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扶持科研攻关项目(项目编号:GYC09-11)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验收材料完成单位: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周 海项目实施期:2009年-2013年项目验收时间:2013年8月二O一三年七月93稷丰种业黄芪良种选育基地“黄芪高产优质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基地材 料 目 录一、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工作总结报告1(一)黄芪新品种 (系)引进选育项目实施2010年总结12(二)黄芪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实施2011年度总结15(三)黄芪新品种 (系)引进选育项目2012年工作总结20(四)黄芪新品系JX08-5-1选育相关照片22二、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技术总结报告24(一)黄芪新品系JX08-5-1选育技术报告34(二)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系JX08-5-1栽培技术规程46(三)黄芪优质种苗高效繁育技术总结报告51(四)黄芪种子优化繁殖技术总结报告55附件1 区域试验产量结果60附件2 品质检测报告62附件3 抗病性鉴定65附件4 科技查新报告66三、待发论文68(一)高产优质黄芪新品系JX08-5-1选育报告68(二)蒙古黄芪变异类型的表现性状比较研究77(三)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系JX08-5-1育苗和成药栽培技术83一、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工作总结报告(一)项目来源“优质黄芪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是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扶持科研攻关项目,2009年由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申请和投标,经甘肃省农牧厅招标批准立项,并给予连续四年的经费支持,由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主持,甘肃农业大学协作完成。项目计划起止年限为2009.12013.12。(二)目的意义黄芪是我国著名的重要常用中药材之一,历史上黄芪的产区,由四川向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直至东北黑龙江逐渐迁移的变化。以上各省至今仍为膜荚黄芪野生资源分布地。蒙古黄芪是膜荚黄芪的变种,野生资源在中蒙边境较多。山西栽种最早,据说有300500年历史。栽培黄芪除了山西主产区之外,河北、内蒙、陕西、山东以及东北各省,或多或少都有种植。20世纪50年代前,黄芪年产销量约100多万kg。当时山西有家栽品,产量较小。药用主要货源依靠野生。由于长期连年采挖,野生资源逐年减少。50年代平均年产量在150万kg左右, 60年代初黄芪供应十分紧缺。各地为了解决供应问题,因地制宜开发同科同属其它种的黄芪供药用,少数地区甚至以棉花根代替黄芪。60年代中、后期,国家鼓励采挖和种植黄芪,实行粮食、布票奖售收购,生产明显好转。70年代初,全国广泛推广种植黄芪,年产量由60年代200万kg年年上升。1978年达到1115万kg,当年销售770万kg。购销均创历史纪录。黄芪发展过快,经过调整、控制,80年代初,年产量下降为600万kg700万kg。从70年代中期黄芪满足供应后,年销量基本稳定在600万kg700万kg。1984年产量再次达到1130万kg新高峰。产量过大,销势疲软,使黄芪产销同步下滑。90年代后,年销量很不稳定,低时400万kg500万kg,高时达1000万kg。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黄芪的产量跟着市场价格升降,时高时低,多余与紧缺并存。20世纪90年代后,甘肃定西大量种植蒙古黄芪,现在产量已为全国第一。黄芪作为保健品,近10年里己广泛被人们重视,销量急剧上升。21世纪初,年销量已超过1000万kg,还在继续上升。特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栽培技术,产于陇西、渭源、岷县和漳县等地的黄芪因质量好,药用价值高,商品性状好,具有道地性而闻名遐迩,被誉为“陇芪”。 2001年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甘肃黄芪的栽培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份额的50%左右,以陇西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定西、通渭、岷县、漳县等地已有大面积的种植,黄芪业已成为甘肃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振兴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广大农民种植黄芪的积极性。2007年定西地区黄芪面积已达24.4万亩,总产量4.2万吨以上,产量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70%和40%,这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黄芪的品质问题日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国内外医学和医药界对中药材的内在质量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已颁布实施,同时国际上已建立有40余家植物药研究机构,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已成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选择中药材优良品种是“GAP”的核心问题。如能实现黄芪品种的优质化,并加以开发,则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本省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陇西黄芪栽培中普遍采用的品种为黄芪属多种类型的混合体,田间表现良莠混杂,产量和内在质量各异,难于管理,严重制约着当地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历史上黄芪药材市场供给主要依赖野生采集,没有选种和品种培育的历史积淀,黄芪良种的选育是本世纪才开始的,因此良种缺乏。二、长期种植难免产生遗传变异。在大田生产中已经找到了不同于蒙古黄芪,具明显表型特征的:紫茎型、绿茎型、紫绿茎型、紫花型、淡黄色花型、白花型、花冠先端发红类型、大叶型、小叶型、直立型、匍匐型、白果皮型、花果皮型、茎秆密被茸毛和光滑型等15种类型。且产量和内在质量各异。三、陇西黄芪品种主要有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其中蒙古黄芪为主栽品种,产量高,品质优,优于膜荚黄芪,因此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种子价格也相差很多(约10倍左右),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将膜荚黄芪种子掺入蒙古黄芪种子出售,造成黄芪种子的混杂和退化;四、优质黄芪种子供不应求,每年优质黄芪种子需5万kg左右,而近几年全县产种远不足该需求量。上述原因导致主栽品种退化,从而降低了品种的抗逆性,病虫害发生严重。特别是黄芪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在60%以上。主产区黄芪产量局部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所种黄芪不但产量低,而且病斑严重,影响黄芪的商品品质和内在质量,其特等和一等商品出成率随之下滑,影响药农的收入和经济效益。针对上述问题,加强黄芪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出适合当地生长、生产的优质、抗病和丰产的黄芪品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三)研究内容与验收考核指标1 研究内容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采用引种和选种相结合的方法,引进和选育出高产优质,质量达到或超过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标准的黄芪新品种(系)1个。(2)同步研究和推广新品种优质种子、种苗快繁技术和配套的栽培技术。2 验收考核指标在项目实施期间,育成优质黄芪新品种(系)1个。新品种(系)单产干重达280kg以上,较对照增产10%以上,内在质量达到或超过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标准。即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分别在5.0%和1.0%以下,水溶性浸出物和黄芪甲苷分别达到17.0%、0.04%以上。2011年建立新品系示范田2亩以上。2012年建立新品系示范田10亩以上。2013年建立新品系育苗示范田10亩。大田药材生产示范田20亩以上。新品系育苗和药材生产示范田共30亩以上。(四)项目完成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项目启动以来,在甘肃省农牧厅正确指导和大力经费的支持下,在定西市和陇西科技局业务主管部门的热情关怀和帮助下,由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主持,甘肃农业大学协作,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辛勤工作,紧紧围绕课题的任务目标有序展开工作。异地引种,学习交流,试验、示范,大田试验结合室内分析、化验测试,先后共展开了30多项次的试验研究。经过立项前后8年的努力工作,采用株系选育法,从蒙古黄芪变异群体中,成功选育出了适于中国黄芪主产区西北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根腐病和耐旱的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的黄芪新品系JX08-5-1。经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小面积示范和推广,同步展开优质良种和种苗繁育等技术研究,现已基本圆满完成了项目原定的任务目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 育成了黄芪新品系1个,储备品系2个选育的新品系代号JX08-5-1。其主要特点是:(1)主根粗长产量高,两年生根长50120cm。最大直径20.5mm,平均单根干重21.51g,亩产鲜黄芪601.3kg,较对照蒙古黄芪506.1kg/亩增产18.8%,最高产量可达740kg/亩,增产显著。(2)黄芪甲苷含量0.174%,是药典规定标准的4.35倍;特、一级商品出成率高,分别为23.8%和27.1%,较对照分别提高2.1和3.8个百分点。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优良的商品品质。(3)抗病性强,根腐病病鉴发病率2.2%,病情指数0.81。(4)植株较矮, 一年生株高2535cm,二年生株高56.0cm;叶小,叶数多,叶色深绿被白色蜡质状物,外观白绿色或浅绿色。花序和有效荚果数少,全果皮乳白色。是适合西北地区种植的耐旱黄芪优良品系。目前已完成品系鉴定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多点区域试验和小面积生产试验与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计划2013年年底进行品种认定,预定名西芪1号。准备进行较大面积的推广工作。 两个储备品系代号分别是JY06-8-1和JX08-5-3,其产量和抗病性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当地黄芪品种,有望进一步通过筛选和提纯后认定和推广,其品质暂未做测定。2 引进黄芪品种6个,初建种植资源圃稷丰种业公司早在2006年就开始从山西、内蒙等地引进了2个黄芪品种,项目启动后2010年又从内蒙、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引进黄芪品种4个,自引进后每年都在本公司“中草苑”中种植、观测和筛选。现已初步建成了小规模的黄芪种质资源圃,这为今后黄芪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筛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研制了黄芪新品系优质种苗繁育技术针对黄芪种子硬实现象严重,种苗繁育土壤板结,双子叶出苗困难,出苗率低,保苗难,生产成本高等一系列黄芪种苗繁育中的现实问题,课题组广泛开展调研,多项次开展试验研究,现已创新性成功研发了:撒土盖种播种技术,克服了土壤板结,极大的提高了田间出苗率。经调查,该技术出苗率平均提高了35.852.3%。材料和用工减少600元/亩。该项技术深受药农好评并得到推广应用。综合机械擦破种皮破除种子硬实、撒土盖种播种、土壤消毒、水肥管理、病虫草害等多项核心技术集成的黄芪优质高效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准备进行专利申请)。4 研制了黄芪新品系成药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配套新品系JX08-5-1的成药栽培技术规程。5 研制了高产优质良种繁育技术黄芪单株结籽较少,繁殖率低,单产不足100kg/亩,种子硬实率高是生产中的两大棘手难题。经多年试验探索,现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繁种田单产可达110kg130kg,较普通繁种田单产提高1833%。采用花后打顶,鼓粒期小水勤灌和根外追肥等措施,种子硬实率下降了3.5%11.3%。6 高质量超额完成了新品系种苗繁育及高产示范田2011年建立新品系示范田5亩(任务指标2亩)。2012年建立新品系示范田20亩(任务指标10亩)。2013年建立新品系育苗示范田13亩。大田药材生产示范田25亩(任务指标育苗和药材生产示范田共30亩以上)。7发表论文(1)“高产优质黄芪新品系JX08-5-1选育报告”(待发表)(2)“蒙古黄芪变异类型的表现性状比较研究”(待发表)(3)“高产优质黄芪新品系JX08-5-1育苗技术”(待发表)(五)项目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1 社会效益黄芪,是重要的常用中药材之一,具有医疗和保健的双重作用。陇西特定的自然资源优势,使得黄芪质量上乘,药用价值高,商品性状好,具有道地性而闻名遐迩。然而,目前陇西黄芪多种类型的混和体栽培,严重制约着当地黄芪的产量和品质。该项目的研究,大大促进了陇西黄芪的发展进程,有利于解决黄芪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的问题,提高陇西黄芪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振兴区域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2 经济效益陇西黄芪栽培中普遍采用的品种为黄芪属多种类型的混和体,田间表现良莠混杂,难于管理,严重制约着当地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通过黄芪品种的优质化,并加以开发,则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本省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根据2011年和2012年两年多点次区域试验平均单产鲜黄芪601.3kg/亩,较地方品种增产18.8%计算,新品系每亩可多产鲜黄芪95.2kg,按2.2:1的折干率,干重43.3kg。按目前黄芪市场价格20元/kg计,选种黄芪新品系JX08-5-1每亩可增收866元。新品系种子成本较高,按育苗时每亩用种20kg,普通种子160元/kg,新品系种子200元/kg,每亩地的种苗可移栽78亩药材生产田。其它费用应该相同,照此计算新品系每亩成本增加100114元左右,因此采用新品系JX08-5-1生产药材,每亩可增加收入约750元。如果该品系在未来的35年每年能推广到10万亩,总推广面积能达到3050万亩,可为地方带来2.33.8个亿的总经济收入。(六)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及前景2011年和2012年两年在陇西县首阳镇、渭源县清源镇、临洮县玉井镇、岷县十里镇和岷县中药材园区等县区黄芪主要产区进行小面积的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平均亩产601.3kg,较对照增产18.8%,增产显著。累计推广面积地优质黄芪新品系JX08-5-1适宜在我国西北年降水量400600mm、海拔16003000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预测年最大推广面积10万亩,在未来35年,累计推广面积可达3050万亩。可为地方带来2.33.8个亿的总经济收入。(七)主要研制人员及分工主要研制人员及分工序号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对成果创造性贡献1周 海农艺师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主持负责全面工作2柳富智讲师甘肃农业大学试验设计及材料筛选3周锐锋助理农艺师陇西县巩昌镇人民政府田间试验及区试4包巧玲高级农艺师定西市种子管理站室内试验及区试5方子森教授甘肃农业大学试验设计及材料汇总6孙银霞农艺师榆中县农连撘乡农技站区域试验7张玉云高级农艺师陇西县农技中心田间试验8贾福祥高级农艺师陇西县种子管理站田间试验9李小轩农艺师陇西县农技中心田间试验10白万峰农艺师兰州市红古区农牧局区域试验11牛利军农艺师兰州市红古区农牧局区域试验12汪宏亮农艺师陇西县农技中心区域试验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情况序号完 成 单 位 名 称详 细 通 信 地 址1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永宁路1号2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八)资金使用情况本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52万元,甘肃省农牧厅48万元,主要用于黄芪品种引进,种植资源圃的建设,优质品种选育,示范基地建设和推广应用等工作。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表:项目资金使用科目名称项目总投资 100(万元)预计支出金额(万元)实际支出金额(万元)1、设备费10.0 8.02、材料费10.010.03、地租20.026.04、劳务费15.020.05、燃料动力费5.05.56、差旅费5.03.57、测试化验加工费3.03.08、合作与交流费8.06.09、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2.02.010、专家咨询费8.06.011、管理费6.06.012、会议费3.03.013、其它费用(培训费)5.05.0合 计 100.0104.0(九)保障措施1 论证实施方案,完善实施措施项目确定后,公司在对项目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甘肃农业大学配合共同制定了“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后,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完善组织管理措施的落实,使项目总体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保证了项目的规范有序实施。2 强化项目组织管理为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成立了由公司经理周海为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项目协调,物资落实,督促检查、掌握项目实施进度,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组织召开总结会议,负责项目的验收等项目管理工作;由甘肃农业大学方子森教授等专家为指导相关技术人员参与的技术攻关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技术攻关以及各项技术指标的落实等工作。3 坚持以点带面,加大推广力度为了提高项目实施的规模和水平,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在强化技术攻关的基础上,指派技术力量强,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开展药农技术指导服务,建立示范点,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以点带面,不断扩大规范化技术的推广面,确保了项目的实施效果。4 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建立了项目资金专账,严格按照“甘肃省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和实施方案要求支付资金,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做到了专款专用,不随意截留、挪用、克扣项目资金,确保了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十)本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本项目在省农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项目组成员的努力工作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成功选育了性状稳定、特征明显、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高产、优质、抗病和抗逆的黄芪新品种(系)JX08-5-1,获得了丰富的优质黄芪中间材料,制定了优质黄芪新品种(系)JX08-5-1栽培技术规程,获得了黄芪高效育苗技术和优质繁种技术等科研成果,较好的完成了项目要求的任务。但是由于时间紧,黄芪又是多年生植物,育种周期较长的限制,新品种的繁殖、推广等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扩大推广和技术的完善;JX08-5-1原种及良种繁殖、生产还不具规模,新品系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新品种的认识还有限。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及领导继续关心和支持后续工作,持续的予以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计划2013年12月之前向甘肃省作物新品种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对黄芪新品系JX08-5-1进行品种认定工作,下一年做好原种及良种基地的建设,加速原种及良种繁育,扩大农民对新品种的认识,与有关种子生产、管理、推广部门紧密合作,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和示范。让新品种尽快得到推广和应用于生产,提高黄芪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甘肃及周边地区黄芪生产的水平,增加药农的经济收入,为振兴地方经济做出贡献。(一)黄芪新品种 (系)引进选育项目实施2010年总结1 项目的意义 黄芪为陇西县的道地药材,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陇西县黄芪面积大,产量高,所产黄芪品质优,从而带动了产地药材市场的发展,陇西县黄芪的市场占有量占据了全国约半壁江山,2001年获取了“中国黄芪之乡”的金字招牌。然而由于黄芪在陇西县连年种植(已近二十年),造成病虫害严重,品种混杂退化,黄芪种植面积锐减,影响着 “中国黄芪之乡”的声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引进选育品种纯正、产量高、抗病和逆性强的黄芪新品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 目标任务运用选择育种和引种相结合的方法,引进选育出高产(亩产280kg),较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质量达到或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黄芪新品种(系)1个。 3 实施措施和步骤 (1)组织措施2010年项目启动时,我们就着手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及技术团队。领导小组由5人组成,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周海为项目总负责人,甘肃农业大学方子森教授为技术总负责,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魏建和为技术顾问,定西市种子管理站包巧玲、陇西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张玉云为成员。技术团队组成人员详见第8页“主要研制人员及分工”。(2)技术措施根据项目的核心内容, 首先制定出了品种选育的技术路线,通过三种途径开展工作,一是利用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从山西半野生环境引进的蒙古黄芪中选育出的单株JY06-8-1继续进行品系选育鉴定;二是从全国黄芪产区引进其它黄芪品种,引种地点为内蒙武川、陕西绥德、河北安国、山东临沂、黑龙江及辽宁等地;三是从当地黄芪品种选择优良单株。现已筛选出两个优良株系JX08-5-l、JX08-5-3;其次确定地块,试验开始地选定在陇西首阳中药材示范园,海拔高度1912m,年平均气温7.8,年日照时数2256.9h,无霜期160d,年降水量432mm,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占地面积2100m2,划定品种选择圃、小区试验(品系鉴定圃)、种子(种苗)繁殖圃三个区域。(3)制定田间试验方案本项目在前三年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四年时间,即2009至2012年。其中2009年收获了本公司从山西半野生环境引进的蒙古黄芪原种进行单株选择,获得原种繁殖,并确定代码JY06-8-1。2010年,种植品种(系)比较圃1亩,设20个小区,每小区27m2,共5个品种(系),设4个重复,同时对JY06-8-1进行原种扩繁育苗。试验地总面积为1560m2,种植品种(系)鉴定圃1080m2(含保护行),共5个品种(系),20个小区,每小区27m2,设4个重复;种植JY06-8-1示范及原种扩繁350m2,种植膜荚黄芪120m2。4 实施情况早在20062008年,木公司即从外地引进的品种中通过单株选择,选择优良单株8株,并种植株系圃,从8个优良株系中选出一个优良株系,代号JY06-8-1。从当地蒙古黄芪中选出5个优良单株,选出2个优良株系JX08-5-1 和JX08-5-3。项目试验地位于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示范园,面积1560m2(4亩)。其中JY06-8-1示范及原种扩繁350m2。2010年又从陕西、内蒙、山西、河北等地引进黄芪品种4个,以本地蒙古黄芪作为对照,设四个重复,20个小区,每小区27m2,进行品比试验。种植膜荚黄茂120m2,对有希望的JY06-8-1品种进行了示范和原种扩繁。表1 2010年黄芪新品系比较试验结果比较(干重)品系代码小区产量(kg)折合亩产(kg/亩)较CK增减(%)位次平均JY06-8-112.0510.0113.2114.412.41230.11.03CK13.4312.3110.2413.2012.29227.8-4JX08-5-314.7115.2413.6315.7914.84275.020.72JX08-5-118.1816.0015.2015.3515.93295.229.51计划2011年,鉴定出优良品种(系),进行产量测定和品质检测,同时移栽原种。同时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区域试验。计划2012年,继续进行区域试验和小面积的生产示范,完成所选品种(系)的认定工作。(二)黄芪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实施2011年度总结1 项目基本情况黄芪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定西市是黄芪的主产地,陇西是“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家种黄芪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家种黄芪在陇西引种成功已近三十年,其中蒙古黄芪是当地主栽品种,也是优良品种,为陇西黄芪在全国占据半壁江山以及“中国黄芪之乡”的取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定西市的道地药材之一。但是由于连年种植,造成了黄芪品种的混杂退化、病虫害严重、产量低的现象,制约了黄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中国黄芪之乡”的声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由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向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领导小组申报了“黄芪新品种(系)引进筛选”项目,经招标获得立项。2009年12月10日由甘肃省农牧厅和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合同书,安排资金12万元。为了解决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2011年,省农牧厅又追加了项目经费12万元,并签订了延续合同,新品种示范面积由原来的2亩增加到10亩。年度计划为:2010年,在之前引种选育的基础上,建立株系选育圃,种植9个株系。2011年,建立品系选育圃,种植优良株系2个以上,通过品质分析与产量对比,筛选出1个品种(系),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开展产量和质量分析评估。2012年,采取先进的种子处理技术,加快原种扩繁与推广。并通过试验示范,制定SOP,加强推广,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完成项目总结报告,提请组织项目验收。合同约定,该项目选育黄芪新品种(系)1个,亩产鲜重达到350kg,较现有品种增产50kg,增产15%以上,药材质量符合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并研究推广优质种子、种苗快繁技术体系,建立新品种示范面积10亩以上。项目实施时间为20092012年,项目总投资30万元,其中省上投资专项经费共24万元,自筹6万元。该项目的承担单位为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依托单位为甘肃农业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2 项目实施情况(1)组建领导小组2010年项目启动时,我们就着手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及技术团队。领导小组由5人组成,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周海为项目总负责人,甘肃农业大学方子森教授为技术总负责,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魏建和为技术顾问,定西市种子管理站包巧玲、陇西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张玉云为成员。技术团队组成人员详见第8页“主要研制人员及分工”。(2)确定育种目标我们根据项目的核心内容,首先确定了育种目标,即通过引进选育出黄芪新品种(系)1个,所选育品种要求生物产量高(亩产350kg)、药材内在质量好,经含量测定,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不得少于0.020%。选育品种为蒙古黄芪,其要求性状整齐一致,抗逆性较强。(3)制定实施方案首先制定出了品种选育的技术路线,通过三种途径开展工作,一是利用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从山西半野生环境引进的蒙古黄芪中选育出的单株JY06-8-1继续进行品系选育鉴定;二是从全国黄芪产区引进其它黄芪品种;三是从当地黄芪品种选择优良单株。筛选出两个优良株系JX08-5-1、JX08-5-3。其次确定地块,试验地选定在陇西首阳中药材示范园,海拔高度1912m,年平均气温7.8,年日照时数2256.9h,无霜期160d,年降水量432mm,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占地面积2500m2,划定小区试验(品系鉴定圃)、种子(种苗)繁殖圃两个区域。(4)实施情况品系鉴定圃:品系鉴定圃共设16个小区。每小区36m2,参试品系三个,即JY06-8-1、JX08-5-1、JX08-5-3,设对照一个,为当地种植的蒙古黄芪、共设4个重复。品系鉴定圃南北两头分别种植了保护行。原种繁殖圃:原种繁殖圃为3个小区,JY06-8-1面积700m2,JX08-5-1面积330m2,JX08-5-3面积330m2。(田间试验示意图见附表一)删除!种植:4月上旬,公司安排专人对试验地进行耕翻、灌水、施肥等前期准备工作,其中施肥按一般大田的施肥量进行,即亩施腐熟鸡粪2000kg、磷酸二铵10kg、尿素10kg,每亩撒施辛硫磷颗粒剂10kg。4月30日,对上年所育的品系种苗进行了移栽,移栽行距20cm,株距15cm,覆土深度4cm。5月6日,对扩繁的JY06-8-1、JX08-5-1、JX08-5-3原种安排直播,亩用量5kg,撒播,播种深度2cm,覆盖砂子1cm。田间管理:试验地在全年共进行了锄草三次,第一次在5月30日,用工300个,此期主要是幼苗出苗后,黄芪苗和杂草同时出苗,且杂草稠密,主要有种子传播的灰条和禾本科杂草,拔除费工费时,第二次在7月30日,此期黄芪苗已长大,杂草生长量明显减少,第3次是9月上旬,此期尽管杂草稀少,但正值雨季,杂草生长旺盛,不及时拔除会和黄芪争水争肥,影响试验效果,所以整个试验过程始终把锄草工作没有放松。田间记载:田间记载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保证措施,所以从试验开始种植起就坚持进行,共设计了三种表格,即“黄芪新品种(系)选育试验地调查记载表”内容涉及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二至十月份各月降水量,受灾害情况以及土壤类型等基本情况;“黄芪新品种(系)选育施肥及田间管理记载表”,内容涉及前茬作物、施肥量、锄草次数和日期、灌溉次数及日期等;“黄芪新品种(系)选育田间观察记载表”,内容涉及播种时间、出苗时间、田间密度、现蕾开花结实期、茎、叶、花、根特征特性等。记载确定专人记载,由汪宏亮、柴月明、贾福祥等人记载。记载显示,今年5月至8月试验地遭受了严重干旱灾害,对黄芪生长造成影响。2011年10月29日对品系鉴定圃各品系分别进行采挖并实测鲜重,各品系折合理论亩产分别为“JX08-5-1”639.44kg,较对照增产71.40kg,增产12.6%,产量位次第一位;“JY06-8-1”623.34kg,较对照增产55.30kg,增产9.7%,产量位次第二位;“JX08-5-3”611.67kg,较对照增产43.63kg,增产7.7%,产量位次第三位(祥见附表二)。随后采取了三份鲜货样本进行快速烘干,烘干鲜干比为2.2:1,即2.2kg鲜货出1kg干货,据此推算出干重的平均理论亩产分别为:“JX08-5-1”290.6kg较对照增产32.4kg,增产12.5%,位次第一;“JY06-8-1”283.5kg,增产25.3kg,增产9.8%,位次第二;“JX08-5-3”278.3kg,增产7.8%,位次第三。3 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本项目两年共计投入资金26万多元,其中土地承包费20,000.元,临工工资112,000元,肥料29,410元,种子26,560元,协作经费40,000元,购置小型种子加工及仪器20,000元,其它(含差旅费等)10,000元。4 2012年工作计划2012年是整个项目关键性的一年,为此在下年项目组将加大工作力度。鉴于试验基地要重新搬迁转移,公司已在首阳镇首阳村通过土地流转选择了新的试验示范基地。由于经费又获得追加,项目组在实施方案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如将合同上原来新育成品系的亩产鲜重350kg调整为280kg,将示范面积从原来的10亩增加到20亩。下年将继续安排品系鉴定圃,鉴定圃采取直播和移栽两步走,同时将重复调整为三个,增加对照,每个重复设两个对照,以增强试验的准确性。同时,采取地膜覆盖形式对“JX08-5-1”等新品系种子进行扩繁,制定SOP,扩大示范面积,加快推广步伐。另外,向种子管理部门申请,尽快通过所选育新品种(系)的审定,为大田推广和项目验收打好基础。(三)黄芪新品种 (系)引进选育项目2012年工作总结1 项目基本情况为了解决陇西黄芪品种混杂退化、病虫严重、产量低的问题,由陇西稷丰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向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领导小组申报了“黄芪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经招标获得立项。2009年12月10日由甘肃省农牧厅和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合同书,并安排经费12万元。为了解决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2011至2012年省农牧厅又追加了项目经费24万元,并签订了延续合同。2012年延续合同的内容和考核指标为:在项目实施期间,育成并鉴定黄芪新品种(系)1个,选育出的黄芪新品种(系)亩产干重达到280kg,较现有常规品种增产10%以上;内在质量达到200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研究推广优质种子、种苗快繁技术体系;建立新品种(系)生产示范20亩以上。2 2012年项目实施情况在上一年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继续进行品系鉴定试验和原种扩繁试验。其中品系鉴定圃共设16个小区,每个区36m2,参试品系3个,即JY06-8-l、JX08-5-1和JX08-5-3。设对照1个,为当地种植的蒙古黄芪,共设4个重复。品系鉴定圃南北两头分别种植了保护行。原种繁殖圃为3个小区,JY06-8-1面积700m2,JX08-5-1面积330m2,JX08-5-3面积330m2。 2012年的主要工作是品比试验,在上年度品系鉴定的基础上,继续对有希望的三个品系安排了品比试验。由于原试验地首阳中药材示范园被大河种业公司征用,所以公司新建了试验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在首阳镇首阳村建立了50亩的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基地。品比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参试品系3个,分别为 JY06-8-1、JX08-5-1和JY08-5-3,仍以当地蒙古黄芪为对照,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10m3.3m=33m2。今年由于雨水合节,试验地长势很好,各品系产量待采挖后实测产量。表1 2012年黄芪新品系品比产量结果(干重)品系代号小区产量(kg)折合单产(kg/亩)增产(%)位次平均JY06-8-114.409.9013.0912.48231.42.33CK13.6513.0010.0412.23226.1/4JY08-5-315.9915.0413.4314.48268.118.52JX08-5-117.0815.3015.1016.13298.832.11另外为了满足示范田所需,对表现较好的有望推广的两个品系:JY06-8-1和JX08-5-3各种植种苗田2亩,生产下一年度移栽示范所用种苗。3 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本项目三年共计投入资金38万多元,其中土地承包费6万元,临工工资12万元,材料费2万元,原种引进(含差旅费)3.2万元,协作经费6万元,鉴定费(预留)4万元,购置小型农机具种子加工机械仪器4万元,其它1万元。4 存在的问题作物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每个程序缺一不可;黄芪的生育周期一般要两年(从种子到种子),所以时间是育种工作不可逾越的障碍,尽管在项目立项之前作了必要的工作,但是新品系原种繁殖由于初期阶段的繁殖系数低,一两年内按常规方法和手段不可能满足较大面积示范的要求。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去年(2011年)试验基地被大河种业公司征用后把今年要收获的原种繁育田中途中断了,致使示范田断种,不得今年重新建原种圃,所以,原定2012年的20亩示范没有落实。鉴于这种特殊情况,建议本项目延长一年,到2013年验收。(四)黄芪新品系JX08-5-1选育相关照片和外地专家交流黄芪育种技术 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采收黄芪品系鉴定圃 黄芪品系比较试验采收黄芪新品系JX08-5-1 繁种田 黄芪新品系JX08-5-1叶片特征黄芪新品系JX08-5-1花期特征 黄芪新品系JX08-5-1株形特征黄芪新品系JX08-5-1果期特征 黄芪新品系JX08-5-1荚果特征黄芪新品系育苗田早期管理(除草) 黄芪新品系JX08-5-1示范田二、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技术总结报告(一)目的意义黄芪,又名绵芪、蒙芪、口芪、黄耆等。黄芪属全世界约1600种,分布我国20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正品药材是豆科黄芪属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根。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茎高4080cm。主根长而较细,可达1.52m,一般不分枝,呈鞭杆状。茎直立,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基部具三角状卵形托叶;小叶2535片,椭圆形,较小,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常比叶长,花518朵,花冠蝶形,黄色至淡黄色;子房光滑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形,先端有短喙(hui),基部有长子房柄,有显著网纹,光滑无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茎高60150cm。主根粗壮。稍带木质,长可达11.5m,野生少有分枝。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基部具披针形托叶;小叶1327片,椭圆形,两面有白色长柔毛;小叶无柄,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2朵,排列稀疏,花冠蝶形,黄白色,有时稍带淡紫红色。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有长柄,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黑色,肾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的区别:膜荚黄芪多野生,根圆锥形,上粗下细,多扭曲,常分枝;表面灰褐色或淡褐色,皮松肉紧,有明显的横向皮孔及栓皮脱落的班痕。断面中心鲜黄色或淡黄色,粉性大,味甘香。蒙古黄芪多家种,根圆柱形,细长,少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黄褐色,皮肉紧贴,纵纹细皱,横向皮孔较稀。质坚挺,断面中心黄色,无裂隙,味甘。 黄芪野生或家种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喜冷凉干燥气候。野生多见于海拔8001800m的高原草原和山地林缘草地,干旱向阳草地最宜生长。栽培宜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阳光充足、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草原黄沙壤土种植。如在土层瘠薄、土壤硬结、湿度大、水位高的地区种植,会产生主根短、侧根多“鸡爪”型黄芪。黄芪是我国著名的重要常用中药材之一,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其有补气固表,止汗利尿,托毒生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等医疗和保健双重作用。己有2000多年的药用史,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用于气虚乏力,少食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九溃不敛。历史上黄芪的产区,由四川向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直至东北黑龙江逐渐迁移的变化。以上各省至今仍为膜荚黄芪野生资源分布地。蒙古黄芪是膜荚黄芪的变种,野生资源在中蒙边境较多。山西栽种最早,据说有300500年历史,山西浑源是正北芪的主产地。栽培黄芪除了山西主产区之外,河北、内蒙、陕西、山东以及东北各省,或多或少都有种植。20世纪50年代前,黄芪年产销量约100多万kg。当时山西有家栽品,产量较小。药用主要货源依靠野生。上世纪九十年代,陇西开始引进蒙古黄芪,面积逐年扩大,成了继山西浑源和内蒙之后的又一个“黄芪之乡”。由于长期连年采挖,野生资源逐年减少。50年代平均年产量在150万kg左右, 60年代初黄芪供应十分紧缺。各地为了解决供应问题,因地制宜开发同科同属其它种的黄芪供药用,少数地区甚至以苜蓿根代替黄芪。60年代中、后期,国家鼓励采挖和种植黄芪,实行粮食、布票奖售收购,生产明显好转。70年代初,全国广泛推广种植黄芪,年产量由60年代200万kg年年上升。1978年达到1115万kg,当年销售770万kg。购销均创历史纪录。黄芪发展过快,经过调整、控制,80年代初,年产量下降为600万kg700万kg。从70年代中期黄芪满足供应后,年销量基本稳定在600万kg700万kg。1984年产量再次达到1130万kg新高峰。产量过大,销势疲软,使黄芪产销同步下滑。90年代后,年销量很不稳定,低时400万kg500万kg,高时达1000万kg。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黄芪的产量跟着市场价格升降,时高时低,多余与紧缺并存。20世纪90年代后,甘肃定西大量种植蒙古黄芪,现在产量已为全国第一。黄芪作为保健品,近10年里已广泛被人们重视,销量急剧上升。21世纪初,年销量已超过1000万kg,还在继续上升。特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栽培技术,产于陇西、渭源、岷县和漳县等地的黄芪因质量好,药用价值高,商品性状好,具有道地性而闻名遐迩,被誉为“陇芪”。2001年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甘肃黄芪的栽培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份额的50%左右,以陇西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定西、通渭、岷县、漳县等地已有大面积的种植,黄芪业已成为甘肃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振兴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广大农民种植黄芪的积极性。2007年定西地区黄芪面积已达24.4万亩,总产量4.2万吨以上,产量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70%和40%,这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黄芪的品质问题日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国内外医学和医药界对中药材的内在质量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已颁布实施,同时国际上已建立有40余家植物药研究机构,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已成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选择中药材优良品种是“GAP”的核心问题。如能实现黄芪品种的优质化,并加以开发,则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本省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陇西黄芪栽培中普遍采用的品种为黄芪属多种类型的混合体,田间表现良莠混杂,产量和内在质量各异,难于管理,严重制约着当地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历史上黄芪药材市场供给主要依赖野生采集,没有选种和品种培育的历史积淀,黄芪良种的选育是本世纪才开始的,因此良种缺乏。二、长期种植难免产生遗传变异。在大田生产中已经找到了不同于蒙古黄芪,具明显表型特征的:紫茎型、绿茎型、紫绿茎型、紫花型、淡黄色花型、白花型、花冠先端发红类型、大叶型、小叶型、直立型、匍匐型、白果皮型、花果皮型、茎秆密被茸毛和光滑型等15种类型。且产量和内在质量各异。三、陇西黄芪品种主要有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其中蒙古黄芪为主栽品种,产量高,品质优,优于膜荚黄芪,因此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种子价格也相差很多(约10倍左右),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将膜荚黄芪种子掺入蒙古黄芪种子出售,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狩猎培训班知识讲座内容课件
- 2024镇江市丹阳市吕城镇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
- 2024铁岭市银州区柴河街道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
- 2024龙岩市上杭县太拔镇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
- 动物繁殖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6届东北三省三校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贵州省遵义市化学高一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电大行政领导学网络考核形成性作业高分攻略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4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电子学会2024年3月青少年软件编程Python等级考试试卷二级真题(含答案)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
- 四圣心源方剂
- 弱电安全技术交底【范本模板】
- 生物化学之蛋白质化学(唐炳华)
- 产品保修卡模板
- 2024年福建浦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次装修管理培训课件
- 八年级集体备课课件
- 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演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