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减损规则研究法学本科论.doc_第1页
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减损规则研究法学本科论.doc_第2页
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减损规则研究法学本科论.doc_第3页
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减损规则研究法学本科论.doc_第4页
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减损规则研究法学本科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学位论文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减损规则研究 唐文斌指 导 教 师 樊东峰 申请学位级别 法学学士 专 业 名 称 法学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前言第1章 减损规则概述第一节 减损规则的含义与由来一、减损规则的含义二、减损规则的由来 第二节 减损规则的法理依据 一、诚实信用原则理论 二、经济效益理论 三、近因理论和惩罚理论 四、信赖利益优先理论 第三节 减损规则的法律性质界定 一、义务说 二、不真正义务说第二章 减损规则的合理性判断第一节 合理性的判断标准一、合理人标准二、善意标准三、经济标准第三章 减损措施的类型与减损规则适用的法律后果第一节 减损措施的类型一、停止工作二、继续履行三、替代性交易四、违约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要约第二节 减损规则适用的法律后果 一、影响违约损害赔偿额二、适用引起的费用第四章 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与立法现状第一节 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第二节 我国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的立法现状一、二者对减损行为类型规定不同二、二者对减损规则适用场合的规定不同三、合同法对因减损行为产生的费用承担问题上作出了明确规定第五章 对我国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的“合理性”完善一、合理人标准二、善意标准三、经济标准第二节 减损义务的规定完善一、以实际履行能力和控制能力为标准二、减损义务不能只针对非违约方 第三节 违约损害赔偿减损措施的完善 一、替代性履行 二、继续履行结语参考文献中文摘要减损规则是减轻损失规则的简称,减损规则有时也称为“减损义务”,(1)是从英美普通法发展起来的一个古老规则。目前几乎为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判例所承认和采纳。我国首次在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114条对减损规则做出了规定,1999年的合同法第119条对该规则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最高院在2012年的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中的第29条对该规则也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但是这些规定过于原则性、概括性、笼统性,在实践中操作困难,因此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需要对这一规则做进一步的完善。本人结合大学实习期间的模拟审判案例遇到的减损规则问题,从减损规则的含义与由来,阐述减损规则的理论依据和法律性质,以减损措施的合理性判断及类型为内容,通过减损规则介绍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救济方式的选择,以期能够对减损规则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进而为我国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和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减损规则提供一点借鉴。本文正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进行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减损规则的含义与由来,减损规则的法理依据与法律性质的界定。减损规则的法理依据主要有诚实信用原则理论、经济效益理论、近因理论与惩罚理论和信赖利益优先理论,同时对减损义务的法律性质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准确定位,最终将其定义为,减损义务是一种“不真正义务”。 第二章,主要是减损规则的合理性判断。本章主要对减损规则的合理性判断进行分析,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合理人标准、善意标准和经济标准。第三章,主要是减损措施的类型与减损规则适用的法律后果。本章首先介绍在合同违约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可以采取的减损措施类型,主要有停止工作、继续履行、替代性交易和违约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要约;然后对适用减损规则的法律后果进行具体说明,主要是对违约损害赔偿额的影响以及适用减损规则所产生的费用问题。 第四章,主要是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与立法现状。本章主要分析减损规则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和立法现状,结合我们模拟审判的案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第五章,主要是对我国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的完善提出一点建议,通过第四章的介绍,发现我国在实践中的应用和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模拟审判的案例,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原有基础上提出完善减损规则的司法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的完善作出一些贡献。关键字:违约;减损规则;减损义务;合理性 Abstract The rule of mitigation is referred to as the rule of mitigation, the rule of mitigation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duty to mitigate,is from an ancient rule of Anglo American common law developed. At present almost all over the world for the legislation and legal precedents are acknowledged and adopted by.China for the first intime 1986,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article 114th provisions, the 1999 contract lawarticle 119th of Thermit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upreme Court in 2012, a contract for the sale ofinterprovincial of further explains, but these Provisions are too principled,general,general, difficult to incorporate practice,therefore, in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need perfectionistic Thermits.I combined the university practice period simulation trial case encountered derogate from the rules, from the meaning and origin rule of mitigation, the legal natur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ule of mitigation, to judge the reasonableness impairment measures and types of content, the rule of mitigation to the non defaulting party relief way choice, in order to be able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derogate from the rules, and for our correct understanding in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rule of mitigation to provide a little reference. 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The second chapter,mainly is aberrational judgment rule of mitigation.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rule of mitigation,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reasonable person standard,good faith and economic standard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is the legal consequences for the type and the rule of mitigation measures of impairment. This chapter first introduced in breach of contract, the non default mitigation measure a party can take, mainly to stop performing, continue to perform, alternative trading and the defaulting party concerned provides new offer; to specify the legal consequences and then apply to derogate from the rules, are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breach of contract and the application impairment charges generated rule.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from application and legislative status in our countrys practice rules. This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rule of mitigation in our practice and legislative status, combined with our simulation trial,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rule of mitig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found applic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in practic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gemmulation trial of the cas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to perfect judiciary suggestions to derogate from the rules in the original basis,in order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improve Chinas breach of contract damages rule of mitigation.Keywords: breach of contract; the rule of mitigation; duty to mitigate the rationality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减损规则 以“李慧敏诉王志军、王国胜、长虹公司案”为例 第1章 减损规则概述第一节 减损规则的含义与由来 一、减损规则的含义减损规则是英美普通法中发展而来的一个古老规则,在美国布莱克法律字典第8版中将其定义为:“又称可避免的损失规则,其要求原告在被告违约造成损害后采取合理措施减轻违约所带来的损害影响;如果被告能证明原告没有减轻损失,则原告应得到的损害赔偿额相应减少。”英国也有学者将其界定为:“所谓减损规则,是指原告只能对其在违约后,合理行事仍将遭受的损失索赔;有时候他很可能可以采取步骤防止损失发生,且其采取该步骤是合理的,那么他仅有权索取名义性的损失赔偿;如果采取合理步骤可以减少本应发生的损失,则只有权获得减少后的损失赔偿。” 减损规则在我国立法上有所体现,并且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民法通则114条将该规定为:“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合同法第119条将该规则定义为:“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一方当事人承担。”不管是美国的普通法、英国的普通法,还是我国的法律,对减损规则的文字定义虽稍有不同,但其要表达的实质含义是相同的,即合同双方,当有一方出现违约时,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因违约造成的损害,否则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不能就其未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而扩大的损失请求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减损规则的含义应定义为: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违约,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有义务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损失的扩大或者阻止损害继续发生,否则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不得就其未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而扩大的损失请求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 二、减损规则的由来 我们知道减损规则是从英美普通法发展起来的一项古老的规则。在英美法中,一旦合同违约发生,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就有减轻损失的义务。在1677年英国的Virtue v.Bird一案中,原告依合同要将货物送至Ipswich并要交到一个被告指定的地点,然而当原告到达Ipswich时,被告在到达指定地点这件事上迟延了六个小时,原告的马很热,且站在一个不合适的地方,并且一直都没有卸货,不久马便死掉了。法院否决了原告对该损害的赔偿请求,理由是“让马站着是原告的蠢行”,因为他“本可以把马从车上解开或是把货物卸在Ipswich的任何地方”。原告不能就他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而获得赔偿,也就是说一方违反合同另一方有责任避免损失发生、扩大,否则不能就本可以避免的损失获得赔偿。该案中体现了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这个案例是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的起源。 在美国,早在19世纪后半期确立了非违约一方当事人的“减损义务”的规则。在判例Buckingham County v.Lu ten Bridge Co.中,某县政府和一个桥梁建设公司签订了一个建筑桥梁合同,后来该县放弃了建设公路的计划,于是通知建筑商停建,当时建筑商己经支出的费用是大约1900美元,但是建筑商没有理会对方的通知,继续建设,之后起诉请求对方支付总额为18000多美元的建造费用。法院判决认为建筑商无权建造一座对对方毫无用处的桥梁来增加损害,所以只判给了预期的建桥利润加上最初的1900美元支出的损失,所以不论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是否终止合同,都会发生减损义务。这个案例也说明,美国也早在19多世纪后半期确立了“减损义务”的规则,当违约一方当事人违约并造成了损害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有义务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否则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不得就扩大的损失向违约一方当事人请求赔偿。从上述两个案例不难看出,设立“减损规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违约一方当事人在违约发生后任由损失的扩大,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设立减损规则,一方面能为违约一方当事人提供有效的保护,能够维护违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对其提供必要的保护,维护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为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如果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损失的扩大或者阻止损害继续发生则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不得就其未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而扩大的损失请求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第二节 减损规则的法理依据法律为什么规定在违约损害发生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有减损义务?这就涉及到了减损规则的法理依据问题。关于减损规则的法理依据,不同的法系有不同的规定,主要有大陆法系的诚实信用原则理论和英美法系的经济效益理论、近因理论与惩罚理论和信赖利益优先理论。 一、诚实信用原则理论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公平、诚实信用原都是社民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后来上升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又称公平诚信原则,它要求人们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具有良好的主观心理状态,一切民事法律关系,应依正义衡平的理念加以调整,从而达到平衡市民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市民社会安全价值的目的。在大陆法系国家通说认为减损规则的依据为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诚信作为打开商事活动的金钥匙,市场交易的灵魂,在整个社会运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减损规则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经济效益理论 减损规则是一种激励受害方按促进经济效益的方式行为的原则。减损规则的规定在于鼓励非违约一方当事人积极的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减少违约损失,降低违约成本。例如当事人双方签订了买卖海鲜的合同,如果买方违约后,我们提供给卖方任何机会让其在买方违约后能继续实现合同目的的救济都是不经济的,都将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减损规则能够有效的促使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在损害发生后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避免或者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减损规则为非违约方设定一种“不真正义务”,能够有效地防止非违约方消极对待违约损害,鼓励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社会违约成本,实现立法目的。三、近因理论和惩罚理论在学界,通常用近因理论和惩罚理论作为区分减损规则的法理依据。近因理论认为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应当利用机会未能利用机会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减轻损失己经割裂了其和先前行为的联系,应该是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减少的那部分损失等于是由非违约一方当事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中断。惩罚理论认为减损规则源自合同损害赔偿系设计用以赔偿受害方的损失,而非惩罚违约方,如果允许受害人继续履行并对由此产生的损失获取赔偿,其结果在这些法院看来无异于强加给违约方一种“罚金”。(1) 四、信赖利益优先理论 在违约发生时,减损规则要求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损失扩大,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只有采取了合理有效的措施,他才可以就期待的利益获取损害赔偿。富勒在其著名论文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指出:“在对期待利益保护的背后存在着一种对原告丧失缔结其他合同机会进行赔偿的关注。在被告违约后,如果机会依然对原告开放着,以使其商品或者服务卖往别处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满足其需要,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信赖利益优先理论强调违约一方当事人因违约而可以促使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有采取减轻损失扩大的机会,并不能完全保证非违约一方当事人能积极的抓住机会。本人认为以上四种理论分析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诚信原则是从民事活动中各民事主体利益平衡关系的角度出发,解释为什么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不能要求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本就自己可本通过采取合理措施减轻损失的部分;经济效益理论则是从减损规则鼓励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措施减轻损失以避免社会资源不必要的浪费;近因理论与惩罚理论则是从因果关系出发,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未能采取措施减轻损失是一介入原因,中断了违约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的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违约一方当事人对这部分损失无需赔偿;信赖利益优先理论表明法律并不保护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对违约一方当事人的不合理的有害的信赖。 第三节 减损规则的法律性质界定关于减损规则的法律性质长久以来学界一直存在着两个观点,即“义务说”和“不真正义务说”。 一、“义务说”根据减损规则的要求,合同中的当事人发生违约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有义务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损失的扩大或者阻止损害继续发生,否则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不得就其未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而扩大的损失请求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 “义务说”主张违约行为发生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这是法律强加给非违约一方当事人的一种法定义务,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必须履行,这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义务。 在英美法系国家很早前就将减损规则界定为一种义务。英美学者认为这种义务具有强制性,是法律要求必须要做的行为。减损规则是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起源且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一项古老的规则,该规则要求合同发生违约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因此,“义务说”的学者主张在发生合同违约的情形下,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在法律上这应是属于一种强制性义务。 二、“不真正义务说”我们知道义务总是与权利相对应的,义务具有强制性,作为理性人违反义务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义务就是要求人们必须做出某种行为或禁止做出某种行为。“不真正义务”是由德国学者提出的,认为:“债之关系除给付义务及附随义务外,尚有所谓之obligement(暂译为不真正义务)。Obligement为一种强度较弱之义务,其主要特征在于相对人通常不得请求履行,而其违反亦不发生损害赔偿责任,仅使负担此义务者遭受权利减损或丧失不利益而己”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19条的规定,当违约一方当事人违约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负有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事实上这种义务并没有权利与之相对应,并且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如果违反此项义务,其后果只是不无权请求违约一方当事人就扩大的损失进行赔偿,违约一方当事人也不能强制要求其采取减损措施,更不可能到法院起诉请求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减损措施。对此本人认为,我国合同法的119条规定的减损规则,在性质上其属于一种较弱的义务,并无权利与其相对应,应属于“不真正义务”,是一种非强制性义务。第二章 减损规则的合理性判断 第一节 判断“合理性”的标准减损规则要求在违约行为发生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否则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不得就其未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而扩大的损失请求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但是当违约行为发生后,要求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少损失,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界定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的或是合理的?本人认为减损规则的核心就是“合理性”的判断。学界认为确定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当,主要有“合理人标准”、“善意标准”、以及“经济标准”三个方面。 一、合理人标准合理人的标准要求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应该履行合理人在正常的交易活动中通常会采取的措施。我们试通过模拟审判案例说明此问题。在“李慧敏诉王志军、王国胜、长虹公司案”中,主要争议焦点是原告李慧敏去礼泉县倒运货物是不是减损规则中所说的适当措施,原告主张去礼泉县倒运货物不是减损规则中的适当措施,去礼泉县倒运货物是一个运输行为,这个运输行为应当由承运人来承担;被告认为去礼泉县倒运货物是减损规则中的适当措施。本人认为李慧敏作为理性人应当认识到莴笋的性质,是容易腐烂的蔬菜,李慧敏应当去礼泉县倒运货物,但是李慧敏仅仅用电话来催促王国胜履行运输义务,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会去礼泉县倒运货物,因此我们用合理人的标准进行衡量此时应适用减损规则,原告李慧敏应当去礼泉县倒运货物。在这个案件中原告有权就遭受的损失获取赔偿,但是被告承担的只是原告其作为合理人所遭受的损失,并不承担其违背了合理人的标准所做的行为而扩大的损害,即原告不应就扩大的损害要求被告承担。 二、善意标准善意标准是指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在处理损害发生、扩大时主观上应出于善意,即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应将自己置于违约一方当事人或通常情况下善良人处理损害时的主观善良意愿。如果一方当事人已经明确表示不继续履行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应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损失的发生或者扩大,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就有必要采取减损措施来避免或者较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尽量将损害降到最低。在“李慧敏诉王志军、王国胜、长虹公司案”中,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李慧敏应将自己置于违约一方当事人或通常情况下善良人处理损害的主观善良意愿去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损失,也就是重新雇车去礼泉县停车场倒运货物,以此来减少莴笋的损失。 三、经济标准经济标准是指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的措施是否合理应看其在经济上是否合理。非违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只有是经济合理的,才能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不能采取需要耗费较高的费用措施来进行减损,如果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的减损措施耗费了较高的费用,我们就可以认定该减损行为是不具有“合理性”的,不经济合理的,不符合经济标准。在“李慧敏诉王志军、王国胜、长虹公司案”中,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雇车去礼泉县停车场将货物运至未央区西安雨润农场品采购中心所需要的费用远远低于货物毁损所带来的损失,因而作为原告的李慧敏应当雇车去礼泉县停车场将货物运至未央区西安雨润农场品采购中心,这样的做法才是经济合理的,符合经济标准。第三章 减损措施的类型与减损规则适用的法律后果 第一节、减损措施的类型减损规则发展至今有很大的进步,在学界发展中,减损规则措施的类型也日益完善,本人在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关于减损措施类型主要有停止工作、继续履行、替代性交易、违约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要约四种方式。1、 停止工作 一旦一方当事人有根据的知道对方对待履行将会不做出,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应停止工作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停止工作方式是减损规则最基本、最初级的要求,它只是要求受害人消极的不作为。停止工作最典型的案例存在于建设工程合同之中。例如甲大学请求乙建筑公司让其建造一座宿舍楼,宿舍楼建设到一半的时候甲大学提出停止建设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乙建筑公司并没有停建而是继续建设直到完工。在这个案例中就没有运用停止工作的减损措施,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关于停止工作的适用场合应该是该行为停止工作具有价值的情况下。如果一项行为己经实行完毕,那么他就没有停止工作的可能性了。停止工作是减损措施中一种最简单的行为方式,只要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停止工作的减损措施在很多情形下就可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减少违约成本。 二、继续履行减损规则通常要求受害人在对方违约之后停止工作以避免进一步的花费,但这并不排除在有些场合继续履行可以作为比较合适的减损措施。在有些情况下以实际履行作为减损措施完全可行且合情合理的,我们不能一味的采用停止工作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将会违背减损规则。比方说,甲乙签订买卖鲤鱼的合同。如果甲方交付的鲤鱼己有部分死亡,乙方此时不能急于要求不予接受。因为鲤鱼极易死亡,此时乙方应先接受鲤鱼,只有接受鲤鱼才符合减损规则,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这种情况下乙方应当先接受鲤鱼,然后再将鲤鱼卖掉,只有这样才能要求甲进行违约损害赔偿。 三、替代性交易 很多时候,受害人不仅应停止工作可以避免更进一步的花费,还应该采取合理的、断然的措施来作适当的替代性交易以避免损失。作替代性交易也就是要缔结替代合同,基于债权的平等性,缔结替代合同并不要求事先解除原合同。替代性交易是指在发生违约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如果违约一方当事人以明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示将不履行合同,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应尽力找到买家以把货物出售出去,采取这种方式避免或者减少损失。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没有关于替代性交易的规定,不过学界通说的观点是,卖方如果按照协议的约定交付货物,而买方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货物,根据减损规则,卖方有义务将货物出卖出去。同时,如果替代性交易合同中的一些规定与原合同并不相同,但只要是从商事交易上看是公平合理的,我们就应认可该替代性交易。我们举例来说明此问题,甲乙签订了购买B级纸张的合同,乙方违约,甲方购买了A级纸张替代B级纸张使交易的成本增加。关于此案例本人认为,如果买方能提出充分的证据证明B级纸张无法购得,买方购买A级纸张的行为将会得到支持。四、违约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要约为避免或减少违约造成的损害,违约方提出变更合同的要约时,只有守约方接受该要约才合理时,变更合同就成为减轻损失的合理措施。在衡量拒绝接受该变更合同的要约是否合理上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是应注意变更合同的性质;第二是应注意变更尺度。 第二节、减损规则适用的法律后果 一、影响违约损害赔偿额法律规定了减损规则并将其作为合同违约后双方当事人适用的一项具体规则,适用减损规则必然会对损害赔偿额产生影响。适用减损规则的法律后果是一方当事人违约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因未采取合理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部分不得要求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损害。假如违约行为发生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实施了极为不合理的措施而致使损失增加,这种情况是否违反减损规则?法律规定减损规则的目的就是促使非违约一方当事人积极的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损失,当其实施了极为不合理的措施致使损失增加,这种行为更是违反了减损规则。如果违约发生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了损失的扩大,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不能就已经避免的损失获得赔偿。如前文所述,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损害的发生对非违约一方当事人而言本身就是其的一种义务,只不过这种义务属于一种强度较弱的“不真正义务”,当损害发生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本身就是一种义务,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且这种避免了的损失没有实际存在,损失不存在,何来赔偿?因而其当然无权因此获得损害赔偿。 二、适用引起的费用在合同违约发生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必然会耗费一些费用,这些费用应当由谁来承担?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具体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即由违约一方当事人承担。我国合同法第119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一方当事人承担。”从该款规定中可以看出,只要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的防止损失扩大的措施是“合理的”,该笔费用就由违约一方当事人承担。在“李慧敏诉王志军、王国胜、长虹公司案”如果李慧敏积极联系其他车辆去礼泉县停车场倒运货物,或者直接在礼泉县将蔬菜处理,采取这些措施产生的费用应属于采取减损措施产生的费用,即使最终并未成功达到减损的结果,这些费用仍属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为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应由违约一方当事人承担,即王国胜来承担,当然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在采取减损措施时应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合理性,即要符合前文所述的合理性判断的四个标准,才能说是其采取的措施是合理有效的。第四章 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与立法现状 第一节、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 在1999年合同法实施后,我国在商事交易中广泛适用减损规则。在具体的交易中违约一方当事人往往采取减损规则作为抗辩理由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本人在实习期间模拟审判的案例用来说明减损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案情:2013年1月30日,李慧敏在云南昆明收购莴苣后,经大荔县货运信息中心介绍联系了陕D0011货车将其价值12.6万元的莴苣30吨从昆明运至西安市未央区的西安雨润农产品采购中心,在2013年1月30日双方签订了一份由大荔县货运信息中心提供的格式合同。合同内容是:地点是西安市,货物质量31.5吨,承运人是董晓余,货车陕D0011的所有者是长虹公司。同时李慧敏委托张江宁帮其领取货物,后来货车起运不久,董晓余电话告知李慧敏跟张江宁,货车行至贵阳境内时出现故障。李慧敏和张江宁就让他加紧时间修车,等修好后立即运至约定地点。在2月4日上午10点半时,董晓余打电话叫张江宁去莲湖区桃园路卸货,张江宁要求董晓余将货物运至西安市未央区雨润农产品采购中心。下午3点的时候王国胜打电话告诉张江宁货车到了礼泉县停车场,并要求张江宁去礼泉县倒运货物。张江宁就要求王国胜将货物运至西安市未央区雨润农产品采购中心,但双方发生争议。2月16日,李慧敏和张江宁主动到礼泉县联系王国胜,王国胜拒绝见面。他们就到礼泉县停车场找到了陕D0011货车,但却看到货车上的货物已经全部腐烂。 原告李慧敏诉称,2月4日上午10点半时,被告董晓余通知原告到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收取货物,原告要求将货物运至西安市未央区雨润农产品采购中心。2月4日下午3点被告王国胜通知原告到礼泉县倒运货物。2月16日,原告到礼泉县联系王国胜,王国胜拒绝见面,之后原告在礼泉县停车场发现货物已全部腐烂。遂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1、被告王国胜返还原告已经支付给王国胜的5000元运输费用;2、请求被告长虹公司、被告王国胜、被告董晓余承担连带责任,赔偿原告损失12.6万元;3、诉讼费用及相关费用由三被告承担。 被告王国胜辩称,首先,其司机董晓余已经按照合同约定将货物运至西安市,原告张江宁拒绝取货,董晓余遂将货车停至礼泉县停车场。后王国胜打电话给张江宁让其倒运货物,遭到拒绝,董晓余已尽最大努力履行义务,已支付的运输费用不应返还,而原告李慧敏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余下的5000元运输费用。其次,原告提出的赔偿损失12.6万元没有事实根据。被告王国胜已经履行了减损义务,原告应承担主要责任。请求法院驳回原告对其所有诉讼请求。礼泉县人民法院认为,原告李慧敏、被告王国胜在合同纠纷产生后均未履行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致使货物全部腐烂,应当就各自义务范围内承担相应损失。本案中原、被告的货物运输合同未约定货物的毁损、灭失的赔偿额,且双方没有补充协议,应当按照应当交付时货物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计算,根据西安市价格认证中心出具的鉴定意见,本庭将莴苣价格定价为每公斤3.6元,故货物损失数额应为113400元。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践中我国的法院已经熟练运用减速规则解决具体的案件。在上面的案例中当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已确知违约一方当事人履行不能的情况下,他应积极的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而不能坐视损失扩大而不采取任何减少损失的措施,即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减损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规则保护了违约一方当事人,使其脱离了违约后就要承担全部责任的不公平的地位。虽然违约行为的确是由违约一方当事人的原因造成的,但也不能就此就让其承担全部的损失,如果不规定减损规则,那么很多情况下会使得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坐视损失的扩大反而能获取更多的损害赔偿,这违背了立法的宗旨和原则。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得以应用,有利于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体现了民法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同时该规则也保护了违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使违约一方当事人不再因违约而就要承担全部责任的不公平处境。第二节、我国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的立法现状我国的减损规则是从英美普通法的借鉴中发展起来的,我国关于减损规则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之中。比较减损规则在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合同法进一步发展了减损规则。一、二者对减损行为类型规定不同。民法通则要求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但并未对减损规则采取的措施的方式方法、程度、合理性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合同违约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己处于遭受损失的不利地位,如果不具备防止损害扩大的条件,但是还负有这样的义务,可能使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不利于保护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利益,不符合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和公平合理原则。合同法继承并发展了民法通则的减损规则规定,要求其采取适当措施,有一个“适当性”的限定。这种限定,更有利于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符合诚实信用、公平正义和鼓励交易原则的精神主旨。二、二者对减损规则适用场合的规定不同。民法通则中要求出现违约并遭受实际损失才适用,而合同法规定为违约出现。合同法的规定适用场合能保证因违约而可能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有利于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减少资源的浪费,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稳定。三、合同法对因减损行为产生的费用承担问题上作出了明确规定。非违约一方当事人之所以会适用减损规则归根到底是因为违约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适用减损规则而采取的合理有效的减损措施产生的费用,因此该费用就应该由违约一方当事人承担。且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采取措施避免或防止损失的扩大实际上限制或降低了违约一方当事人的损害赔偿额,是有利于违约一方当事人。综上所述,合同法对减损规则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但其规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对其进一步完善。例如在我国的合同法并无关于减损规则适用“适当的措施”的具体判断标准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只能由法官根据自己的法学理论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判断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措施”进行减损行为。 第五章 对我国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的完善建议第一节 违约损害赔偿减损规则的“合理性”完善虽然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都有减损规则的规定,但都规定的不详细、具体,给实际操作带来不便。我国合同法第1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该条只是规定了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但是针对“适当”措施却没有具体的规定,到底什么样的措施算是“适当”的,我们确定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适当性”?对于这些问题本人认为,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不能要求处在不同情形下的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都做出相同的适当措施,这样做不利于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更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减少资源浪费。关于减损措施的“适当性”判断问题,本人认为主要标准有三: 一、合理人标准。即在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中,一个普通的人,在违约一方当事人违约后的情形下对此做出的判断,并予采取减轻损失的合理行为,即以一个普通人的主观价值判断来衡量。 二、善意标准。善意标准主要是看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在采取减损行为时,是否将自己置于对方当事人的位置或者具有普通善良人处置违约发生后所具备的善良意愿,是否真的为了减少损失或者减少资源浪费而去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当其从主观意愿上是为了减少违约损失而去采取措施,那么我们说其符合善意标准,反之,则否。三、经济标准。经济标准主要是看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在采取减损措施时所耗费的资源是否大于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所带来的损失。如果非违约一方当事人在采取减损措施所耗费的资源大于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所带来的损失,那么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所采取减损措施是不经济的,而这些耗费自然不能要求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反之,则可以。第二节 减损义务的规定完善一、以实际履行能力和控制能力为标准如前文所述,减损规则的适用场合,合同法规定为,违约出现即可适用减损规则,即非违约一方当事人负有减损义务。但是这样规定就会有一个问题,非违约一方当事人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万一出现特殊情况,非违约一方当事人无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且难以证明,面对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在“李慧敏诉王志军、王国胜、长虹公司案”中,案件发生的时间是临近年末。很多的汽车公司出现放假,运输车辆减少,这对原告李慧敏来说,重新找车去礼泉县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说原告采取适当措施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法律只将这种风险转嫁给非违约方,这对非违约方是不公平的,有违民法的公平原则。针对这种问题,本人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当以原告的实际履行能力和控制能力为标准,超出原告的能力,就不能将这个风险交由原告承担。 二、减损义务不能只针对非违约方 我国法律规定,非违约方负有减损义务。也就是说一方当事人违约,另一方当事人就要对违约进行补救,而违约方却不需承担此义务,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违约方故意违约,以此来损害非违约方,该如何解决?举个例子来说明。A公司与B公司签订货物买卖合同,标的额2000万人民币,合同约定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