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事迹材料_第1页
黄大发事迹材料_第2页
黄大发事迹材料_第3页
黄大发事迹材料_第4页
黄大发事迹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8 黄大发事迹材料 2017 年 4 月 25 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以下是小编小编提供的黄大发事迹材料,快来看看吧。 黄大发事迹材料一 黄大发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 1958 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 45 年,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殚心竭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先后两次带领群众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修凿水 渠,面对失败不气馁,主动需求科学方法,历经数十年,终获成功。艰苦卓绝引来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一年四季包沙饭, 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8 当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饮水全靠它。说是“井”,其实流出来的是“望天水”。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再从山 脚的石头缝一点点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这是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草王坝四面环山,距集镇 30 多公里。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替代主食, 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乡,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 1961 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群众投 工 2 万余人次,耗资 18 万余元,修了近 10 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术,宣告失败。 1991 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勘察、测绘,重新科学规划了水渠线路。经历过失败的村民,信心不足,却谁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黄大发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他说“我黄大发这一辈子就和这高高的灵宝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饭,就跟我上。” 全村 300 余村民响应了黄大发号召。当地政府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 6 万元现金外加 38 万斤玉米。修渠工程于 1992 年底再次启动。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8 不通车,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马驼运上工地 ;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凿 ;为防止渗漏,就用预制板一块块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 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黄大发带领乡亲,硬是靠着风钻、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三年的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 7200 米的水渠。 有了水,黄大发又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建学校、修乡村小路。昔日荒坡变良田。草王坝的乡亲终于吃了白米饭。 直至今日,这条水渠仍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设施,人们牢记黄大发的伟大功绩,亲切的把这条水渠叫做“大发渠”。 黄大发走在险峻的擦耳岩上,山下是新房林立 的村庄 81 岁高龄的黄大发,仍然发挥着余热。他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 2015 年,一场大雨过后,滑坡的山体阻塞了水渠。平正乡政府拨付 1 万元,请群众参与修缮。年迈的黄大发不顾乡亲劝阻,再次出发,带领群众,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补。 黄大发事迹材料二 善于团结群众。基层工作千头万绪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黄大发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 ,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 ,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 ,做到说服不压服、讲理不武断、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8 换位思考不居高临下。修渠放炮炸山时 ,落石砸坏了 村民房顶 ,有人喊着拉他跳崖 ,他没有发火 ,很快说服村民平静情绪 ,并于当晚亲自到农户家诚恳地进行补偿。工程途经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 ,遇到了许多阻力 ,他要求身边干部“做事要大气 ,不要气大” ,挨家挨户宣讲修渠的道理 ,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了心结。大家心里敞亮了 ,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黄大发 45 年的村干部生涯 ,每次都是全票当选 ,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开好“院坝会”。黄大发常说 ,有事要开“院坝会” ,没有“院坝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从不搞一言堂 ,遇事召开群众会 ,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 ,组织动员大家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修渠缺资金 ,会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饭 ,大家一起干” ,说到了乡亲们心坎上 ,大家二话不说 ,立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拿到集市去卖了换钱 ,当天晚上就凑齐了救命钱。看着一堆皱皱巴巴的钞票 ,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 :“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 ,我拿党籍作保证 ,拿命来换水 !” 活到老学到老。 1971 年 ,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宣告失败。面对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 ,黄大发冷静总结了症结所在 ,“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 ,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 1989年 ,54 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 学习。几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时间 ,从零起步、从头开始 ,一个字一个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8 字地临摹 ,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 ,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除了自己学 ,他还带领大家学 ,并且号召集资修建学校 ,宣传“娃娃有前途 ,必须要读书”的道理。现在 ,许多村民讲起水利建设头头是道 ,变成了“赤脚专家”。村里还走出了 30 多位大学生 ,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文化村。 党员干部要带好头。黄大发认为 ,有困难党员干部要先上。秉承这样的信念 ,他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把责任举过头顶 ,面对艰险打头阵、遇到难题自己扛。看着离地 300 米的悬崖峭壁 ,村民们心惊肉跳不敢 动工 ,“太危险了 ,给多少钱都不干” ,请来的专业施工人员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 ,腰里拴一条绳子就翻了过去 ,完成了测量工作。在老支书的感召下 ,小伙子们也纷纷把绳子系在腰上 ,开始了飞檐走壁的施工任务。采访时 ,记者问他当初是否紧张 ,黄大发很淡然地笑着说 :“如果我怕了 ,大家就怕了 ;我都不怕 ,大家有什么可怕的呢 ?” 坚持就是胜利。对于摆脱草王坝村贫困的命运 ,黄大发有着难以想象的决心和毅力。他一辈子一个目标 ,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怀着这最初的承诺 ,24 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几十年过去 了 ,黄大发和草王坝人用双手凿出了奇迹。水通了 ,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 ,稻田从 240 亩增至 720 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 ,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 ,10 万株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8 收益 ,牛羊养殖大户超过 30 户。那些修渠往事 ,记载着这位“年份英雄”的足迹 ,像陈年老酒那样历久弥香。 公私要分明。“干部干 ,群众看” ,黄大发坚信 ,只要干部不搞特殊化 ,不谋一分私利 ,就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常把“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 ,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挂在嘴边。筑渠需要的水泥 ,他每次都亲自运回来。有一天赶夜路遇到了暴雨 ,运 水泥的车陷入泥潭 ,他担心水泥被偷 ,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家里的灶台破了 ,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补补 ,被他坚决拒绝 ,“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贪”。多年来 ,全村老百姓毫不犹豫地把修渠集资的钱交他手上 ,都说“放一百个心 ,黄老支书一毛钱也不会给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黄大发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新长征路上 ,千千万万位黄大发 ,正在自觉运用这永不过时的“黄 大发工作法” ,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 ,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发家渠” ,用行动争做脱贫攻坚的先锋军 ,让实干凝聚贫困群众的信心决心 ,拿作风把牢集体奔小康的方向盘 ,把不忘初心的承诺镌刻在辽阔的大地上 ,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黄大发事迹材料三 什么是劳动精神 ?提起劳动精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8 神,你首先会想起谁 ? 黄大发,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今年 82 岁。他用了 36 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修水渠,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 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劳动者。千百年来,这里的人 祖祖辈辈喝不上水,全村人喝水只能靠一口枯井。黄大发不信命运的安排,刚一上任村支书,他就立誓修水渠,想把几公里之外野彪村的水引到村里。由于不懂技术,修修补补了十几年,水就是引不进来,草王坝人喝水的梦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被反复拉扯,最终还是破灭了。 第一次修渠失败后,不甘心的黄大发决定学习水利技术。 1989 年,枫香区水利站迎来了 54 岁的黄大发。三年的时间,他从零起步、从头开始,掌握了许多修渠的知识,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 1995年端午,草王坝人世世代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条主 渠长7200 米,支渠长 2200 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终于竣工了。村民们给水渠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大发渠”。那一天是草王坝人特别高兴的一天,兴奋的黄大发哭得像个孩子。 黄大发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也是一名农村党员,他用自己的双手带动千百双手,以一颗心换取千百颗心,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吃上了白米饭,有了一条光明的路。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8 苦战 36 年,这是一位“年份”英雄,而“年份”精神恰恰是劳动者应当具备的精神。在当今有些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有时候连谈论理想都会遭人嘲笑,更别说初心不改地坚持做一 件事情。初心不改,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谈何容易 ?何况是 36 年的时间。而正是对这四个字的坚持,才让黄大发战胜了困难。 黄大发的背后,是全中国数以亿计的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