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六、古诗中常见题材.ppt_第1页
诗歌鉴赏专题六、古诗中常见题材.ppt_第2页
诗歌鉴赏专题六、古诗中常见题材.ppt_第3页
诗歌鉴赏专题六、古诗中常见题材.ppt_第4页
诗歌鉴赏专题六、古诗中常见题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专题辅导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六古代诗歌鉴赏六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一、写景诗 二、咏物诗 三、思乡诗 四、边塞诗 五、怀古诗 六、感怀诗 七、山水诗 八、送别诗 九、哲理诗 十、闺怨诗 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景诗 鉴赏要点 、把握形象的特征 、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情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 渔火、寒山寺。 特征:秋夜的幽寂、清冷。 感情:写出落榜后清寥孤孑、愁绪满怀的情感 。 课堂示例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 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 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侬:我 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 ,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 的思想情感。 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 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 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流水 白云 仔细体察物关情 咏物诗 1、咏物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 “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拟人 、对比象征等手法。 鉴赏要点 蝉蝉 李商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薄宦梗犹泛(注),(注),故园芜已平。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注)(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 中的木偶到处漂流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简要分析之。试简要分析之。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咏物】: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 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 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由物到人】。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 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 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 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用蝉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 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课堂示例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诗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夜征人尽望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鉴赏要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 人的安家之地。凫:野鸭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 了早行?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 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 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 课堂示例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 ,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 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 看法。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 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 强烈共鸣。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 穷兵黩武) 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 对友人惜别感伤 报国豪情 壮别感奋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 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主要特点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 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 。诗人布局之巧妙,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诗人布局之巧妙,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 课堂示例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了 怎样的感情? 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 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 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 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 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 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2007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 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 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地寂寥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3分)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 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古今多少兴亡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 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 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 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 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 慨的媒介。 鉴赏方法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 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 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 亭诗。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 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 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 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 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 和杰作。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 ,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 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 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课堂示例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 月光依然,所变者是“故国”、“空城”、“旧 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 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 ,令人不胜伤感。 念天地之悠悠 即事感怀诗鉴赏 1、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 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2、赏析“事”与“怀”的结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 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 合紧密、自然熨帖。 鉴赏要点 3、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 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 作。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 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 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 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 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 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 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 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课堂示例 煮酒把盏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鉴赏术语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 它的诗味究竟表 现在哪里呢? 课堂示例 “故人“邀”而我“至”,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 待客之简朴。这个开头,平静而自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 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 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 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 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 阔的远景。 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 麻”,显得畅快。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 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 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但 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 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 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 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农庄的 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 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 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 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 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 然纸上了。 欢聚离散皆是缘 送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 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 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留给居 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鉴赏要点 送别诗的特征 季季节节节节时间时间时间时间地点地点景物景物 送送别别别别 秋季秋季 或春季或春季 清晨清晨 或傍晚或傍晚 路口、路口、 驿站、驿站、 码头等码头等 杨柳、杨柳、 月亮、月亮、 酒等酒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 饮酒饯别 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 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折柳送别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师:船夫。临圻(q):地名。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饮酒饯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 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唱歌送别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 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 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 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课堂示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2、 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 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 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 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阅读下面的诗,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送”的?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答: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诗歌紧 扣“送”字着墨。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 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暮 ”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漠漠帆来 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 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海门深不 见,浦树远含滋。”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 人的怀恋和担忧。“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 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 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 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 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 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 ,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 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 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 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 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 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 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 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 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 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课堂示例 鉴赏要点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 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 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 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 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 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 劳动而创造的。 课堂示例 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 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 “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 们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 美。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 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 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 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 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 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