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易传》易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东坡易传》易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东坡易传易学思想研究 姓名:刘兴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哲学 指导教师:林忠军 20050412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坳j- i 、1 导师签名:蜱日 期:之! 尘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i i l _ - i _ 中文摘要 一代文豪苏轼东坡,文章灿烂彪炳千古。其文既胜。其道却衰。历代文人多 美其文而忽其道,此风即起,延及当代。东坡之诗词文章多受重视,研究者既多, 其成果亦丰:而其心性义理之学却少人问津,其成果亦甚了了历代论者都认为 东坡易传释易。多切人事”,杂以释,老,但多统而论之,未展其全部面貌, 故本文欲尽己所能,使其“庐山真面目”通体呈现,令其学理思想粲然朗显,则 其得其失自呈面前。 鉴于中国古代之思想家取言、思、行致一的学术径路,本文第一部分对苏轼 人生历程的介绍侧重于其旷达与执着的人格特色;旷达与执着是苏东坡对现实人 生的回应,而其形而上之根据则是其对儒释道三教的融会贯通。至于 作于黄州,乃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之后 在去黄州的路上,即至宿州时,其书稿多已被焚( 见 为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泰卦 处于息卦之中间位置,苏轼以此为基础详解泰卦:“阳始于复 而至于泰) 泰而后为大牡,大壮) 而后为夹) 泰之世,不若大 壮 与夫 之世,小人愈衰而君子愈盛也。然而圣人独安夫泰者,以为世 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 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然 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卷- - ) 苏轼将大壮与夹相联系,认为。大壮之长则为央,故夹 之初九,与 卦云:“天道无伪”,天道即圣人之道,也即圣人所达之境界 我们可以看出东坡思想对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性,因为我们可以对“无伪”作如下 解读:一、无伪即诚,“诚”在周敦颐那儿是天道,是儒家的形而上之根据,这当 然是儒家的路向二,无伪即“真”,反扑归真是道家的终极追求三,无伪无真 ( 无诚) ,则是佛教自性的天然流露可见,在苏东坡看来,儒释道各有自己的圣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 ,上海t 学韩出版柱1 9 9 7 年第7 7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j| i i - _ _ -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 _ - - 人,但都是圣人,而不像其他三家之学者有太深的门户之见,贵己而贬他。在他 看来,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万法归一,儒释道是可以互助互通的 镶与业 苏轼不仅注重德行而且特别注重功业,崇德在于立业,通过德性修养从而有 所作为于社会,实现由内圣向外王的转化其注“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 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云: 。知之与作,易之与简,易知之与易从,有亲之与有功,可久之与可大, 德之与业,皆有隐显之别矣此乾坤之辨也,不可以不知也古之言贤人者, 贤于人之人也,犹日君子云尔夫贤于人者岂有极哉! 圣人与焉,而世乃日圣 人无德业德业,贤人也夫德业之名,圣人之所不能免也,其所以异于人者 特以其无心尔! 见其谓之圣人则隆之,见其谓之贤人则降之,此近世之俗学, 古无是论也” ( 卷七) 所谓德,即内圣;所谓业,即外王。夫德业之名,圣人之所不能免也,其 所以异于人者特以其无心尔! ”即是说圣人是通达内圣外王之人,德行与事功皆 是圣人的本有之义这更合于孔子。圣人”观点的原始意蕴。崔大华先生认为: “在孔子这里,西周以来就已形成的道德概念仁,有了十分明确的内涵一 爱人:爱人也有了十分具体的道德规定亲亲尊尊的伦理原则和 博实济众的功利原则。”o 在论语宪问篇,子贡认为管仲辅佐公子纠, 桓公杀公子纠,他不但没有从死反而又为桓公相,所以他不应是仁者。他问孔子, 孔子回答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 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意思是说 管仲有其巨大的事功,造福于后代,其小节就不必追究了。他甚至认为“施民济 众”已经是圣人了在论语雍也篇:。予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日;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孔子于事功 看得是非常之重,所以在论语公冶长 篇,当弟子们问道孔予的志向时,他说: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多么平实而伟大的志向,这种和谐美 好的社会,也可以说是人类不可企及的梦想。 至孟子则更强调圣人的。内圣”品格“仁义札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 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尽心上) “学闯之道无 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 由此孟子将“仁”进行了“内向 崔大华;儒学引论 北京t 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7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也就是“心性化”处理,而。功利不再具有仁的道德价值,功利只能作 为人的道德实践的自然结果被享用。不能是人的道德实践自觉目标去追求”o 而 到了宋明,心性义理之学得以极端彰显。在北宋心性之学盛行的时代,苏东坡之 德业并重而无心的思想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老子第四十九章云:“圣人常无 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也是苏东坡在地方上所作政绩的绝好解释 其注“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云:“天地位则德业成,而易在其中矣。以 明无别有易也”( 卷七) “天地位”,天也;“德业成”,人也;易实乃天人之学。 其注“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云: 言易简者,取诸物而足也万物自生自成,故天地设位而已圣人无能, 因天下之已能而遂成之,故人为我谋之明,鬼为我谋之幽,百姓之愚,可使与 知焉书曰:“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卷八) 易道实则是谐和天、地、入、鬼神的大道。“圣人无能”实则是圣人无心而 任自然,故能“因天下之己能而遂成之”,这样。人为我谋之明,鬼为我谋之幽, 百姓之愚,可使与知焉”,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最佳合力,“万物自生自 成”,圣人因。无心”而促其成,可谓真正的“天生人成” 崔大华。儒学引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5 3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苏轼易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东坡思想与当下之时代,可谓契理契机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这是一 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对于个人,我们要有个性独立的挺然自信,每个人都是 有价值的个体,而不是某些人是另一些人的工具我们需要更多的宽容精神,尤 其是文化的宽容精神,在全球化的同时民族化得以高度张扬,“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全球化不是一元化,一种声音,而应是多元化,多种声音西 方世界,尤其是基督教世界,以上帝为这个世界的终极根据,认为人由上帝创造 并代表上帝统治这个世界,实际上人才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世界万有皆可为我 所有、为我所用,人和世界是统治和被统治、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坚信人类中 心主义。其优点是人类理性的高扬,人类主体意识的加强其弱点是人类与自然、 种族与种族关系的紧张,紧张的极限就是崩溃。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主 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如张载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 苏东坡对我们的启迪颇多,本文重点阐述其独特的和谐思想。和谐是中国哲 人追求的共同目标,周易本身思想的精髓就是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建立一种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和谐健康的关系西周末年,伯阳父既主张“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春秋时期,晏婴亦“尚和不尚同”,孔子则日:“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苏轼注睽卦大象辞“君子以同而异。”云:“同而异, 晏平伸所谓和也”其注睽卦彖辞云: 有“同”而后有“睽”“同”而非其情,“睽”之所由生也“说”之 丽“明”,柔之应刚,可谓“同”矣,然而不可大事者,以二女之志不同也 人苟惟“同”之知,若是骆。睽”人苟知“睽”之足以有为,若是硌 。同”是以自其。同”者言之,j , l - 女同居而志不同,故其吉也小;自其 “睽”而“同”者言之,则天地。睽”而其事“同”,故其用也大( 卷四) 其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云: 方本异也,而以类故聚,此同之生于异也物群则其势不得不分,此异之 生于同也有成而后有毁,有废而后有兴,是以知吉凶之生于相形也( 卷七) 在苏轼看来,“同”有大小之分,“小”同,即一味排斥“异”的同,即孔子 所谓的“同而不和”的小人;“大”同,即苏轼所谓的“诚同”,则知“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故知“同之生于异”。异之生于同”,知睽之大用( 。自睽而同,则天 地睽而其事同,故其用也大”) ,不好同而恶异,发自真心,由此而“同”,此乃孔 4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所谓的“和而不同”之君子。小”同之人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往往。以相噬为志一, 而“大”同之人则往往。以德相怀”“以相噬为志”则。以有敌为福”,若无敌其 必。自噬”,为了自己的存在,必须有对立面的存在,其一生是斗争的一生。以 德相怀”,则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尊重“持不同政见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 追求一种真而无伪的“诚同”境界由此而知,为什么苏轼既反对王安石又反对 司马光,为什么其常常请求外任而造福地方,为什么一贬再贬而心系百姓。确如 余敦康先生所言,苏轼“在政治上反对专制而主张宽容,在文化上反对一元而主 张多元,总的精神是企图扭转当时流行的以共性压抑个性的做法,反对好同而恶 异,主张存异以求同,倡导一种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的自由的风尚。”彤 由此主张,对于君臣关系,苏轼主张:君为阳,臣为阴,阴阳互补,相辅相 成,保持一种均衡之势,任何一方不尊其“位”,不守其职,皆为过他注 大过 卦彖辞云: “过”之为言,偏盛而不均之谓也,故“大过”者,君骄而无臣之世也 易之所贵者,贵乎阳之能御阴,不贵乎阳之陵阴而蔑之也人徒知夫阴之 过乎阳之为祸也,岂知夫阳之过乎阴之不为福也哉! 立阴以养阳也。立巨以卫 君也,阴袁则阳失其养,臣弱则君弃其卫,故日:。大过。大者过也栋桡, 本末弱也”【卷三) 由此主张,对于君民关系,苏轼主张:君王应该以民为本,视民如己,“称天 下之至顺而行于人至所悦”。为无穷之教,保无疆之民”并认为。古之菩治者, 未尝与民争,而听其自择。然后从而导之。”让民自择,在那个君主专制时代,有 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是光辉而伟大 由此主张,对于义利关系,由于尊重个人。以民为本,苏轼坚持其父苏洵的 观点。苏洵专门著利者义之和论来讨论义、利关系,他说:“利在则义存,利 亡则义丧。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五色必有丹而色和,五味 必有甘而味和,义必有利而义和。”( 嘉祜集卷九) 苏轼注“嘉会足以合理;利 物足以合义”云:。礼非亨,则偏滞而不合;利非义,则惨洌而不和。”( 卷一) 就是说,苏轼主张义利并重,且相为用,义因利而和。而这一点正是理学家们所 竭力批判的朱熹在杂学辨苏氏易解中对此观点批判了一番之后,说。义 中自有利,使人而皆义,则不遗其亲,不后其君,自无不利,非和而何? ”( 朱 子语类卷六十八) 可见二者之不同 由此主张,对于国家的经济政策,苏轼主张政府要保证财物流通,而不是与 民争利,而这正是其反对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关键所在,他认为王之变法多数不是 余数康:内圣外王的贯通 上毒:学林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3 0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民生财,而是与民争利所以他注其注“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日位 何以守位? 日仁何以聚人? 日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云: 往之存亡寄乎民,民之死生寄乎财,故夺民财者害其生者也甚矣,斯言 之可畏也是以亡国者多矣夫理财者,植理其出入之道,使不壅尔,非取之 也正辞者,正名也孔子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强可言也。言之妊可行 也无道之世唯不正名,故上有愧于民,而民不直其上,令之不行,诛之不止, 其祸皆出于财故圣人之言理财,必与正名俱日理财正辞,以此二者为一言, 犹医之用毒,硌与其畏者俱也名一正,上之所行皆可以名言,则财之出入有 道,而民之为非者可得而禁也民不为非,则上之用财也约矣。又安以多取为 哉?( 卷七) “诚同”之说,出于东坡易传同人卦的解释,他说; “野”者,无求之地也立于无求之地,则凡从我者,皆诚同也彼非诚 同,而能从我于野哉! 。同人”而不得其诚同,可谓“同人”乎? 故天与人l ;l , 物之能同于天者盖寡矣天非求同于物非求不同于物也,立乎上,而天下之 能同者自至焉,其不能者不至也,至者非我援之,不至者非我拒之,不拒不援, 是以得其诚同,而可以。涉川”也故日“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 行也”苟不得其诚同,与之居安则合,与之涉川则溃矣涉川而不溃者,诚 同也( 卷二) 余敦康先生对此作了解释,他说:“所谓诚同,就是社会的各个成员本于自己 的性情,真而无伪,循理无私,根据对阴阳和合之易理的实际的体会,相互信赖, 团结合作,不依赖外在的强制手段而以内在的诚心求同为基础所共同创造的一种 社会整体的和谐。” 吾甚以为然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上海,掌转出敝社1 9 9 7 年第1 3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 魏) 王弼注、( 唐) 孔颖达疏:( r i t 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 唐) 李鼎祚:周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 ( 宋) 张载:正蒙、横渠易说,见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8 年版。 ( 宋) 程颐:周易程氏传,见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 宋) 范晔( 唐) 李贤等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 元) 脱脱等撰:宋史第三十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李学勤主编:盂子注疏(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刘大钧: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 9 8 8 年版。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一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9 7 年版。 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 一、二卷) ,济南:齐鲁书社1 9 9 8 年版。 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 上、下) 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孔凡礼: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i 9 9 8 年版。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第一册北京: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崔大华:儒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