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第六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东胜区第六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东胜区第六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东胜区第六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东胜区第六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引言 东胜区第六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Dongsheng district six teacher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 文 摘 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正确对待和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但实际应用的效果如何,值得调研与探讨,而且以往的研究没有深入到我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状况,为此有必要研究东胜区六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并给出对策和建议。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听课等研究方法,对东胜区六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听课上,实地听课比问卷和访谈更能了解真实的情况。笔者根据获得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六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现代化设备使用率比较低,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不到位,学校从政策上引导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力度不够,学校老师的敬业思想尚有欠缺,对新技术存在心理排斥和惰性,投入学习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技能的精力明显不足,对教学中为什么要用、如何用、用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知之甚少。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研究的简要综述,对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研究方法也进行了说明,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现场听课是本研究采用三种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为研究的思路和操作步骤,包含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的设计、修订、统计分析及得到的启示 ;听课结果的分析和启示;问卷、访谈、听课的综合统计分析。第三部分为对策与建议,分别是:(一)、探索校本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三)、消除教师主观上对技术的心理排斥和惰性;第四部分为结语,在总结回顾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为笔者的后续研究明确了方向。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调查分析,建议ABSTRACT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is the necess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eaching, the proper treatment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Bu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 worthy of study and discussion, a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not got into my the school actual situ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ongsheng district six teachers i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giv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This topic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lecture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Dongsheng area on six teacher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is study put more energy on lectures, field classes than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truth. The author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nalysis, six teachers i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ent situation mainly for modern equipment using rate is relatively low,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peration leve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training is not in place, the school from policy to guide teachers to use modern teaching media strength is insufficient, 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there is a lack of thought, new technologies have psychological rejection and inert, into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skills energy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the teaching in why to use, how to use, to what degree, little is known about.The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re briefly reviewe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concepts are defined, the research method is also describe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this study used three on-site classes basic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and operation steps, including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content design, revi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 enlightenment; class analysis on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lectures;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respectively is: ( a ), explore the mode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enhanc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 tw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 three), elimination of teachers subjective on technology psychological rejection and inert;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summed up in the back of Gu Ben on the basis of the subject research,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follow-up study.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teacher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uggestions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 现代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人们对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持肯定的态度1。国家从九十年代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在学校的投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教育的现代化有赖于教育装备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加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实现。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教育的信息化,不断出台政策,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都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加大信息技术设备投资力度。由此出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工程2。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教育可以提高一个国家人民的整体素质,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当前的教育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很快成为学校硬件建设的重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使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手段向现代化迈进,可以使教学改革速度加快,可以使教育思想和观念得到转变,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家已经提出很多年,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进这一改革,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在东胜区来说已经较为先进,而且已经初见成效,几乎每间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都安装有信息技术设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了,不再是什么高端的遥不可及的技术了。但这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应用现状如何,值得调研与探讨。(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综述。笔者通过对相关学术资料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于21世纪初开始关注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大多数专家和学者探索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方法,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培训内容及方法,教师使用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等。笔者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为主题对期刊杂志、学术论文、专著等进行搜索,检索到十几篇文章,但其中优秀硕士论文仅有三篇,然而这几篇硕士论文主要讨论的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方式,并不是使用现状调查分析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们分析了影响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因素、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其中也从共性角度对教师这个教育信息化的执行终端所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意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俯瞰,而从教师的角度去探究问题的根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很少。同时大多数文献都是现象描述性为主,缺少实践调查数据和针对性。也有一些学者从理论层面、心理层面、实践层面对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有所关注3。这些研究固然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微观层面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小学教师面临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对于地区间的差异关注较少,对于鄂市东胜区六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效果、困境、对策则更无暇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和研究。2.国外的研究概况教育信息化是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在过去十年中尤为如此。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教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从相关资料上看,集中力量进行培训被看作是政府机构的行为,如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Na七ionalAdvisoISofTechnological SCiences)、“教育部教师培训中心”、“国家科学委员会”等4。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领域教学设备的发展,新技术的问世必将推动教育领域教学设备的更新。各国政府都高度关注信息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的重大的影响,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对教学设备进行了更新,对教育加大了投资力度。教师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都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掌握信息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能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研相整合,并且强调创新、合作、综合评价5。在英美等国家,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英国颁布了新教师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国家培训课程纲要,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培训中的具体需求6。英国政府有着明确的目标,并基于本国的现状,于2005年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的五年政策e-strategy;韩国实施了“教师信息活用能力评价制度”。 为了将技术应用到教育中,美国在2000年底颁布了数字化学习-美国国家教育计划;同时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National Edueational Teehnology standards) 7。总之世界很多国家都很关注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升及其教学应用状况,把它放在的很重要的位置,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安装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正确对待和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作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在2006至2010年间共检索出55篇。其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有19篇,关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的文章有15篇,关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各种经验之谈有8篇,其余的几篇文章,则是从其它个别的角度去研究的8。以 “教师信息技术调查”为关键词,则共搜索到北京、内蒙古、河南等地进行的相关调查共9篇,对鄂尔多斯市的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却没有,尤其是针对一所学校深入具体的研究则未见。东胜区第六中学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一所初级中学,原地处东胜新旧区的交界处天骄路上,于2010年8月迁至东胜铁西新区。学校现有三十二个教学班,学生1280人,教师一百二十六人,新校区的教育装备现代化程度较高,有多功能室三个,学生机房二个,电子备课室一个,每个教室都配有能上网的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每位文化课教师都配备了价值四千元的笔记本电脑,其余体艺组和后勤的教师办公室配备台式电脑。2009年学校花了两万多元从上海一公司购置了校园办公平台,上述这些,都说明了六中的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投资力度应为不小。为了使六中向现代化初级中学迈进,使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发挥应有的作用,特以东胜区六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为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本调查研究,笔者期望能够了解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明确六中教师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教师对信息技术媒体进入课堂的态度,了解本校与其它地区和其它学校的差距,从而针对六中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对策与建议,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四)相关概念的界定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也被定义为感测、通信、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该定义提示了信息技术的“四基元”及其之间有机、和谐的整体关系9。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产生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信息高速公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项杰作。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它以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光电等技术为基础,是产生、存储、转换和加工图像、文字、声音及信息通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10。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1。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在探索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点。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个发展阶段12。3.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并认为,知识为其他五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则为其它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因此,知识和评价调控两部分共同组成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承载13;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部分有机相联并呈现一定的层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领航,渗透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由此,六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4。(五)研究方法的提出及确定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问卷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15。尽管有些调查问卷中出现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题项(尤其是开放性问题),但一般来说,问卷调查法主要有如下特点:调查工具标准化,调查过程标准化,调查结果标准化,研究效率高。为了了解东胜区六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状况,本研究通过设计问卷对东胜区六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状况作全面调查。2.访谈法: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16。访谈调查法最基本的方式或手段是运用口头交流来收集资料,它的一般程序是由研究者访问或约谈被调查者,向被调查者逐一提问,由被调查者根据要求作出回答;同时,访谈者把被访谈者的观点、意见及时记录下来,最后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本研究中对六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访谈。3.现场听课现场听课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听课是获取评教素材最主要且有效的方法17。细分起来,听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依据评价对象是否预先得到听课通知来给听课方式分类的话,那么,听课可分为突然听课和通知听课二种;如果依据评价者参与听课的组织形式来划分,则可将其分为有组织听课和自由听课。本研究通过听各科目教师的课,观察教师在平时上课时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媒体,是否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使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水平如何,了解六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7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一)调查问卷1.样本的选择确定调查对象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东胜区六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为了使问卷的的问题趋于合理,便于对问卷进行修改,先进行小样本的问卷预测试,经修订后再进行大样本发放并回收问卷。小样本为各科目老中青教师各一名,即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理化生、体艺、信息技术各科总共21名教师。为了使调查结果趋于真实,调查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六中的全体教师共计126名,全部列入此次调查范围,此次调查的大样本是六中的全体老师。2.调查问卷的设计在编制试卷之前,对调查项目和理论的假设等方面做了分析,在设计之前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笔者查阅了资料,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对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要求,研究了鄂尔多斯市的相关政策及其它兄弟学校的经验等并且与教师和学生就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了交谈。此次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调查问卷的内容设置如表2-1所示,主要包括6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18;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学校制度;信息技术培训。表2-1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问卷项目具体内容题目数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19学校的要求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学校制度,信息技术培训83.问卷的修定2010年9月,笔者把问卷发给小样本中选定的教师填写,并强调被调查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在教学中的体会填答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教室内的信息技术设备的配置都表示满意,满足了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但由于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有待于提高,所以不能熟练顺畅地使用,致使设备的闲置情况严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年轻老师。因此,笔者有理由预计六中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状况,将不十分乐观。因此,在修改问卷时,笔者特别加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能力方面的问题,以便更明确的了解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其内涵的相关条目,以便于统计分析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实际状况;增加了有关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心理影响的问题,力图找出教师不乐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潜在理由。增加了需要哪些方面的指导等题目。附录1是大样本调查问卷。修改形成的问卷的内容仍保持二方面的内容: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学校的要求。4.问卷的调查实施2010年10月开始发放问卷,总共126份问卷,于2010年11月收回全部126份问卷。经审核,所收回的问卷中120份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5%。5.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根据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用百分比汇总的统计方法对事实问题进行统计,用态度分析模型对态度方面的内容进行统计,态度分析用两种方法:单向评等量表,双向评等量表,用多因素排序模型对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从调查中发现,六中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还不够,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国家已进行了十几年的时间,但仍然有20.3%的教师对其一无所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它考虑的是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仅仅是孤立的知识点。它往往着眼于整个单元乃至整门课程,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调查发现,教师中能够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课堂的教师人数很少,大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有一半左右的教师会制作演示文稿,但会其他多媒体制作软件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师期望多增加一些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内容。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装备较好,但教学资源软件的配备明显滞后,学校现有教学资源软件数量有限且很多有些已经落伍,教师认可教学软件质量的仅占9.1%。六中的校领导相信应用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的改善,设计制度来督促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每人每学期必须有一节课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每个教研组每月必须有一名老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尽管有6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领导很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学校筹集大量资金购置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加之教师的操作水平不高导致维护量剧增,且因电脑病毒感染使电脑性能不稳定。教师普遍反应自身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欠缺,不能让这些设备发挥它应有的功效,电子白板经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上课中老师没有一个人使用过电子白板,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是什么原因致使教师们不愿意或根本不想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二)访谈考虑到问卷的客观性问项较多,为佐证教师答卷的可靠性,想深入了解影响六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根本原因,笔者又进行了访谈。1.访谈对象的选择各教研组中随机选择老中青教师各一名和各班的总体表现为好中差的学生各一名作为此次访谈的对象。随机选取各教研组老中青年龄段的教师,使访谈对象有代表性,使访谈结果尽量趋于真实,信度提高。2.访谈内容的设计(1)教师访谈的主要内容:您对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何看法?学校的校本培训之一电子白板的使用,对您使用电子白板有帮助吗?您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如何?会使用哪些信息技术设备?自己经常下载或制作课件吗?您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您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用信息技术处理哪些内容?您认为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教学最大的帮助是什么?最大的弊端是什么?您是否给学生传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有关道德,法律及人文关怀方面的知识?您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的?您认为学校还应在哪些方面提供保障以配合老师更好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您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您认为如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最有效?您对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至少有一节课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何想法?对学校的相关制度有何看法?您知道学校的电子图书馆吗?是否经常登陆?如果您经常登陆学校的电子图书馆有何收获?如果您知道但不登陆是什么原因?您对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课程整合、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的教学理论或方法是否了解,了解的程度如何?您还了解哪些教学理论?能否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2)学生访谈的主要内容:你知道学校网站的网址吗?你知道学校的电子图书馆吗?是否经常登陆?如果你经常登陆对你有什么帮助?如果你知道但不登陆是什么原因?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你认为老师对教室内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操作熟练吗?你会使用这些设备吗?你认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老师在哪些方面应该尽快提高,以适应你们学习的需要?你最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哪位老师上课时由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你对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老师平时上课用电子白板吗?学校的微机室课余时间开放的话,你会用电脑做什么?教室内的电脑可以上网,你认为怎么样使用对学生最有帮助?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能满足你的需要吗?你希望信息技术课教授什么内容?你会使用哪些信息技术设备?会使用哪些软件?3.访谈结果分析(1)访谈情况对学校的各教研组的老中青三名教师进行访谈,总共有21名教师接受采访,教师很积极的配合,访谈进行的很顺利。其中有86%的教师都表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确实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实际推广中却困难重重。10%的教师认为过去的教学媒体(粉笔+黑板)对学生的无用刺激较少,能培养学生对所授知识点本身的注意力。4%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介入教学的全过程都持肯定的态度,但对教学效果不持肯定态度。对学校的32个教学班的每班好中差学生各一名进行访谈,总共有96名学生接受采访,学生对于此次访谈都很认真的对待,访谈结果显示有80%的学生喜欢老师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2%的学生不喜欢。1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2)师生访谈结果分析东胜六中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液晶投影仪、摄相头,每个教室都接入互联网,每个办公室都接入互联网,可以无线或有线上网,学校校内电子图书馆也开通。但所有的这些设备使用率却很低。比如花大价钱购买并开通的校内电子图书馆,里面有上千万册的书籍,有各学科的知识和公共知识,而且都是适合师生阅读的积极的健康的内容,不用像互联网一样还得找绿色网站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但就是这样的好的学习平台,在学校的电子图书馆的登录统计中访问者居然为十余人,而且都是电子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维护时的登录统计。花了几万元购置的电子图书根本无人问津。学校花费三万多元从上海某公司购置了学校办公平台从安装到彻底废弃只有三年时间,而且在这三年中根本没人登录此平台,学校三番五次让教师登录查阅和上传教学的相关信息,如班级、教研、总务、教学、管理等,学校要求使用但根本没人使用,所以历时三年最后只得废弃。学校投资十几万在2002年购买的双控电子闭路系统,当时有好多家长和兄弟学校的校领导前来参观,学校给前来参观的外校领导、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演示,东胜区的很多学校纷纷购买了此设备,但热情过后,设备开始闲置,短短的四年就彻底废弃了,而且在这四年除了一些团队的活动和家长会使用这些设备外,教师在这四年中几乎没有人用,偶尔有两三个教师播放一下教学光盘。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学校还有很多,都是投资很多,但最后使用不起来只得废弃,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投入和产出简直不成比例。这种情况确实值得深思。通过对师生进行访谈。研究发现: 80%的教师还是沿用以往的旧的教学模式。即使有人使用也不是“为了高效而用”,而是为了用而用。要对教师进行相关教学理论的培训,有了理论的指导实践会少走弯路,会更顺畅。了解到教师对新思想、新技术、新理论的心理排斥和惰性导致教师不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学校应该重视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督促教师全员认真学习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尽管多数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介入教学的全过程都持肯定的态度,但他们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意味着劳动量的增加和对自身能力的挑战,而且没有好的示范榜样。教师对教室里的电子白板提到的较多,虽然上学期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专项培训,但还是有80%的教师不能熟练使用,时间长不用就不会了,几乎所有老师平时不用,宁愿用黑板粉笔,电子白板的优点没有很好的体现,而且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同时由于在实践中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教师对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也不甚明了。中学依然强调传统的考试成绩为根本,即升学率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考虑到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低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保证,所以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的成为教师的好帮手。教师对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有80%的教师不了解,只是听说或根本未听说这些相关的教学理论,20%的新教师在学校学习过多媒体教学理论,但还不能指导实践,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笔者认为应对教师进行理论的培训及相关实践案例的展示。教师对教育的信息化的认同随着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年龄大的,教龄长的相对积极性小一些,在此次访谈中发现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或者教龄在0-10年的教师的应用积极性较强。女教师的认真钻研的态度值得男教师学习,男教师可能是由于嫌麻烦,普遍不愿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钻研。教师们是否有应用意愿,是否认为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于其是否应用有一定的预测力。应用意愿越强越有可能积极应用信息技术,预测力最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很欢迎,能开拓眼界和知识面,但有的学生说往往是热热闹闹的上完课就忘了很多知识点,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根据访谈得知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水平普遍低,仅有个别极少数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较平均水平高,学生平时没机会用这些设备,更不要说精通了,笔者认为可否利用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培训,还可以在培训教师时每班选两至三名信息技术操作水平高的学生也一起参加教师的培训,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力远比教师要强。这些学生掌握后可以在班会课或自习课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电子图书馆有85%的师生不知道,剩余的师生知道但却因为时间所限,和其它个人情况没有上网进行阅读的学习。师生在校的时间安排很紧,自主时间几乎没有,所以是否安排一个师生在校的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教育质量,不要盲目跟风,多媒体要切实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帮助才用,而不是为课堂华丽而用。信息技术是为用而用,还是根据需求而用,价值取向迥然不同。曾经有一段时间,东胜地区评优质课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不能获奖,每次讲课教师们重点不是在备课上下功夫而是在课件上下功夫,年龄大的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相当于用技术代替了以往教师的说教,这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中。现在教育已经走出了这样一个误区,在向更高层次迈进,这是值得欣慰的,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成为常态化而不在是什么高贵的摆设了,不在是向人炫耀的可供人参观的硬件了,而是逐渐的不同程度的融入到我们每位教师和学生心中,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老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在逐步提高,连部分年纪大的教师也开始在网上下载教案、教参、课件和其它教学资源。这些都是可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六中会迈上更高的台阶,教学质量会有新跨越、新突破。(三)听课1.听课对象的选择表2-2学校科任教师及被听课人数科目人数被听课人数科目人数被听课人数语文163化学32数学123生物32英语143音乐41政治62体育81历史62美术31地理42信息技术31物理72总人数9625学校七个教研组共有一线代课教师96人,笔者在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中各选择了老中青教师各1名进行听课,共计9人。理化生组、政史地组中每一科目选中、青年教师各1人进行听课,共计12人。体艺组、信息技术组每一科目任选1人,共计4人。总计听了25名教师的课。每个教师的课听5节。共听125节课。教师都是按年龄段随机选取的(因为不同年龄段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控能力是不同的)。每位老师听2节公开课,3节常态课。2.听课结果的分析表2-3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率统计科目公开课常态课单科使用率科目公开课常态课单科使用率语文100%33%60%生物100%040%数学000物理50%020%英语100%70%80%化学50%020%政治100%33%60%音乐100%33%60%历史100%33%60%体育000地理100%040%信息技术100%100%100%美术50%020%平均使用率22%由表可2-3以看出,六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明显的科目性,信息技术组,英语组、音乐组、语文组、历史组最为明显,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媒体进行上课几乎组内成员都用。教研组的成员即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相互影响,有时同一个科目的、同一届教学班的老师用同一个课件上课,实现了资源共享,减少了每位教师准备课件的时间投入,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效率。说明只要下功夫,大部分教师是能掌握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的。表2-4公开课和常态课信息技术使用率对比课型节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用率公开课503570%常态课752330.6%使用率差距39.4%在所听的125节课中,有50节公开课,75节常态课。50节公开课中有35节课老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75节常态课有23节课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了教学。在这125节课中,平均有39.4%老师使用信息技术上课,其中公开课信息技术的使用率为70%,常态课信息技术的使用率为30.6%。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容量增大,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比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增大习题量,增大信息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某些不易表达的抽象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理化生的理论和不易开展的实验,政史科目也可以出示一些历史和时事事件的视频等使学生感触更深,地理也可以引入一些动画、视频等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进而增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的兴奋点增加,使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增加。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用信息技术现代教学媒体,设备或课件容易出现问题,例如预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正常显示,机器安装的软件种类少不能正常播放课件。课件制作时声音和图像没有存入U盘造成在教学不能播放声音和图片。以上这些都是因为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低而造成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无论是下载后修改还是自己制作课件都会花去比平时备课多两到三倍的时间,会挤占批改作业的时间,究其原因还是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有限,而且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如果这届学生上课时制作好了,下届学生上课时适当修改一下就可以了。使用课件往往使课堂教学程序死板,课堂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课件是事先制作的,不能灵活解决课堂上出现的事先未考虑到的生成性问题,有的课件大多是把黑板上的板书照搬在电脑上而已。没有必要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凡书上有的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做在课件中,应对教师做好相关的培训。信息技术设备由于病毒感染或教师使用不当,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维护的不及时,机器性能降低,有时课上信息技术设备出现问题不能按时完成进度,其实信息技术设备出现问题完全可以改为以往的不用信息技术设备教学的课堂,而且信息技术设备一般性能都很好,不会频繁出现问题。总之,灵活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时间久了可以使教学质量提高。(四)问卷、访谈、听课的综合统计分析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调查问卷、访谈记录、听课记录,六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缺少典型引路;认为使用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并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的主动性不高。如果有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确实使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其他教师一定会克服困难争先恐后地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媒体。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往往是从一开始使用到结束,课堂完全靠课件设计的模式走,甚至把学生交给了媒体,但课堂是不可以完全预测的,有许多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教师使用课件时一步步完全照着课件走。其实重难点可以用课件演示一下,其它的教学完全可以放活,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而定。课件可以出示大量的习题,省去板书的时间,课件可以演示实验过程,对于学校不能开设的实验,可以下载相关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观看,比凭空让学生设想效果会好的多。课件可以演示历史或政治事件中的一些重要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触深刻,记忆牢靠。课件可以播放些音乐让学生上音乐课时可以欣赏到名家的演奏。课件可以播放一些艺术家的力作让学生欣赏到艺术家的作品,提高艺术素养。总之不同的科目都可以针对适当的教学内容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笔者看来,部分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没有使教学质量提高,这充其量是一种主观经验上的推论,极可能是由教师的使用水平还没有到达一定的水准所导致教学成绩没有显著提高,并不是信息技术本身存在什么问题,技术无所谓好坏,只看人把它用在哪方面,同一个技术用对了促进了发展,用错了反而制约了发展,设计课件时不能只顾课件设计的华丽性,学生只觉得新奇,热闹过后什么也没学会,那样的课件的引入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增加了教学成本,应该让教师明白,一个好的课件,用十分八分的时间做了,关键时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演示,就能解决教学重难点,根本用不着你殚精竭虑、挑灯夜战,也不用你整节课都站在电脑前,费尽心机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你设计好的整个教学流程中,课堂是灵活的,而不是像固化了的课件一样死板,无生机,无灵性。不是整节课45分钟一直不停的演示,课件不是贯穿于课堂的全部,而是穿插于课堂教学中,解决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好处理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第八次课改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现在很多教师都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实际执行的较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了,很多理论的培训内化为实践的太少,往往是培训归培训,工作归工作,互相不影响,根本不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学校应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用的多了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熟练使用这些花巨资购置的信息技术设备。才能使信息技术设备不是作为了一种摆设,而是作为一种工具乃至环境,成为教师上课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助手。教师们做课件的水平提高了,不再是一味的看课件是否华丽,是否美观,而把内容放在第一位,怎样设计最合理,用什么颜色的字可以让视力不好的学生看清楚,用什么字体可以显示的更突出,不再粘贴什么动态背景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的去接受知识本身,而不是动态背景的闪烁使学生分心。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较高水平,对教师的要求应该分阶段,对不同操作水平的教师制定不同的成长计划,也可以师徒结队,使教师感受到新技术教学的正面影响,长时间来看让每位教师的计算机水平都非常高是不现实的,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教学网站,每个教研组分配网上下载优秀教学资源的专项资金,看到好的教学资源可以下载使用。就六中教师目前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看,教师需要掌握powerpoint,word,excel的使用;网上下载资源的方法,就可以大体满足平时的教学需要了。其他有精力的教师可以学习authware、flash等软件的使用。数学教师可以学习几何画板的使用,理化生教师实验性强,有些在实验室学生不能做教师也不好演示的实验可以用flash制作,美术教师可以学习pohotoshop的使用,教师们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己去学习一些功能更强的软件以提高信息素养。同时即使有了很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不够的,教师们要学习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教学理论或方法,以满足指导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