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交底.pdf_第1页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交底.pdf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 tj-标 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 tj-标 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起讫里程为 dk324+218.25dk380+075.00, 线路全长 55.857 公里, 途经湖南 省怀化市两区两县(鹤城区、经开区、芷江县、中方县) ,路基 11162.1m/86 段,占标段 的 20%。 工点类型有岩堆地段路堑、膨胀土(岩)路基、粘性土路堤、地下水路堑、岩溶地段 路基、陡坡路基、高路堤、深路堑、路基坡面防护,普遍存在某一工点同时包含多种特 殊条件或不良地质情况。 路基工点表 路基工点表 序号 工点名称 起点里程 结束里程 长度 (m) 结构形式 1 陡坡深路堑 dk324+218.25dk324+224.005.75 油麻冲大桥昆端坨沙隧道进口 2 地下水路堑 dk328+950.00dk329+011.7861.78 坨沙隧道出口 板木溪水库大桥沪端 3 陡坡路堑 dk329+355.00dk329+366.4011.40田冲隧道出口磨沙溪中桥沪端 4 地下水路堑 dk331+580.00dk331+612.2032.20板木湾1号隧道出口太阳庙大桥沪端 5 陡坡深路堑 dk331+815.81dk331+884.3768.56 太阳庙大桥昆端 杨村中桥沪端 6 地下水(陡坡)深路堑 dk332+257.00dk332+385.50128.50 板木湾2号隧道出口 薛家垄1号大桥沪端 7 岩堆地段路堑 dk332+595.50dk332+647.8052.30薛家垄1号大桥昆端薛家垄特大桥沪端 8 岩溶地段路基 dk333+422.23dk333+499.3577.12薛家垄特大桥昆端 薛家垄2号大桥沪端 9 岩溶地段路堤 dk333+668.00dk333+900.00232.00薛家垄2号大桥昆端 10 岩溶地段(地下水)路堑 dk333+900.00dk334+450.00550.00 11 岩溶地段(地下水)路堑 dk334+450.00dk334+730.00280.00怀化南站 12 黏性土地段(岩溶)路堤 dk334+730.00dk335+250.00520.00怀化南站 13 岩溶地段高路堤 dk335+250.00dk335+820.00570.00怀化南站 14 黏性土地段(岩溶)高路堤 dk335+820.00dk336+452.60632.60 跨焦柳铁路特大桥沪端 怀化南站 15 岩溶地段路基 dk341+060.79dk341+227.70166.91跨焦柳铁路特大桥昆端鸭咀岩大桥沪端 16 岩溶地段路基 dk341+544.04dk341+565.0020.96 鸭咀岩大桥昆端 鸭咀岩1号隧道进口 17 岩溶地段深路堑 dk342+125.00dk342+170.0045.00鸭咀岩1号隧道出口 18 岩溶地段路堤 dk342+170.00dk342+197.8027.80青子坪大桥沪端 19 岩溶地段(陡坡)路堑 dk342+333.84dk342+340.006.16 青子坪大桥昆端 鸭咀岩2号隧道进口 20 膨胀岩(陡坡)路基 dk345+490.00dk345+542.0052.00鸭咀岩2号隧道出口鸭咀岩3号隧道进口 21 膨胀岩(陡坡)深路堑 dk345+775.00dk345+790.4015.40鸭咀岩3号隧道出口蒲家湾大桥沪端 22 膨胀岩(陡坡)路基 dk346+576.67dk346+620.0043.33熊家垄大桥昆端新屋里隧道进口 23 膨胀岩(陡坡)路基 dk350+798.00dk350+840.0042.00 新屋里隧道出口 彭家湾隧道进口 24 膨胀岩(陡坡)深路堑 dk351+124.37dk351+183.3058.93洞祖山中桥昆端 社塘湾1号大桥沪端 25 膨胀岩深路堑路基 dk351+376.76dk351+434.4957.73社塘湾1号大桥昆端社塘湾2号大桥沪端 2 26 膨胀岩(陡坡)深路堑 dk352+705.84dk352+989.75283.91垄子溪特大桥昆端下马溪特大桥沪端 27 膨胀岩深路堑 dk353+559.46dk353+710.00150.54下马溪特大桥昆端 28 陡坡路堤 dk353+710.00dk353+740.0030.00 29 膨胀岩深路堑 dk353+740.00dk353+860.00120.00 30 陡坡路堤 dk353+860.00dk354+057.60197.60 31 膨胀岩路堑 dk353+945.00dk354+057.60112.60竹田垄特大桥沪端 32 膨胀岩(陡坡)深路堑 dk354+700.77dk354+840.00139.23竹田垄特大桥昆端 33 黏性土地段路堤 dk354+840.00dk354+880.0040.00 34 膨胀岩(地下水)深路堑 dk354+880.00dk355+029.00149.00向家山大桥沪端 35 膨胀岩深路堑 dk355+197.66dk355+436.93239.27向家山大桥昆端 36 深路堑路基 dk355+663.00dk355+713.8050.80 37 膨胀岩(陡坡)路基 dk356+545.00dk356+569.0024.00 笔架山隧道出口 笔架山中桥沪端 38 膨胀岩(陡坡)路堑 dk356+639.50dk356+760.88121.38 笔架山中桥昆端 罗旧舞水特大桥沪端 39 膨胀岩(陡坡)深路堑 dk357+963.62dk358+027.0063.38 罗旧舞水特大桥昆端 巴洲山隧道进口 40 膨胀岩路堑 dk358+265.00dk358+274.509.50 巴洲山隧道出口桐冲中桥沪端 41 膨胀岩(陡坡)路基 dk358+882.35dk359+090.00207.65 何家冲中桥昆端 天平浪隧道进口 42 膨胀岩路堑 dk359+305.00dk359+311.306.30 天平浪隧道出口 赖家山大桥沪端 43 膨胀岩(陡坡)路基 dk359+479.96dk359+664.37184.41 赖家山大桥昆端 赖家山特大桥沪端 44 膨胀岩(地下水、陡坡)深路 堑 dk360+128.03dk360+214.5086.47 赖家山特大桥昆端 天冲湾大桥沪端 45 膨胀岩(地下水、陡坡)深路 堑 dk360+367.10dk361+008.75641.65 天冲湾大桥昆端 田家冲大桥沪端 46 膨胀岩路堑 dk361+390.50dk361+426.3835.88 田家冲大桥昆端 芷江跨沪昆铁路特大桥沪端 47 膨胀岩深路堑 dk362+193.77dk362+264.3970.62 芷江跨沪昆铁路特大桥昆端 新屋场中桥沪端 48 膨胀岩路基 dk362+445.00dk362+451.356.35 新屋场1号隧道出口 新屋场大桥沪端 49 膨胀岩路堑 dk362+652.80dk362+660.007.20 新屋场大桥昆端 新屋场2号隧道进口 50 膨胀岩路堑 dk362+860.00dk362+870.0010.00新屋场2号隧道出口报术冲1号中桥沪端 51 膨胀岩路堑 dk362+965.28dk362+985.0019.72报术冲1号中桥昆端新屋场3号隧道进口 52 膨胀岩深路堑 dk363+179.00dk363+184.105.10 新屋场3号隧道出口报术冲大桥沪端 53 膨胀岩路堑 dk363+410.26dk363+447.2036.94 报术冲大桥昆端 报术冲2号中桥沪端 54 膨胀岩(陡坡)深路堑 dk363+550.48dk363+627.8077.32 报术冲2号中桥昆端 红岩洞中桥沪端 55 膨胀岩路堑 dk363+698.36dk363+728.9030.54红岩洞中桥昆端红岩洞1号大桥沪端 56 膨胀岩路基 dk364+030.20dk364+076.2046.00红岩洞1号大桥昆端红岩洞2号大桥沪端 57 膨胀岩(陡坡)深路堑 dk364+302.35dk364+380.0077.65 红岩洞2号大桥昆端 曹家垄大桥沪端 58 膨胀岩(陡坡)深路堑 dk364+614.00dk364+735.00121.00 曹家垄大桥昆端 杨家山1号隧道进口 59 膨胀岩(地下水、陡坡)路堑 dk365+112.00dk365+132.2520.25 杨家山1号隧道出口 七星祖1号大桥沪端 60 深路堑 dk365+366.27dk365+450.6084.33七星祖1号大桥昆端七星祖2号大桥沪端 61 膨胀岩路堑 dk365+651.92dk365+672.0020.08七星祖2号大桥昆端杨家山2号隧道进口 62 膨胀岩路基 dk365+948.00dk366+177.05229.05杨家山2号隧道出口 63 膨胀岩(地下水、陡坡)深路 堑 dk366+501.17dk366+700.00198.83 黄洞溪大桥昆端 老屋场大桥沪端 64 膨胀岩深路堑 dk366+835.90dk366+960.00124.10老屋场大桥昆端 3 65 膨胀岩(陡坡)路基 dk366+960.00dk367+095.00135.00 66 膨胀岩路堑 dk367+095.00dk367+120.0025.00余家湾隧道进口 67 膨胀岩(地下水、陡坡)深路 堑 dk368+445.60dk368+800.00354.40 芷江舞水特大桥昆端 石田冲隧道进口 68 膨胀岩(地下水)路堑 dk369+005.00dk369+025.0020.00 石田冲隧道出口 芷江北站 69 黏性土地段路堤 dk369+025.00dk369+055.0030.00芷江北站 70 膨胀岩(地下水、陡坡)深路 堑 dk369+055.00dk369+341.00286.00芷江北站 71 黏性土地段高路堤 dk369+341.00dk369+800.00459.00芷江北站 72 膨胀岩路基 dk369+800.00dk369+890.0090.00芷江北站 73 黏性土地段高路堤 dk369+890.00dk370+250.00360.00芷江北站 74 膨胀岩路基 dk370+250.00dk370+313.0063.00芷江北站 75 黏性土地段高路堤 dk370+313.00dk370+500.00187.00芷江北站 76 黏性土地段高路堤 dk370+500.00dk370+722.00222.00 77 膨胀岩(地下水)路堑 dk370+722.00dk371+032.00310.00 78 黏性土地段路堤 dk371+035.00dk371+417.00382.00田家溪特大桥沪端 79 陡坡路堑 dk372+772.64dk372+823.5050.86田家溪特大桥昆端垅家湾中桥沪端 80 地下水(陡坡)深路堑 dk372+894.15dk372+967.7573.60 垅家湾中桥昆端 败泥冲大桥沪端 81 陡坡路堑路基 dk373+095.85dk373+139.3843.53 败泥冲大桥昆端 败泥冲1号中桥沪端 82 陡坡路基 dk373+242.77dk373+319.4576.68败泥冲1号中桥昆端败泥冲2号中桥沪端 83 地下水深路堑 dk373+414.83dk373+513.5098.67 败泥冲2号中桥沪端 岩崽冲大桥沪端 84 陡坡深路堑 dk373+725.53dk373+769.5043.97岩崽冲大桥昆端 杨家湾中桥沪端 85 路基 dk374+675 dk374+683.808.80 86 路基坡面防护 dk375+074.49dk375+080.005.51 赵角湾1号大桥昆端 赵角湾1号隧道进口 1、交底依据 1、交底依据 路基工点施工设计图 沪昆公司长昆湖南段组织的设计技术交底 中铁一局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中铁一局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路基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要点卡片、标准化管理 体系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沿线主要位于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及边缘过渡地带,受多条深切峡谷切割及高原盆 地影响,地势起伏较大,总体地势东低西高。 线路所经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受地貌、岩性、构造的控制。丘陵、陡坡及泥 页岩地段,一般水量较小;河谷阶地砂卵石层孔隙水较丰富;砂岩、碳酸盐岩地区,构 造裂隙带及向斜等储水构造的地下水水量较大。沿线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 岩裂隙水、岩溶水三大基本类型。本标段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热量 丰富、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特点。 4 3、不良地质条件 3、不良地质条件 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区域地质作用剧烈,碳酸岩分布广泛,不良地质特 别发育,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类型众多。沿线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岩溶和岩溶水、地 震区、危岩落石、顺层、滑坡、岩堆、泥石流、风化剥落、构造破碎带及影响带等不良 地质现象,以及人工填土、软土、松软土、膨胀岩土等特殊岩土。 管段内地质条件情况: dk332+595.5dk332+647.8 段路基位于岩堆 dk332+422.23dk342+340 段路基大部位于岩溶地段,岩溶多呈现粘土充填形式。 dk345+490dk371+032 段泥质粉砂膨胀岩为主要特殊岩土 二、路基总体设计标准 二、路基总体设计标准 正线路基标准横断面型式按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规定并参考铁路路基电 缆槽 (通路 (2008) 8401) 设计图。 区间直线地段路基面形状为梯形, 路基面宽度 13.6m, 混凝土底座边缘以外设 0.08m 厚 c25 混凝土防水层,以 4%的横坡向外排水,曲线地段 以基床表层级配碎石调整超高,双线线间设集水井,用横向排水管将水引至路基外,横 断面型式详见 新建铁路长沙至昆明客运专线施工图 (长沙至玉屏段) 路基通用设计图 。 无砟轨道路基一般不考虑曲线加宽,当轨道结构和接触网支柱等设施的设置有特殊 要求时,根据具体设计图纸执行。 基床结构 基床结构 1、路堤基床 路堤基床分为表层和底层。基床表层厚度 0.4m,基床底层厚度为 2.3m。基床底层 的顶面和基床以下填料的顶面应设 4%的人字排水坡。 2、路堑基床 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基床,开挖面上的松动岩石应予清除,路基面凹凸不平处,以 c25 混凝土找平。 软质岩及土质路堑基床 a.基床表层以下,基床底层表面作成由中心向两侧排水坡。基床范围内的地基 应无 ps1.5mpa 或 00.18mpa 的土层。否则应进行换填、改良或加固处理。 b.当天然地基符合基床底层土质要求时,可采取翻挖回填或加强碾压夯实的措施。 c.当天然地基不满足基床底层土质条件时,换填 a、b 组土或改良土,换填厚度见具 体路基工点图。 5 3、路堤填料要求及压实标准 1)路堤基床表层填料为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石掺水泥) ,填筑厚度 0.4m。基床底层 填料为 a、b 组填料或改良土,基床以下填料采用 a、b 组土、c 组的碎石、砾石类土或 改良土。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与下部填土之间应符合 d154d85 的要求,当不能满足时, 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当下 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做处理。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由开山块石、天然卵石或砂砾石经破碎筛选而成,其不均匀 系数 cu 不得小于 15,0.02mm 以下颗粒质量百分率不得大于 3% 并应满足规范规定的级 配要求。在基床底层内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 60mm,基床以下路堤内应小于 75mm,路基各 部位填料及压实标准如下: 路基各部位的填料及压实标准(一) 压实标准 层位 填料 压实系数k 地基系数 k30(mpa/m) 动态变形模量 evd(mpa) 7d饱和无侧限 抗压强度 (kpa) 基床表层 级配碎石 0.97 190 55 化学改良土 0.95 350 砂类土及细砾土 0.95 130 40 基床底层 碎石类土及粗砾土 0.95 150 40 改良细粒土 0.92 250 砂类土及细砾土 0.92110 基床以下 碎石类土及粗砾土 0.92 130 注: 1.碎石粒径、 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 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 的规定。 2.压实系数k为重型击实标准。 3.当采用化学改良方法时,除符合本表规定,还应满足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 2)填高大于 8.0m 的路堤,基床以下填料按基床底层填料要求,其压实标准按基床 底层标准要求。 3)对于填土高度小于 2.70m 的低路堤,基床表层填筑级配碎石,其基床底层范围 内的地基应无 ps1.5mpa 或 00.18mpa 的土层。当不能满足时,根据土质、地下 水位、降雨和气候特点等,一般应采取挖除并换填一定厚度符合基床要求的填料或地基 加固处理等措施。换填层的压实应满足相应基床部位标准,挖除层的基底应整平、碾压 密实,压实应满足以下求: 当地基为黏性土时,基床底层范围内换填 a、b 组填料,厚 2.3m,换填层以下根 6 据具体情况考虑加固处理措施。 当地基为砂类土(粉、细砂除外)时,土质符合基床底层要求时将地基整平碾压 至 k30130mpa/m;土质不符合基床底层要求时挖除不小于 1.8m,换填 a、b 组土,将 地基整平碾压至 k30130mpa/m。 当地基为砾卵石 (碎石) 类土时, 土质符合基床底层要求时将地基整平碾压至 k30 150mpa/m;土质不符合基床底层要求时挖除不小于 1.8m,将地基整平碾压至 k30 150mpa/m,换填 a、b 组土。 当地基为岩石时,视岩性及风化程度分别按上述要求处理,坚硬岩石可不处理, 直接在其上施作支承层或底座,凹凸不平处以 c25 混凝土嵌补。 三、关键施工工序及技术要点 三、关键施工工序及技术要点 1.路堑开挖 1.路堑开挖 1.1 施工方案: 1.1 施工方案: 路堑正式开挖前,及时完善排水系统,作好堑顶截、排水设施,堑顶为土质或有软 弱夹层时,及时铺砌天沟并采取其它防渗措施。路堑施工前开挖区保持排水系统通畅, 临时排水设施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并与原有排水系统相适配。 路堑施工做好土石方开挖与支挡加固工程的有机结合和进度协调, 坚持 “分级开挖、 分级支护”的原则,自上而下进行。开挖一级,加固防护一级,每层高度不超过 8m,对 石质路堑采取控爆、光爆、弱爆等方案。 1.2 施工方法 1.2 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 (1)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工作已完成。机具设备和作业人员能满足施工要求,检测验证手段、施 工组织能力能满足施工需要。 路堑工地布置:尽可能增加开挖工作面和运输线,采用高挖高弃,低挖低弃;充 分利用地势高差和,加快装车速度;运输道路一般布置重车下坡,以利于车辆运行和路 堑开挖时渗水和雨水排出。 施工准备 测量放线 修筑截水、排水设施 分段分层开挖、装运 挖方利用或弃土 基床换填 基床范围地质符合要求 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合格 路堑开挖交验 边坡整修 否 是 到达路肩高程 否 否 施工挡护工程 开挖砌筑侧沟 修整路基面 逐 段 逐 级 加 固 防 护 机械开挖深路堑施工工艺流程图机械开挖深路堑施工工艺流程图 按施工图要求测量放线,设置护桩,测量工作贯彻复核制。 (2)测量放样: (2)测量放样: 每 20m 设置一组中心桩和一组边桩(高程桩) ,曲线段加密至 510m;每 50m 设置 一组临时水准点,并妥善保护。中心桩和边桩采用事先切好的短钢筋或木桩。 放样内容包括路堑堑顶、截水沟、天沟、护坡道、取土坑、弃土场等的具体位置, 标明其轮廓,提请监理工程师检查批准。 7 (3)堑顶截、排水: (3)堑顶截、排水: 在路堑开挖前,应首先施工好堑顶永久天沟和临时排水沟,除设计特殊说明,原 则天沟不向路堑内侧沟排水,路堑开挖过程要自始至终保证排水畅通。 堑顶为土质或含有软弱夹层时天沟应及时铺砌或采取其他防渗措施,其排水口应 引入自然沟或排水构筑物;开挖水沟后沟壁和沟底应先夯实平整,然后砌筑加固坡面。 在路堑施工期间注意检查维护;如发现路堑或边坡内发生地下水渗流时,应根据 渗流的位置及流量的大小采取设置排水沟、水井、渗沟等设施,降低地下水位或将地下 水引出,截排水设施要满足以下要求: a、沟基稳固,严禁将排水沟挖筑在未加处理的弃土上,砌筑前应夯实原地面,压实 系数 k0.9; b、边沟整齐,沟坡、沟底平顺,沟内无浮土杂物; c、沟水排泄不得对路基产生危害; d、截水沟的弃土应于路堑与截水沟间筑成土台,并分层压实,台顶设 2%倾向截水沟 的横坡,土台边缘坡脚距路堑顶的距离不应小于 5m。 (4)深路堑开挖: (4)深路堑开挖: 路堑开挖从上至下分层依次开挖,严禁自下而上掏底开挖;考虑本标段属于典型 山区客运专线路基,大部分为长度较短,深度较大的路堑,故长度在 50 米以下路堑采用 多层横向全宽挖掘法,长度在 50 米以上路堑采用分层纵挖法。多层横向全宽挖掘法(即 从开挖的一端或两端按横断面分层挖至设计标高),如图 4-1 所示;分层纵挖法即沿路堑 全宽,以深度不大的纵向分层进行挖掘,如图 4-2 所示。 多层横向全宽挖掘法 掘 进 方 向 b b b- b剖 面 路 堑 1 2 第 一 台 阶 第 二 台 阶 分层纵向挖掘法 8 9 每层开挖高度不超过 6m,每层先开挖路堑中部,路堑边坡预留 10.5m 厚度。路堑 中部开挖到位后,再开挖路堑边坡进行刷坡。按照设计坡度刷坡,确保路堑边坡的稳定 性和平顺。 本标段路堑采用单斗反铲式液压挖掘机开挖,挖方利用方或弃方运输采用自卸汽 车,考虑地形、道路、运距、成本等确定车辆型式和数量,其生产能力等于或略大于挖 装能力。一般车辆容积应是挖掘机铲斗容积的 3-5 倍。一个班组的车辆的容积规格相同, 以便现场控制铺土厚度时统一卸土间距。 路堑开挖都应随时做临时排水沟,并避免超挖和欠挖。 边坡防护、支挡工程应与开挖紧密衔接,如果防护不能紧跟完成的,应预留厚度 不小于 50cm 的保护层;膨胀土路堑基床换填要紧随开挖完成,当有困难时,应暂留厚度 不小于 50cm 的保护层。路堑基床表层应设置封闭层。 边坡支挡工程采用抗滑桩的地段,路堑开挖至距抗滑桩顶标高 50cm 停止开挖,待 完成抗滑桩桩身施工后再行开挖。 石方开挖时对软石和强风化岩石能用机械直接开挖的均采用机械开挖,凡不能使 用机械直接开挖的石方则采用爆破法进行开挖。石方段爆破时严格控制药量,采用中小 型爆破法施工,先靠近边坡开挖时采用减弱松动爆破。 管段泥质粉砂岩膨胀土路堑段落较多,不宜在雨天施工,因降雨影响,岩土含水 量较高时,应适当晾干后再行开挖。如在一个旱季不能完成的工程,应在雨天来临前对 已开挖的堑坡做好边坡加固与防护工程,以免土体边坡遇水软化,引发坍滑。膨胀土开 挖面应随时保持不小于 4%的排水坡,严禁积水。 如在膨胀土地段堑坡外遇有积水池塘或洼地时,为防止水通过裂缝从坡面渗出,需 将潜藏在土体内的水跟踪挖出,可用简易盲沟引导排出,也可结合池塘的底用浆砌片石 挡水捻封闭,或填平池塘洼地,消除渗水来源 路堑开挖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办理变更设计: a、边坡、基床的土石种类和构造与施工图明显不符时; b、因自然灾害危及嵌底或边坡稳定时; c、采用新的或特殊施工方法,需改变边坡坡度时; d、需增设或改变支档、防护结构及排水设施时 e、排水沟、侧沟、天沟没有出路时,排水设计与现场不符时。 (5)路堑弃土: (5)路堑弃土: 10 路堑施工尽量考虑移挖做填,符合填料使用条件的土用作路堤填料,必须弃舍时应 本着“高土高弃、低土低弃、劣土废弃、优土还田”的原则,合理规划弃土场,防止堆 置不当影响路堑边坡的稳定或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排灌沟渠等病害。 (6)边坡整修 (6)边坡整修 正确标出边桩连线。经常检查边坡开挖坡度,纠正偏差; 坡面应平顺,无明显的局部高低差及浮石、渣堆、杂物等; 边坡上出现的坑、凹槽应嵌补平整; 平台应有向路基侧沟排水的坡度; 需要防护的边坡,按施工图及时防护;当防护不能紧跟开挖进行,应留一定厚度 的保护层,待做护坡时再刷够边坡。 (7)施工质量要求及检验 (7)施工质量要求及检验 采用机械开挖应保证开挖面完整平顺。边坡坡面应平整且稳定无隐患,局部凹凸 差不大于 15cm。边坡防护封闭无变形、开裂。 检验数量:沿线路纵向每 100m 施工单位抽样检验 5 处。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路堑开挖边坡坡率不得偏陡。 检验数量:沿线路纵向每 50m 单侧边坡施工单位抽样检验 8 点(上、下部各 4 点) 。 检验方法:吊线尺量计算或坡度尺量。 路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应核对路基面和边坡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情况,当与 设计不符时,应提出变更设计。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验;当与设计不符时,勘察设计单位现场确认。 检验方法:对照设计文件核对并详细记录。 路堑边坡变坡点位置、边坡及侧沟平台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 符合表 7-1 的规定。 表 7-1 路堑边坡 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表 7-1 路堑边坡 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序 号 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施工单位检验数量 检验方法 21 变坡点位置 100mm 32 平台位置 100mm 水准仪测量或 尺量 43 平台宽度 50mm 沿线路纵向每 100m 单侧边坡各抽样 检验 6 点。 尺量 (8)混凝土侧沟 (8)混凝土侧沟 路堑开挖及路堑地基处理完成后,应及时施做混凝土侧沟。混凝土侧沟采用专用机 11 械开挖,钢模立模,混凝土集中拌和运输到工地现浇。 (9)基面修整 (9)基面修整 路堑施工接近嵌底时,应鉴别核对土质,按施工图断面测量放样,开挖修整;或 按施工图采取压实、换填、改良土质、排水封闭等措施。 填补凹坑应采用与路基面种类相同的填料并予压实。 2.地基处理及加固 2.地基处理及加固 本标段设计所采用的地基加固处理措施有:换填、水泥搅拌桩、cfg 桩、旋喷桩、强 夯、冲击碾压、岩溶注浆等。 在正式施工前,须进行工艺实验,取得工艺参数后,报监理审批后方可施工。分部 管段内有相关地基处理方式的,每个分部范围内至少组织一次工艺试验,开展工艺试验 前应结合施工安排编制工艺试验方案,报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批准并经监理分站审定后 实施。当以上地基处理施工条件或人员设备发生变化时,应重新组织工艺试验。 2.1 一般地基处理 2.1 一般地基处理 当地基条件良好时:对水田、雨季滞水或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段,清除表层种植土, 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填料,并采用重型机械振动碾压技术压实至路堤本体压实标准;当 基底土密实且地面横坡缓于 1:10 时清除草皮杂物,地面横坡为 1:101:5 时,将原地表 土翻挖压实符合设计要求,地面横坡陡于 1:5 时,自上而下挖台阶,台阶顶面作成 4的 内倾斜坡。沿线路横向挖台阶宽度、高度满足设计要求,沿线路纵向挖台阶宽度不小于 2.0m。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辅以人工进行施工。 2.2 挖除换填处理 2.2 挖除换填处理 2.2.1 路堤基底挖除换填适用于浅层软弱土、 填土或不均匀地基。 原则上当表层软土、 松软土、填筑土、种植土或黏性土厚度1.5m 或当路基填土高度3m,基床范围土层不 满足强度、密实度或不满足基床土质要求时,存在 ps1.5mpa 或 00.18mpa 的土 层时采用挖除换填 ab 组填料措施。 2.2.2 施工注意事项 (1)挖除换填厚度、范围按设计要求进行,并对土质地基和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 地基进行原位测试检测,检查以下的地基土层是否满足要求,否则应加大换填深度或进 行地基处理。如果基底经过压实后检测达不到相应部位要求,则应加大换填深度或采取 地基处理措施。 (2)半挖半填地段或路堑地段挖除换填时,按设计要求进行,特别注意保证换填底 部纵、横向的排水坡度,以避免积水、淤水,软化地基。 (3)当换填区域采用机械开挖时, 应留有 3050cm 厚的人工清理层, 换填底应平整, 排水通畅。 2.3 垫层施工 2.3 垫层施工 2.3.1 垫层组成 当路基基底采用复合地基桩网结构加固时,褥垫层厚 50cm,结构组成按 20cm 碎石 +5cm 中粗砂+高强度土工格栅+5cm 中粗砂20cm 碎石进行填筑;当设计采用桩筏结构 时,于筏板下设碎石垫层厚 20cm。 当采用砂砾石或对土工格栅不产生破坏的材料填筑褥垫层时,中粗砂垫层可取消。 2.3.2 垫层施工工艺流程 12 材料运输 取样检验 摊铺底层碎石施工准备推土机、平地机摊铺 静压二遍 质量检测 铺 5cm 中粗砂 摊铺平整后静压 一遍 铺设土工格栅,其 上再铺 5cm 中粗 砂 摊铺平整后静压 二遍 填筑碎石后静压 一遍,弱振一遍, 强阵两遍, 再静压 一遍 2.3.3 碾压 受底层桩帽砼影响,为防止桩帽因碾压而损坏,不宜采用强振碾压。可按底层碎石 垫层静压二遍经检测达到要求后其上铺设厚 5cm 中粗砂摊铺平整后静压一遍,在其上铺 设土工格栅,再在其上铺厚 5cm 中粗砂,摊铺平整后静压二遍,上层碎石垫层填筑方法 与底层碎石填筑方法一致,填筑完上部碎石后静压一遍,弱振一遍,强振二遍,最后再 静压一遍。经检测达到要求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3.3 常见问题防治 13 (1)根据地基情况采用碾压法压实,施工时控制最佳含水量。 (2)采用级配良好砂砾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不含有机质、粘土块和其它有害物 质。 (3)施工中避免砂砾料受到污染。 2.3.4 施工质量控制及检验 (1)砂垫层应采用天然级配的中、粗、砾砂和土工合成材料原材料检验符合路基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2)(碎石)垫层、反滤层铺设位置应符合设计。 检验数量:沿线路纵向每 100m 抽样检验 5 处。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 (4)砂(碎石)垫层的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沿线路纵向每一压实层每 100m 抽样检验 3 个点,其中:路基中间 1 点, 两侧距路基边缘 2m 处各 1 点。 检验方法:按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 (tb10102)规定的试验方法检验。砂垫层 宜采用灌砂法检测干密度和相对密度。 (5)砂、碎石垫层(反滤层)铺设范围、厚度、顶面高程、横坡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 表规定。 砂、碎石垫层(反滤层)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砂、碎石垫层(反滤层)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施工单位检验数量 检验方法 1 铺设范围 不小于设计值 沿线路纵向每 100m 抽样检验 5 处 尺量 2 厚 度 不小于设计值 沿线路纵向每 100m 抽样检验 5 处 尺量 3 顶面高程 +50mm,-20mm 沿线路纵向每 100m 抽样检验 5 处 水准测量 4 横 坡 0.5% 沿线路纵向每 100m 抽样检验 5 个断面 坡度尺量 (6)土工合成材料铺设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土工合成材料铺设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土工合成材料铺设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数量 检验方法 1 铺设范围 不小于设计值 2 搭接宽度 0,+50 3 竖向间距 -30,+30 4 上下层接缝错开距离 5 回折长度 -50,+50 沿线路纵向每 100m 抽样检验 3 处 尺量,查施工记录 (7)褥垫层压实检测可按以下标准控制: k30130 mpa/m,压实度 k0.92,动态变形模量 evd35mpa。 检验数量按验标规定要求抽样检验。 2.4 冲击碾压 2.4 冲击碾压 2.4.1 机械设备选用 选用 yct20/yct25 型冲击压路机和冲击压路机牵引机。 2.4.2 施工工艺及要求 (1)施工工艺图 冲击碾压施工工艺框图 冲击碾压施工工艺框图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 清除杂物、平整场地、排水晾干或洒水湿润 冲击式压路机碾压 现场检测 加固桩施工 合格 合 格 记录碾压遍 (2)冲击碾压应进行现场工艺试验,以确定冲击压实及振动碾压遍数,及冲击能、 振动功率等参数;确定质量检测方法,评价标准等。 (3)碾压施工前,应清除场地上和地下障碍物,做好场地的平整工作。应将施工测 量控制点引至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固地点。 (4)冲压遍数一般为 2448 遍,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详细记录冲压的下 沉量,测定地基土的干密度。对冲压前、后的地基土进行质量检测,用所测数据进行分 析整理,对比后确定冲压遍数、有效加固深度等。 (5)地基加固处理范围:路堤为坡脚外 2.0m;路堑为基床换填层底宽度。 (6)质量检测:碾压最后 5 遍的沉降量不得大于 1cm。碾压面下 1m 深度范围内 的压实系数不低于 0.92,当地基为砂类土及细砾土时 k30 不小于 110mpa/m,当地基为 碎石类土或粗砾土 k30 不小于 130mpa/m。 检验数量: 每 100m 等间距布置两个断面按 6 个检测点。若检测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采取补压措施,至达到设计要求为止。现 场施工时压实次数根据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和沉降量控制值来控制。 (7)岩溶发育区同时采用冲击压实及岩溶注浆处理时,应先进行冲击压实后再进行 岩溶注浆。当桥、涵附近需进行冲击压实时,应先进行冲击压实后再施工桥台或涵洞。 (8)当存在下列情况,不得采用冲击压实技术,应及时报设计、监理单位现场勘察: 14 15 地面以下 23m 范围内存在软土夹层;粉土地基;地层含水量大于 60%地层;附近受既 有建筑物影响(如距桥台、防洪堤、危房、古建筑、支挡构筑物 30m 范围的路堤段) 。 2.5 水泥搅拌桩 2.5 水泥搅拌桩 2.5.1、设备选用:要求使用双向、双轴水泥搅拌桩机,喷浆量及搅拌深度须采用计 量部门认可的监测仪器自动记录。 2.5.2、施工准备: (1)施工前应进行工艺试验,确定喷浆压力、复搅深度、体钻速度等主要施工参数。 (2)测量放样、平整地表、清除障碍物 2.5.3、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 (1)施工流程为:放样定位搅拌喷浆下沉到达预定深度搅拌提升 重复搅 拌喷浆下沉重复搅拌提升喷浆搅拌完毕处理完毕。 (2)钻机钻机就位:搅拌桩机就位后,必须水平校正,使搅拌头轴线垂直对准钻孔 中心位置。以吊线锤校正机架垂直度,每工作班检查不少于 2 次,使垂直度偏差不超过 1%。 (3)搅拌喷浆下沉:施工时用输浆管将储料灌浆泵与搅拌机接通。启动电机,下沉 速度可由电机的电流监测表控制,工作电流不应大于额定值,钻进速度按 0.61/min 控制,转速按 70120r/min 控制,喷浆压力按 0.40.6mpa 控制。钻进搅拌下沉同时开 始将按设计确定的配合比配置的水泥浆倒入储料坑或罐中,泵送喷浆。搅拌机下沉至设 计深度后,停止下沉,继续搅拌 30s 后再提升,使桩端水泥土充分搅拌均匀。水泥采用 p.o42.5 级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掺入比不少于 18(重量比),水泥浆水 灰比可选用 0.450.55,在施工现场取样进行室内配比试验,确定浆液最佳配比。所使 用的水泥都应过筛,水泥浆液应严格按设计配比制作,制备好的浆液不得离析,泵送必 须连续。在制作水泥浆时,可根据需要适当掺入外加剂,如石膏、三乙醇胺、木质素磺 酸钙等。 如地下水对混凝土有侵蚀性时尚应按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 建设【2005】157 号)及铁建设【2007】140 号文的规定选用抗侵蚀性水泥或掺入外加剂。 (4)搅拌、提升:深层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后,关闭浆泵,提升钻头搅拌,提升 速度按 0.8 按 0.81.5/min 控制,转速按 80130r/min 控制。 (5) 重复下沉喷浆搅拌和搅拌提升。 搅拌桩施工的停浆面应高出桩顶设计标高 0.3m, 垫层施工时将上部质量较差的 0.3m 挖除。 (6)搅拌桩位置必须准确,桩位偏差不得大于 50mm。桩直径和桩长不小于设计值, 16 搅拌桩的垂直偏差不得超过 1%,应保证导向架的垂直度。 (7)桩基检验合格后桩顶按设计要求铺设碎石(砂)垫层,垫层内夹铺一层抗拉强 度为 260kn/m 的单向土工格栅。 2.5.3 质量检测 成桩 28 天后全长抽芯取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按总桩数 2 抽检且每批次不 少于 3 根,其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得小于 1.5mpa。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检验地基承载力,检 验数量为总桩数的 2, 并不少于 3 根, 要求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提出的承载力 要求。 2.6 cfg 桩施工 2.6 cfg 桩施工 综合考虑管段地质情况、 工效和类似地质条件的施工经验和成桩效果, cfg 施工采用 长螺旋钻成孔配额泵送砼拌和料施工工艺,坍落度为 1620cm,且受施工机械的限制, 采用碎石粗骨料时粒径最大不得超过 20mm。 2.6.1 施工准备: (1)cfg 桩在正式施工前,首先进行工艺实验,试桩不少于 2 根,用以复核地质资 料,根据试桩结果确定选用哪种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同时确定合适的混合料配合比、 坍落度、拔管速度等工艺参数后。成桩 28 天后经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和单桩承载力符 合设计要求,报监理签认后方可施工。 (2) 桩体材料:水泥,采用 p.o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或 p.s42.5 矿渣硅酸盐水泥。 如地下水对混凝土有侵蚀性时应按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 【2005】157 号)及铁建设【2007】140 号文的规定选用抗侵蚀性水泥或掺入外加剂;卵 石或碎石,粒径 825mm,含泥量不大于 1;砂,含泥量不大于 3;粉煤灰,长螺旋 钻孔施工要求 iii 级或 iii 级以上;泵送剂,用于改善拌和料泵送性能,应控制掺入量, 拌和料泵送性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以不掺泵送剂。 (3)施工设备:长螺旋钻机、混凝土泵和强制式搅拌机。 2.6.2 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 (1)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工艺 长螺旋钻管内泵压 cfg 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长螺旋钻管内泵压 cfg 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钻机就位 钻孔至设计标高 混合料注满后按规定速度 边泵送边提拔钻杆至地表 清除桩间土、凿桩头 移位施打下一根桩 cfg 桩复合地基检测 按上述工序施打完全部 cfg 桩后打桩结束 泵送 cfg 桩混合料 验桩 垫层施工及验收 cfg 桩复合地基验收 拌和 cfg 桩混合料 清除弃土 (2)混合料搅拌: 混合料搅拌要求按配合比进行配料,计量要求准确,投料顺序为:先投碎石,再投 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剂,最后投放石屑,使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剂夹在石屑、石之间, 不易飞扬和粘附在筒壁上,也易于搅拌均匀。每盘料搅拌时间不应小于 60s。混合料坍落 度控制在 16-20cm。 (3)钻进成孔: cfg 桩施打顺序一般采用从路基面中心向两侧顺序推进, 必要时可隔桩施工。 钻孔开 始时,关闭钻头阀门,向下移动钻杆至钻头触及地面时,启动马达钻进,一般先慢后快。 在成孔过程中,如发现钻杆摇晃或难钻时,应放慢进尺,否则较易导致桩孔偏斜、位移, 甚至使钻杆、钻具损坏。钻进的深度取决于设计桩长,当钻头到达设计桩长预定标高时, 在动力头底面停留位置相应的钻机塔身处作醒目标记,作为施工时控制桩长的依据。正 式施工时,当动力头底面达到标记处桩长即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时还需考虑施工工作面 的标高差异,作相应增减。 17 18 (4)灌注及拔管: cfg 桩成孔到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开始泵送混合料,当钻杆芯充满混合料后开始 拔管,严禁先提管后泵料。成桩的提拔速度控制在 2-3m/min,成桩过程连续进行,避免 停机待料。不在饱和砂土、粉土层内停机。灌注成桩完成后,用水泥袋盖好桩头,进行 保护。施工中每根桩的投料量不得少于设计灌注量。 (5)桩间土清理和截桩: 桩间土分两次进行清除。 第一次在 cfg 桩砼终凝以前, 预留 50cm 桩间土保护层 (有 桩帽区段清除至桩帽顶) ,使用挖掘机直接清理出施工区(加固范围较宽时,挖掘机接力 倒运出施工区) 。第二次使用小型挖机配合人工清除剩余的 50cm 保护层(有桩帽区段清 除至桩顶) 。 桩头截除采用截桩机截除。桩间土清除后,cfg 桩的保护桩头采用切割机环切,切 痕 10cm 以上, 人工截除桩头。 桩帽间土使用 a、 b 组填料夯填密实, 压实系数至 0.9 以 上。禁止在桩顶标高处打眼,重锤击打截除桩头;禁止使用挖机钩断桩头。如果开挖和 截桩时造成断桩至桩顶设计标高以下,必须接桩至设计标高,剔平凿毛桩顶,用与桩体 材料、配比相同的混合料接桩,并超出桩周围 200mm。 (6)垫层施工见 2.3 垫层施工。 2.6.3 质量检测: (1) cfg 桩施工完毕 28 天后对 cfg 桩进行检测, 检测包括低应变对桩身质量的检测 和静荷载试验对单桩承载力的检测。静荷载试验数量取桩总根数的 2,且不小于 3 根; 低应变检测取总桩数的 10。 (2)cfg 桩的桩位、垂直度、有效直径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cfg 桩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cfg 桩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施工单位检验数量检验方法 1 桩位(纵横向)0,50mm 经纬仪或钢尺丈量 2 桩体垂直度 1% 经纬仪或吊线测钻杆倾斜度 3 桩体有效直径不小于设计值 按成桩总数的 10%抽 样检验,且每检验批 不少于 5 根 开挖 50-100cm 深后,钢尺丈量 2.6.4 cfg 桩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混合料配合比不合理 当混合料中的细骨料和粉煤灰用量较少时,混合料和易性不好,常发生堵管。因此 混合料配合比要注意这两种材料的掺入量, 特别是注意粉煤灰掺量宜控制在 6080kg/m3 左右。 19 混合料搅拌质量有缺陷 坍落度太大的混合料,易产生泌水、离析,易造成堵管现象发生。坍落度太小,混 合料在输送管内流动性差,也容易造成堵管。施工时坍落度宜控制在 1620cm,若混合 料可泵性差,可适量掺入泵送剂。 施工操作不当 钻杆进入土层预定标高后,开始泵送混合料,管内空气从排气阀排出,待钻杆芯管 及输送管充满混合料、介质是连续体后,应及时提钻,保证混合料在一定压力下灌注成 桩。 桩体上部存气 为防止桩体因管内空气无法排出而形成空洞,施工时要经常检查排气阀是否发生堵 塞,若发生堵塞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清洗。 2.7 强夯施工 2.7 强夯施工 2.7.1 施工准备 (1)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修筑机械设备进出道路,排 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作排水沟以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2)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