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药物穴位敷贴医学课件_第1页
经方药物穴位敷贴医学课件_第2页
经方药物穴位敷贴医学课件_第3页
经方药物穴位敷贴医学课件_第4页
经方药物穴位敷贴医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方药物穴位敷贴 深圳市大鹏新区中医院 文善适 经方的含义 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 :“经方十一家,二百四十卷。经方者 ” 这可能是有关经方的最早记载。从中分析,经方最初的含义是指古代临床著作、记载经验之方。 内径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的方剂。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的方剂 ,即张仲景方。如 金匮心典 徐序 :“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 经方的含义 与宋代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如 辞海 谓:“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东汉张仲景的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 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穴位敷贴含义 即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将药物提取物或生药细末与各种不同辅料一起制成膏糊状制剂,敷贴于皮肤穴位,以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穴位敷贴的起源和发展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 五十二病方 中,有“蚖 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敷贴于人体百会穴,使局部发红,以治疗毒蛇咬伤。 灵枢 经脉 记载:“足阳明之筋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故僻,治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 ” 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 穴位敷贴的起源和发展 东汉时期,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中治疗虚劳损伤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 晋唐时期,有些医家把中草药外治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应用,诞生了穴位敷贴疗法。葛洪 肘后备急方 的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详细备注了具体制法;药王孙思邈在 孙真人海上方 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消消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膏摩囟上及足心,以避“寒心”等未病先防的重要思想。 穴位敷贴的起源和发展 宋明时期, 太平圣惠方 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中更是记载了不少穴位敷贴疗法,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足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沿用。 清代,程鹏程 得生堂外治秘方 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外治专著,详细记载了前人穴位敷贴的经验和方法。“外治之宗”吴师机 理瀹骈文 把穴位敷贴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广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还总结了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 穴位敷贴的起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穴位敷贴也不断发展,医生们不但用本法治疗常见疾病,而且将本法运用于治疗肺结核、肝硬化、高血压以及其他各种疑难杂症。例如 ,用二甘散贴脐治疗疟疾;用“哮喘膏”贴肺俞、膏肓、大椎穴治疗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还有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有加入化学发热剂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舒乐热剂、代温灸膏;用橡胶和配合剂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挥发油或浸膏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痛经膏、麝香虎骨膏等;还出现了纳米穴位敷贴,此敷贴特别涉及一种含有纳米级材料的穴位敷贴,可以说,这是穴位敷贴史上又一个质的飞跃。 穴位敷贴理论依据与作用原理 中医药理论体系 穴位敷贴适用范围 内科:感冒、头痛、失眠、眩晕、咳嗽、高热、痫症、哮喘、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面瘫、面痛、胃痛、胃下垂、便秘、呕吐、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癃闭等。 外科: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肱骨外上髁炎、前列腺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乳腺增生、痔疮等。 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妊娠呕吐、闭经、带下病、胎位不正、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等。 穴位敷贴适用范围 儿科 :鹅口疮、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鼻塞、小儿神经性尿频、小儿急慢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小儿营养不良、小儿荨麻疹、小儿脘腹痛、小儿发热、小儿流涎、小儿夜啼、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小儿口疮、小儿腹泻、小儿疳积、小儿厌食症、小儿急惊风、小儿多动症等。 其他疾病 :耳鸣、过敏性鼻炎、口腔溃疡、牙痛、湿疹、带状疱疹、斑秃、美容、瘦身。 穴位敷贴使用注意 穴位敷贴疗法虽适用于内、外、妇、儿诸科疾病,但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 体位舒适,环境保暖,局部消毒,穴位准确,敷贴固定,注意过敏,间断用药。 穴位敷贴制作 选药 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冰片、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没药、白胡椒、细辛、白芷、姜、葱等。 刺激、发泡类:白芥子、甘遂、生姜、威灵仙等。 气味俱厚类: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生天南星等。 赋形剂: 水、生姜汁、酒、醋、凡士林、蜂蜜、蛋清、甘油等。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感冒 风寒 【 药物 】 白芥子 15克,延胡索 1 5克,甘遂 9克,细辛 9克 【 穴位 】 肺俞、膏肓、大椎 风热 【 药物 】 连翘 15克,薄荷 9克, 淡豆豉 30克,葱白 适量 【 穴位 】 大椎、神阙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头痛 外感 【 药物 】 菊花叶 【 穴位 】 合谷、太阳 肝阳 【 药物 】 吴茱萸 【 穴位 】 涌泉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眩晕 肝阳上亢 【 药物 】 吴茱萸、肉桂 【 穴位 】 申脉、涌泉 痰浊上蒙 【 药物 】 石菖蒲 【 穴位 】 太阳 气血亏虚 【 药物 】 晕车贴 【 穴位 】 翳风、 神阙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面瘫 风寒阻络 【 药物 】 皂荚粉 25克 【 穴位 】 阳白、翳风 风热袭络 【 药物 】 细辛 10克,天麻 10克,防风 10 克,荆芥穗 10克 【 穴位 】 内庭、曲池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腰椎间盘突出症 气滞血瘀 【 药物 】 益母草 120克,白及、杜仲、川芎各 20克,地龙、土鳖虫、鹿角胶各 10克,威灵仙 6克,麝香 【 穴位 】 腰部阿是穴及疼痛点 风寒痹阻 【 药物 】 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细辛、 桂枝、熟地黄、当归、白芍、党参、杜仲、 川牛膝各 15克 【 穴位 】 腰阳关、命门 肝肾亏虚 【 药物 】 黑豆 10克 【 穴位 】 腰部阿是穴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肝肾不足 【 药物 】 三七 仁 芷 3克, 红花 3克,乳香 5克,没药 5克,地龙 5克,血竭 6克,钻地风 6克 【 穴位 】 下关、颊车 寒湿痹阻 【 药物 】 五倍子 5克,麝香 【 穴位 】 颧髎、颊车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乳腺增生 肝郁气滞 【 药物 】 香附、川芎各 30克,全瓜蒌、天南 星各 2克,青皮、郁金、连翘各 15克,麝香 【 穴位 】 神阙 肝郁痰凝 【 药物 】 乳香 15克,皂角刺、山慈菇、生白 芷 10克,鹿角霜 25克 【 穴位 】 乳房肿块部位 冲任失调 【 药物 】 穿山甲、血竭、桂枝、赤芍、当归、红藤、败酱草、制大黄、乳香、没药、水蛭各等份 【 穴位 】 乳房肿块部位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痛经 肾气亏损 【 药物 】 丁香、肉桂、细辛、延胡索、川芎、红花各等份 【 穴位 】 关元、神阙、肾俞 寒湿凝滞 【 药物 】 白芍 50克,当归 50克,乳香10克,没药 10克,甘草 20克 【 穴位 】 神阙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小儿鼻塞 外感风寒 【 药物 】 川芎 10克,川乌 10克,细辛 5克 【 穴位 】 囟会 外感风热 【 药物 】 鼻炎康片(佛山德众药业) 、食醋 【 穴位 】 涌泉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小儿神经性尿频 肾气不足 【 药物 】 益智仁 15克,远志 10克,石 菖蒲 10克,覆盆子 15克,茴香 15克, 吴茱萸 15克,肉桂 15克,白果 5克 【 穴位 】 肾俞、神阙、关元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小儿遗尿 肾气不固 【 药物 】 五倍子、五味子、金樱子、 覆盆子、菟丝子、补骨脂、 桑螵蛸各 30克,丁香、肉桂 各 10克 【 穴位 】 神阙 常见疾病的选药取穴 小儿营养不良 久病伤阴 【 药物 】 吴茱萸 3克 【 穴位 】 涌泉 食滞伤脾 【 药物 】 桃仁、杏仁、大黄、芒硝、红枣各 10克 【 穴位 】 神阙 暑热成疳 【 药物 】 山楂、栀子、桃仁、大枣各 7枚, 葱头 9枚,芒硝 30克 【 穴位 】 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