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分析》PPT课件.ppt_第1页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PPT课件.ppt_第2页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PPT课件.ppt_第3页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PPT课件.ppt_第4页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第一节 核磁共振原理 一、原子核的磁矩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和电子一样有自旋现象, 因而具有自旋角动量以及相应的自旋量子数。由于原子核 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在自旋时会产生核磁 矩。核磁矩和角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相互平行,且 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即 = p 式中:为旋磁比(magnetogyricratio),radT1s1, 即核磁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的比值,不同的核具有不同旋 磁比,它是磁核的一个特征值;为磁矩,用核磁子表示 ,1核磁子单位等于5.051027JT1; p为角动量,其值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 表示: 式中:h为普郎克常数(6.631034Js);I为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有关。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的关 系见表: 质量数A 原子序数Z 自旋量子数 INMR信号 原子核 偶数 偶数 0 无 12C6 16O832S16 奇数 奇或偶数 有 1H1,13C6 19F9,15N7,31P15 奇数 奇或偶数 3/2,5/2 有 17O8,33S16 偶数 奇数 1,2,3 有 2H1,14N7 当I=0时,p=0,原子核没有磁矩,没有自旋现象;当I 0时,p 0,原子核磁矩不为零,有自旋现象。 I=1/2的原子核在自旋过程中核外电子云呈均匀的球型 分布,见图1(b)核磁共振谱线较窄,最适宜核磁共振 检测,是NMR主要的研究对象。I1/2的原子核,自旋 过程中电荷在核表面非均匀分布 图1原子核的自旋形状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13C、1H、15N、19F、31P等都有 核磁共振信号,且自旋量子数均为1/2,核磁共振信号相对 简单,已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然而,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弱是与被测磁性核的天然丰 度和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的,如1H的天然丰度为99.985% ,19F和31P的丰度均为100%,因此,它们的共振信号较强 ,容易测定,而13C的天然丰度只有1.1%,很有用的15N和 17O核的丰度也在1%以下,它们的共振信号都很弱,必须 在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上经过多次扫描才能得到有 用的信息。 二、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取向数和能级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取向数不 是任意的,可按下式计算: 自旋取向数= 2I1 以H核为例,因I =1/2,故在外加磁场中,自旋取向数 =2(1/2)1=2,即有两个且自旋相反的两个取向,其 中一个取向磁矩与外加磁场B0一致;另一取向,磁矩与 外加磁场B0相反。两种取向与外加磁场间的夹角经计算 分别为54024(1)及125036(2)。 图 2 H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应当注意,每个自旋取向将分别代表原子核的某个特定的 能量状态,并可用磁量子数(m)来表示,它是不连续的量 子化能级。m取值可由 I0I决定。例如:I=1/2 ,则m= 1/2,0,1/2;I=1,则m = 1,0,1。 在上图中,当自旋取向与外加磁场一致时(m =1/2) ,氢核处于一种低能级状态(E=B0);相反时(m= 1/2),氢核处于一种高能级状态(E=B0)两种取向间 的能级差,可用E来表示: E = E2E1 =B0(B0) = 2B0 式 中:为氢核磁矩;B0为外加磁场强度 上式表明:氢核由低能级E1向高能级E2跃迁时需要的能量 E与外加磁场强度B0及氢核磁矩成正比 图3 能级裂分与外加磁场强度的关系 同理,I=1/2的不同原子核,因磁矩不同,即使 在同一外加磁场强度下,发生核跃迁时需要的能量也 是不同的。例如氟核磁矩(F)(H),故在同一 外加磁场强度下发生核跃迁时,氢核需要的能量将高 于氟核 5.2.3 核的回旋 当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外加磁场B0 中,由于核自 身的旋转,而外加磁场又力求它取向于磁场方向,在 这两种力的作用下,核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磁场的方 向进行回旋,这种运动称为Larmor进动。 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回旋, 这种现象与一个自 旋的陀螺与地球重力线做回旋的情况相似。 换句话说:由于磁场的作用,原子核一方 面绕轴自旋,另一方面自旋轴又围绕着磁场方 向进动。其进动频率,除与原子核本身特征有 关外,还与外界的磁场强度有关。进动时的频 率、自旋质点的角速度与外加磁场的关系可用 Larmor方程表示: = 2 v = B0 式中: 角速度;v 进动频率( Larmor频率); 旋磁比(特征性常数) 由Larmor方程表明,自旋核的进动频率与外加磁 场强度成正比。当外加磁场强度B0 增加时,核的回旋 角速度增大,其Larmor频率也增加。对1H核来说,当磁 场强度B0为1.4092T(1T=104)高斯时,所产生的Larmor 频率v为60兆赫( =26. 753107 radT1s1);B0为 2.3487T高斯时,所产生的Larmor频率v为100兆赫。 第二节 核磁共振波谱仪 一、 仪器原理及组成 我们知道,实现NMR即满足核跃迁的条件 是: E(核跃迁能)= E,(辐射能) 即 2B0 = h v 实现核磁共振的方法,只有以下两种: (1)B0不变,改变v 方法是将样品置于强度固定的外加磁场中,并逐步改 变照射用电磁辐射的频率,直至引起共振为止,这种 方法叫扫频(frequency sweep)。 (2)v不变,改变B0 方法是将样品用固定电磁辐射进行照射,并缓缓改变 外加磁场的强度,达到引起共振为止。这种方法叫扫 场(field sweep)。 通常,在实验条件下实现NMR多用2法。 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由磁铁、射频振荡器、射频接收器等组成 1、磁铁 可以是永久磁铁,也可以是电磁铁,前者稳定性好。磁 场要求在足够大的范围内十分均匀。当磁场强度为1.409T 时,其不均匀性应小于六千万分之一。这个要求很高,即 使细心加工也极难达到。因此在磁铁上备有特殊的绕组, 以抵消磁场的不均匀性。磁铁上还备有扫描线圈,可以连 续改变磁场强度的百万分之十几。可在射频振荡器的频率 固定时,改变磁场强度,进行扫描。 由永久磁铁和电磁铁获得的磁场一般不能超过2.4T,这 相应于氢核的共振频率为100MHz。对于200MHz以上高频 谱仪采用超导磁体。由含铌合金丝缠绕的超导线圈完全浸 泡在液氦中间,对超导线圈缓慢地通入电流,当超导线圈 中的电流达到额定值(即产生额定的磁场强度时),使线 圈的两接头闭合,只要液氦始终浸泡线圈,含铌合金在此 温度下的超导性则使电流一直维持下去。使用超导磁体, 可获得1017.5T的磁场,其相应的氢核共振频率为 400750 MHz。 2、射频振荡器 射频振荡器就是用于产生射频,NMR仪通常采 用恒温下石英晶体振荡器。射频振荡器的线圈垂直于 磁场,产生与磁场强度相适应的射频振荡。一般情况 下,射频频率是固定的,振荡器发生60MHz(对于 1.409T磁场)或100MHz(对于2.350T磁场)的电磁 波只对氢核进行核磁共振测定。要测定其它的核,如 19F,13C,11B,则要用其它频率的振荡器。 3、射频接收器 射频接收器线圈在试样管的周围,并于振荡器线圈 和扫描线圈相垂直,当射频振荡器发生的频率v0与磁场 强度B0达到前述特定组合时,放置在磁场和射频线圈中 间的试样就要发生共振而吸收能量,这个能量的吸收情 况为射频接收器所检出,通过放大后记录下来。所以核 磁共振波谱仪测量的是共振吸收。 4、探头 样品探头是一种用来使样品管保持在磁场中某一固 定位置的器件,探头中不仅包含样品管,而且包括扫描 线圈和接收线圈,以保证测量条件一致。为了避免扫描 线圈与接收线圈相互干扰,两线圈垂直放置并采取措施 防止磁场的干扰。 仪器中还备有积分仪,能自动划出积分曲线,以指 出各组共振峰的面积。 NMR仪其工作过程,将样品管(内装待测的样品溶 液)放置在磁铁两极间的狭缝中,并以一定的速度(如 5060周/s)旋转,使样品受到均匀的磁场强度作用。射 频振荡器的线圈在样品管外,向样品发射固定频率(如 100MHz、200MHz)的电磁波。安装在探头中的射频接 收线圈探测核磁共振时的吸收信号。由扫描发生器线圈 连续改变磁场强度,由低场至高场扫描,在扫描过程中 ,样品中不同化学环境的同类磁核,相继满足共振条件 ,产生共振吸收,接受器和记录系统就会把吸收信号经 放大并记录成核磁共振图谱。 二、样品处理 对液体样品,可以直接进行测定。对难以溶解的 物质,如高分子化合物、矿物等,可用固体核磁共振 仪测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固体样品和粘稠样品都 是配成溶液(通常用内径4mm的样品管,内装0.4mL 质量分数约为10%的样品溶液)进行测定。 溶剂应该不含质子,对样品的溶解性好,不与样 品发生缔合作用。常用的溶剂有四氯化碳、二硫化碳 和氘代试剂等。四氯化碳是较好的溶剂,但对许多化 合物溶解度都不好。氘代试剂有氘代氯仿、氘代甲醇 、氘代丙酮、重水等,可根据样品的极性选择使用。 氘代氯仿是氘代试剂中最廉价的,应用也最广泛。 第三节 化学位移与核磁共振波谱 一、 化学位移的产生 如上所述,当自旋原子核处在一定强度的磁场中 ,根据公式v = B0 / 2可以计算出该核的共振频率, 例如,当1H核受到60MHz的射频作用时,其共振的磁 场强度为1.409T。如果有机化合物的所有质子(1H) 的共振频率一样,核磁共振谱上就只有一个峰,这样 核磁共振对有机化学也就毫无用处。1950年Protor和 Dickinson等发现了一个现象,它在有机化学上很有意 义,即质子的共振频率不仅由外部磁场和核的旋磁比 来决定,而且还要受到周围的分子环境的影响。某一 个质子实际受到磁场强度不完全与外部磁场强度相同 。质子由电子云包围,而电子在外部磁场垂直的平面 上环流时,会产生与外部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 图4 自旋核在B0中的感生磁场 核周围的电子对核的这种作用,叫做屏蔽作用, 各种质子在分子内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所以电子云的 分布情况也不一样,因此,不同质子会受到不同强度 的感应磁场的作用,即不同程度的屏蔽作用,那么, 核真正受到的磁场强度为B=B0(1)(为屏蔽常 数)。因此共振频率与磁场强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从上式看出,如果磁场强度固定而改变频率,或将 射频固定而改变磁场强度时,不同环境的质子(即具有 不同屏蔽参数的质子)会一个接一个地产生共振。不 同类型氢核因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共振峰将出现在磁 场的不同区域。这种由于分子中各组质子所处的化学环 境不同,而在不同的磁场产生共振吸收的现象称为化学 位移。 二、 化学位移表示方法 因为化学位移数值很小,质子的化学位移只有 所用磁场的百万分之几,所以要准确测定其绝对值 比较困难。实际工作中,由于磁场强度无法精确测 定,故常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磁场B0(sample)与 某标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磁场B0(ref) 进行比较,把 这个相对距离叫做化学位移,并以表示: 其中,B0(sample) 是待测氢核共振时所在磁场 B0( ref ) 是参考标准物氢核共振时所在磁场 由于磁场强度的测定比较困难,而精确测量待测氢 核相对于参考氢核的吸收频率却比较方便,故以 代入上式 在上列公式中,因v(sample)及v (ref) 数值都很大(其相 对差很小,Hz单位),而它们与在NMR仪中用来照射样品 的电磁辐射的固定频率(射频)v0(60,100,200MHz) 相差很小。故为方便起见,分母中的v (ref)可用v0代替,则 : 这样,化学位移()就成了一个无因次的数了,因 v是Hz 单位表示的化学位移,分子以Hz,分母以 MHz来表示,因此,是以百万分之一(ppm)为单位 的参数(v和v (ref) 相比仅为百万分之几) 由此,化学位移成为一个无因次的数,并以多少 个ppm来表示。 三、标准氢核 理想的标准氢核应是多层没有电子屏蔽的裸露 氢核,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此常用具有一尖锐 共振峰的化合物代替,其中常被用来加入待测样品 中作为内标物的化合物是四甲基硅烷( tetramethylsilane 简称TMS)。由于它的结构对称 ,波谱图上只能给出一个尖锐的单峰;加以屏蔽作 用较强,共振峰位于较高磁场,绝大多数的有机化 合物氢核共振峰均将出现在它的左侧,因此用它作 为参考标准是很方便的。此外它还有沸点低,易回 收样品,性质不活泼,与样品不能发生缔合以及可 使溶剂位移影响降低至最小等优点。 按照IUPAC的建议,通常把TMS峰位规定为 零,待测氢核共振峰则按左正右负的原则,分别 用及表示,此外,也还有用值表示化学位 移的方法(注意:=10)。 例如,在60MH仪器上测得的1H-NMR谱上, 某化合物的CH3氢核峰位与TMS峰相差134Hz, 而CH2氢核峰位与TMS相差240Hz,故两者的化 学位移值分别为: (CH3)=(1340)/60106106 = 2.23 (CH2)=(2400)/60106106 = 4.00 但同一化合物在100MHz仪器测得的1H-NMR谱上,两 者化学位移值()虽无改变,但它们与TMS峰的间隔以 及两者之间的间隔(v)却明显增大了。CH3基为223Hz ,CH2基则为400Hz。由此可见,随着照射用电磁辐射频 率的增大,共振峰频率及NMR谱中横坐标的幅度也相应增 大,但化学位移值并无改变 四、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H核的核外电子云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对抗 磁场,此对抗磁场对外加磁场产生屏蔽效应,因而产生 了化学位移。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个1H核所处的化 学环境不同,产生的化学位移也不同,影响化学位移的 因素有如下几种。 1、诱导效应 对于所要研究的1H核,是由电子云包围着的,核周围 的电子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 感应磁场。这个屏蔽效应显然与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有 关。电子云密度越大,则对核产生的屏蔽作用越强。而影 响电子云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质子相连接的原子 或基团的电负性的大小有关。电负性大的取代基(吸电子 基团),可使邻近氢核的电子云密度减少(去屏蔽效应) ,导致该质子的共振信号向低场移动,化学位移左移;电 负性小的取代基(推电子基团),可使邻近氢核的电子云 密度增加(屏蔽效应),导致该质子的共振信号向高场移 动,化学位移右移。 2、磁各向异性效应 除电子屏蔽作用外,化学位移还受到一些别的因素的 影响。实践证明,化学键尤其是键,因电子的流动将产生 一个小的诱导磁场,并通过空间影响到邻近的氢核。这个 由化学键产生的第二磁场是各向异性的,即在化学键周围 是不对称的,有的地方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将增加外加 磁场,并使该处氢核共振移向低磁场处(去屏蔽效应), 故化学位移值增大;有的地方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将削 弱外加磁场,并使该处氢核共振移向高磁场处(屏蔽效应 ),故化学位移值减小。这种效应叫做磁的各向异性效应 (magnetic anisotropic effect) 在含有键的分子中,如芳香族化合物、烯烃、羰基、 炔烃等,其磁的各向异性效应对化学位移的影响十分重要 。 i 芳烃 以苯环为例,在外加磁场B0条件下,苯环电子的电 子流系统产生的磁的各向异性效应如图6. 图6 苯环中由电子诱导环流产生的磁场 显然,在苯环平面的上下方,因环电流形成的第二 磁场方向相反,将使该处氢核共振信号移向高磁场处, 化学位移值减小,故为屏蔽区。而其它方向,如苯环周 围,则因两者方向正好一致,将使氢核共振信号移向低 磁场处,因此化学位移值增大,故为去屏蔽区。 屏蔽区位于苯环的上下方,而苯环平面为去屏蔽区 ,故苯环上1H核的= 7.27ppm ii 双键化合物 以醛基为例,在一外加磁场B0条件下,因 C=O基电子流的磁的各向异性效应,如图7 图 7 双键质子的去屏蔽 显然,由于环电子流与C=O平行,故上下为正屏蔽区 ,左右为去屏蔽区,氢核共振信号将发生在很低的磁场处 。故醛基上1H核的 = 910ppm。 烯烃情况与芳环相似,因为氢核(烯烃)位于键各向 异性作用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的地方,即位于去屏蔽区, 故氢核共振信号将出现在较低的磁场处,= 4.55.7ppm iii 炔烃 图8 乙炔质子的屏蔽作用 由图8 看出,炔烃三键上的电子云围绕三键运行 ,形成电子的环电子流,因此生成的磁场与三键之间 两个氢核平行,正好与外加磁场相对抗,故其屏蔽作用 较强。=2.03.0ppm。 3、氢键效应 化学位移受氢键的影响较大,当分子中形成氢键 以后,由于静电作用,使氢键中1H核周围的电子云密 度降低,1H核处于较低的磁场处,其值增大。 共振峰的峰位取决于氢键缔合的程度,即样品浓度 。显然,样品浓度越高,则值越大。随着样品用非极 性溶剂稀释,共振峰将向高磁场方向位移,故值减小 。 4、溶剂效应 溶剂的影响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1H核在不同 溶剂中,因受溶剂的影响而使化学位移发生变化,这种 效应称为溶剂效应。溶剂的影响是通过溶剂的极性形成 氢键以及屏蔽效应而发生作用的。 五、 核磁共振图谱 图9是用60MHz仪器测定 的乙醚的核磁共振谱,横坐 标用表示化学位移。左边为 低磁场(简称低场),右边 为高磁标准样品TMS的吸收 峰。它左边第场(简称高场 )。=1.0的吸收峰表示一个 三重峰是乙基中的甲基( CH3)中质子的吸收峰。图 中阶梯式曲线吸收峰的面积 ,用来确定各基团的是积分 线,积分曲线的高度等于响 应质子比。 图 9 乙醚核磁共振波谱图 1、从质子的共振谱图中,可以获得如下信息: (1)吸收峰组数:说明分子中处在不同化学环境下的质子组 数。如 图中有两组峰,说明分子中有两组化学环境不 同的质子。 (2)质子的化学位移值是和分子中的基团相关的信息 (3)吸收峰分裂个数和偶合常数(分裂峰之间的距离),说 明基团之间的连接关系 (4)阶梯式积分曲线高度与响应基团的质子数呈正比。 2、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各种类型的氢核因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共振峰将 分别位于磁场的某个特定区域,即有不同的化学位移值 。因此由测得的共振峰化学位移值,可以帮助推断氢核 的结构类型。目前,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对氢核结构类 型与化学位移之间的关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 。可作为解析共振谱图的参考。各种结构环境中质子的 吸收位置见下表 图 10 各种结构环境中质子的吸收位 第四节 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 在1HNMR谱图上,共振峰并不总表现为一个单峰 。以CH3及CH2为例,在CICH2C- (CI)2CH3中,虽然都表 现为一个单峰,但在CH3CH2CI中却分别表现为相当于三 个氢核的一组三重峰(CH3)及相当于两个氢核的一组 四重峰(CH2),这种现象称自旋自旋裂分。 一、 吸收峰裂分的原因 吸收峰之所以裂分是由相邻的两个(组)磁 性核之间的自旋自旋偶合(spin-spin coupling )或自旋-自旋干扰(spin-spin interaction)所引 起。为方便起见,先以HF分子为例说明如下: 氟核(19F) 自旋量子数I等于1/2,与氢核( 1H)相同,在外加磁场中也应有两个方向相反的 自旋取向。其中,一种取向与外加磁场方向平行 (自旋 ),m = 1/2;另一种取向与外加磁场 方向相反(自旋 ),m = 1/2 。在HF分子中 ,因19F与1H挨得特别近,故19F核的这两种不同 自旋取向将通过键合电子的传递作用,对相邻1H 核的实受磁场产生一定影响如图11. 图11 HF键合电子的传递 当19F核的自旋取向为 、m = 1/2时,因与 外加磁场方向一致,传递到1H核时将增强外加磁场 ;反之,当19F核的自旋取向为 、m = 1/2时,则 因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传递到1H核时将削弱外加 磁场。 因为,氢核发生共振的磁场=外加磁场从氟核传递 的磁场。 故当氟核自旋m = 1/2时,则氟核传递到氢核 的磁场就是正的,氢核共振峰将出现在强度较低的 外加磁场区;反之,当氟核自旋m = 1/2时,则由 氟核传递到氢核的磁场是负的,故氢核共振峰将出 现在强度较高的外加磁场区。 l由于19F核这两种自旋取向的几率相等,故FH中1H核共 振峰将如图12 所示,表现为一组二重峰。 图12 1H受F核干扰裂分 该二重峰中分裂的两个小峰面积或强度相等(11 ),总和正好与无19F核干扰时未分裂的单峰一致,峰 位则对称、均匀的分布在未分裂的单峰的左右两侧。 其中一个在强度较低的外加磁场区,因19F核自旋取向 为 、m = 1/2 所引起;另一个在强度较高的外加磁 场区,因19F核的自旋取向为 、m = 1/2所引起。同 理HF中的19F核也会因相邻1H核的自旋干扰,偶合裂分 为类似的二重峰图形,如前所述,由于19F核的磁矩与 1H的磁矩不同,故在同样的电磁辐射频率照射下,在 FH的1H-NMR谱中虽可看到19F核对1H核的偶合影响, 却不能看到19F核的共振信号 二、偶合常数 偶合常数和化学位移一样,在NMR中也是鉴定分 子结构的一种重要数据,由于它是起源于自旋核之间 的相互作用,所以其大小与外加磁场强度无关,仅由 分子结构决定。 (1)何谓偶合常数 在上图中,共振信号精细结构(小峰)间的距离( 单位用c/s或Hz表示),叫做自旋自旋偶合常数( spin-spin coupling constant)简称偶合常数(J),用 以表示两个核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应当注意:相互 干扰的两个核,其偶合常数必然相等,可以根据偶合 常数相同与否判断哪些核之间相互偶合。 2、偶合常数的含义 图13 偶合常数J 的物理含义 a b l见图13a,实线箭头( )代表在外加磁场无干扰时 氢核的能级跃迁情况,虚线箭头( )则代表受氟 核自旋干扰时氢核能级跃迁情况。显然因氟核自旋 干扰,外加磁场强度增大时,核跃迁能将随之增大 ;反之则应减小。 l在HF中,因氟核干扰,氢核的能级差可增强或减弱 J/4,见图10.13b,并相应伴随有两种类型的核跃迁 。与无核干扰相比较,一种类型跃迁增强J/2的能量 ,另一种类型的跃迁则减小J/2,两者能量相差为J l显然,核跃迁能小,B0也小,共振峰将出现在低磁场区; 核跃迁能大,B0也大,共振峰将出现在高磁场区。因此, 在波谱图中,HF分子中的氢核共振峰将均裂为两个强度相 等的小峰,每个小峰的强度为“无干扰峰”强度的1/2,小峰 间的距离(偶合常数)为JHF,位置正好在“无干扰峰”的左 右两侧。见图14 图14 偶合常数JHF 3、偶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l偶合常数与化学位移值一样,都是解析核磁共振谱的重 要数据。但偶合常数与化学位移值的区别,在于偶合常 数的大小与外加磁场强度无关。 l自旋核间的相互干扰作用是通过它们之间的成键电子传 递的,所以偶合常数的大小主要与连接1H核之间的键的 数目和键的性质有关,也与成键电子的杂化状态、取代 基的电负性、分子的立体结构等因素有关。因此,可根 据偶合常数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推断分子结构 i 同碳偶合常数(J同,2J) 系因相互干扰的两个氢核(如不同构象)处于同一碳原子 上引起。两者之间的偶合常数叫 J同。同碳偶合经过两个 CH键(HCH),因此,可用2J表示。J同一般为负 值,但变化范围较大(通常1215Hz),与结构紧 密相关 ii 邻位偶合常数(J邻,3J) 两个(组)相互偶合的氢核位于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 偶合常数可用J邻或3J表示。偶合常数的符号一般为正值 。J邻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键长、取代基的电负性 、两面角以及CCH间键角的大小等。 iii 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