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doc_第1页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doc_第2页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doc_第3页
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并采用实验组一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进行了临床干预研究,通过对3对小组分别进行BDI, ASQ和SES测量的比较,检验了团体归因训练在大学生抑郁治疗中的效果,这是研究四的内容。 研究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1、归因方式的各个维度(包括宿命归因)以及无望感与抑郁呈显著性相关,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的归因方式和无望感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不同性别间差别不明显。2,抑郁与自尊相关显著,不同自尊水平大学生之间的抑郁有显著差异,低自尊大学生的抑郁和归因方式的关系明显,高自尊大学生不明显。3、抑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包括:低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高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内向和感情用事。4、应激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5、人格、自尊、归因方式及应激对抑郁的回归方程为:“抑郁二0.63自尊+0.87适应与焦虑性+2.30应激一3.37持续维度+1.17人际归因一8. 673。6,在抑郁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归因方式(持续归因和宿命归因)和自尊对抑郁具有直接关系,但不存在交互作用,二者在人格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人格因素中进入模型的显变量包括:稳定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和紧张性。7,消极归因方式的核心人格包括:高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感情用事,心理健康的个性因素分低。8、抑郁的团体归因训练在对抑郁大学生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组的学生治疗前后的抑郁、归因方式以及自尊情况都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其变化情况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 因此,本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大学生被试中验证和澄清了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建立了该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这个结果符合心理病理学中普遍存在的素质一应激模型,消极的归因方式和低自尊反应了个体对抑郁的心理易感性,这种心理易感性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具有一定生物基础的人格倾向,以及个体早期的生活经历。当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时,具有这种心理易感性的个体具有对应激性生活事件作出不适应的解释以及由此产生无望感的倾向,具有对自我价值产生消极体验的倾向,并因而导致抑郁的发生。抑郁的发生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对理论的验证具有理论引进和本土研究的意义,那么,抑郁团体归因训练的设计和n,在毕业班的学生中,61%的人感到无望,45%的人称自己有明显的抑郁,9%有过自杀的想法。在认真考虑过自杀的学生中,有94.4%的人说自己有无望感。而在有无望感的学生中有23.8%的人曾经认真考虑过自杀;在有抑郁情绪的学生中有33.4%的人曾经认真考虑过自杀。杜召云(1999)用Beck抑郁量表(BDI)调查7山东济宁市1734名各专业的大学生,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1%.刘贤臣等(1997)对560名医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问卷(SDS)测评,显示17.32%的学生具有抑郁症状。虽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患病率,但随着心理卫生工作的普及和人们对抑郁的认识与赞惕的日益提高,抑郁已经成为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而关于抑郁的心理病理学研究也是近年来临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吼ilverman,.College Student Suicide Prevention: Background and Blueprint for Action. Spectrum,2004(3):13-201.2基于无望感/自尊理论本土研究的思考 抑郁的归因理论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Abramson等从归因方式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该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心理学界广泛的关注,近二十年来已成为抑郁研究的热点。90年代以来,随着自尊研究的发展,很多研究都发现了自尊和抑郁之间的相关。Metalsky等 (1993)整合了无望感理论和自尊理论,认为归因方式一低自尊一失败三者合并,通过无望感的中介可以预测抑郁的发生。这个理论是否适合中国抑郁者的情况呢?目前国内的研究仅限于归因方式与抑郁的关系上,对抑郁的无望感/自尊整合理论尚未进行全面的验证与探讨。因此,抑郁的无望感n动机。这个理论包括了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的观点:环境因素培育了态度,进而导致了抑郁。Abramson:修正的习得性无助理论 尽管习得性无助理论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兴趣,但这个模型无法解释抑郁转归上的不同。针对这个问题,Seligman和他的同事Abramson (1978)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他们引入了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方式的概念,归因是指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而归因方式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归因认知的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 修正后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从三个维度考虑人们对事件的归因:内部一外部维度,持续一暂时维度,普遍-特殊维度。他们认为,正常人在归因时有一种“自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2;81我服务偏向”,即将正性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全面的原因,负性事件归因为外部的、暂时的和特殊的原因(积极归因方式)。而抑郁者的归因方式是将负性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全面的原因。内部归因可以导致自责,如一个人将下岗归因为自己没有能力,那么他就会产生自责,而若归因为单位不景气,就不会责备自己。稳定的归因预示着问题的持续,如下岗归因为自己年龄大了,就会对未来丧失信心,若归因为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就预示着这种状态可以改变。对负性事件全面的归因会使问题扩展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将下岗归因为命运不好,就会对整个生活感到悲观,但若只归因为是工作本身的问题,就不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可见,正如此理论所描述的,归因的每个维度都对无望感的产生有特定的影响作用,抑郁的产生取决于如何归因。 抑郁的归因理论提出后,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了这个理论(如Peters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