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开题报告_第1页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开题报告_第2页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开题报告_第3页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开题报告_第4页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开题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纸, 明书全套毕业设计均有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系部 汽车工程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 是否 外聘 是否 题目名称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一、 课题研究 现状、 选题 目的 和意义 1、 研究现状 1988 年 2 月日本铃木公司 首次在其 上装备 随后还用在了其 上。在此之后 , 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迅速发展。日本的大发汽车公司、三菱汽车公司、本田汽车公司 , 美国的 车系统公司、 德国的 司 , 都 相继研制出各自的 比如 : 大发汽车公司在其 上装备了 三菱汽车公司则在其 上装备了 本田汽车公司的 目前已经选装 车的动力转向也将倾向于选择 车系统公司已经为大众的 欧宝的 318i 以及菲亚特的 发出 1998 年开始 , 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 开发。他们最初针对客车开发出转向柱助力式 如今小齿轮助力式 发也已获成功。 1999 年 3 月 , 他们的 经装备在轿车上 , 如 23F 等 。 大公司共同投资 6 500 万英镑用于开发 他们的目标是到 2002 年装车 , 年产 300 万套 , 成为全球造商。他们计划开发出适用于汽 车前桥负荷超过 1200 此货车也将可能成为 我国在 2002 年才开始研制开发汽车 品 , 目前已经知道的有 13 家企业和科研院校正在研制中。其 中南摩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转向柱式的 品 ) 在 2003 年开始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 其 他厂家和科研院校均在开发阶段中。 经过 20 几年的发展 , 术日趋完善。其应用范围已经从最初的微型轿车向更大型轿车和商用客车方向发展 , 如本田的 菲亚特的 中型轿车已经安装 本田甚至还在其 助力型式也从低速范围助力型向全速范围力型发展 , 并且其控制形式与功能也进一步加强。日本早期的 仅在低速和停车时提供助力 , 高速时 停止工作。新一代的 不仅在低速和停车时提供助力 , 而且还能在高速时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如铃木公司装备在 + 车上的 一个负载 车速感应型助力转向系统 。 由 开发的 全速范围助力型 , 并且首次设置了两个开关 , 其中一个用于郊区 , 另一个用于市区和停车。当车速大于 70h 后 , 这两种开关设置的程序则是一样的 , 以保证汽车在高速时有合适的路感。这样即使汽车行驶到高速公路时驾驶员忘记切换开关也不会发生危险。市区型开关还与油门相关 ,使得在踩油门加速和松油门减速时 , 转向更平滑。 随着直流电机性能的改进 , 力能力的提高 , 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 现在 3 升级的运动型跑车也有安装 表未来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 , 将作为标准件装备到汽车上 , 并将在动力转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据 到2010 年全世界生产的每 3 辆轿车中就有 1 辆装备 别是低排放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 、电动汽车 (四大 车将构成未来汽车发展的主 体, 这给 来 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 达到了其最初的设计目的 ,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 其中 , 进一步改善电动机的性能是关键问题。因为电动机的性能是影响控制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 电动机本身的性能及其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匹配都将影响到转向操纵力、转向路感等问题。概括地说 , 电动助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为 : 改进控制系统性能和降低控制系统的制造成本。只有进一步改进控制系统性能 , 才能满足更高档轿车的使用要求。另外 , 控制信号将不再仅仅依靠车速与扭矩 , 而是根据转向纸, 明书全套毕业设计均有 角、转向速度、横向加速度、前轴 重力等多种信号进行与汽车特性相吻合的综合控制 , 以获得更好的转向路感。未来的 朝着电子四轮转向的方向发展 , 并与电子悬架统一协调 控制。 2、 目的 、 依据 和意义 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汽车功能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多厂商都以 来吸引顾客买车 。 所谓电动转向 ( , 就是在机械转向系统中 ,用电池作为能源 , 电动机为动力 , 以转向盘的转速和转矩以及车速为输入信号 , 通过电子控制装置 , 协助人力转向 , 并获得最佳转向力特性的伺服系统。 对于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减少交通事故以及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 力大小由电子控制单元( 制。 它能在 汽车低速行驶转向时减轻转向力使转向轻便、灵活 ; 在汽车高速行驶转向时 , 适当加重转向力 , 从而提高了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 , 增强了路感 。不仅如此 , /3以下 , 且前者比后者使整车油耗下降可达 3% - 5%, 因而 , 它能节约燃料,提高主动安全性,且有利于 环保。 二、 设计(论文) 的基本内容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研究的 基本 内容 ( 1) 分析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 ( 2) 分析助力电机与电磁离合器的工作原理,选取合适的助力电机和电磁离合器。 ( 3)分析减速机构蜗 轮蜗杆式的工作原理 ,确定具体的参数。 ( 4)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设计。 ( 5)联轴器的选择。 ( 6)扭转传感器的选择。 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 利用 成蜗 轮蜗杆与转向器装配图的绘制。 ( 2) 利用强度校核公式对蜗 轮蜗杆及转向器 各部件进行校核,确保符合实际应用。 ( 3)绘制助力系统分布图。 ( 4) 确定蜗杆相对蜗 轮的布置方式。 纸, 明书全套毕业设计均有 三、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助力电机的选择 电磁离合器的选择 扭转传感器的选择择选择 减速机构设计 转向器设计 撰写设计说明书 蜗杆轴径向、轴向尺寸确定 蜗轮轴径向、轴向尺寸确定 调研、收集资料及总体方案论证 分析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器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纸, 明书全套毕业设计均有 四 、进度安排 ( 1)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开题报告 第 4 周( 3 月 24 日 3 月 30 日) ( 2)助力电动机、电磁离合器、扭转传感器的选择 第 4 5 周( 3 月 21 4 月 1 日) ( 3)减速机构的设计及校核 第 5 7 周( 4 月 1 日 4 月 19 日) ( 4)转向 器的设计第 8 12 周( 4 月 20 5 月 24 日) ( 5)撰写说明书第 13 14 周( 5 月 25 6 月 7 日) ( 6)设计审核、修改 第 15、 16 周( 6 月 9 日 6 月 22 日) ( 7)毕业设计答辩准备及答辩 第 17 周( 6 月 23 日 6 月 29 日) 五 、 参考文献 1冯樱等 J2001(3) : 4- 6. 2卓敏等 J200231(5):17- 19. 3 994, 15(3,4,5): 243 - 254. 4 2000 , 108 (2) : 39 - 41. 5 1996 , 104 (12) : 42. 6林逸,施国标 公路交通科技, 3) . 7龚培康 万沛霖,汽车电子转向系统。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4) . 8杨通顺 子助力转向器,汽车与配件 9王望予 M械工业出版社, 2004: 78 10马秋生 基础 M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5011周松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