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篇狗13观后感合集狗十三讲的是成长,到底什么算是成长,不成熟也许只是我没有活成你想要的模样?13岁的女孩李玩青春叛逆,母亲不在父亲另组家庭,李玩跟随爷爷奶奶长大,一天父亲送给李玩一只小狗,酷爱数理化的李玩给狗取名“爱因斯坦”,逐渐李玩把狗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与狗之间产生了相依为命的情感,爷爷在一次买菜的时候把狗给丢了,于是矛盾在这个家庭里爆发!狗在电影中是一引子,故事的主角无疑是这个处在青春期的女孩,电影第一个画面就明白的交代女孩的年龄段,紧固的牙齿矫正器就是最明显的符号,这时的李玩个性鲜明,叛逆乖张,对自己的喜好有明显的表现,上学也是理科出色,文科一般!对父亲看的出李玩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渴望着父爱另一面和父亲也是若近若离,这种隐藏的情绪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以至于后面一系列的事情感觉也是一触即发,是合理的安排。有人说最好的情感是陪伴,可以想想这样一个缺少父爱母爱的家庭里李玩是孤单的,至少在心里上是孤单,所以当爱因斯坦形影不离跟着李玩,同吃同睡时,李玩终于有了自己精神的寄托,丢狗是一个戏剧的设定,转折了故事的走向,代替爱因斯坦的狗终究不是爱因斯坦,情感是不可替代的。这里导演似乎也是在说亲情也是不可替代的!李玩的叛逆或着说父亲眼中的不成熟这一刻彻底的爆发,因为李玩不理解成人的世界为什么情感可以轻易的被代替,自己的感受不能被理解!一顿家暴后李玩似乎“成熟”了,这时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成人世界。李玩的父亲因为她喝酒暴揍了她,而在餐桌上又鼓励她和领导喝酒,明明是父亲给李玩买的狗,最后却要亲手送走它。弟弟打了奶奶却没有受到惩罚。李玩这时只能试着去理解眼前的这个世界,她不再抗争,而是尽量接受。最终李玩看到了走失的爱因斯坦,这时的李玩显得“成熟”,心如止水,平静如初!成长是什么,怎么才算真正的成熟,是我们个性里被世俗磨去的棱角。还是变得世故而实际,咽下本不属于自己委屈。又或是如爱因斯坦般有口莫辨,又或还是我变成了你们希望的那个模样!人生也许没有答案,有的只有像李玩的弟弟一样在冰场上跌倒爬起,而且还只能靠自己!狗13观后感狗十三这部电影讲的是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为“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在狗十三这部电影里我一共哭了两次,一次是因为第一只小狗“爱因斯坦”走丢后,李玩喝酒,奶奶找她却走丢,被父亲打的那一次,一次是因为第二只小狗“爱因斯坦”咬了弟弟,李玩哭着喊爸爸不要把狗送到狗肉店的那一次。两次都是因为狗,给我的感触却是真的很大。第一次,李玩从不喜欢到接受再到失去,这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父母离异,她从小就缺少陪伴和关爱,是“爱因斯坦”给了她父母没有给到的东西,所以这只狗的意义重大,她为此推了爷爷、酒吧喝酒、让奶奶找寻未果却迷路,站在李玩的角度来讲,我是可以理解她的做法的,但站在父亲的角度来讲就是孩子都这么大了还不懂事,还让家里人操心,她的对法就是不对的,于是他生气了,打了她骂了她,但最后却以一句“我是爱你的,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来结束这一场闹剧。在这里,我更多的是心疼李玩,一个13岁的孩子当时的心里应该是多么的无助,我想我要是她,可能会记恨我的父亲。虽然说孩子与父亲的立场不同,孩子和父亲都有错,但是一个是伤害了别人最后伤及自己,一个是伤害了别人最后用“爱”来表示自己的歉意,我想受伤最多的还是孩子。这也是当下中国存在的教育问题,“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让长辈直接把自己摆到了一个绝对正义的地位,你必须听他们的话,否则就是不听话,甚至是不孝顺,至于你心里的真实想法,则用“小孩子嘛能懂什么”来一笔带过。我心疼李玩,或许是有着不被理解的同样的遭遇,或许是她还那么小就遭受失去的痛苦,也或许是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残酷。第二次,狗是“爱因斯坦”的代替品,同样是从抗拒到接受,最后的结局同样也是那么惨淡。李玩的弟弟在我看来是有些顽皮的,他用棍子打狗,以致于后来被狗咬了,这应该是他的错,哪怕他还小,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小就可以为所欲为。李玩回家后看到的是哭闹着的弟弟,以及生气的后妈,他们想要把狗狗送到狗肉店杀掉,这对于李玩来讲又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她哭着对爸爸说“爸爸,求求你不要把爱因斯坦送到狗肉店,送到别的地方也好,不要送到狗肉店”,得到的却是父亲无言的行为。后来李玩到各个狗肉店找狗的场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这是第二次得到又失去了,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打击,表面上的强装镇定也掩盖不了心碎的事实。或许这两个场景在很多人看来只是电影里一个微不足道的片段,但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一样,我们都渴望着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却因为“忙”而选择用另外的东西来代替,陪伴应该是孩童生活少不了的东西,但是我们或多或少都失去了,我们的青春也就这么过去了。曹国平导演如此讲述他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那条伪善的道路,注定是孩子必须经历的,懂事了,长大了,成为家长在外的谈资,也就这样了。狗十三可能会解读为“像狗一样的十三岁”,有的时候或许还不如狗过得好,但是我们应该也知道,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着坎坷荆棘,像最后弟弟溜冰那样,只有在一步一步的跌倒下站起来,我们就是成功的。不同的人看狗十三都有着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心疼女主的童年,有些人与父亲感同身受,有些人或许面无表情,有些人或许痛哭流涕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每个人的想法也不同,但狗十三给我们无疑提出了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是赚更多的钱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在她需要陪伴的时间里给予她一定的关爱?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当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才能理解其中的辛酸苦涩吧。狗13观后感这段时间在微博上媒体,明星们都在宣传这部曹保平导演的狗13,我知道这部影片评分很高,但看完简介,并没有第一时间吸引我去电影院观看。觉得不看也不会遗憾的那种感觉。今天下午没课,看了电影院场次,人不多,于是决定抱着对大众审美的角度去看了这部影片。看完后,果真,不看真的会留遗憾。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心想,我讨厌这样丝毫不了解“我“,从不来不了解”我“,打”我“的父亲;我讨厌这样虚情假意,将爱因斯坦”以假换真的阿姨;我讨厌在谎言被拆穿时帮着”我“懂事的的堂姐”,我讨厌.原来,我发现将我自己置身在少女李玩这个角色中的时候,我和她一样,因为我和她在青春期的经历,或者是说成长的心境太相似了。以至于我在电影院嚎啕大哭。我也曾一样一个人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和父母冷战,和父亲发生激烈冲突,在酒桌上当着一群陌生的大人让我站起来敬酒。我和她一样,很相似的成长经历带来的是一样的结果。学着接纳,让大人们欣慰地认为你懂事,长大了的接纳。我开始学着接纳我的家庭环境,每次他们问我好不好时候,我都斩钉截铁地说好,我害怕我眼里有过一丝的犹豫会让他们心中产生愧疚感,因为,这种所谓的愧疚感在现有的条件上他们也无能为力,然而我知道他们是很爱我的,所以我不能去用我的某些私念而伤害他们,所以我学着隐藏。我开始尝试接纳我父母是一个爱夸下海口,却又总是做不到的人。他们总是会因为生活和工作上的事耽搁,倘若我毫不在意地去提醒他们的承诺时,他们的说辞会让我觉得我好像是不懂事,好像是无理取闹,而他们自己却早忘了自己所做过的保证。可是,站在如今十八岁的我的角度,我真的想这样吗?还是,我能怎么样呢?看完电影,说实话我没有别人看完后一样的抑郁感.我在倒数第二个片段,李玩问车上问她父亲是怎么和她母亲开始的时候,父亲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紧紧握住李玩的双手嚎啕大哭,我觉得至少此刻的父女关系是和解的,是敞开心扉的,可是这样的“代价”是李玩长大了,不在以自己的小世界出发,也能够理解体谅父亲的不容易。这样的“代价”是好的吗?如果说是我,通过以我长大的方式可以让我身边的人不再因为我而疙瘩,不开心,我当然是愿意的。所以我看的时候是很坦然的一种心境。所谓中国式亲子关系也如同一辙,双方在矛盾中建立起对彼此的感情。父母会慢慢了解子女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关心和爱,而子女也会越长大越会懂得感恩。放下少年玛丽苏执着的我执,和父母真正的和解,或许才是卸下外表装作冷漠无情的大人的方法。高晓松曾给她女儿写下过这样一句话: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我很喜欢这句话,但愿我的人生也能如此。狗13观后感本来,青春就该像花儿一样美丽,但是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花样少女,却惨遭生活的毒手。这是一部勾起我童年回忆的电影狗十三,电影主人公李玩是一名初中生,父母离异,在爷爷奶奶家生活,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年轻的后妈,他们又生了一个男孩,但是,却一直瞒着李玩。后来,一直陪伴她的小狗“爱因斯坦”意外丢失,李玩像疯了一样去找,可惜没有找到,后妈出主意随便找了一条代替“爱因斯坦”,李玩觉得这是在欺骗,大吵大闹,结果被爸爸狠狠打了一顿,说她不懂事,李玩委屈,痛苦,无助,甚至开始喝酒,她常常哭,她唯一能爱的只有小狗,可是后妈却容不下小狗,最痛的就是将小狗送到狗肉馆那一刻,李玩突然明白了,自己太弱小,什么都改变不了,在她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却得不到半点,最后她变得冷漠,麻木,什么都无所谓。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而不是被虐待。其中有一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李父质问女儿“你为什么不回家?!”随手抓起她的手向门上撞去,李玩手里的酒瓶瞬间碎了,献血顺着手掌流下来,不仅如此,爸爸还像失去理智一样将李玩摁住,打她耳光,逼她向爷爷奶奶道歉,事后又让女儿坐在自己的腿上,虚情假意承认错误。看到这里我的心有一种被揪住的痛,为什么?为什么父母不能好好教育孩子,适当地沟通,而是用武力压迫孩子,中国式的教育存在太多问题,青春期的少年少女需要更多的理解和爱,而不是暴力相向。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太多的地方触碰我的内心深处,回忆起童年,回到我的叛逆期,妈妈对我的管教让我痛苦过,那是多么难以言喻的遭遇,令人窒息的压迫,不堪回首的岁月啊。我飞跑到自己的屋子,躲开她的追赶,不想被抓到,不想挨打,我一个人靠在门后,坐在冰凉的地上,眼泪一滴接着一滴,我盼着能快快长大,快点进入大人的世界,无拘无束,离开我妈,离开这个家,甚至有一次自己一气之下跑到高速公路上,想要被车撞死。但是,后来又默默地走回家。或许就是因为我的妈妈从来没有溺爱过我,所以,我坚强,独立,还始终保持善良。离开家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依然可以好好地活着,过去的很多事,痛苦的回忆渐渐变得模糊,也不愿意再去想,也不想待在父母身边,我觉得我自己可以过得很好。如果不是看到狗十三这部直抵人心的好电影,我不知道在中国的家庭里存在这样普遍的问题,不光是写实当下国人家庭生活的缩影,更能够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弦,直面国人青春之痛和成长之殇。狗13观后感当孤独成为常态,当沉默成为主旋律,当持剑与全世界决裂这样的李玩,究竟是太任性还是被逼无奈?当在责骂声中低头认错,当在巴掌下学会顺从,当所有的棱角都被磨平这样的李玩,究竟是渐渐懂事还是被残酷驯化?一部狗十三,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不可否认,李玩是叛逆的。她推倒年迈的爷爷,害爷爷摔伤了腿;她深夜在外面喝酒,醉醺醺地回家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都有些自我,可与同龄人相比,李玩明显过于极端。然而这一切都是她的错吗?细细想想,并不尽然。把李玩比作一只“刺猬”再合适不过了。刺猬浑身长满尖利的长刺,貌似凶恶的杀手。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刺猬仅把自己的刺当做“盾”,而不是“矛”。当遭到强敌袭击时,它会立即将身子蜷曲成一团,变成一个碰不得吃不下的“刺球”。表面上看,李玩就像一只刺猬,她把浑身的刺朝外竖起,充满着攻击性。可是这一切不过是虚张声势,真正的李玩,把小小的身躯隐藏在刺下,不安地瑟缩着,孤苦无依。爷爷重男轻女,奶奶思想保守,诚然,他们关心李玩,但是这种“关心”仅仅限于让李玩吃饱穿暖的层面。思想观念的差异成为交流的鸿沟,他们不懂李玩的内心世界。父亲再婚,继母生的儿子成为被家人呵护的“掌上明珠”,李玩被边缘化,截然不同的待遇让她丧失了归属感。爸爸的应酬上,李玩被迫成了交际的工具,甚至被逼“敬酒”来讨取叔叔伯伯们的欢心。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和理解,李玩苦恼无助,而小狗“爱因斯坦”的出现给李玩单调灰暗的世界带来一缕光。只有在它面前,李玩可以卸下所有的防备,毫无顾忌地展示出最本真的样子。两相对比,令人感到无限悲哀。狗十三取材于现实、扎根于生活,直面青春的阵痛,自从上映以来,就好评如潮。其实在我们身边,确确实实存在着许多和李玩有着相似处境的孩子。原本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然而却被无情地剥夺了话语权和选择权。他们激烈地反抗终究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只能选择沉默。前段时间做家教时遇到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子,让我惊讶的是他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的灵动,完全就是一副死气沉沉,看尽人世沧桑的样子。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于是不顾孩子的意愿,擅自安排他的生活。这仅仅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啊!生活里没有朋友、没有动漫、没有游戏,有的只是书山题海。而他的反抗方式只有沉默,这是多么让人心痛啊!或许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何必急于求成地把他们放进“好孩子”模子里?何必逼迫他们成为所谓的“乖孩子”?将话语权和选择权还给孩子吧,让他们在青春的岁月里发出最嘹亮的声音!狗13观后感“我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就明白了。”相信这是很多人童年都听过的一句话。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孩子很多都是被“打大”的。好一点的,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特长多就一切万岁;残酷一些的,孩子犯错时,必然要上演“男女混合双打”。看完狗十三,我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无论多么努力、多么听话,但总是与他们期盼的模样有差距。除了懂事,我好像别无选择。父亲总是容易激动,有一次他喝多了,打我打得莫名其妙。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 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 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起初,我不理解李玩的小狗被爷爷带丢之后所表现出的极端反应,我也觉得是她不懂事。但其实站在李玩的立场上想,在一个爷孙两代存在代沟的家庭里,被父亲带来的小狗显然是李玩最依靠也最能与之对话的伙伴。李玩吃饭的时候会自己端着饭去看电视,深夜吃了晚饭会一个人去煮面,她与奶奶爷爷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更何况她是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小狗在李玩心中的地位和此时此刻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地位一样,是被呵护,被疼爱的对象。而小狗丢失以后,由于继母与父亲所生的男孩进入家庭,李玩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替代品,她不再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唯一,最好的证明就是爷爷的态度,他明知这条送来的狗只是个替代品,却一改对李玩呵护有加的态度而大声斥责,让李玩接受这个替代品。李玩在家中地位的滑落使她更加意识到成长中所经受的苦痛你无权自由表达你的意见,只能被动去接受来自长辈权威的一切训示。孩子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受到父母重视,只有顺从父母权威的孩子才会是个好孩子,就像影片开头的一幕,父亲督促偏理科的李玩努力学外语,还有李玩物理竞赛拿奖等等只有符合与顺从这些父辈们对你的评价标准才能使你成为你自己,这才是你该有的成长。但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我也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知道父母赚钱辛苦,知道要考出好成绩爸妈才会开心。我五岁开始学习书法绘画,有天收拾书柜的时候看到了满满一层的奖状、奖牌和小时候写的作品。不得不说,我妈在我小的时候确实下了不少血本。妈妈说,她小时候很有绘画天赋,就是因为自己是女孩,姥姥没有供她学习,成为了她一生的缺憾,所以她决定把我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我从幼儿园开始就没了童年,当别的小朋友登高爬低在外面开心玩耍的时候,五岁的我就要踩着二尺高的小板凳,握着比手指头粗的笔杆一遍一遍的练习看不懂的行草,有时候写的不好就会挨打,被骂是“榆木脑袋”,没用的人;还要按着钢丝做的琵琶弦,一放学就回家练习,练习手指头磨到起茧子和血泡;为了提高成绩,妈妈用各种补课班填满我的假期,周六日八节课已经成为了惯有的生活节奏.因为妈妈说,先苦后甜,长大我就会感谢她的。我们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 我们“提高了”情商,“学会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我确实很感谢我的妈妈,即使是被她打着长大,即使是被逼着学习了才女的功课,即使我现在还是一事无成.但我感谢她的付出,和她带给我所谓的成长。因为生在中国,就要接受中国式的教育。但既然我们深受其毒害,为什么不能想办法改变呢?狗13观后感这个片子看似简单,实则深刻,过去我们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教育孩子,对待孩子,却从来没有注意他们的感受,从来没有尊重他们的情感。本片完全从一个十三岁孩子的角度观察世界,实则是在向成人呐喊。从成人角度看,她长大了,懂事了,实际是渐渐变得畏缩、妥协和虚伪,失去自我。以父权至上,是大多数中国原生家庭无法直面的软肋。 年少时受到的简单粗暴、不被尊重、精神压抑,不堪回首的成长过程不知在多少人心头萦绕。当你向别人伸手,却发现无人能帮你,成长中的困惑和孤寂、无助如影随形,所谓成长,不过是一个由真诚向虚伪蜕变的过程,那些隐秘的委屈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理解。李玩的奶奶说“人住的地方怎么能住畜生”,其实狗还是狗,人却非人也。所谓的懂事,就是内心向成人世界妥协的开始。第一只宠物狗“爱因斯坦”被爷爷不小心弄丢了,继母用假的“爱因斯坦”哄骗弥补李玩的心灵伤害,以假惺惺的态度表现出虚伪的爱,当假的“爱因斯坦”与继母的儿子发生冲突时,刹那间原形毕露,第二只宠物狗“爱因斯坦”被遗弃了。父亲一次次的失信,一次次用金钱弥补自己虚伪的灵魂,用暴力掩盖自己的无能。最后一只”爱因斯坦”李玩,“长大成人”了,她隐藏自我,放弃自尊,选择遗忘过往,成功被驯化为一只“宠物”。在这个狗十三世界里,狗有时比人温暖、真诚,人有时却比狗卑微、低贱。当第一只狗丢失的时候,李玩四处拼命找,四处张贴寻狗启示,这时的她还是在试图改变现实;当第二只狗被遗弃,李玩追着父亲远去的车大哭时,已然是无力的抗争;当李玩遇到自己丢失的狗没有相认,选择离开时,已经选择压抑内心美好的希求;当李玩在一次家庭聚餐时,爸爸给她夹了一块狗肉,李玩说了声“谢谢”,慢慢吃下时,是“长大了”,是完全妥协于成人世界了。李玩一定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只存在于疯子的妄想世界里。一只狗和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最后注定在这个伪善的世界里成长为一个“成人”了。狗13观后感一家之言,严谨抄袭,转载!一、片名狗十三片名就简练生动的将两个主人公摆在观众面前:狗,和十三岁的女孩。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初读“狗十三”这几个字,那种放浪不羁和愤世嫉俗的意味便在唇齿间氤氲不散,颇有些骂脏字的意思。为什么有这个意思呢?因为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片名的英文翻译为“Einstein and Einstein”,如果直译成“Dog andThirteen”,那么片名里那股狠劲儿便藏而不露了。于是干脆译成“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表面看起来是前后两条来到李玩儿家的宠物狗,实则也暗喻李玩如狗一样任人冷落、玩弄、抛弃的命运。面对一个单亲家庭的青春期少女最叛逆懵懂、孤独痛苦的成长蜕变,在她没有能力洞察社会那些明里暗里的道理、也不愿向世俗之道和成人世界妥协的时刻,是爱因斯坦带给她亲人般的温暖和陪伴,而她身边所谓的亲人只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将她打造成一个合适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形状。不可否认,那是爱,只不过爱得太迫切,太急于求成,毫无顾忌的将少女珍贵的自尊和细密的心思践踏和辜负。二:符号1、牛奶影片开场不久就出现李玩上学前,奶奶强迫她喝牛奶的情节。李玩搪塞不过,匆忙喝几口便吐出来,小爱因斯坦赶紧上前舔干净地上的牛奶,继而李玩将一碗牛奶都喂给爱因斯坦。这是在影片的开端部分,看似着重塑造李玩与爱因斯坦日益增进的感情,实则暗示奶奶并不关注李玩的生活习惯。影片开头便交代过李玩同父异母弟弟的降生,也特意告诉观众,“李玩”这名字是“随便起的”,而弟弟的名字“昭昭”不能随便。第二次出现牛奶,是在李玩和爸爸的饭局上。爸爸答应她去天文馆作为考试优秀的奖励,但却因为“提前约好”的饭局而与女儿爽约。爸爸带着女儿出席酒场,在被询问“有事儿啊”时,爸爸冲口而出的那几句话无疑深刻的刺伤了李玩。“跟您吃饭就是这辈子最大的事儿”,“人的事儿还没搞明白呢还去管天上”,这在成人看起来曲意逢迎的客套话在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心中一定被误解为父亲对她和她理想的轻蔑和不屑。而这是,父亲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话对女儿的刺激,而是让女儿给主人敬酒,酒杯中是李玩从小喝了就吐的牛奶。此情此景,牛奶的出现无声的将一个忽略女儿成长的父亲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他或许能够给女儿买狗、买旱冰鞋,或许能够坐在女儿对面谈人生谈理想,但在女儿十三年的成长岁月中,他是缺席的。第三次出现牛奶,是在第二个爱因斯坦被送走后,李玩遍寻不着,便找到姐姐的男朋友,也是后来喜欢上她的男孩子胡吃海喝。男孩递给李玩一杯牛奶,她愣了一下,继而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下一个镜头便是李玩在卫生间呕吐,男孩子站在身后关切的拍着她的背。当然,刚与李玩相识不久的男孩肯定不知道她不喝牛奶的习惯,他只是把他认为的关爱强加给他,而这并不是李玩需要的。就像接下来男孩慢慢靠近李玩的嘴唇但被拒绝,他因为李玩“需要安慰”,其实李玩只是需要了解,需要陪伴。最后一次牛奶的出现是在片尾。当属于李玩的这段风波过去,生活看似回归平静之时,镜头转向李玩的弟弟昭昭,开始记录他溜冰的训练。而训练的开始就是一人必须喝一杯牛奶。巧的是,昭昭也不能喝牛奶。接下来便是一组昭昭溜冰训练的记录。他不断的摔倒,不断的重复自己不想再练,可教练依旧执着的强迫他站起来。这时给在旁边旁观的李玩一个反打,让人不难想起在影片开始,李玩与父亲关于报物理还是英语补习班的争执。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我们就是这样被父辈的思想绑架着长大,总有那么一段孤独的岁月,没有人能够听懂我们内心的声音。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爸爸为了讨好李玩而送给她的礼物。起初李玩是排斥它的,但是少女柔弱细密的心思很容易就被如此弱小可爱的生命打动,并迅速与它形成了友好关系。当爱因斯坦走失后,一直被压抑的李玩突然失控,开始与全家人都处于对立关系。豆瓣网友说,她从李玩身上,“看到的正是那个年纪,除了宠物,宇宙,幼稚的原则,一无所有的弱小自己。”对于一个13岁的少女来说,丢失一条宠物狗,一个陪伴自己的生命,是天大的事情。 由于李玩不顾一切的找爱因斯坦,爷爷受伤,奶奶差点走失,家人买了另一只“爱因斯坦”来哄骗她也丝毫不起作用。于是爸爸发作,上演了我认为这部影片最精彩的一场戏,也是片子的高潮。爸爸面目狰狞的摁碎李玩手里的酒瓶,嘴上的训斥怒骂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没有一丝一毫留情。李玩始终捏着手上的伤口,几次想逃脱却被爸爸更凶狠的遏制住,直到李玩向爷爷奶奶道歉,并承诺“不闹了”,爸爸才放过她。待李玩冷静下来,爸爸又让她坐在她的腿上,向她道歉,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