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其它课程]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三年级其它课程]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三年级其它课程]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三年级其它课程]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4页
[三年级其它课程]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一 观察大树【实验目的】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三、回忆中的大树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教学后记: 实验二 观察小草【实验目的】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教学重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二、观察记录狗尾草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樟树狗尾草茎颜色软硬粗细质地叶颜色形状软硬大小气味果实颜色形状大小多少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四、实验总结 实验三 观察水生植物【实验目的】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水葫芦狗尾草实验四 观察植物的叶【实验目的】科学概念: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教学过程】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二、观察比较树叶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实验五 寻访小动物【实验目的】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1、 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 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 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3、 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4、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2、 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3、 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4、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 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2、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3、 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4、 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5、 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6、 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 学生分组寻访。2、 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3、 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4、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实验六观察 蜗牛【实验目的】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教学准备】1、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 实验总结 实验七 观察 蚯蚓【实验目的】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1、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2、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二、观察蚯蚓的身体1、 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1、 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 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 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 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5、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五、实验总结实验八 观察蚂蚁实验目的1、 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2、 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找蚂蚁1、 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2、 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3、 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4、 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二、观察蚂蚁(一)室外观察蚂蚁1、 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2、 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3、 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4、 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5、 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6、 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1、 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2、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3、 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4、 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5、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三、交流发现1、 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2、 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3、 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四、实验总结 实验九 观察金鱼【实验目的】1、 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2、 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教学过程】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1、 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2、 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3、 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4、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1、 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2、 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3、 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4、 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1、 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2、 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3、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4、 学生观察并记录。5、 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6、 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7、 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1、 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 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 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 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5、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实验十 比较几种常见材料的硬度【实验目的】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实验总结实验十一 比较几种常见材料的韧性【实验目的】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实验总结实验十二 比较吸水性【实验目的】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实验总结实验十三 纸的观察实验目的更充分的认识纸。实验准备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实验过程:1、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六、实验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实验十四 造一张纸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过程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实验总结。 实验十五 材料的沉浮【实验目的】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实验总结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实验十六 比较砖和陶瓷、陶器【实验目的】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实验总结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实验十七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实验目的】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两张。【教学过程】一、观察水和食用油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二、滴液比较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五、实验总结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实验十八 比较水的多少【实验目的】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教学过程】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二、比较水多多少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3、自制刻度线测量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三、认识并使用量筒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为什么量筒要平放?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实验总结实验十九 比较空气和水【实验目的】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二、空气的存在1、空气真的存在吗?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三、比较空气和水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实验总结实验二十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目的】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