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通过对参后还林地经营利用情况的对比,得出结果:对参后还林地实行集约化经营,采取树种搭配,长短结合等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林地生产力;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 抚松县是吉林省重点林业县份之一,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西北麓,松花江上游,地理位置在东经1270l-12805,北纬4142-4249,东西长87公里,南北125公里,总面积6148平方公里,是唯一的中国人参之乡。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林参之间的矛盾,经科学论证,省政府吉政发198071号文件关于抚松县实行以林为主调整林业用地请示报告的批复从周边企业局划拨了49.4万亩国有林地社队,用作抚松参业三十三年轮作用地,这次调整林业用地后中,全县林参轮作面积为33.9万亩。 过去由于制度不严、管理滞后、重采轻造等因素的影响,只为生产木材而忽视了造林,造成了抚松县大部分乡镇33年轮作不能实现,有的乡镇濒临资源枯竭。为了尽快使这些地方走出困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林地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生产力,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为今后发展林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去抚松县采取的是参后还林,在人参作货后,按照设计要求,栽植落叶松、云杉、杨树等速生树种,一般都是按参串的规格来确定造林密度。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管理粗放,挂串时实行10尺挂串,这样每公顷可以产成品土900丈,造林规格一般就确定为1.5 m2.5m,每公顷栽植苗木2667株;90年代后,由于可作参地的林地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参农在挂串时为了节约土地采用了9尺挂串,使马道(工作道)和池面缩小,每公顷可以出参土1000丈,造林规格也相应确定为1.5 m2.0m,每公顷造林密度为3333株,比过去每公顷多栽了667株。 从抚松县实际情况看,由于森林皆伐后用作参地,人参作货后在造林,由于种参时参农对参地施入了大量的肥料,因此土壤肥力很高,如果把造林树种选择好,科学的确定经营方向,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林地生产力。2002年我们搞了一个试验,参后地确定经营红松果林,由于红松属于慢生树种,生长前期需要蔽阳,我们可以在红松果林地里营造可以提前收获,又不至于影响红松果林生长的树种,我们在红松果林里套种4-6年云杉大苗,隔行栽在红松果林行距之间,经过5-6年培育,云杉绿化大苗高生长高度为2m-3m,可设计采挖出售。每公顷可以卖25元-30元3333株=83325元-90000元。这在不影响红松果林的生长的同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可以在红松果林中间搞林药间作、林苗间作。总之,只要不影响红松果林的生长,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1988-1992年,抚松县泉阳镇林场参后还林时,主要造林树种是杨树和云杉,当时的造林规格为1 m1.5m,一行杨树、一行云杉,由于经过多年管护,杨树已达到皆伐年龄,按目前人工杨树达到皆伐年龄计算,每公顷出材150m3-200m3,按目前市场售价450元/m3扣除人工费、育林费,实际每公顷收入60000元左右,这期间,云杉也已高达4m-5m,胸径6cm以上,由于生长过密,前几年又隔株挖出一部分云杉苗,每公顷1665株30元=49950元,收入十分可观。 通过几年来对不同林分类型标准地的经营情况与林木生长情况的调查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造林地实行集约经营采取树种搭配的同时,长短结合等措施,可以在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使林地能够创造出单位面积内的最大经济效益。 在林业生产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营林生产的战略性转变移、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对最大限度提高林地生产力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设立长期观测标准地,积累基础数据资料,不断探索生产经营新技术、新方法、新科技,是解决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 1 2 下一页摘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表1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中,“其它服务业”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置;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图1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表2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涉及的机构越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从学术研究来看,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赢利性差。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摘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Domain: more:hgs2w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表1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中,“其它服务业”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置;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图1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版合同协议样本
- 建材商场合同范本
- 2025年个体承运快递服务合同
- 2025物流公司合同范本
- 品牌整合合同范本
- 2025写字楼餐厅外包合同范本
- 咨询房屋转让合同范本
- 平房防水劳务合同范本
- 2025技术合同网络平台服务使用许可合同
- 货运合同范本简单版
- T/CI 312-2024风力发电机组塔架主体用高强钢焊接性评价方法
- 不锈钢焊工技能培训课件
- 水利安全风险防控“六项机制”与安全生产培训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 网络安全运维方案设计
- TCPQSXF006-2023消防水带产品维护更换及售后服务
- QGDW12505-2025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 线性代数教案设计全(同济大学第六版)
- 2025至2030中国萤石市场供给前景预测及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完工清账协议书格式模板
- 小学生地质科普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