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穴位及主治功能.doc_第1页
头部穴位及主治功能.doc_第2页
头部穴位及主治功能.doc_第3页
头部穴位及主治功能.doc_第4页
头部穴位及主治功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头部穴位及主治功能:01.百会穴:百会穴,人体穴位,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百脉之汇、百病所主的穴位。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主治疾病: 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02.四神聪穴:围绕百会穴一寸前后左右各一 功能: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主治:失眠、头痛、眩晕。03.前顶穴:百会穴前1.5寸。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04.后顶穴:百会穴后1.5寸。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05.风府穴:后脖发际上一寸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证; 中风,癫狂,痴呆; 咽喉肿痛,失音。06.哑门穴:后脖发际上0.5寸:哑门穴位于后颈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一颈椎棘突下。 主治病征: 哑门穴的主治病征为:哑、顽固性头痛、失眠、精神烦躁、鼻出血、呕吐不止、癫痫、瘫痪等。07.风池穴:风府穴旁开二寸:风池穴别名:热府穴。位置: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风池穴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08.天柱穴: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天柱穴的主治病征为:颈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09.完骨穴: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怎么找呢,就是 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完骨穴的主治病征为: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颈部酸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10.四白穴:眼下1.5寸: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头痛晕眩。11.迎香穴:鼻下角旁开0.5寸: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12.水沟穴:人中上0.5寸:水沟穴为督脉经穴,别名人中、鬼宫,为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位于人中沟正中线上1/ 3与中1/3交界处。其功能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主治昏迷、晕厥、癫狂、急慢惊风、消渴等多种疾病,13.瞳子髎穴:双眼外角处: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主治疾病: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14.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15.发际穴:发际点穴位于人体太阳穴上部发际的“前额发际点”,也就是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之处。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发际点可以除去睡意,即时见效,非常灵验。16.阳白穴:该穴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 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17. 印堂穴:眉心: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此穴治病举列:“治疗鼻内脓疙疽” 。18. 攒竹穴:眉心旁开0.5寸: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19. 睛明穴:双眼内角处: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可降温除浊主治疾病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20. 承泣穴:眼下0.5寸定位: 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21. 太阳穴:眼外角后1.5寸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22. 下关穴:听会穴前一寸: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正坐或仰卧,闭口取穴。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下关穴的主治病征为:牙痛、三叉神经痛、张嘴困难、口眼歪斜、颞颌关节炎等。23. 听会穴:耳朵与面部接壤正中点下0.5寸:治疗耳鸣、耳聋、聤耳、齿痛、口眼蝸斜,面痛。听会穴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口眼歪斜、下颌关节疾病的治疗。24.客主穴:客主穴,又名上关穴,为经穴别名。足少阳胆经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位于人体的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等。25. 耳门穴:耳朵与面部接壤正中点上0.5寸:耳门穴的主治疾病为: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26. 听宫穴:耳朵与面部接壤正中点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取该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听宫穴的主治病征为:耳鸣、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本站此穴治病指压法举例:按摩疗法治疗脸部痉挛、疼.27. 翳风穴:耳垂后上一寸:翳风穴位于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古代记述: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喑、牙车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视物不清。近人报道: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颔关节痛。 28. 颊车穴:耳垂下二寸面骨突出点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颊车穴主治疾病:指压此穴,对于速止下齿牙痛非常有效。29.大迎穴:取穴方法: 寻找此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 主治疾病:主要治疗口歪,口噤,颊肿,齿痛。指压该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能.30.人迎穴:人体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取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势,人迎穴位于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三厘米处。主治疾病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31.丝竹空穴:【定位】 在眉梢凹陷处。 【解剖】 在眼轮匝肌处;布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有眶上神经、颧面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分布。 【主治】 目赤肿痛、眼睑闰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结膜炎等。配瞳子髎、睛明、攒竹主治目赤肿痛;配太阳、外关主治偏头痛;配足通谷、太冲主治癫痫。32.天容穴:天容穴为小肠经的穴位之一,其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中。小肠经的气血在此云集汇合。其能传递水湿,主治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33.地仓穴:地仓穴 定位:口角旁开0.4寸,直对承泣穴处。 主治:常用于口眼歪斜的治疗与保健。34.角孙穴:角孙穴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35.扶突穴: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扶突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36.素髎穴: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 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37.承浆穴: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足阳明任脉之会;功能连通体表体内;主治疾病:口眼歪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38.人中穴: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39.水突穴:突穴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水突穴:咽喉肿痛、咳嗽、胸满气逆、中风40.扁桃体穴:耳垂下4寸贴下颌骨与脖子连接处口咽 部上皮下的淋巴组织团块。按其位置分别称为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其中以腭扁桃体最大,通常所说的扁桃体即指腭扁桃体而言。腭扁桃体有一对,位于舌腭弓与咽腭弓之间,卵圆形,. 扁桃体发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主要症状是咽痛、发热及咽部不适感等。扁桃体炎可引起耳、鼻以及心、肾、关节等局部或全身的并发症,故应予重视41.颈夹脊穴:后脖颈: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左右共34穴。主治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部及上肢病证;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部病证;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病症证。42.曲差穴:曲差穴 Q ch(BL4)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鼻冲。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当神庭与头维(胃经)连线的中1/3与内1/3的连接点取穴。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其具有清絷降浊的功能。主治头痛、目视不明、鼻衄等精神与五官科疾病。43.鱼腰穴:鱼腰穴 【标准定位】位于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防治眼部疾病1、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2、面神经麻痹,现在也用于治面瘫。三叉神经痛。44.安眠穴:安眠穴,在【 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解剖】 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中;有枕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 【主治】 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45.承光穴:承光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现多用于角膜白斑,鼻炎,感冒等。56.上星穴:上星穴取前发际正中直上l寸,刺激可清热利窍、醒神清脑、升阳益气等作用.操作时沿皮刺0.30.8寸,或艾条灸510分钟,临床经配伍可用治多种病症.57.桥弓穴:桥弓穴位于人体脖子两侧的大筋上,左右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