者穿衣健康宣教
- 酒店预算培训课件
- 2025-2030中国汽车工程服务外包(ESO)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 儿科血小板减少的护理查房
- 林下生态养鸡技术课件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答案
- 孕期健康方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