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doc_第1页
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doc_第2页
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doc_第3页
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doc_第4页
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写本)湖北省环境保护局2004年12月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周坚卫 副省长副组长:夏贤忍 省政府副秘书长 杨家志 省环保局长成 员:熊茂浩 省计委副主任 周顺民 省财政厅副厅长 张感山 省水利厅副厅长 余胜伟 省农业厅副厅长 詹世良 省建设厅副厅长 林志慧 省交通厅副厅长 阎新民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李天汉 省旅游局副局长 张和坤 省林业局副局长 刘晓鸣 省环保局副局长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晓鸣湖北省环境保护局自然处处长:李 炜技术承担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技术协作单位: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技术负责人:方 芳 沈渭寿技术组成员:望志方 燕守广 张彗 说 明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及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湖北省环保局在全省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于2004年组织编制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并组织了专家论证会,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编。同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环保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省旅游局等8个部门召开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部门论证会,会后依据各部门意见进行了详细修改,于2005年编制完成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批稿)。此后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修改和审定,完成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全部修编工作。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系统研究区域生态因子及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为生态系统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生态系统学理论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功能为主要目标,保障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确保生态功能发挥的稳定性、生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生物资源保护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是: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敏感区;3、明确各功能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4、整合全省资源,评价不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明确各功能区发展方向,指导分区发展。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是: 1、发生学原则:根据地貌单元、流域水系、生态系统的发生、发育、发展规律,突出主导因子,兼顾相关因素;2、相似性原则: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不同区划单位的区划指标具有相对一致性,包括地貌类型相似、生态系统相似、自然资源和发展潜力相似性,存在问题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相似性;3、区域共轭性原则:所划分的生态功能区域在空间上是完整的自然区域,除了考虑自然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外,同时考虑行政区的完整性。4、突出主导功能、兼顾其它功能的原则:突出一个区划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或生态过程。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完成与实施将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和工农业生产布局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一、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根据湖北省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子,湖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评价主要选择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旱涝和地质灾害等进行单要素及综合敏感性评价。湖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由低到高分为5级,即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其中:极度敏感区面积很小,约占全省面积的3,主要分布在鄂西北与鄂东南的角落地带,生态环境极其敏感;高度敏感区面积最大,占全省面积的一半以上,鄂北、鄂西的三峡库区、鄂西南、鄂东北的大片区域都属于生态环境的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一,主要包括江汉平原外围的低山丘陵岗地,以及面积较大的湖泊水库,此外鄂西北、鄂西南也有小面积的中度敏感区分布;轻度敏感区面积比例与中度敏感区相当,主要包括江汉平原以及长江沿岸各类平原。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主要是根据评价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分析湖北省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按照一定的分区原则和指标,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单元,并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区域,以反映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4级:极重要、重要、较重要和不重要。根据湖北省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生态功能进行评价。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地区、鄂东南山地、沿江湖泊及洼地。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鄂东北山地丘陵、鄂中部分丘陵岗地等地区。较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等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对不重要地区主要为城镇与农村居住区以及一些未利用土地区等。三、生态功能区划分区方案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一、分区依据1、湖北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湖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3、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4、湖北省地貌分区;5、湖北省土地利用分区;6、湖北省综合农业区划。二、分区方法根据湖北省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特点,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采用3级分区: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地理特点划分生态区;然后在生态区内根据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一级区划分:以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特点为依据,划界时注意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特点的一致性,同时尽可能考虑地貌单元和县级行政边界的完整性。二级区划分:以生态系统类型和特点为依据,划界时注意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划界时注意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一致性。三、分区命名一级区命名体现分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二级区命名体现分区的生态系统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三级区命名体现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生态功能区构成。第二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社会经济发展分区特点及生态环境问题,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分为7个一级区(生态区),11个二级区(生态亚区),24个三级区(生态功能区)。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区1 鄂西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亚区1-1 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1-2 郧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1-3 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4 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1 长江三峡敏感生态亚区 1-1三峡库区敏感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1 鄂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11清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功能区12恩施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1 鄂北岗地农业生态亚区1-1 鄂北岗地农业生态功能区2 鄂中丘陵岗地农林生态亚区2-1 大洪山生物多样性与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2-2 荆北岗地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功能区2-3 安孝丘岗农业生态功能区 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1 江汉水网平原湿地生态亚区1-1 长江荆江段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1-2 洪湖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1-3 江汉水网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1-4 松滋丘岗平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2 武汉城市与湖泊生态亚区 2-1 武汉城市生态功能区 2-2 梁子湖群湿地生态功能区3 鄂东沿江平原农业与工矿生态亚区3-1鄂东沿江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3-2 黄石大冶工矿生态恢复区 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1 桐柏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亚区 11 桐柏山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12 桐柏山丘岗农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2 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亚区 21 大别山水土保持与林特产品生产生态功能区鄂东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 1 鄂东南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11 幕阜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12 赤咸丘岗水土保持与农业生态功能区第三节各功能区特点及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区本区湖北省部分包括十堰市、神农架林区的全部,襄樊市的谷城、保康和南漳3县、老河口市以及宜昌市的远安县,总面积3.82万平方公里,总面积7.82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总面积的20.5。本区分为1个生态亚区,4个生态功能区。1 鄂西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亚区本亚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北靠河南,西邻四川和陕西,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亚热带秦巴山地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001000,为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区。区内地貌形态以山地为主,低山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7.4。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其中极强度侵蚀面积3.6万公顷,成为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本亚区是丹江口水库和汉江中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是湖北省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地区。本亚区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郧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1-1 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十堰市区、丹江口市、郧西县和郧县,面积1.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9万。本区地处汉江中上游,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山区属秦岭余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郧西县地区降水量低于800毫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区。区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重要集水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功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本区是湖北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全省占4%的剧烈水力侵蚀面积几乎全部集中在这里。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对于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要逐步全部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强对城市工业、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减少污水排放量,保证丹江口水库水质满足南水北调的基本条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2 郧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竹溪、竹山和房县三县,面积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32万,三县均是国定贫困县。本区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以中低山为主,南部以中高山为主。全区共有耕地9.6万公顷,有林地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7.7%。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同时本区又是汉江上游支流堵河的汇水区,对于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具有重要功能。由于毁林开荒和坡耕地的开垦,导致区内水土流失加剧,野生动植物物种受损较重,另外,由于森林林种人工化较高,造成森林功能衰退加剧,削弱了森林抗御内外干扰的能力,并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禁止毁林开荒,遏制天然林灌草面积缩小的趋势,加强退耕还林和植被的恢复,提高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育区内绿色产品和特色产业。1-3 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谷城、保康、南漳和远安四县,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167万。本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向北依次呈中低山、丘陵、岗地、平原阶梯状分布,植被分布面积广,森林覆盖率高,达61%。除西南部分水系属长江流域外,其余大部属汉江流域,为汉江中游水源补给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区内除东部和北部分布有大片的平原农田外,其余多为山间盆地和山坡开垦地,是种植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但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由于资源开发不当和部分地区不合理的矿山开采,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成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禁止陡坡上的农田开发,积极保护改造缓坡地,实施平整田面,扩大田块,建设排灌设施,逐步建成稳产高产田;严格限制和监管矿山的开采,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实施生态修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1-4 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本区为神农架林区,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人,地广人稀。本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是中国北亚热带植被和物种保存较好的地区,也是世界中纬度地带植被比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全区现有林地面积25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区内海拔较高,地貌以中高山为主。本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保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区内山体坡度一般在2550之间,地形起伏多变,居民居住分散,耕地瘠薄,耕作方式原始,对森林植被破坏较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本区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监管的同时,重点开发区内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实施开发性生态移民搬迁,减少对区内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破坏和威胁。同时,加强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力度;培育区内绿色、特色食品,如茶、中药材等植物资源。 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本区湖北省部分包括宜昌市的夷陵区、兴山县、秭归县和恩施州巴东县北部,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总面积的5.6,人口约200万。本区包括1个生态亚区,1个生态功能区。 长江三峡敏感生态亚区本亚区西起长江干流巴东偏鱼峡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长江三峡区地形起伏大,高差悬殊。地貌结构复杂,以山地为主,占本亚区面积的90,其中巴东、兴山和秭归3县高达90以上。长江切穿巫山,形成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峡谷宽约250350m,最狭窄处仅150m,峡谷平均深度400600m,两岸陡崖壁立,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地貌形态组合差异大,层状地貌明显。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出露较多,易流失的紫色土及其母质发育的土壤分布广泛,加之降水强度大,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82,70集中在49月,易产生强度甚至极强度水土流失,本亚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开发,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库区移民安置、城镇搬迁及移民开发客观上形成了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正在遭受破坏,功能日益退化,珍稀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的减弱,是本亚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个潜在危险。本亚区人口密度较大,如秭归县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74人。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4,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24。人多地少,土壤贫瘠导致的陡坡开垦、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亚区包括1个生态功能区:即三峡库区敏感生态功能区。2-1 三峡库区敏感生态功能区本区含有两大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蓄水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都将在本区显现,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区内地貌以中高山地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90%以上,山势陡峻,河谷深切。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区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内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尤其是磷矿资源储量巨大,是全国特大型矿床之一,由于长期的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发和自然灾害,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尤其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水环境功能的破坏,导致库区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恢复保护沿江两岸的森林植被,封山育林、育草,开展滑坡、泥石流等敏感区的重点监测与防治,保护水库两岸的稳定性;积极实施生态移民,控制地区开发强度,减少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威胁;根据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差异,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分别实施预防保护、重点监督和综合治理;加强对矿区开发的监督和管理,严禁不合理的开发行为,积极实施矿区的生态修复;禁止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为,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减少对库区水质的威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造中低产田,建立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系统,积极发展有机、无公害食品产业。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本区湖北省部分行政上包括除巴东县北部以外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全部及宜昌市的五峰县、长阳县和宜都市,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5.9。本区包括1个生态亚区,2个生态功能区。1 鄂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本亚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接重庆,南临湖南。境内地势高耸,地面平均海拔1000m以上。境内地形以山地占绝对多数,高山占60以上。石灰岩分布广泛,溶岩地貌特征明显,溶蚀洼地及溶洞、伏流、盲谷等比比皆是。海拔700m以下的河谷盆地,属基带中亚热带,年降水量10001400;海拔7001500m属过渡性湿润亚热带,年降水量14001700;海拔1500m以上属潮湿中温带,年降水量17001900。境内珍稀动植物、水能、矿产和山水景观资源丰富。在人口剧增的压力下,毁林开荒、陡坡垦植等行为有禁难止,致使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境内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68万公顷,其中巴东、建始、鹤峰最为严重。此外,滑崩、塌陷、山洪等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本亚区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清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功能区,恩施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11 清江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功能区本区包括恩施市、建始县、宜都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巴东县的南部,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252万。本区地势高耸,海拔较高,整个高原顶部宽广,上有灰岩丘陵,连绵起伏,山间盆地和坪坝错落其间。区内石灰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貌特征显著,局部地区石漠化较为明显。本区人口增长较快,宜林牧土地多,宜耕作土地少,森林蓄积量大幅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另外,由于耕地质量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区内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但受地势的影响开发难度较大。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强化土地管理,保护现有的缓坡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平坝地,同时,对于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逐步退耕还林;采取生物、工程和农艺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多种经营与生产基地,如白肋烟基地、药材基地、食用菌基地和商品牛、羊基地等。12 恩施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利川市、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和来凤县,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区内地势海拔较高,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十分丰富,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鹤峰地区达1600毫米以上。本区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已建有小河、星斗山、木林子等以稀有珍贵植物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区内以岩溶地貌和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严禁毁林开荒,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强化土地管理,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平坝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以及有机和绿色食品,加快优质烤烟、柑桔、茶叶、林业等基地建设。 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本区包括襄樊市的襄樊、老河口、宜城和枣阳4市,随州市南部,荆门市的荆门、钟祥2市和京山县,以及孝感市的安陆市和孝昌县,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总面积的15.0。本区分为2个生态亚区,4个生态功能区。1 鄂北岗地农业生态亚区鄂北岗地地处湖北省北部,与河南省南阳盆地相接,包括襄樊、枣阳和老河口3市,总面积7998平方公里。鄂北岗地大部分属南阳盆地南缘,丘陵、岗地、山地、河地均有分布,其中平原占44.5,岗地占34.3。丘陵占19.7,山地占1.5。在构造上属秦岭褶皱带和淮阳地盾之间的凹陷地区,为汉水中游和唐白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岗地因受切割程度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平岗、丘岗和长岗。平岗度分布在南部与平原相交接地带,起伏较平缓,相对高度一般约20米以下,坡度在10度左右。岗垅平行排列,似波状平原,面积较大,是当前主要耕作区,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段,都已辟为水田。丘岗分布在老河口和枣阳与丘陵相接的过渡地段,切割较破碎,起伏较大,面积较小。在平岗与丘岗之间,有长岗相篏分布。岗地起伏平缓,海拔均在100米以下,便于开垦,有利于发展农业,但其汇水条件较差,塘堰孤立分散,易发生旱灾。本亚区是全省少雨区,年降水量一般小于900,而且岗地地形不利于汇水蓄水,因此干旱威胁较大,25年频次多达3943次,平均两年三遇。本亚区分为1个生态功能区,即鄂北岗地农业生态功能区。1-1 鄂北岗地农业生态功能区本区地貌类型以岗地为主,地势低平,地表起伏不大,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僵土、黄棕壤和汉江沿岸的潮沙泥土,土壤肥力一般较高,耕地分布广泛,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好。其中,老河口市与枣阳市都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小麦、水稻、棉花生产基地。本区人口众多,约222万。交通便利,襄樊市自古以来被誉为“南船北马”之地,七省通衢,是鄂西北、豫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但本区地处湖北省最为干旱的地区,旱灾频发,有“旱包子”之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继续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排涝能力;增施有机肥,避免板结返盐,提高土地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种植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优质安全农产品、优势产业培育为主的生态示范区。2 鄂中丘陵岗地农林生态亚区本亚区位于湖北省中部,包括襄樊市的宜城市,随州市西南部,荆门市的荆门、钟祥市和京山县,宜昌市的当阳市,以及孝感市的安陆市和孝昌县,总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本亚区大部分属于淮阳山地,中北部以大洪山低山丘陵为主体,南部为荆山,东西两侧主要为平原。其中,平原仅占16,丘陵和岗地地貌占主导地位。大洪山是本亚区汉水与涡水之间的分水岭,除大洪山主峰海拔1055米以外,其余大部分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从大洪山分水岭向南北两侧,依次为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由于页岩质地较软,易风化,所以随州南部计京山、钟祥部分页岩分布区域形成宽谷缓坡地形,是耕地集中分布区之一,涡水河谷及大洪山南麓,红岩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为40米左右,是当前的主要耕作区。本亚区旱灾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该亚区干旱频率有增多的趋势,而且范围广,灾情重。本亚区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大洪山生物多样性与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荆北岗地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功能区,安孝丘岗农业生态功能区。2-1 大洪山生物多样性与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本区范围主要为大洪山低山丘陵,包括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以及随州市境内316国道以南地区,面积1.29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本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达40以上,以松林、栎林为主。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景观分布集中,保存较为完整,有大口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协调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严格保护地带性植被;加强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发展山区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合理引导,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对开山采石的管理和采矿破坏地的生态修复,加大景观保护力度。2-2 荆北岗地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功能区本区包括当阳市和荆门市,面积约4385平方公里,人口约106万。地处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以岗地为主。由于地势较倾斜,地表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现象较为强烈。本区农业较为发达,种植业以粮、棉、油料、蔬菜、水果为主,已建成优质米、优质棉、瘦肉型猪等商品基地。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以林业为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积极开展荒坡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地势平缓地区积极发展果农间作、林农间作,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3 安孝丘岗农业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安陆市和孝昌县,面积2540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安陆市地处江汉平原北缘与大洪山、桐柏山延伸的低山丘陵交会地带;孝昌县地处大别山与桐柏山接合部的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属低山丘陵和岗地地貌。土壤类型以黄棕壤为主,此外河岸地带为潮沙土,为现代河流冲积物形成,主要河流有府河、漳河、涢水等。本区农业发展基础好,种植业以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作物为主,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著名的“太子米”盛产于此。本区主要的生态问题仍是由气候所导致的高频率、大范围的旱灾,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结合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在丘陵岗地山区大力推行“双改单、水改旱、耕改林”;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或林粮间作,重点发展经济林木;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抗旱灾能力,创建节水型社会;治理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与丘岗区综合开发相结合。 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本区包括宜昌市的枝江市,荆州市的全部,荆门市的沙洋县,天门、潜江、仙桃3个省直辖市,孝感市的云梦、应城、汉川和孝感市,除黄陂区北部以外武汉市的全部,咸宁市的嘉鱼县,鄂州市全部,黄冈市的团风、浠水、蕲春、武穴和黄梅5县市以及黄石市的大冶市。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总面积的26。本区分为3个生态亚区,8个生态功能区。1 江汉水网平原湿地生态亚区本亚区位于湖北省的中南部,包括枝江市,沙洋县,荆州市的全部,天门、潜江、仙桃3个省直辖市,孝感市的云梦、应城、汉川和孝感市以及咸宁市的嘉鱼县,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水田分布集中,为主要商品粮产区。本亚区是我国湖泊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湖底浅平,湖水布深,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湖泊大部分已处于衰亡阶段,许多湖泊的湖滨地带水草丛生,湖面缩小,正向沼泽转化。它们面临的演变趋势是逐渐淤填、分裂以至消失。本亚区为3个生态功能区:长江荆江段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洪湖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江汉水网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1-1 长江荆江段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荆州市公安县和石首市的全部,以及荆州市区和枝江市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面积约4100余平方公里,人口约170余万人。区内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森林覆盖率较低,约16%,属江汉平原南缘的水网湖区,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闻名的水乡泽国和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本区是重要的分蓄洪区,区内有荆江分洪区、上百里洲分洪区、涴市扩大分洪区、虎西预备分洪区和人民大垸行洪区,其中荆江分洪区是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确定的长江中下游重点蓄滞洪区,对于保卫荆北区、汉南区以及武汉市工业城市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本区的长江段和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并拥有白暨豚、中华鲟、麋鹿等国家重要保护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分重要。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区内易形成涝渍灾害。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荆江大堤的加固与培修,加大实施对湖泊出入口、进洪口泥沙淤积的清淤与防淤工程,确保大堤的安全与进洪口洪水的畅通;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管理,控制渔业养殖带来的水环境污染,保护珍贵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灌溉与排涝条件,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1-2 洪湖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洪湖市、嘉鱼县和监利县的南部地区,总面积约0.5万平方公里。本区境内河湖纵横,湖泊星罗其布,地势平坦低洼,种植业以水稻、棉花、油料等为主,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商品粮、棉、渔等生产基地。本区是重要的洪水调蓄区,拥有洪湖分蓄洪区以及西凉湖分洪区的大部地区,其中洪湖分蓄洪区是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确定的重点蓄滞洪区,对保卫两湖平原及武汉市的安全十分重要。本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具有众多的珍稀濒危鱼类和鸟类资源。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网围养殖和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和数量不断下降,许多湖泊正逐渐淤填以致消失。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长江干堤和重要堤坝的加固与培修,加大进洪口泥沙淤积的清淤与防淤工程,确保长江干堤的安全与泄洪口的畅通;加强精养水面的建设,提高大水面利用率和水产品商品生产能力,分批浚深湖泊,消灭荒湖荒库;加大对渔业养殖的监管,积极防治水环境污染,保护珍贵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整治渍涝水害田,实施小区域农田灌溉基本设施配套建设。1-3 江汉水网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沙洋县、江陵县、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汉川市、监利县的北部以及荆州市和枝江市的大部,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本区处于长江与汉江之间,是江汉冲积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地势十分低平,基本在35米以下,土质疏松,地貌平坦,河渠似网,雨热同期,再加上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程度高,农业生产条件好,而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开发区,农业生产在湖北省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区内人口密度大,后备土地资源少,经济发展速度快,用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此外,本区也是渍涝灾害多发区,尤其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往往外洪内涝,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建立农田基本保护制度,严格审批、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实现零散居民向中心村和小城镇的集中,确保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并防治工业“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确立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按计划、分批次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1-4 松滋丘岗平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本区为松滋市域的全部,面积2235平方公里,人口约89万。本区地处西部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向东由山地、丘陵、岗地、平原依次过渡,俗称“六山一水三分田”,森林覆盖率达34%。松滋市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200毫米,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曾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基地。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可供开采的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由于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和矿产资源的开采,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以陡坡地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为主体,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建设林业生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加快矿产资源开采的环境整治及生态修复;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改造,保护农业生态安全;加强洈水风景区的生态景观保护。2 武汉城市与湖泊生态亚区本亚区位于长江武汉段,包括武汉市和鄂州市除黄陂区北部以外的地区,总面积9329平方公里。沿江两侧为冲积平原,海拔24米左右。地表径流汇集凹地,形成较多地方性湖泊水系,如东西湖、东湖、梁子湖、保安湖等。本亚区为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人才密集,科技水平高;水、陆、空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钢铁、汽车、机械、建材、服装等工业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棉花和双季稻高产区。但是,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各业用地矛盾十分尖锐,尤其是城市规模扩展速度快。工业污染也比较严重。本亚区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武汉城市生态功能区,梁子湖群湿地生态功能区。2-1 武汉城市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除江夏区以外的武汉市市区,以及新洲区和黄陂区的南部区域,总面积约0.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30万。本区武汉市为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也是我国中部地带长江中游的中心部位和交通枢纽,具有维系东、西部,承接南、北的便利条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飞速发展,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紧缺,城市的发展占用了大片的高产稳产良田和菜地,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工农业污染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染十分严重,土地质量不断下降;自然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景观遭到严重威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适当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挖掘潜力,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率,保护城市近郊优良土地;加强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的治理,保护饮用水水源水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自然、和谐、优美的生态城市;加大对城市周围良好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重要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监督和管理。2-2 梁子湖群湿地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武汉市的江夏区和鄂州市,面积3513平方公里,人口约165万。本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丘陵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低洼,南部稍高,微向北倾。区内河流众多,湖泊密布,水面面积比率为全省最高的地区。区内最大的湖泊为梁子湖,面积2085平方公里,为湖北第二大淡水湖,不仅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且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重要的风景名胜区。另外,江夏区的西南地区是重要的洪水调蓄区,属于西凉湖分洪区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水体水质产生重要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加强对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切实执行达标排放,禁止不合理的渔业养殖和围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设立禁鱼区和禁鱼期,保护珍贵的渔业资源,防止渔业资源衰竭;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监管,保护湿地珍稀物种的栖息环境;保护湿地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3 鄂东沿江平原农业与工矿生态亚区本亚区位于湖北省长江沿岸东部地区,包括咸宁市的大冶市及黄冈市的团风、浠水、黄梅3县、武穴市和蕲春县的西南部,总面积8845平方公里。本亚区土地污染比较严重,其中以大冶市为最。大冶作为炉冶之乡,以冶金、建材、矿产为主的工业原材料基地,工业耗能高,耗水量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多。大气总悬浮微粒、降尘和二氧化硫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水域污染也很严重,大冶湖受铜、隔、铅、锌、汞、砷等重金属污染,湖底沉积物已有98以上受不同程度污染,磁湖65以上的水面受到中度以上污染。耕地污染面积多达2万公顷。农业自身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量较多,其残积物对土壤危害较大。而区内林地面积较小,森林覆盖率仅13左右,环境状况急需改善。本亚区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鄂东沿江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黄石大冶工矿生态恢复区。 3-1 鄂东沿江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黄冈市市区、武穴市、黄梅市、团风县、浠水县和蕲春县西南部,总面积约0.78万平方公里。本区地处长江中游的江北岸,大别山南麓向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内北部地势较高,以低山和丘岗为主,南部则以平原为主。本区气候适宜,降雨丰沛,岗丘地区土壤土层深厚疏松,土壤质地多为砂壤土或壤土,肥力较好,易于耕作。区内耕地面积广,分布集中,复种指数高,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但由于岗丘地区土质疏松,耕作不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农业自身非点源性污染也比较严重,化肥、农药、地膜的残积物对土壤的危害较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巩固并提高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在改造农田基本设施的同时,注重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预防;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培肥改土,加强水利建设,消除洪、涝、旱、渍灾害;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和有机、无公害农产品。3-2 黄石大冶工矿生态恢复区 本区包括黄石市市区和大冶市,面积1800平方公里,人口147万。本区地处幕阜山北麓,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以丘岗和平原为主,地势南部北低,东西平坦。区内矿藏极其丰富,其中尤以铁、铜、煤碳等储量大,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区,并形成了以冶金、建材、能源、化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矿产资源的开发造成环境的污染加重,由于工业耗能高、耗水量大,排放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大气、水域和土地污染都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集中整治污染大、效率低的中小矿区,加强矿区生态修复进程,保护矿区耕地不受污染;以荒山植被造林和“四旁”绿化以及隔离带的建设为主,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小区域农用地综合开发,提高农用地开发的复合效益。 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本区位于湖北省东北部,谷河南、安徽接壤,包括随州市和黄陂区北部,黄冈市的广水、大悟、红安、麻城、罗田、英山6县市的全部及蕲春县的东北部。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总面积的10.8。本区分为2个生态亚区,3个生态功能区。1 桐柏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亚区本亚区位于桐柏山南麓,包括随州市北部和广水市,总面积6788平方公里。本亚区山体本身属于近代趋势作用不十分明显的花岗岩与变质岩中低山。地貌显得破碎而低缓。河流多平行排列,顺山坡由比向南注入涡水,形成涡水平原。平原上冲积土不太厚,不少地方可以看到片岩和页岩露头。在正常年景下,这些河流水源充足,可供灌溉用。本亚区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桐柏山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桐柏山丘岗农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11 桐柏山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随州市北部和广水市北部,面积4012平方公里。本区位于桐柏山南麓,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为主,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区内物产丰富,是著名的商品粮、商品牛、养蜂、桔梗、食用菌、烤烟、银鱼等生产基地。由于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与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众多。但本区仍存在以下生态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荒山荒地没有充分利用,林业产业化建设还没有起步,经济林没有主打品牌,林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不高。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水库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严格控制人为活动,保护、恢复库区森林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调整森林资源采育比例,加大开发林特产品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增殖;以坡耕地、采石破坏地和荒坡地为重点,治理山丘水土流失;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12 桐柏山丘岗农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本区位于11生态功能区南部,与其相接,包括随州市南部和广水市南部,面积2776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丘陵岗地为主,海拔较低,地表起伏不大。本区光温水资源充足,年降水量近1000毫米,无霜期226天,山丘平地兼备,较适合农业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油料作物、烟叶、大蒜、香菇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植被覆盖较低的丘岗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此外,本区也存在季节性旱灾。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加速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加林木覆盖率;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推进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有机农业;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2 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亚区本亚区位于大别山脉南麓,包括黄冈市的大悟、红安、麻城、罗田、英山6县市以及蕲春县和黄陂区的北部,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区内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渐倾斜而形成低山丘陵的地形。北部是大别山的分水岭,地势较高,平均海拔8001200米。海拔1729米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就耸立在英山、罗田两县的北部交界处。北部山地面积不大,但植被覆盖较好,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本亚区土壤主要为砂壤土,极易遭受侵蚀,一遇大雨就引起剧烈的冲刷,土随水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强度侵蚀区,年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1000吨左右。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本亚区发展中的一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导致耕作层日渐浅薄,土壤肥力、透水性和蓄水能力日趋下降;二是淤高河床,有些河段已成为高出地面的悬河,地下水位抬升,造成大量冷侵田和“落河田”;三是淤塞水库、渠道,缩短其使用寿命。本亚区分为1个生态功能区:即大别山水土保持与林特产品生产生态功能区。21 大别山水土保持与林特产品生产生态功能区本区地势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面积占本区总面积的55,低山丘陵岗地占总面积的37。地表植被覆盖较好,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虽然粮食产量较低,但林区林种丰富,很多地区被列为苗木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发展基础较好。但本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近46万公顷,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5。因此本区的主要生态功能为山地与丘陵区的水土保持、林特产品生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严重是本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快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发展木材、桐油、生漆、木耳、药材及柑橘等林特产品,逐步推出大别山名优特长;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适当开发大别山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提升旅游产品品味;实行重点封御,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 鄂东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本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西南与湖南接壤,东南与江西相邻。包括咸宁市的赤壁、咸宁、崇阳、通山和通城5县市和黄石石的阳新县,总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总面积的6.2。本区分为1个生态亚区,2个生态功能区。1 鄂东南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本亚区地处幕阜山北侧,地势由南向北递减,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包括通城、崇阳、通山和阳新县,地貌以花岗岩组成的、经过强烈切割的低山和丘陵为主体,一般海拔在500800米,南缘幕阜山的平均高度在1000米左右。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地貌露出的花岗岩久经风化剥蚀,一般表现为山顶浑圆,山坡陡急,山间沟谷纵横,地面比较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500吨左右。北部属幕阜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包括赤壁和咸宁市,一般海拔在200500米,丘陵地貌占绝对优势,地表组成物质除砂岩和页岩外,主要以石灰岩为主,岩溶作用比较强烈,溶蚀洼地、溶洞、落水洞等岩溶地貌较为常见。区内陆水湖为国家级风景区,湖北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近年来因旅游景点无序开发、无节制地捕鱼、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