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人口、家庭与宗族 一 、人口 二、家庭 三、宗族 (一)人口数量的演变 l1、中国历史人口的发展 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到 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四个坡。 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 ,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 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 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第三个坡,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 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 第四个坡,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 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从鸦片战争前的4.1亿,上升到咸丰初年的4.3亿, 后降至同治时期的2亿数千万,清末民初恢复到4亿多。近百年来经历一个降而复 升的大周期。 我国人口的波浪型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轨迹 。 2、近代人口数量的演变 l清中叶的人口猛增 l (经济政策,版图的扩大) l鸦片战争后的人口缓增1840-1851。 l(人口发展的惯性、刺激人口增长的经济政策、资本主 义侵略势力未深入) l太平天国时期人口锐减:不及3亿 l清末民初人口停滞 l (战争、天灾、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 l近代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降而复升的大周期。整个来看 处于一个长期有停滞徘徊阶段。 3近代过剩人口问题 l形成原因:其产生根源在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又是在封建社会 末期人口猛增的基础上出现的。(西方社会过剩人口问题在资本 主义制度确立后才日益突出。) l特点 :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使问题突出。(自然经济 解体, 农业和手工业者失业或半失业) l 生产力的停滞发展是近代过剩人口长期存在根源。 l人口压迫生产力。一定的历史时期里,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只能 适应一定数量人口,超过由这些生产条件决定的数量限度的人口 便形成过剩人口。 l近代中国人口与土地矛盾尖锐,人均土地一直没有超过3亩,人多 地少,过剩人口是近代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二)人口分布及其流动对中 国社会的影响 l1、历史人口分布状况 l南重北轻;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格局。 l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直到汉代 ,全国人口重心一直在豫西地区。之后,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南地区转移, 清朝中叶,这种长期形成的人口分布大势愈发明 显。 l从黑龙江的爱辉(1983年爱辉县撤销并入黑河市 )至云南的腾冲作直线为界,东南半壁的人口占 全国人口的94.1,而土地面积与之相似的西北 半壁人口只占5.9。 2、近代人口分布特点 l人口分布的重心仍明显地偏于东南,表现出由沿海 向内地递减的趋向。 l东西两部人口稠稀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东部地区人 口总数增长缓慢或有降减,而西部地区人口总数相 对增长较快。 l东部地区人口增长缓慢或降减的主要原因是19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国内战争。东部沿海各省大量人口移 居国外。 l西部地区人口总数相对增长较快的原因是内地人民 的迁移开垦。人地比例失调、政府鼓励“移民实 边” 3、人口迁移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l人口迁移,即人口的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移动 ,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定居。 l迁移原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例如 :移民实边、军事屯垦、招民垦荒、灾害、人地比例 关系失调等 l形式:强制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的成批迁移); l 自发迁移(个别的迁移) l近代人口迁移特点: l关内向东北的迁移是近代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 l内地向边疆的扩散。向塞外、西北、西南、台湾等。 l海外移民 l例如, 1914年一战爆发后,法、英两国劳力匮乏,向国 外招募劳工。1916年,英、法分别与中国签署招募华工 契约,在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共招募14万华工 ,其中23为山东人。他们都被派到工厂、农田、矿山 及港口干苦力活。其中9.6万人被分配到英军,3.7万人 由法军支配,1万人被借给了美国远征军。1917年8月, 由于中国也对德宣战,这些华工被大批送往前线,运送弹 药和补给品,修筑公路,挖掘战壕,搬运阵亡者,有的 还直接参加了战争。恶劣的工作条件,危险的战场环 境 ,流行病的肆虐,加之惨遭虐待,一批又一批身强力壮 的华工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据英、法的统计,在法国 死亡的华工约为一万人,而实际死亡人数接近两万。 1920年,努瓦耶勒华工公墓在华工营地原址建成,占地 一公顷的墓园里埋葬着842位华工的骨灰。在法国32个华 工墓中,它的规模最大。 座落于巴黎BAUDRICOURT花园中的华工纪念碑 l影响: l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l 民族融合; l 社会经济的开发等 。如黄河中下 流地区在秦汉至唐末五代基本都处于经济 文化最发达地位,向各地输出的移民一般 都起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对南方的开发 与进步至关重要。 (三)近代人口性别结构 l人口性别结构,即男女两性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受 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约,人口性比例在不同社 会和不同时期,可能出现不平衡。 l近代中国人口两性比例是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即男多于 女的现象十分严重。 l近代高性比例形成的原因: l妇女的经济地位低下。近代纺织业被排挤趋于衰落,妇 女劳动的场所愈加受到限制。 l溺女之风盛行。 l妇女死亡率偏高。夫权制、医疗条件限制 l近代高性比例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影响人口再 生产;影响社会婚姻生活,早婚流行,买卖婚姻日盛; 社会风气日益腐败。如娼妓、社会犯罪率增高、拐卖妇 女 (四)近代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l士农工商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基本职业结 构。 l近代中国人口职业结构的最大变动是工商业人口 的增加。 l “ 工商为末”的传统观念转变。贫苦农民、绅 士弃儒经商、官僚 l人口职业结构的扩大是中国近代人口职业结构变 动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编辑、记者、医生、作 家、翻译家、教师、技师、律师等新的职业逐渐 专门化和社会化,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口数量亦随 之增加。 (五)小结 l总之,影响中国历史人口变化的因素可 以归纳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 境三大类。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基本条件,包括地理、气候、水文、 土壤等诸多因素。经济环境主要指农业 生产。社会环境这里主要指对人口变化 影响较大的战争、政策和人口统计制度 等三方面因素 。 二、家庭 l(一)父权家长制家庭 l1.中国传统社会家庭的主流形态,是父系父权家长 制家庭。 l是以婚姻与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系近亲小家族为 主体,父子为轴心。 l父家长要组织指导家庭劳动生产,主导整个家庭生 活,在家庭成员中实施权力,拥有必要的权威和情 感心理认同的基础。 l秦汉时期较之先秦,父家长权受到某种削弱(如杀 子权、卖子权)。宋清间父家长权力有所回升(如 庶子地位逐渐与嫡子抗衡,反映妻权的降低和父家 长权的提高,重视父家长的血统,把妻妾名分放 在 后面、杀子权复辟、寡妇再婚难)。 2.近代父家长权遭到削弱 l近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工商业化 程度的提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渐崩溃。家 长也失去了经济控制权。原来的大家庭逐渐涣散 ,分裂为小家庭,家庭原来作为生产、分配、交 换、消费的基本单位的职能也 出现弱化,父权家 长制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 l在思想上,欧风东渐,西方平等自由学说的传播 l西方文明的生活习俗也传入中国。人们对小家庭 制度、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等风俗由好奇到模仿 l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的渗入,人 们的传统观念失去了原有的均衡,中国传统的父 权家长制也开始走向式微。 (二)家庭结构及其关系 l1、家庭规模:指每个家庭中的人口数量。家庭规模的大 小及其变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 影响,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l我国历代家庭规模就有很大差别,东汉时期每户多在4 到5 口之间;三国魏蜀吴分别为3.36、6.68、4.34口; 南北朝时期各代差别较大;隋唐时期有了明显的上升, 唐乾元三年(760年)高达8.97;宋代则一般在2 到3 口 之间;明代初期一般在5口多,中期上升到6口多,晚期 又降至5口多;进入近代以后,每户平均人口也大约在5 到6口之间。 l同一时代家庭规模表现出不平衡性,各地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如近代北方高于南方,由大而小的趋向。分家别 居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l近代中国家庭规模每户多在5口多。 l五口六口家庭成为中国近代家庭主体,有其 一定的社会经济原因: l首先,家庭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单位,是与 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相当地位 ,广种薄收是主要的经营方式。这限制着家 庭的规模,家庭结构。 l其次,这种家庭与中国近代的土地所有制相 适应。近代土地占有形态主要表现为农民对 土地的少数拥有,五六口之家往往只有数亩 至十多亩地。人均地面积一般保持在2至3亩 。 2、家庭结构 l是家庭实态的外在表现之一,是各种家庭的区别特征之 一,也是家庭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l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缺损家庭 l春秋时期盛行“直系家庭、联合家庭”。 l战国家庭小型化。“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l“汉型家庭”以汉代为代表,一家约四五口,是以夫 妇及其子女组成之“核心家庭”为主体,与父母同居 者不多,与兄弟同居者更少。 l“唐型家庭” ,自两晋南北朝至唐代,尊长犹在,子 孙多合籍、同居、共财。直系家庭、联合家庭 l汉型与唐型的折衷家庭,以明清时代较为常见 。 l近代家庭趋于小型 化、核心化 3、家庭关系 l所谓家庭关系,即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 括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妯娌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它表现着成员之间的不同 联系方式和互助方式,它对家庭的结构和规模 都有相当的影响。 l传统家庭关系:父慈子孝的父子关系;男强女 弱,男外女内的夫妻关系;姑常怒,妇常泣的 婆媳关系;兄仁弟悌的兄弟关系。 l主要特点:明显的宝塔型(上下尊卑),重男 轻女、嫡庶有序、夫权与君权紧密结合 l近代兄弟离析、子背父命、妇女再婚等都是家 庭关系松动的具体表现。 (三)家庭功能 l所谓家庭功能,就是家庭对于人类社会的功用 和效能,或者说家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 作用。 l生育功能,经济功能(生产、分配与消费等) 、教育功能、供养功能、护卫功能、情感交流 功能、娱乐功能、满足归属需要功能、先赋性 资源功能(特别是高门第的家庭社会地位,对 其成员是一种重要的先赋性资源)、政治功能 、宗教功能等。 (四)小结 l家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变化,但却是渐进的、缓慢的。 l在传统家国同构体系下,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国同构、家国相通,家庭的伦理规范顺理成章地扩 展为国的政治生活纲常。 l限制了人的主体意识与意识的生长,把人塑造成一个家 庭认同高于一切的、自己与家族不可分割的家族人。 l近代家庭变动就地域而言,先沿海后内地,先城镇后农 村;就社会阶层而言,先知识阶层后其它;就变迁内容 而言,先家庭意识与观念,后家庭规模、关系、功能的 变动。这不仅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反映, 也是由其社会性质决定的。 三、宗族 l宗族是由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 成的社会群体。 l(一)宗族的历史变迁 l父系氏族制度是最早的宗族形态。以男性为中心、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由同一男性的后代组成的氏族。 l进入奴隶社会,古代宗族组织也遗留下来。至周代,统治阶 级把宗族进一步制度化,产生了宗法制度。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小宗对大宗担义务,对本宗有无上权力。 l从春秋战国至秦、西汉,是宗法制度衰落、礼崩乐坏的时期 。 l东汉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主要表现为门阀士族。儒学 ,礼法观念流传,宗族组织纳入封建社会体系。后又有大庄 园经济支持,九品中正制度的维护,强宗大族。 l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实行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门阀制度 逐渐衰败。唐末五代长期战乱,大庄园经济受到破坏,士族 遭到沉重打击,门阀势力被荡涤殆尽,宗族形态由此开始新 的演变。 宋明以下产生新的宗族形态。民间化。这种新宗族,共 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但彼此间却互通声气, 相济有无。这时社会经济发展,租佃契约制产生并发展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驰,宗族制度复兴。同 时,理学极力倡导恢复和加强封建人伦关系。 l清代宗族的发展。宗族观念渐入人心。宗族组织遍及全 国城乡。但发展呈不平衡状态,南方盛于北方。 l以收族敬宗为目的,具备多种社会职能: l祭祀、赡济与协助、教育、内部自治、对外防御等。 l弥补了清代国家与社会职能的缺陷,同时满足了国家、 社会、个体成员三方面需要,显示了宗族组织在社会结 构中的重要地位,反过来也促进宗族组织的繁盛。 l近代的宗族大体上保持清前期以来形态,并随着 封建社会的衰落,而逐渐走上衰落的进程。然而 社会动荡之时,宗族却以它特有的稳态与内聚力 ,依旧维持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l新中国成立后,宗族的功能经历了超强社会控制 与单一权威格局下宗族功能的萎缩、社会转型与 多种权威互动格局中宗族功能的复兴、工业化城 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宗族功能向城市延伸的历史 变迁(族权对党政权威的冲击等问题 、宗族与 村民自治的关系 ) (二)宗族的内部结构 l宗族的内部结构一般为:宗族-房分;大的 宗族是:宗族-房派-支族;联宗的宗族为 :始居地宗族徙居地宗族-房派-支派。 与此相应,宗族建立祠堂时,就会依房分 或大小宗法观念,建不同层次的祠堂 ,有 总祠,有支祠。 l宗族体系由族长、族规、族谱、祠堂和族 田构成。其中族谱、祠堂和族田是宗族存 在的基础,而族长、族规则是权力系统的 象征和集中体现。 l祠堂是宗族敬宗收族之地,同时又是向族众宣 讲封建礼法的课堂,也是族人讨论族中事务的 场所,还是宗族的法庭,因而是宗族的象征和 中心。 l祠堂是礼制中心,受祖先崇拜、宗法伦理观念的 影响,它是族内祭祖和放牌位的地方。一般分为 总祠、支祠 . l祠堂还起着礼教的作用,如宗谱记载江氏家训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有力置产,亦 当先置祀田”,“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 顷,日食一升,谋占人田宅者,何其愚也。” 随着时光的流逝,祠堂的地位和作用渐渐泯灭 了。土改后,祠堂多征作集体库房 . l图为宣城市绩溪县的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 于宋,明嘉靖年间兵 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 资修建。宗祠坐北朝 南,三进七开间,总 面积1564平方米。集 徽派砖、木、石三雕 和彩绘为一体,尤以 600多件木雕最为精湛 。 l祠堂宏伟庄严,从建 筑物总体构成到细部 雕饰,处处体现着封 建伦理和法度。 棠樾牌坊群旁 有两座祠堂 ,一为鲍氏 敦本堂祠, 俗称男祠, 另一为鲍氏 妣祠,又名 清懿堂,俗 称女祠,是 研究徽州宗 法制度和徽 商历史的生 动教材,其 中女祠一破“ 女人不进祠 堂”的旧例, 为国内罕见 女祠 牌位 (三)近代宗族的社会作用 l1、宗族与自治 l进入近代族权开始普遍在基层与政权相结 合 l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拥兵权下放到地 方宗族 l进入民国,借重地方绅士推行乡村自治以 加强其统治。 l2、宗族与地主经济 l族田的大量存在,对近代社会农村经 济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l族田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农民贫困化 即贫农雇农比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l族田收入的使用,掩盖了阶级剥削的 实质,却产生出大批祠产地主 l3、宗族与封建社会秩序 l宗族通过族规及日常宗族活动影响和培植族 人的亲族观念、等级观念、劳动态度等 l宗族组织通过日常活动和族规的执行来真培 养和规范族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l总之,宗族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对近代社会 尤其广大农村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生活 方式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作为 封建性的宗法组织,宗族长期为维护封建主 义和地主经济起了巨大作用。 (四)宗族组织与专制政治 l宗法家族组织使封建“家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无可动 摇。 l宗法家族组织起着封建基层政权的作用。政权、族权、神 权、夫权 。 l宗族与国家、族权与政权的关系,在古代历史上有相当大 的变化。先秦时期,宗统与君统合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结 合,周王既是天子又是宗子,诸侯、卿大夫、士也是相应 层次的宗族的宗长,他们分层地集政权、族权于一身,使 政权、族权合二为一。汉唐间君统、宗统分离。君权力图 制驭族权,但士族对君主作了有力的抗争,以至出现东晋 时期士族和天子共掌朝政的局面。这个时期宗族是宗室与 士族的结合,政权要通过士族的族权统治宗族制下的人民 ,士族既是政权的依靠力量,又是它的对抗势力;随着士 族的消亡,宋代以后,政权把族权完全变为附属物,成为 协助统治的得力工具,而清代尤甚。 l宗族组织使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得以稳固。 l在维护封建秩序方面,宗族组织往往比国家政权更能对 农民起到威慑作用。 l总之,宗族作为一种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对 中国历代社会尤其是农村基层社会产生过极为重大的影 响。它一方面维护了专制统治秩序,一方面随着专制统 治的加强而完备。它以其恩威并施的血缘面纱、家长权 威和礼法说教,笑容可掬却又惨无人道地戕害了一代又 一代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并同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奴 隶和顺民。 l思考题: l1、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可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有何特 征? l2、宋元时代以降的宗族在中国社会上有何功能? l社会结构是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构成要 素及其相互关系,根据社会学的关于结 构的理论,可以将等级、阶层看作社会 结构的要素,各社会分层之间的相互关 系相对稳定,成为一个时期的社会结构 模式。 一官 l1皇帝 l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等级制。君。奉 天承运。慈禧垂帘听政,实质上是君权 延伸的特例(咸丰) l2宗室 l皇室成员,宗人府专门管辖。 l拥有王公侯伯子男等各种爵位的是贵族 3大臣 l清官员等级与明一样,九品十八级。正 一品、从一品,到正九品、从九品。 l宗室、贵族、百官都是皇帝的大臣,四 品以上才可以向皇帝直接奏事 二民 l百官以下都 是民,分良民和贱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分析报告
- 鞋类品牌文化传承机制探讨报告
- 刹车系统抗冲击性分析报告
- 中医健康管理试题及答案
- 深度分析2025年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与运营优化报告
- 中医考执业证试题及答案
- 中医理疗科考试题及答案
- 中医脉诊试题及答案
- 基于人工智能的2025年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报告:校园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 企业法务岗位招聘面试题
- 如何规范检查作业
- 2025年安徽省五蒙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 Unit4 What's wrong with you?(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营销策划 -【汽车】上汽大众虚拟数字人整合营销方案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专项资金申请报告范文
- 军事通信基础知识
- 军训基本动作
- UL1278标准中文版-2018移动式、挂壁式或吊顶式电暖器UL中文版标准
- 交通违法动态信息处理统计分析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