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勒泰正元国际矿业有限公司测量专业技术标准测量专业技术标准 概述矿山测量是矿山企业生产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工作,矿山测量是正确指导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矿山生产技术现代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矿山建设中起保证、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作用,同时为矿山安全生产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开采,提供科学根据,根据我公司生产和管理情况,矿山测量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1、建立一套矿区测量图;2、建井测量;3、矿井联系测量;4、井下测量;5、岩层与地表移动测量;6、测量图纸的清绘整理和资料、仪器的管理;7、开展矿山测量的科技研究和技术培训工作。本技术标准根据公司的测量任务,参照(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工作条例)和(采矿手册)以及公司以前编制的技术标准而编制。其内容结构系按照矿山测量的基本任务分为七个章节。 矿区测量一、矿区控制测量(一)矿区控制网及近井网点的测设标准:等级边长(Km)测角中误差起算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测回数三角形最大闭合差()J2J6四1.0-3.02.51:1000001:400009950.4-1.051:500001.3-0.5101:200001:100002330(二)近井点后视边坐标方位角的最低精度ma,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ma=,其中s为两近井点间距离,以Km为单位。(三)控制点和近井网点的埋没深度,应不少于0.6m。(四)每个井口附近应设置一个近井点,近井点至定向连接的连测导线应不超过三个,水准点可用近井点代替。(五)矿区控制点和近井网点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保护和管理,每个点应作标记,有条件的时候应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或重要工程需用控制点和近井点时进行检测。(六)5或10,近井网可用相应精度的导线网代替,其技术标准如下:等级附合导线长度(Km)相对闭合差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边长丈量较差相对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差()J2J652.41:800020051:1000024V101.21:4000100101:50001220V注:n为测站数。(七)控制测量水平角观测限差。等级仪器类型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 (2C)变动范围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四J2381395或10J2121812J61824(八)控制测量内业计算数字、数表取位的要求:等级观测方向值各项改正数边长及坐标方位角四等O.10.010.001mO.15或101.00.10.001m1.0(九)水准仪器与标尺校正。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铅垂面上的投影角,m3型不得超过20”,标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普通标尺不应大于0.5mm。(十)各级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标准:等级每公里高差中误差(mm)环线与附合路线长(Km)仪器类型观测次数往返较差或闭合差环线或合路线支线平地(mm)山地(mm)四1030S3往一次往返各一次206等外2010S3402(十一)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水准仪类型视线长(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黑红面读数差(m)黑红面所测高差差(mm)四S3100310三丝能读数35等外S3100105001m46(十二)水准测量内业:(1)每公里水准测量的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和全中误差(MW)M= Mw=式中为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以毫米计;R为测段长,以公里计;n为测站数;W为水准环闭合差;F为水准路线全长,以公里计;N为水准环数。(2)高差计算中须加入水准标尺、米平均长度的改正。(3)每公里测量中误差m,m= 式中:P为水准路线的权;v为改正数,以毫米计;n为水准路线条数;t为结点数。(十三)用三角高程测量近井网点上的高程,一律用I级三角高程测量(即起迄于四等水准联测的高程点上),沿近井网点布设。(十四)垂直角观测不应与水平角同时观测,而应在水平角观测结束后进行,凡组成三角高和路线的各边,均应对向观测,仪器高和照准觇标高,用钢尺量取,读至05厘米。(十五)I级三角高程垂直观测的技术要求:三角高程等级仪器测回数垂直角互差()指标差互差()中丝法三丝法四等J24210155或10J2211515(十六)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I级三角高程不应大于0.1s(m),级不应大于0.4S(m);闭合差I级不应大于O.05米,级不应大于0.2。S为边长,以公里为单位。(十七)三角高程内业计算取位,垂直角I级取至1,级取到0.1或10,最后高程均取至厘米。(十八)所有的控制测量的原始数据应完整地保存,不得遗失。测量成果应编制成册,资料室须存放这些资料。二 .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一)矿区必须测有整个矿区范围的地形平面图,比例尺为1:500;重要工程及设备等必须有1:200或以1:100、1:50、1:10的比例尺。(二)为了测绘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还要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图根点对于邻近最低一级基本控制点的点位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1mm(不包括展绘误差)。(三)图根点控制测量以导线形式为主,其布设要求: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等级附合导线长度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水平角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J2J61:1000052.4Km200m52410n1:5000101.2Km100m101220n(四)矿区地面工程测量中常遇到土石方量的计算,一般以方格网法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1)方格四个角点的真挖高度全部为挖或填时:V=2)方格的相邻两个角点为挖,另两个角点为填时:V1、2=V3、4=3)方格的三个角为挖方(或填方),另一个角点不填(或挖方)。V4=V1、2、3=4)方格的一对角点为零线,另两个角点中,一为挖一为填。挖方量V1=填方量V2=(五)地形图的各种符号注记,以国家标准局批准的(地形图图式)为准。(六)矿区地形图为矿区各种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每年应对地形图进行一次修测或补测。 建井测量一、井筒十字中心线是建井施工中的重要依据,竖井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线的标定应根据测量反算数据进行准确标定,实测与设计的允许偏差是:项目标定条件实测位置与设计位置允许偏差(或与已有井巷关系)两条十字中心线的垂直程度偏差井筒中心平面位置(m)井口位置(m)主中心线坐标方位角井巷工程与地表建筑未施工前时0.50.05330井巷工程与地面建筑已施工时0.10.0313030二、井筒十字中心线基点每侧不得少于3个,点间距离不得少于10米。靠近井筒的基点距井筒边缘不小于15米,用沉井法或冻土法施工的井筒,不应少于30米。三、延深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线时,两次测量导线终点位置较差不应大于20毫米,取平均值作为标定的依据。两次标定主中心线方向较差应不大于2,标定结果与设计方向的偏差应不大于1。四、天轮或摩擦轮中心标定与设计偏差不应大于5毫米。五、卷扬机提升中心线和主轴中心线,标定于卷扬机房四壁,两次标定之差应不大于3毫米,两中心线垂直程度误应不大于30。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标定结果。六、卷扬机主轴中心距井筒中心的距离与设计之差应不大于20毫米;机体中心与提升中心线的标定距离与设计三差应不大于5毫米,卷扬机基座的标高与设计之差应不大于20毫米。七、井架竖直程度的检查,用J2级经纬仪进行,先后在井架的两个正交方向,距井架30-40米处,以最大部构件立柱外棱为起始方向,正倒镜测出井架左右侧立柱外棱明显特征点的偏角i用钢尺丈量仪器至井架立柱的水平距离L,则每一特征点的水平偏距Li按下式计算:Li= 矿井联系测量一、采用几何定向方法时,两次独立定向从近井点推算至井下起始边方位角的较差,一井定向不应超过2,两井定向不应超过1;一井定向条件困难时,在满足采矿工程需要的前提下或井田一翼长度不超过700米时,一井定向两次独立定向结果较差应不大于4。当井田一翼长度不超过400米的小矿井,两次较差可放宽至8。二、联系测量前,在定向水平设置一组永久导线点(不少于3个),作为井下控制测量的起始点和起始边。三、各种连接图形的技术要求连接图形有利条件附图延伸连接三角形CD边尽可能大CD20mr2c不超过1.5四、连接点适当靠近垂线可形成有利图形,但不能小于望远镜的明视距离2m。观测工作应井上、下同时进行,在井上照准部位应低于定点板O5m以下,在井下照准部位高于钢丝与重锤连接处O5m以上。五、测角方法及精度要求:仪器级别观测方法测回数测角中误差半测回归零差各测回互差重新对中测回间互差DJ2全圆法37121260DJ6全圆法67303072六、联系测量的两垂线之距,在井上、井下所丈量距离的互差,不得超过2mm。七、连接三角形计算值与观测值之允许差要求:角值角度计算公式检核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观测值允许差2=C2=b2+a2-2abcos井上2mm井下4mm220a=C2=b2+a2-2abcos井上2mm井下4mm八、高程测量:通过平硐或倾角小于5的斜井导入高程,采用井下I级水准测量的方法:倾角超过5的斜井导入高程时,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观测精度与要求按“井下控制测量的有关规定”进行,通过竖井导入标高时,可采用长钢卷尺下垂丈量法进行,但需加温度、尺长改正。并上井下同时用水准仪进行观测,变换仪高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观测结果互差应不大于4mm。九、分段水平巷道的联系测量技术要求:1、一井方向:将长钢尺牢固于井上、井下,两水准仪同时井上井下同时读数观测。变动水准仪视线高,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较差不应超过4mm。2、两井方向:两井之间从20或40级导线进行连测。井上、下两垂线间距之差与导线长之比应不超过1:3000。十.斜井联系测量的导线精度应与井下最高级导线精度相同。 井下测量一、井下控制测量(一)井下用经纬仪导线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可敷设成支导线和闭合导线的形式。应尽量使其附合和闭合,支导线要往返或同向两次(左右角)测量。(二)井下经纬仪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导线等级测角中误差()边长(m)导线延伸长度(Km)允许相对闭合差竖井开拓平硐竖井开拓闭合附合导线支导线101040-1401.51.0O.52.51.0-2.O0.51:60001:50001:40001:30001:40001:35001:30001:2500202030-900.50.7O.31.1O.51:30001:25001:25001:200040402550O.40.20.60.31:15001:10001:10001:800 (三)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导线等级使用仪器仪器中误 差mm边长20米以下边长2030米边长30米以上同一回半测回互差()检验角与最终角之差()一次对中测回互差()两次对中测回(或复测)互差()对中次数每次对中测回数对中次数每次对中测回 数对中次数每次对中测回数10260.61211111220404030602061O2211114040306040615.21111118080注:10级导线遇有20米以下短边和20级导线遇有15米以下短边时,必须保证对中偏差在O4mm以下。(四)导线边长必须往返丈量。丈量结果加入各种改正数后的边长校差:1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1:4000;2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1:2000;4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1:1000。(五)10级导线边长丈量时的几项测定限差要求:1、实测温度误差应小于2;2、中点定线误差应小于5厘米;3、每尺段间高差误差应小于5厘米。(六)10级导线边长应进行温度、尺长、垂曲、倾斜的改正;20级导线的边长加尺长和倾斜改正,往返丈量之较差符合第五条之规定时,取其平均值为丈量结果。(七)经纬仪导线允许角闭合差:导线等级允许角闭合差闭(附)合导线复测支导线102020204040408080(八)内业计算位数的取舍:边长丈量平均值与改正数取至0.1毫米,改正后取至毫米。角度观测平均值、方位角、象限角取至秒。坐标增量取至毫米。(九)井下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测回数测回差()三角高程允许闭合差(mm)相邻两点间往返高差较差(mm)J213030100.3LJ62J6160注:L为导线水平长度,以米为单位;n为测站数(复测支导线为往返测站数之和)。(十)井下I级水准测量,应在每组水准点间往返各一次;级水准附合在I级水准点上时,可只单程观测,支线水准应往返观测。高程允许闭合差应满足:I级15mm,级30mm,n为测站数(十一)仪器和视准高用钢尺量取,读至毫米。I级三角高程观测前后各量一次,两次较差应小于4mm,取其平均值为丈量结果。高差及高程计算取位至毫米。 井下采掘工程测量(一)井下采掘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工程设计和计划进行施工放样,监督其执行情况;定期验收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作量和填绘反映工程现状的平、纵、剖面图。(二)巷道中腰线点(或边线点)每三个(对)为一组,点间距离不应小于1.0米。重要巷道每掘进10-15米标定一次腰线,次要巷道可用铅油划点,中线每30-35米标定一次,给一组点。每掘进l00-150米应施测一次经纬仪导线的高程,检查和调整中腰线位置,同时绘出平面图。(三)曲线巷道的标定可采用“切线法”或“弦线法”,折线段弦长规定如下:主要运输巷道折线弦长3-5米;次要运输巷道折线弦长4-6米;在施工不易掌握的线段,可根据工程需要绘出1:201:100分段大样图,按不同距离图解出两帮支距的宽度注于图上,交施工单位掌握。(四)井下所有的巷道和回采工作面都必须进行碎部测量。(五)采区次要巷道和回采工作面的测量,水平角用一测回观测,倾斜角用正倒镜观测,边长用钢尺丈量,导线和三角高程的相对闭合差均不大于1500。(六)贯通测量精度要求:工程类别中线允许偏差(m)腰线允许偏差(m)开拓0.30.1采准0.40.2回采0.50.3(七)大型贯通测量工程必须作贯通测量设计。(八)巷道方向偏差,以巷道测定的中心线为准,其偏差按以下规定:项目巷道偏差值(m)主要巷道探矿巷道切、采巷道直线巷道0.20.30.4曲线巷道0.20.3巷道断面的高、宽尺寸与设计尺寸不得超出下列标准:主要巷道+0.2米-0.1米探矿、采准巷道+0.2米-0.2米切采巷道+0.25米-0.25米中段水平巷道坡度以设计为准,允许偏差主要运输巷道最大为0.1,一般巷道允许偏差最大为0.2,主要贯通巷道坡度按贯通设计要求。(九)竖井(天井)验收标准方井、圆井实际开凿断面不得小于设计规格,各边不大于0.2米,其垂直偏差(井框)允许O2米。(十)硐室验收标准实际开凿断面与设计断面比较(长、宽、高)正差不得大于0.2米,负差为可修品。特殊硐室工程,按设计允许误差标准执行。对超出标准的开凿部分,不作完成任务的工程量。(十一)采矿量、充填量验收标准采矿量按体积换算成重量,以吨为单位,其相对误差不得超过5;采矿质量标准,按设计采幅的可采边界与实际开采的边界比较,凡是设计采幅(圈定矿房可采边界)外的废石,均不能计入采矿任务,但验收采场时应予以计算,并以此计算矿石贫化率、损失率。凡充填系统有计量装置的,以计量数字为验收数据,如无计量数字的,应以测量验收数据为准。 (十三)工程交、竣工验收标准1、坐标系统各坐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不得超过相应等级的误差范围;2、与井筒连接的各运输平巷和主要硐室的标高,不应超过设计规定:100mm;3、井筒的最终深度不得小于设计规定;4、有提升设备的井筒实际半径允许偏差,以井筒中心垂线为准,不得小于设计规定及大于设计规定50mm;5、巷道起点标高与设计规定相差不得超过:lOOmm,起点与终点之间的坡度总偏差,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坡度的10,局部偏差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坡度的20,且超过部分不得大于全长的20。6、直线段的轨距与设计相差不应小于3mm,也不应大于5mm,轨道中心线与设计相差不得超过50mm(双轨巷道时,以两股轨道的中心线为准)。双轨巷道的两股道的中心距离,不应小于设计规定,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的20mm。7、轨道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规定;其局部允许偏差不应超过0.1。8、水沟深度和宽度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30mm,其上沿(包括盖板)高度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20mm,水沟的坡度必须保证水流畅通,水沟盖板必须平整稳固。9、巷道硐室底板应平整,局部鼓洼深度不得超过设计lOOmm,运输巷道和机电硐室的净宽不得小于设计规定;其他巷道和硐室不得小于设计规定20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lOOmm;巷道净高、腰线上下均不得小于设计规定30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lOOmm。10、不支护的天(溜)井的中心线至任何一帮的距离不得小于设计规定lOO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200mm;支护的天(溜)井不得小于设计规定50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lOOmm。11、各种图纸资料,依据图式和规范进行验收。采矿场的测量采用J6级经纬仪实测。采场连结测量应以上下巷道的导线点为基础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1)通过两个天井的连结定向。(2)通过一个井的连结定向,可采用两根垂线法,两垂线间距不得小于0.5米。(3)通过斜井时,可采用带弯管镜头经纬仪进行导线测量,(4)当无法通过人行天井定向时,可采用漏斗或其它通路进行。 (七)回采工作面的测量,采用溜矿法时,每上采3-5m测量一次,并计算采矿量。采用中深孔溜矿和阶段崩落采矿法,采空区暂时无法实测时,可根据实测的孔位和深度按爆破效果,在图上圈出预计采空范围,计算采矿量。采用充填法时,每上采(或下采)一层测量一次,不得超层,并计算采矿量。(八)按规定要求整理采场测量的各项资料,编制采场测量图册。 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一)为了便于矿山摸索岩石移动规律,掌握矿区地压动态,确定岩石移动角度,研究保护井巷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必须开展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建立岩石移动观测站。(二)根据我公司矿体形态,地表要布置两条观测线,一条在沿走向的主断面上,另一条在倾斜方向上穿过采空区中央布置;如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6Ho+100米(Ho为平均开采深度)时,应布置三条或三条以上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其间距约50米。且距起始与回采线均在0.8Ho以上。(三)确定观测线长度的角值,尽可能采用本公司已求得的各种角值。各移动角的调整值取15。(四)每条观测线两端各设两个控制点,如因条件限制每条观测线不能少于3个点,控制点应设在整个观测段不受影响的稳定区。控制点距极限移动边界30-50米;同一端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0米。每条观测线上的其他观测点应尽可能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偏离连线方向的距离应不超过5厘米。(五)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工作应在所有测点埋完5-7天之后进行,按1:1000比例尺测图,图根控制要求测出观测线的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其余控制点则以该点为基础按5导线的要求进行测量。(六)水准观测须以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测量。(七)观测站的第一次全面观测应进行两次,两次观测的间隔时间不超过5天。两次观测的较差高程应不大于10毫米,偏距应不大于20毫米,边长应不大于4毫米,取两次平均值作为各观测点的起始数据。(八)回采工作开始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的警戒观测,如发现一些测点有明显下沉时(大于50mm),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需进行全面观测。全面观测应包括:1、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的高程;2、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间的距离;3、测量各测点偏离观测线的距离;4、测量地表和建筑物,因移动所造成的裂缝、断裂、塌陷,并绘制草图及拍片。(九)进行全面观测或高程测量时,同一观测线的各测点高程,边长和偏距应尽量在一日内完成。(十)每次全面观测的同时必须收集以下资料:1、回采工作面的位置,采高、采出矿量、空间体积以及矿柱尺寸和位置;2、回采工作面地压活动情况;3、采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十一)岩移观测点间距离的技术要求:平均开采深度(m)中间段测点之间距(m)边界段测点之间距(m)50m以下7550-lOOm106100-200m157200-300m2010300m以上3010-15(十二)各测点的高程,按四等水准要求测定,变更仪器高测量两次,两次高差较差应不大于4毫米。(十三)为获得井下移动的有关资料,在采场的围岩和上部老巷里,布置井下观测站。每个观测站至少设两个控制点,控制点应与导线点联测。井下观测站的点间距离及高程应往返测量,点间距离互差不大于2毫米,同一点高程往返较差或两次仪器高测量的结果,互差不大于3毫米。(十四)岩移观测的内业计算包括:1、观测点的高程;2、观测点的横向位移;3、相邻观测点间的水平距离及在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4、观测点的各种变形值。(十五)岩移观测应绘制的图纸:1、观测站地区井上下对照图,反映观测站的布置,地表裂缝,坍塌位置及地下采矿现状,比例尺1:500-1:2000;2、沿观测线的地质剖面图,包括矿体界线、覆盖岩层和主要地质构造,移动前的实测地形及下沉曲线,比例尺1:5001:2000;3、各种移动和变形曲线;4、垂直下沉等值线图;5、井下裂缝调查图及照片。曲线名称竖直比例尺下沉1:10 1:20倾斜2:1 5:1 10:1曲率100:1 50:1 10:1水平移动1:5 1:10 1:20水平变形2:1 5:1 10:1(十六)各种移动曲线图的竖直比例尺:(十七)表土移动角,可用类比法或通过对表土层的观测而定。移动角,应根据最后一次全面观测结果来确定,在变形曲线图上找出各种临界变形点,以最后一个临界变形点按角交到基岩面上,再由此交点与采空区边界矿体底板连线的倾角。极限移动角,一般用最后一次观测成果;垂直下沉为14毫米之点与外界相邻观测点的中间点,按上款的连接法来确定。裂缝角根据移动区最外围之裂缝与采空区边界矿体底板点连线的倾角确定。最大下沉角是根据最后一次观测结果,在倾斜剖面上,从前方下沉点与采空区中点连线的倾角。(十八)作为民用建筑物危险区边界的各点其坡度、坡度差和相对伸缩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规定:相邻两点的坡度:4毫米米坡度差:2毫米米相对伸缩变形值:1毫米米(十九)岩石移动观测工作总结的内容:1、观测工作的目的与任务、观测时间和地点、地质采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计划建议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指导
- 2025年经济法概论考题设置试题及答案
-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1-8单元单元知识小结
- 职涯规划2025年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初级教练员练习卷含答案(一)
- 药学前沿资讯试题及答案2025
- 新疆阿克苏市农一师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 自考行政管理专业课试题及答案更新
- 2024年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招聘事业编制教师笔试真题
- 2025-2030年中国电加热蓄热系统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国家电网招聘(其他工学类)考试题库
- 房地产市场报告 -2025年第一季度大连写字楼和零售物业市场报告
- 2025年山西省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农村三资管理课件
-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A级-附表四
- 敏捷跨文化团队协作-全面剖析
- 2025年3月29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A类《职测》真题及答案
- 战场救护科目考试题及答案
- 光伏产业概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