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讲 全球化与地方化 认同政治 主要内容 v中心议题:全球化、本土化与认同政治 v关键词:全球化、时空压缩、流动性、全球本土 化、认同政治、混杂性、流散文学 v相关理论:各种全球化理论 v分析个案: 华裔美国文学中国佬、喜福会 、甘加丁之路和典型的美国佬 一、全球化及其后果 全球化 v麦克卢汉“地球村”(1960s)描述新的传播技术对 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这个概念表明,时空凝缩改变了 人类关系的结构和范围,导致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 过程在全球范围内运作,降低了民族国家和地方性因素 的重要性。 v它表达了广为传播的对全球性变革的感受(马丁阿尔 布劳全球时代);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全球的 意识,这是一种处于全球情境中的个体所拥有的意识, 尤其是世界是我们参与其中的舞台的意识(弗里德曼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 。 三个条件 v新的快速旅行和运输方式 :地球村 v信息技术的冲击 :新技术将迫使电视、电信、电脑、 电子消费品、出版和信息服务融合成一个互动式的信息 工业。时空压缩:现代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距 离关系:现场卷入(共同在场的环境)与跨距离的互动 (在场和缺场的连接)。 v跨国资本的全球性运作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 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本 、信息、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 v消费文化的来临:文化的消费性、流行性和娱乐性。 全球化与西方化 v全球化意味着西方的全球化。现代国家体系的主要特征 政治权力的中心化,行政统治的扩张,大规模军队的出 现,诉诸武力这些在16世纪欧洲处在萌芽状态的特征 已经成为整个全球体系的普遍特征。(大卫赫尔德); 全球化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因为在这些非民 族性跨国活动的发展中,北大西洋沿岸国家和日本扮演了 霸主角色(尤里)。 v全球化并不只是一个西方过程。当然,全球化是受到西方 支配的,但人们必须在各种全球化过程中考察不平衡性。 (斯图亚特霍尔) 全球化与地方化 v在出现全球范围的商务、金融、贸易和信息流 动的同时,一个本土化的、固定空间的过程也 在进行之中。在它们之间,这两大紧密相连的 过程将全部人口的生存状况与每个部分人口的 各阶层的生存状况截然地区别开来。对某些人 看上去是全球化的东西,对另一些人则意味着 本土化。 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 vGlocalize/Glocalization :全球本土化是为 了强调,当全球化的产品或服务与当地文化相 结合时更可能取得成功而新产生的一个词(顺 应本土市场的全球策略)。 文化的全球化 v与其说是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全球文化,毋宁说是 存在着一个全球化进程的强有力倾向,它为全球 差异性提供了一个舞台,不仅可以敞开一个“各 种文化的万国博览会”(各种遥远的异域风情可 以直接引入国内),而且也提供了一个种种文化 更加抵牾冲突的场所。 v假如说存在着一种全球文化,那么,最好不要把 它理解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而是理解为一个场所 ,在那里存有种种差异、权力斗争和文化名声的 争斗。(费瑟斯通:文化的重组undoing culture) 全球化的后果:同质与差异 v由于全球化意味着非中心化和差异的增加,在这 一过程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新的自由。你们可以看 出这种把握全球化来临的观点正与那种认为全球 化意味着一统化和标准化的悲观看法针锋相对, 然而,它们其实不过是我们盲人摸象式地试图去 描绘的两个对立特征而已。 全球化的后果:现象层面 v权力从(民族国家)政治的分离:全球精 英们挣脱了政治和文化权力单位的桎梏及后者 “权力的丧失” 现代社会控制模式既“ 全景监狱”的衰落和民族国家政府决策力的相 对弱化 v人类经验的分裂与分化:“流动”对新等级制度中 的上层人物和底层人物分别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 ,而人口的主体“新中产阶级”则经受着严峻的生存不确 定性、焦虑和恐慌。 v跨文化的对话与冲突 v文化身份的混杂与流动 二、文化身份的混杂与流动 认 同 与 现 代 性 v流动的现代性经验: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v生存的压力:匿名的市场和失业的焦虑。 v意义的危机和道德视野的褪色 v“我是谁”的追问: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 改变了我们? v认同问题:在家生出的乡愁体验 认同 vIdentity :同一性;身份;属性;认同 。“认同与人们对他们是谁以及什么对他 们有意义的理解相关”(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学 )。 v认同的三个层面:主体性的反思意识(自 我与他者);归属感的需求(文化、信仰 、共同体);社会文化层面(性别、族裔 、种族、阶级)。 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v认同的一些主要来源包括性别、性别倾向、国 籍或民族以及社会阶级。社会学家们经常提到 两种类型的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 v社会认同指的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基本 上可被看作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它将该 人与具有相同属性的其他人联系起来。 v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的确任。“知道我是谁 ,就是知道我站在何处。换句话说,这是我能 够在其中采取立场的视界”(查尔斯泰勒) 。 流亡与认同 v流亡(Diaspora/Exile/Dispersion):流离失所的生 存体验;不断越界的文化自由;把握世界的方式 。 v“我逐渐认识到我是一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黑人 ,就像其他人一样,我可以藉由这个关系,从这 个立场出发,进行写作”(霍尔)。 v“我把自己看成是漂泊者,我采取的是旅行者的立 场,没有兴趣掌握任何领域,也没有任何领土要 保护”(萨义德)。 v流亡者视角:文化转译(translation)与身份的混 杂性(hybridity)。 v方法论:批判理论解构主义 问题与方法 v问题:如何颠覆陈规,重建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 v“陈规/套话/刻板印象”(stereotype):一种重 复不变的话语策略,即把特殊的生活方式上升 为普遍的价值规范,使它变成无意识的常态. v话语权(hegemony):宰制性/欺骗性的话语体制 和话语实践. v文化后殖民与东方主义 问题与方法 v对主流话语的三种解码:主导性解读、协商性解 读、对抗性解读(霍尔)。 v重建文化认同: 1)认同是历史建构的产物,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 的嬉戏 2)多元共存 3)re-membering:把破碎的经验重新组合起来,再次 成为共同体的成员. 三、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 文化策略1 v发掘历史,唤起记忆,是华裔美国人实现文化 认同的策略之一。一方面,作为抵抗性的文化 记忆,共享的经验和意义是表现文化属性,建 构集体归属感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集体记 忆也是痛苦的重组或重建自我的过程。如霍米 巴巴所言:“记忆从来不是一种安静的内省 或回顾的行为,它是一种痛苦的重组或再次成 为成员(re-membering)的过程,它把肢解的 过去组合起来以便理解今天的创伤。” 中国佬(1980) v汤亭亭的历史书写:在历史与虚构、现实与想象 、现在与过去的双重张力中,打破沉默,发出声 音,以摆脱种族歧视的束缚。这就是中国佬 的文化意义。 v这本书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家族四代男子即曾祖 父、祖父、父亲和弟弟,在夏威夷和美国大陆漂 泊、冒险、创业和受难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家族 传奇的形式,唤起了被美国主流历史压抑、否定 、疏离的集体记忆,书写了华人移民漂泊离散的 史诗(epic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不足或局限 v汤亭亭对中国的表征/再现并没有突破主流话语单一、刻 板的思维定势:落后、贫穷、迷信、无知和严重的性别歧 视。她笔下的红色中国更是被妖魔化了:民不聊生、妻离 子散和残忍的政治迫害。她戏称它为“猴子文明”:滑稽 伪善、反复无常。它的典型人物就是宾叔,一个疯疯癫癫 、试图解放大众的共产党员和妄想狂患者。显然,在整个 华裔美国男性的族群神话中,宾叔和中国是另类、他者、 奇观。 文化策略2 v文化差异与故国想象:华裔美国人活跃在两种 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世界之间。在美国,黄皮 肤、黑眼睛的种族属性和或多或少的唐人街生 活经验,使他们与众不同,被认为是“中国佬” 。在中国,他们外在的气质和内在的价值观念 ,又使他们与本地人格格不入,被认为是“老外 ”。这种徘徊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疏离与陌生 感,加剧了他们的身份危机到处是家,而 又无一处是家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使他们敏 感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文化身份 的建构中,这种差异既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冲 突的根源。 喜福会(1989) v谭恩美的喜福会通过母女两代人对自己文化 属性的理解和认识,展现了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和 冲突。“喜福会”是故事展开的媒介,也是文化 之间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四对母女(吴素云与吴 精美;许安梅与许露丝;龚琳达与薇弗莱龚; 映映圣克莱尔与丽娜圣克莱尔)借助这个媒 介不断进行着“反动/重演(re-acting)”的跨 文化叙事。 不足或局限 v文化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复杂的商 讨过程。在喜福会中,中美文化之间并没 有展开真正的碰撞,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意识 形态性话语也没有得到根本性地颠覆。事实上 ,从母亲吴素云被移民局强令与“天鹅”(美 国梦的象征)分手的那一刻起,到女儿们婚姻 出现问题(许露丝与特德的离婚、丽娜与哈罗 德的争吵)为止,白人的“偏见”一直以匿名 的方式“在场”。因此,这种“团圆”和“融 合”模式只是一种理想,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和 解。 文化策略3 v“宰制抵抗”模式 :长期以来,美国文化的主导 权操纵在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即WASP的手中,华 人没有力量展示自己、发出声音,因而形成了“东方主 义”式的话语陈规(stereotype)。其想象的病理学基 础来源于同时并存的双重要求:“西方对于东方的神秘 感和性事的个人要求,以及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教导和控 制东方的集体目标。”这种宰制性的话语陈规必将引发 少数族裔的抵抗。在抵抗运动中,文化扮演了极为重要 的角色:第一、文化是抵抗“遗忘”和被消音的有效方 式;第二、文化是分析的力量,能够超越陈腔滥调和官 方的谎言,寻找替代的方案。 甘加丁之路(1994) v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面对主流文化中没 有英雄、没有正面形象、无声、无形、无名的 华人形象,赵健秀采取了“反话语”的对抗性 写作,即倡导华裔美国感性,建构华裔美国人 的英雄传统。 v一方面展示了语言和文化的“混杂性( hybridity)”,另一方面呈现了带有中国性的 华裔美国感性,即冒险、自信、勇敢的个人英 雄主义传统。 不足或局限 v赵汤之争的分歧点:在华裔美国文化的自我认同 中,重点是抵制中国文化的性别歧视,还是批判 美国文化的种族歧视 v在种族问题上,赵健秀的文化抵抗策略是有效的 。他不仅揭示了被压抑、扭曲的华人之音,批判 了主流话语中的刻板印象,而且重新建构了华裔 美国人的英雄传统。不过,男权话语压抑下的女 性同样需要发声、报道、再现。 文化策略4 v文化认同与象征资本的积累:斯图亚特霍尔认 为,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实践,即发现身份和 生产身份。前者认为,存在一种稳定的、连续 的、不变的集体自我和意义框架。后者则认为 ,文化属性是在历史叙事中加以建构的,既存 在连续性,也存在变化。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系 统内部,第一种更为有效,因为由文化、历史 和风俗塑造的集体无意识有利于共同体成员的 团结和认同。在流动的跨国语境下,由于种族 、文化和习俗的不同,文化认同的空间往往是 不同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移民文化的实践无 疑属于后者。 典型的美国佬(1991) v任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通过拉尔夫 张的美国移民生活,有效地展示了象征资本和族 裔背景在身份演变中的重要性,证实了文化认同 的想象性和流动性。 v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故事。它与美国梦和族裔身 份有关。故事的主人公拉尔夫张的传奇遭遇: 留学美国美国梦(发财梦)幻灭(炸鸡店破 产、姐姐车祸、妻子不忠)家人的团结 不足或局限 v首先,她打破了过去白人主流社会加给亚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从事 体力劳动、狡猾而傻气、对白人上司卑躬屈膝,谄媚奉承,对自己的 女人则粗暴,独断专行;又突破了华裔美国作家新的刻板印象:第一 代移民的艰苦经历、神话传说、中美文化引起的冲突,苦苦寻求和保 持少数族裔的属性。其次,是她认准了少数族裔属性的流变。 再次,主动争取对历史的阐释权(张子清)。 v若把中美文化作为平等的主体间关系来看,华裔美国人通 过主动的美国化来获得主流社会认可的“融合”策略,尚 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因为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有效 地纳入到华裔移民的文化认同之中。 文化认同的策略 v文化认同的策略是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的。在特 定的历史语境下,华裔美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含解析
- 2025环保稻谷收购协议
- 残疾人科目一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重庆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详解
- 萨克斯新手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4月高级电子商务师模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5年焊工初级职业技能考试题库
- 2025年基孔肯雅热应知应会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5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细胞的生命历程(含解析)
- 营销技巧培训知识库课件
- 工商注册知识培训课件
- 隐患排查治理奖励制度
- 学校食堂清洗消毒工作流程培训测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组装及维护试题库附带答案总结全面
- 武汉公积金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校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主要内容
- 校园垃圾清运应急预案演练(3篇)
- 楼盘销售技巧培训课件
- 总装工艺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血透室透析液污染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