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毕业论文范文——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毕业论文范文——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毕业论文范文——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毕业论文范文——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存档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 专 业: 统计学 院 系: 统计学院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湖北经济学院教务处 制 目录摘要1Abstract2一、 绪论3(一)研究背景及意义3(二)国内外研究动态4(三)研究内容与结构6二、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7(一)城镇化概念界定7(二)城镇化的相关理论8三、 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1(一)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1(二)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1(三) 评价方法12四、湖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16(一)湖北省概况16(二)因子分析16(三) 灰色关联度分析22五、结束语25(一)结论25(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26致谢辞27参考文献28附录31摘要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湖北省作为中部大省,素有“鱼米之乡”、“九省通衢”美誉,其城镇化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因此,通过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进行研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16.0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分析结论,结合湖北省城镇化现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33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 global phenomenon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18th century.The world has started to transform from the traditional rural agrarian society to an industrial and service-oriented modern urban society.China has entered a decisive phase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it i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accelera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upgrad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in critical period of deeper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We must deep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report at 18th Party Congress has been put forwar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walking new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urbanization,and defining the development path,the main objectives and strategic task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future.Coordinating the related areas of the systems and policies innovation, is the macro and basic planning which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urbanization.As a central province,Hubei provinces is as the “Land of Fish and Rice” and the “Nine Province Thoroughfares” ,it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directly impact o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Therefore,researching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constru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development.Based on factor analysis,we mak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Hubei Province by SPSS16.0,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conclusion,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Hubei Province,put forward rationalization measures and proposals.Keywords: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Factor Analysis;Gray degree Analysis1、 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在现今的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人们可以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判断或解释其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城镇化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也伴随着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2000 年 10 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国家“十五”计划的建议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此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走四化同步的道路,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2012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城镇化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思路,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达7.12亿,人口城镇化率已高达52.57%,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 3月17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四大任务和五项改革。回首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一系列文件精神,城镇化已经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展望未来十年中国的战略发展,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轨道并面临方向性选择。 本论文在分析城镇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各地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力求能够对城镇化发展有所帮助。目前,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这容易导致城镇化建设出现以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扩张,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环境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梳理城镇化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对城镇化的经济动力、人口转移、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进行全面考察,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希望对城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二)国内外研究动态1.国外研究动态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从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为了满足工业化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开始启动城市化。城市化不仅起步早,而且发展迅速,到20世纪中叶,已经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过程。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经验和理论,如“二元结构理论”、“中心外围区”理论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重要经济理论。该理论是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之间发展关系的深刻总结,刘易斯指出“剩余劳动力由边际生产力低的农业部门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工业部门的转移,可以促成工业利润和资本的增长,从而推动工业部门的扩大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需求。只要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部门的扩张过程就会循环往复地进行下去,直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流向工业部门为止”2。中心外围理论。1949年5月,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3。弗里德曼(JRPFriedman)1966年将这一理论引入了区域经济学领域。他指出,区域发展是逐步累积但不连续的创新过程实现的,而区域内少数的“变革中心”往往是发展的起源,创新由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4。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问题开始越来越被学者们关注,一些分析发展中国家城乡联系的理论相继被提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麦基(McGee)的“desakota”模型,道格拉斯(Douglass)的区域网络模型,塔科里(Tacoli)的“城乡连续体”和肯尼斯林奇(Kenneth Lynch)的“城乡动力学”等理论5。日本城市成长力系数理论。日本城市地理学家稻永幸男等从静态人口、动态人口、地域规模、经济活动、位置等五类指标构建了城市度复合指标,并提出用该指标研究城市化发展过程。地域经济总览中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提出用城市成长力系数反映城市化进程。该系数选取也是基于人口、经济、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共项指标6。2.国内研究动态国内城镇化的研究起步比较迟,然而发展迅速,又一直是我国学术理论界所关注的问题,所以相关理论已比较完善,但是国内城镇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则相对滞后,1992年,张小林、金其铭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人口分布等五个方面来设计指标体系,共十五个指标。该指标体系能反映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但是很多指标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城镇化发展的评价。同时,该指标系统并没有考虑各因素的权重。我国第一套完整的城镇化指标系统7是1995年由郑弘毅设计的。该指标体系设置了统计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指标体系并且设立了子系统。该体系几乎囊括了我国城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该套指标并不实用,很难搜集到数据。并且,该指标一样没有考虑各指标的赋权问题。2000 年中国城镇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城镇年鉴,提出了五大类(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的 30 项城镇现代化指标8,对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近几年来,随着对城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理论。叶裕民教授研究提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9,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其中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分3类共12个指标,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则包括城乡收入差异和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2个指标。国家统计局所构建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0也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为城市化核心载体,另一方面为城市化区域载体,构建了一个有四个层次共31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各个省市也提出不少,如王婷从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差距、城乡居民文化和医疗水平差距等个八方面构建了城乡发展指标体系,并依据该指标体系对浙江省的城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3.总结城镇化的发展相当迅速,已然成为现今的热点问题,但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仍需要改进和深化。国外文献多为城市经济相关问题,其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同时,国内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局面的分析,涉及具体问题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不够丰富,涉及的指标不够全面,且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入。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在简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并以此来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第二部分介绍了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其内容涉及到对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和“S”曲线理论,聚集经济理论等。第三部分阐述了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科学构建了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对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介绍了湖北省的概况,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灰色联度分析法对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补充分析。第五部分为结束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进行总结。二、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一)城镇化概念界定城镇化一词最早被用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的概念,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最早提出。至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这一名词。197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界开始接受Urbanization一词。关于城镇化的定义,至今仍有多种说法,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阐述了城镇化的概念。人口学所定义的城市化是指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认为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地理学中则认为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社会学中城镇化就是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学认为,城镇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此外,还有地理学、生态学、军事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镇和城镇上进行了诠释。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城镇化的含义。也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界定城镇化的概念。所谓广义城镇化指在聚落或地区中城镇因素逐渐增大的过程,而且是从城镇产生的影响在聚落和地域内部越来越显著的过程。所谓狭义城镇化是指由于近代产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质变。城镇化涵盖了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含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发展必然经历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总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城镇化。城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是城镇向纵深拓进的表现。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应该水平相协调。对于经济发展,多数的研究更倾向于经济规模指标,而城镇化发展的评价除了经济规模指标,还应该考虑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等指标。第二,人口城镇化。城镇化规模的体现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工业区聚集。人口城镇化导致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第三,社会城镇化。城市的发展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舒适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表现。第四,环境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在产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废物。城镇化必须有良好的环境作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上述四个方面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二)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现今,通过对城镇化概念的界定,我们对城镇化的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从经济、人口、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反映城镇化的内涵与本质,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关于城镇化理论,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在此仅介绍两种相关的城镇化理论。1.“S”曲线理论1975年,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Ray.M.Northam)根据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归纳出了“诺瑟姆曲线”,城镇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呈初始、加速和终极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类似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呈现一条被拉平的倒S型曲线。诺瑟姆把城市化进程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农业占主导地位,其发展态势反映为型曲线的左下段,斜率较小。第二阶段为城市化加速阶段。这一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较快。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导致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其发展态势反映为型曲线的中间段,斜率较大。第三阶段是城市化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其发展态势反映为型曲线的右上段,斜率较小。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图2-1 城镇化过程的“S”型曲线表示式为: (2-1)其中为城镇化水平,为时刻的城乡人口增长率差。上述模型表明,城镇化的速度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单纯来自现有城镇的拉力、单纯的农村推力和。对式(1)的微分方程分解变量后求解: 为积分常数 (2-2)随着系数K和C的取值不同而代表各种发展速度和各种起点的S型曲线。系数K越大,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系数C越小,城市化起步越早,反之则起步越晚。2.聚集理论经济活动的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卡利诺于1979年和1982年通过实证性研究尝试区分“城市化经济”、“地方性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所谓城市化经济就是当城市地区的总产出增加时,不同类型的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下降,而所谓的地方化经济就是当整个工业的全部产出增加时,这一工业中的某一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下降。而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企业本身规模的增加面导致本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经研究他发现,对于产业聚集的影响而言,内部规模经济并不起作用,它只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有影响,因此只有从外部规模经济上去寻找解释聚集效益的原因。在两类外部规模经济中,他发现,作为引导城市集中的要素而言,地方性经济不及城市化经济来得重要。也就是说,对于工业的整体而言,城市的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具有经济性。当然,聚集就产出而言是经济的,即使是在成本-产出的整体中仍处于经济的时候,而就成本而言也可能是不经济的。这类不经济主要表现在地价或建筑面积租金的昂贵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以及环境质量的下降等。不过根据卡利诺1982年的研究,城市人口少于330万时,聚集经济性超过不经济性,当人口超过330万时,则聚集不经济性超过经济性。当然,这项研究是针对于制造业而进行的,而且是一般情况下的。3、 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统计指标体系要适用于总体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能够科学地反映出总体的真实情况。因此进行统计设计要根据各种经济理论对总体进行深刻的定性分析,以便使设计的指标数量、核心指标、指标口径、计算时间和计算方法等都要符合科学原则的要求。二是目的性原则,要依据研究的目的来设计指标体系。三是联系性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整体上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总体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而各个统计指标之间也相应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指标口径、时间、空间和计算方法的确定都要从全局出发,考虑到彼此间的联系。四是统一性原则,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力求与计划、会计和业务核算相统一,即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计划、会计、业务核算的实际情况和统计的需要,尽可能地使各种核算的原始记录统一、计算方法一样,包括范围、经济内容相同,起止时间一致。五是可比性原则,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注意各地区各部门的一致性,以便于相互比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充实。这时要注意保持各个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性,注意各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相互衔接和相对稳定,以便于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二)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城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等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根据以上几个原则来选择与城镇化发展相匹配的各项指标,本文设计本文将指标体系分成四个层次:系统层、子系统层、准则层、指标层。其中系统层是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子系统层由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以及环境城镇化四个子系统组成;准则层则属于半概括化的指标,由12个指标组成;指标层即为具体的单项指标,有40项指标。具体指标见表3-1:表 3-1 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A经济城镇化子系统 B1经济发达程度 C1地区生产总值 D1人均GDP D2固定资产总额 D3经济结构 C2第二产业占GDP总值 D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D5工业占GDP比重 D6经济效益 C3财政总收入 D7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D8职工平均工资 D9人口城镇化子系统 B2人口规模 C4人口总量 D10城镇人口比重 D11人口自然增长率 D12人口密度 D13人口就业结构 C5从业人数 D14城镇就业水平 D15城镇登记失业率 D16人口素质 C6高中升学率 D17普通高校在校人数 D18社会城镇化子系统 B3城镇设施建设 C7燃气普及率 D19用水普及率 D20公共藏书量 D21社会公共服务 C8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 D22千人医院床位数 D23社会保障率 D24生活水平 C9人均可支配收入 D25人均消费性支出 D26恩格尔系数 D27环境城镇化子系统 B4资源综合 C10天然气供气总量 D28人均水资源量 D29森林覆盖率 D30环保投入程度 C11环保补助资金 D31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 D32生态环境水平 C12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D3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D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D35(3) 评价方法1.评价方法的选取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观赋权评价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评价法。主观赋权评价法,大多是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得到各指标的权数,主观赋权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类型有德尔非法、相邻指标比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TOPSIS评价法等。主观赋权评价法由于存在着主观性、不一致性和信息重复等问题,致使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客观情况。客观赋权评价法是根据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个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确定权数,避免了主观赋权评价法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结果比较具有客观性。比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该方法可以避免信息重复的问题,且权数是在指标合成过程中自动生成的客观权数,避免了人为确定权数时主观因素的影响。2.因子分析法(1)因子分析法的思想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起源于20世纪初卡尔皮尔森(Karl Pearson)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间的相关性则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某一具体问题,原始变量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之和的形式,一部分是少数几个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另一部分是与公共因子无关的特殊因子。因子分析法既能大幅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2) 因子分析模型设有个原有变量,且每个变量(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均值为0,标准差均为1。现将每个原有变量用个因子的线性组合表示,则有 (3-1)式(3-1)便是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也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表示为: (3-2)式中,称为因子,由于均出现在每个原有比那里的线性表达式中,因此又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可理解为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个坐标轴。称为因子载荷矩阵,称为因子载荷,是第个原有变量在第个因子上的负荷。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2) 因子载荷在因子不相关的前提下,因子载荷是变量与因子的相关系数,反映了变量与因子的相关程度。因子载荷的绝对值小于等于1,绝对值越接近1,表明因子与变量的相关性越强。因子载荷也反映了因子对解释变量的重要作用和程度。因子载荷矩阵的求解方法有主成分法、主轴因子法、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因子提取法等。在这里选取主成分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对于逆指标先取倒数,再进行标准化。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列出矩阵。 (3-3)代表各个样本,代表各个变量计算标准化矩阵中每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3-4)如果相关系数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值均小于0.3,即各个变量间大多为弱相关,那么这些变量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由方程得到个特征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并得到对应于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选取前个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包含个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 (3-5)如果得到的初始因子解不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进行因子旋转。(3) 因子得分因子得分是因子分析的最终体现。计算因子得分的途径是用原有变量来描述因子。因子得分为 (3-6)再计算各子系统中各因子的加权得分 (3-7)分别反映了经济城镇化子系统,人口城镇化子系统,社会城镇化子系统,环境城镇化子系统的中各个因子的加权得分。计算各子系统综合评价值 (3-8)反映了经济城镇化子系统,人口城镇化子系统,社会城镇化子系统,环境城镇化子系统的发展总水平。四、湖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一)湖北省概况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素有“鱼米之乡”、“九省通衢”的美誉,其城镇化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几个地区中就包括湖北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的城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0年),第二个阶段是停滞阶段(1961-1978年),第三个阶段是稳步发展时期(1979-1990年),第四个阶段是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今)。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镇化的道理快速的发展,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增长到2013年的53.5%,年均提高1 个百分点。如今,湖北省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湖北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城镇化的探索与行动,先后编制了“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及一系列沿江发展规划。湖北要从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格局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编制符合全省实际情况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如何建立适合我省的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以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更能反映我省城镇化发展现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二)因子分析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20042012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收集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其中部分指标数据经整理计算得到,数据表见附录。利用SPSS16.0软件对湖北省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下文以经济城镇化子系统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主要输出结果整理如表4-1:表 4-1 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D1D2D3D4D5D6D7D8D9D11.0001.000.994.796-.734.729.995.871.997D21.0001.000.994.798-.736.731.995.869.997D3.994.9941.000.786-.735.719.992.871.993D4.796.798.7861.000-.970.950.744.462.827D5-.734-.736-.735-.9701.000-.945-.685-.440-.761D6.729.731.719.950-.9451.000.693.459.747D7.995.995.992.744-.685.6931.000.908.986D8.871.869.871.462-.440.459.9081.000.841D9.997.997.993.827-.761.747.986.8411.000其中,D1:地区生产总值,D2:人均GDP,D3:固定资产总额,D4:第二产业占GDP比重,D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6:工业占GDP比重,D7:财政总收入,D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D9:职工平均工资由表4-1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相关系数都较高,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表 2-2 变量共同度初始解下的变量共同度提取特征值时的共同度地区生产总值D11.000.994人均GDPD21.000.994固定资产总额D31.000.989第二产业占GDP比重D41.000.98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51.000.969工业占GDP比重D61.000.948财政总收入D71.000.997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D81.000.934职工平均工资D91.000.988 由表4-2可得,提取因子后各变量的未旋转公因子方差几乎都为90%以上,较高,这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变量。表 4-3 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初始解因子解最终因子解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17.65485.04485.0447.65485.04485.0445.04956.09756.09721.14812.75297.7971.14812.75297.7973.75341.69997.7973.1291.43599.2324.052.58299.8145.012.13299.9466.005.05299.9977.000.002100.00083.747E-5.000100.0009-2.285E-17-2.539E-16100.000由表4-3可得: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7.654,解释原有变量的总方差的85.044%,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044%,其余数据含义类似。初始解中提取了9个因子,因此原有变量的总方差均被解释,因子解中提取了两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7.797%,总体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最终因子解,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贡献率没有变,但改变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使因子更易于解释。表 4-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12地区生产总值D10.960 0.116 人均GDPD20.902 0.429 固定资产总额D30.867 0.487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D40.866 0.495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50.864 0.498 工业占GDP比重D60.838 0.535 财政总收入D7-0.324 -0.929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D80.330 0.916 职工平均工资D90.390 0.914 由表4-4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D1,人均GDPD2,固定资产总额D3,财政总收入D7,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D8,职工平均工资D9上有高的载荷,说明这6个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二个公共因子在指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D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5,工业占GDP比重上有较大的载荷。表 4-5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指标特征向量t1t2D1-0.711763 -0.828914 D2-1.120067 -0.020236 D3-0.533719 -0.585917 D40.073864 -1.348626 D5-0.341069 0.071649 D6-0.029388 0.085209 D7-0.495530 2.082933 D81.030955 0.842688 D92.126716 -0.298785 由表4-5因子系数矩阵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 (4-2)将数据代入表达式可计算因子得分,再代入(3-7),可得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各因子的加权得分以及各子系统的评价值,计算结果见表4-6:表 4-6 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值 年份 得分评价值2004-0.711763 -0.828914 -0.561603 -0.979074 -0.770338 2005-1.120067 -0.020236 -0.415660 -0.724643 -0.570152 2006-0.533719 -0.585917 -0.408126 -0.711509 -0.559818 20070.073864 -1.348626 -0.464673 -0.810089 -0.637381 2008-0.341069 0.071649 -0.098208 -0.171212 -0.134710 2009-0.029388 0.085209 0.020348 0.035473 0.027910 2010-0.495530 2.082933 0.578636 1.008768 0.793702 20111.030955 0.842688 0.682975 1.190668 0.936821 20122.126716 0.298785 0.884137 1.541365 1.212751 由表4-6可得,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城镇化发展评价值由 2004 年的-0.770338增长到2012年的1.212751,增长的相对值为1.983089,由此表明湖北省在近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利用同样步骤可以对人口城镇化子系统、社会城镇化子系统以及环境城镇化子系统进行分析。按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可提取1个因子,但因子提取的效果并不理想,重新指定提取特征值的标准,指定提取2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97.391%,社会城镇化子系统可提取3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99.140%,环境城镇化子系统可提取3个因子,累计贡献率分析为88.781%,累计贡献率均大于85%,因此,能很好解释原始数据。计算人口城镇化子系统、社会城镇化子系统与环境城镇化子系统的综合得分,结果整理如表4-7:表 4-7 各子系统评价值及综合评价值年份评价值评价值评价值评价值评价值综合评价值2004-0.770338 -0.954251 -0.995650 -0.546899 -0.816785 2005-0.570152 -0.751327 -0.718139 -0.328847 -0.592116 2006-0.559818 -0.435097 0.067253 -0.865682 -0.448336 2007-0.637381 -0.276283 0.066800 -0.320887 -0.291938 2008-0.134710 0.008729 -0.321784 -0.078208 -0.131493 20090.027910 0.053823 0.176663 0.361055 0.154863 20100.793702 0.378975 0.598275 0.931807 0.675690 20110.936821 0.703546 0.455219 0.277122 0.593177 20121.212751 1.271887 0.671363 0.570540 0.856939 如表4-9所示,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发展评价值由2004年的-0.954251增长到2012年的1.271887,增长相对值为2.226138。第一个公共因子在指标人口总量D10,城镇人口比重D11,城镇登记失业率D16,高中升学率D17上有高的载荷,说明这4个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二个公共因子在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D12,人口密度D13,从业人数D14,城镇就业水平D15,普通高校在校人数D18上有较大的载荷。社会城镇化发展评价值由2004年的-0.995650增长到2012年的0.671363,增长相对值为1.667013。第一个公共因子在指标公共藏书量D21,千人医院床位数D23,社会保障率D24,人均可支配收入D25,人均消费性支出D26上有高的载荷,说明这5个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二个公共因子在指标燃气普及率D19,用水普及率D20,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D22上有较大的载荷;第三个公共因子在恩格尔系数D27上有较大的载荷。环境子系统发展评价值由2004年的-0.546899增长到2012年的0.570540,增长相对值为1.117439。第一个公共因子在指标天然气供气总量D28,森林覆盖率D30,环保补助资金D31,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D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D35上有高的载荷,说明这5个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二个公共因子在指标人均水资源量D29,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D32上有较大的载荷;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