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年-2010年) .doc_第1页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年-2010年) .doc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年2010年)(征求意见稿)2006年4月3目 录第一章水环境状况与压力4第一条流域社会经济状况4第二条“十五”计划实施情况4第三条流域水环境质量5第四条流域排污现状5第五条污染成因分析6第六条水环境压力分析7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8第七条指导思想8第八条编制原则8第九条规划时段9第三章规划目标9第十条规划总体目标9第十一条水质目标9第十二条污染控制目标9第四章 规划任务10第十三条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用安全10第十四条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杜绝重大水污染事故11第十五条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城镇污染13第十六条加强闸坝调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14第十七条强化分区保护战略,逐步治理非点源污染15第十八条全面实施治污项目,确保环境效益的发挥16第五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17第十九条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17第二十条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提高流域执法监督水平18第二十一条健全保障制度,实现科学动态管理19第二十二条加强科研力度,保障流域治污的技术水平20第二十三条完善应急机制,减少污染事故发生20第二十四条建立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制度21第二十五条全面实行水环境质量考核和奖惩制度21第二十六条实施规划评估,明确奖惩措施22附表1淮河流域行政区表23附表2淮河流域“十五”计划完成情况25附表2-1江苏省项目完成情况25附表2-2河南省项目完成情况25附表2-3山东省项目完成情况25附表2-4安徽省项目完成情况26附表3 淮河流域2005年枯水期水质评价表27附表3-1主要国控断面水质评价表27附表3-2 淮河流域2005年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表31附表3-3 淮河流域2005年城市重点水体水质现状表33附表4淮河流域2010年规划水质目标表35附表4-1饮用水源地规划水质目标35附表4-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目标37附表4-3跨省界断面规划水质目标38附表4-4城市重点水体规划水质目标39附表5淮河流域“十一五”治理项目表41附表5-1工业治理项目41附表5-2城镇污水处理工程95附表5-3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105附表5-4截污导流工程106附表6淮河流域重点监控企业清单107 第一章水环境状况与压力第一条 流域社会经济状况淮河流域流域面积27 万km2,人口为1.7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30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5倍,居七大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淮河流域2005年gdp约为1.6万亿元。流域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35个地(市),157个县(市、区)。规划范围详见附表1。第二条 “十五”计划实施情况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总量控制目标为:到2005年,cod排放量控制在64.3万吨,入河量控制在46.6万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1.3万吨,入河量控制在9.1万吨。2005年淮河cod排放量为107.3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2.48万吨。淮河流域cod和氨氮排放量指标未能实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488个项目,计划投资255.9亿元。到2005年底,已完工项目342个,占项目总数的70.1%;在建项目88个,占18.0%;未动工项目58个,占11.9%。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44.6亿元,占计划投资的56.5%。省份项目情况投资情况已完成(个)比例(%)在建(个)比例(%)未动工(个)比例(%)总数(个)完成投资(亿元)计划投资 (亿元)比例(%)江苏5163.82531.245.08039.576.451.7河南5656.02121.02323.010032.056.157.0山东18381.32712.0156.722531.058.652.9安徽5262.71518.11619.28342.164.865.0合计34270.18818.05811.9488144.6255.956.5各类项目完成情况见下表。项目类别项目情况投资情况已完成(个)比例(%)在建(个)比例(%)未动工(个)比例(%)总数(个)完成投资(亿元)计划投资 (亿元)比例(%)污水处理厂6641.06439.83119.216187.6148.958.8工业结构调整12897.710.821.513117.224.370.7工业点源综合整治11195.721.732.611611.717.367.9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示范工程1241.41655.213.42916.631.453.0截污导流0016.71493.3150.412.53.2饮水工程3100000033.92.8135城市垃圾处理场642.8214.3642.9142.08.922.1农业面源治理583.3116.70061.83.944.9自身能力建设1184.617.717.7133.45.957.5合计34270.18818.05811.9488144.6255.956.5“十五”计划具体完成情况见附表2。第三条 流域水环境质量枯水期淮河流域水质最差,是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敏感时段。2005年枯水期,淮河流域86个有监测数据的国控断面中,31个达到功能要求,占36.1%;55个尚未达到功能要求,占63.9%。主要超标因子及超标断面个数分别为:39个断面氨氮超标,占全部监测断面的45.4%;29个断面cod超标,占33.7%;23个断面bod5超标,占26.7%;17个断面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占19.8%;8个断面石油类超标,占9.3%;7个断面挥发酚超标,占7.0%。淮河流域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65个,关系着8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这些饮用水源地中,12个未能达到功能要求,86万人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囿于条件限制,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特定污染指标未监测。淮河流域26个跨省界断面中,13个未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占50%,其中:豫-皖交界12个断面中7个不达标,苏-皖交界的1个断面不达标,皖-苏交界的3个断面均不达标,鲁-苏交界的9个断面中1个不达标,苏-鲁交界的1个断面不达标。水质评价结果详见附表3。第四条 流域排污现状2005年淮河流域废水排放量为42.4亿吨,cod排放量为107.3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2.5万吨。淮河流域2005年排污表省废水排放量(亿吨)cod排放量(万吨)氨氮排放量(万吨)工业生活工业生活工业生活河南3.3 7.6 10.0 20.4 1.42.6安徽2.9 3.7 3.8 10.9 1.01.5江苏5.1 9.8 8.6 32.9 0.53.1山东4.7 5.2 7.7 13.0 0.71.6合计16.0 26.3 30.1 77.2 3.7 8.8 结合各地市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排序及主要水环境问题,确定“十一五”期间水污染防控重点城市为:郑州、周口、信阳、驻马店、徐州、淮安、枣庄、济宁、淮南、蚌埠、阜阳。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饮料制造业等7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的83.7%;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业,饮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的cod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的80.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的氨氮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氨氮排放量的84.6%。第五条 污染成因分析由于历史欠账过多,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到2005年,淮河流域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76座,形成污水处理规模410万吨/日,年处理污水量为9亿吨。治污资金投入的客观约束。虽然中央财政的支持以及上级政府的行政指令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金投入,但是资金投入的加大,将带来治污治理设施建设规模的增加,运行、维护、管理费用增加,从而超出淮河流域经济承受能力,造成水污染治理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淮河流域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受配套管网不完善以及污水处理费收取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负荷率不足60%。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必须改变现有“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模式,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集约化道路。但是,必须看到,淮河流域的经济状况在我国处于中下水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能力远低于发达地区,在工业企业引进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同样经济发展的压力使其在工业结构调整时面临诸多困难,实现流域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尚需时日。第六条 水环境压力分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污染物排放现状,预测到2010年,淮河流域废水排放量将达到48.6亿吨/年,比2005年增加15%;若保持2005年治理水平,cod排放量将达到127万吨,比2005年增加18.7%,流域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淮河治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产生、治理、监测、管理、补偿、惩罚等诸多环节都必须处在可控状态才能确保淮河流域水质目标的实现。因此,监督管理能力方面的压力不仅仅包括充足的人员,精良的设备,成熟的技术,还应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规,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广泛的群众监督,严格的企业自律等。淮河流域难以在 5年内形成这种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除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相当水平之外,同时需要保证生态水量。在淮河流域,生态水量方面需求能否得到保障,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流域水资源总量是否能够满足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而这一要素属于不可控因素;另外取决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调度是否合理,是否将生态环境用水放到优先位置,这一要素仅靠部门间的协调难以完成,需要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因此,淮河流域“十一五”期间生态水量保障存在不确定因素。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七条 指导思想充分考虑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污染防治需求,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突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跨省界断面水质恢复。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流域产业合理布局,加大水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充分利用闸坝等水利设施实现水资源合理调配及河川径流的有效调节,完善环境监管能力,促进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和水环境监管水平的提高。第八条 编制原则以人为本。将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规划的重点,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障为规划的重中之重。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发生污染事故时的应急处理,以及备用水源地的建设启用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在保障饮用水源地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水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应重点解决的水环境问题。每个城市至少改善一条污染重、影响大的河流(河段)。协调发展。充分体现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质改善与水资源调控相结合的水污染防治思路,全面改善跨界水体水质,实现流域上下游地区协调发展。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既要治理现有污染,努力多还历史欠帐;又要防止新污染产生,坚决不欠新账;既要重视工程措施,又要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流域排污总量。国家支持、地方负责。国家对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实规划到省、任务到省、目标到省、资金到省、责任到省的“五到省”责任制。第九条 规划时段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8年为中期评估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第三章规划目标第十条 规划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重点工业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显著提高,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源地、跨省界断面、城市重点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安全得到保障。第十一条 水质目标1、饮用水源地。淮河流域65个服务人口超过1万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60个达到功能要求,其余5个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功能要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2005年基础上提高10%以上。2、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山东、安徽3省涉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36个断面达到规划水质目标要求。3、跨省界断面。淮河流域26个跨省界断面达到使用功能要求。4、城市重点水体。淮河流域35个地市的39个重点水体中,30个水质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其余9个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城市重点水体水质达标率比2005年提高50%。“十一五”水质指标详见附表4。第十二条 污染控制目标淮河流域cod排放量控制在88.9万吨,比2005年减少18.4万吨,削减率为17.1%;氨氮排放量控制在9.9万吨,比2005年减少4万吨,削减率为20.8%。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规模不低于730万吨。各省目标分别如下:河南省cod年排放量控制在25.0万吨,氨氮年排放量控制在3.1万吨。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规模不低于311万吨。安徽省cod年排放量控制在12.9万吨,氨氮年排放量控制在2.2万吨。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规模不低于155万吨。江苏省cod年排放量控制在34.0万吨,氨氮年排放量控制在2.8万吨。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规模不低于185万吨。山东省cod年排放量控制在17.0万吨,氨氮年排放量控制在1.8万吨。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规模不低于141万吨。第四章 规划任务第十三条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用安全1、严格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2006年,淮河流域全面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核查,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洪泽湖、骆马湖、白龟山水库、昭平台水库、板桥水库等湖库型饮用水源地,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范围,树立明确的界限标志;淮河干流等河流型饮用水源地要设置饮用水源河段界标;城镇地下水水源地要明确划定保护区边界,保护区内设置明显的公告标志。2006年底前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勘界工作要全部完成,供水量1万吨/日以上的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要报省级政府批准。2、健全饮用水源监控制度,每月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在加强常规监测的基础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指标监测分析。保护流域地下饮用水源,逐步完善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水环境监控制度,定期监测并及时发布地下水源水质状况。确保社会及时了解饮用水源质量信息,促进公众参与并接受公众监督。3、制定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实施方案。为确保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要按照保护区范围依法执行排污口关停、垃圾清理、水产与畜禽养殖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要按环境容量要求建设水源地上游城镇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设施,并对水源地上游工业企业实施容量总量控制。京杭运河、南四湖、洪泽湖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及房亭河、光府河、洙赵新河等重要影响河段,在实施污水资源化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尽快落实截污导流工程。并根据水体功能和特征,协调防洪排涝,建设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系统,确保东线输水安全。4、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各城市重点对受上游污染、降雨径流、农田退水等因素影响较大的饮用水源建立污染预警制度,形成饮用水源的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第十四条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杜绝重大水污染事故1、优先治理威胁流域水环境安全的工业污染源。2006年,淮河流域全面开展工业污染源普查,筛选确定流域有毒有害重点污染源清单,2006年底坚决取缔向饮用水水源排放重金属及“三致”污染物的污染源,优先推进有毒有害重点污染源的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强化对列入清单污染源的常规监管和应急预案检查,严格审批新建与扩建产生有毒有害物的建设项目。 2、继续实施工业污染物总量控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根据流域工业污染源普查结果确定总量控制重点源清单,工业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在2006年底前,完成所有排污单位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全面实现重点源持证排污。自2007年开始,未领取排污许可证的重点源一律关停,超总量排污的重点源要依法从严处罚。3、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暂停审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地区的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擅自投产的建设项目,责令其停建或者停产,补办环评手续,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饮料制造、食品制造及加工、纺织、医药制造等污染严重行业项目,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批,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切实加强“三同时”验收,在生产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产生,有效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4、强化限期治理,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促进淮河流域工业结构体调整。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淮河流域四省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3号),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设计调整产业结构。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废水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与全过程控制,强化废水的再生利用,建立节水型工业。到2010年,化工、造纸行业所有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分布于淮河干流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等水体且有严重污染隐患的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 6、加强重点污染源环境监控,强化现场执法检查。2010年确保80以上的重点源在线监控,统一数据传输协议,与地方及国家环保部门联网,实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全面加强污染源常规监测工作,80以上的重点源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的全指标监测分析。强化对排污单位的现场执法检查,实施严厉的惩罚机制打击超标排污行为。抽查到一次排放超标即按照全年超标进行处理处罚,确保流域工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以上。7、建立威胁饮用水源地的重点污染源应急预案。以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饮料制造、食品制造及加工、纺织、医药制造六个行业为重点,排查确定流域内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重点污染源,并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全面规范日常监督与管理,易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事故的企业要配套建设应急处理设施,并逐个建立企业污染应急预案,发生事故后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信息并启动应急预案。第十五条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城镇污染1、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设计标准及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建设要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布局,根据当地特点合理确定设计标准,选择处理工艺。在建、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要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并配套建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排入湖库等封闭水体的污水处理厂,应配套建设除磷、脱氮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供水、用水、节水与污水回用统筹考虑,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水回用率要达到20以上。2、加强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厂网并重,管网优先”的原则,对于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地方财政要重点支持。管网建设需统筹考虑城市水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的能力和效率,促进改善城市水域的环境质量。高度重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要统筹考虑配套建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3、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淮河流域所有城市、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县城必须加大污水处理费的收缴力度。各地在调整城镇供水价格时,要优先将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达不到这一水平的,应结合本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成本,制订最低收费标准,当地政府安排专项财政补贴资金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否则国家不再对该类项目给与支持。4、全面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营与排污监管。“十一五”期间投产的污水处理厂当年实际处理量不得低于设计能力的60%,投产三年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不得低于设计能力的75%。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实现污水处理厂排污的实时、动态、全面的监督与管理。5、综合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在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统筹城镇排污总量削减与城区水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综合采取截污导流、排污口调整、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城镇污染重、影响大水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第十六条 加强闸坝调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由水利部流域机构管理的4个闸坝按以下原则调度:(1)蓄水位调控水闸防污调度中,根据不同时期的用水要求,对闸上蓄水位加以限制,腾出一定的槽蓄容量,提高水闸调节径流的能力。根据确保水闸工程的安全服从防汛调度,综合利用水资源并兼顾闸上下游水质的原则,确定闸上限制水位如下:闸 名正常蓄水位(m)相应蓄量(万m3)限制蓄水位(m)相应蓄量(万m3)颍上闸17.502750017.5(正常期)18.0(干旱期)2750032500颍上闸23.5-24.5(非汛期)23.5-24.0(汛期)6400-770024.07000槐店闸39.50300039.0(非汛期)38.5(汛 期)38.0(主汛期)262022601900李坟闸35.52185035.31690(2)泄流量调控蚌埠闸:连续关闸在15天以上,开闸时的泄水流量原则上不应超过200 m3/s (含电站弃水);连续关闸在15天以内,开闸时的泄水流量一般不应超过400 m3/s(含电站弃水);闸上水位超过18.0米,可酌情逐渐加大泄流量。颍上闸:实施小流量分段放流;当闸上水质超过限制浓度可视淮干径流情况,考虑实行强制性泄流;依据淮干润河集流量和颍上闸上下游的水质相机放流。泄流量关系如下:闸上codmn30泄量倍比不限1.00.60.40.30.2备 注泄流量上限值=淮干润河集流量泄流倍比。槐店闸、李坟闸:月累计关闸15天以内,槐店闸开闸时的泄流量不大于80 m3/s,李坟闸开闸时的泄流量不大于40m3/s;月累计关闸在15-30天之间,槐店闸开闸时的泄流量不大于50 m3/s,李坟闸开闸时的泄流量不大于30 m3/s;连续关闸在30天以上时,槐店闸开闸时的泄流不大于30 m3/s,李坟闸开闸时的泄流量不大于20 m3/s。水质超过闸上限制浓度时,实行强制性泄流,以减少污染物蓄量。当淮河河道中形成污水团、上游流域面出现长期干旱、水闸或其他水利工程发生事故等特殊情况,四闸的调度由流域部门商有关部门作适时调度或制定临时调度方案。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淮河流域水质改善需求,在流域机构及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闸坝调控方案。第十七条 强化分区保护战略,逐步治理非点源污染1、淮河流域要落实国家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功能布局,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从区域布局上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经济发展和水质保护的矛盾。2、平原农村等限制开发或优化开发区域应合理控制农业化肥施用量,严格控制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施用,逐步降低农田退水的水污染。发挥流域农业种植的传统优势,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加强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开展畜禽渔业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适当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加强集中式畜禽养殖场的管理。促进乡镇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推进农村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和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城镇垃圾转移到农村。3、流域干支流源头、水源涵养区域和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域等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域要重点做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自然资源保护等工作,实施水源涵养林保育和水土保持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工程,有效保护珍稀自然资源,严格控制在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发展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第十八条 全面实施治污项目,确保环境效益的发挥规划中仅开列前期准备工作进行较好且经过充分论证的项目清单,如果已有项目不能满足规划目标要求,各地方政府需积极开展项目的前期准备,待中期评估时补充。初步汇总淮河流域“十一五”期间需投入水污染治理资金443亿元。其中: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投资约78亿元,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约320亿元,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约17亿元,截污导流工程投资约28亿元,城市重点水体水质改善工程投资约0.4亿元。“十五”结转项目123个,需投资126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项目98个,污水日处理规模为322万吨,需投资97.4亿元。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10个,投资10.6亿元。截污导流工程15项,投资17.8亿元。(1)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根据淮河流域重点工业废水治理工程规划,2005年至2007年,淮河流域需实施重点治理工程393项,投资78.26亿元。其中山东省规划实施155项工程,投资30.59亿元;河南省规划实施98项工程,投资23.55亿元;安徽省规划实施70项工程,投资13.32亿元;江苏省规划实施70项工程,投资10.80亿元。通过以上项目的建设实施,可削减cod19万吨,削减氨氮1.9万吨,减排废水6.7亿吨。(2)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工程318项,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792万吨,总投资约319.52亿元。 “十一五”期间各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汇总如下:河南省103个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310.5万吨,需投资124.91亿元;安徽省69个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155.5万吨,需投资60.14亿元;江苏省65个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185万吨,需投资84.35亿元;山东省50个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141万吨,需投资50.11亿元。(3)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16项,投资14.7亿元。水源保护工程4项,投资2.2亿元。(4)截污导流工程截污导流工程15项,投资17.8亿元。省工业废水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小流域综合治理截污导流小计个数投资个数规模投资个数投资个数投资个数投资河南9823.61103311124.96-201148.57安徽7013.326915560.1734.5-14277.99江苏7010.86518584.42127.7513.85152116.77山东15531.178114150.1254.3103.9525189.54合计39378.9318792319.672016.51517.8746432.87项目清单见附表5。第五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第十九条 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1、落实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政府要将规划目标与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级政府,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把规划任务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地方各级政府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必须按期高质量完成规划任务。2、依法建立排污单位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排污单位要认真落实规划要求,明确本单位的水环境保护职责。政府明令关停单位要按时完成,限期治理单位要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单位要按同行业高标准严格执行,存在污染隐患单位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造成环境危害的单位要依法追究责任,依法进行环境损害赔偿。3、为突出水污染治理重点任务,本规划仅列入与削减流域水污染负荷、确保水质目标的直接相关的项目与投资,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城镇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流域生态保护等相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划要求同步实施。第二十条 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提高流域执法监督水平1、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明确淮河流域各水体的主导功能,优化完善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形成由国控、省控、市控监测断面组成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实现流域主要河流跨省界、市界断面水质的全面监控。其中15个跨省界监测断面完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分别为:泉河沈丘李坟闸断面、惠济河东孙营闸断面、大沙河包公庙断面、包河耿庄闸断面、浍河黄口断面、史河红石嘴断面、新濉河大屈断面、新汴河泗县公路桥断面、不牢河蔺家坝断面、沿河李集桥断面、沂河港上断面、白马河捷庄断面、新沭河临沭大兴桥断面、武河310公路桥断面、沙沟河沙沟桥断面。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站与本省监测站和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实时传输。2、提升执法监察能力。参照全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淮河流域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察队伍同步强化,补充必要的执法车辆、现场取证装备、通讯方式、信息处理、快速应急反应等各环节的系统配套执法能力,完善日常环境执法手段,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水环境执法监督水平。到2010年,淮河流域省级监察机构达到一级标准化建设水平,市级监察机构达到二级标准化建设水平,县级环境监察机构达到三级标准化建设水平。3、强化污染源监控能力。到2010年,流域所有的污水处理厂、80以上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污染物浓度和排污总量监测,统一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统一数据传输,与地方及国家环保部门联网,实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筛选出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淮河流域废水、cod、氨氮排放量80%的企业以及全部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企业共657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作为监管重点(企业清单详见附表6)。80以上的重点源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的全指标监测分析。强化对排污单位的现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超标排污行为。4、提高监管支撑能力。国家建立淮河流域污染源、水环境质量和应急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环境监测与监察队伍的技术培训,开展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调查、地下水污染现状普查、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对流域土壤、地表水、持久性有害类物质污染现状进行评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约需投资7.88亿元,其中地市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配置需投资2.37亿元,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配置需投资3.30亿元,重点污染源(含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需投资1.91亿元,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需投资0.30万元。这些项目需要国家给予重点支持,应纳入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并优先实施。第二十一条 健全保障制度,实现科学动态管理建立区域总量台帐制度。在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等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建立综合性的区域总量台帐,全面反映区域排污强度、行业排污绩效、重点污染源排污变化及新建工业项目排污增量,实现排污的全面、科学与动态管理。2007年前建成以地级行政区为单位的总量台帐。现有重点排污单位及全部新建排污单位实现持证排污。按照污染源排污量与排污去向特征,实现企业排污许可证的分级发放。废水排放量大于1万吨/日及直接排入淮河干流、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的工业企业,2008年前由省级环保部门直接发放排污许可证,并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进行统一监管。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制度。建立水质监测断面、入河排污口和重点污染源三位一体的水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严格实行入河排污口环评审批。环保、水利、城建等部门协作,实现污染物排放、水文水资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信息的共享。奖惩制度。定期公示重点监管排污单位的环境绩效,达到排污总量要求、排污绩效显著改善的排污单位,政府在银行贷款、中央集中排污费使用等方面予以倾斜,不能达到总量控制要求、排污绩效差的排污单位,政府在审批与贷款等方面要实施严格控制。将达到规划确定水质目标作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必要条件,将达到排污许可证规定指标作为企业申报环境友好企业的前提条件。第二十二条 加强科研力度,保障流域治污的技术水平全面加强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综合研究,为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配套截污导流工程的实施对近岸海域的影响,提出解决措施。结合排污许可证发放研究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与管理体系,并选择典型区域进行试点。研究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及控制措施,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试点示范。组织对淮河流域现有闸坝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理顺闸坝调度、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用水的前提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必要的生态用水。第二十三条 完善应急机制,减少污染事故发生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强化对环境危险性强的污染源的监测、监控,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实现防控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大宣传和普及环境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对污染事件的应急能力。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分级制定淮河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方案。按照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第二十四条 建立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制度定期将规划实施情况、水质状况、重点污染源状况、新建工业项目的审批情况以及单位gdp、单位产值和增加值的排污强度等向社会公告,让广大群众了解流域与区域水环境质量及可能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活动。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推动规划各项任务实施。通过设置热线电话、公众信箱、开展社会调查或环境信访等途径获得各类公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第二十五条 全面实行水环境质量考核和奖惩制度 “十一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跨省界断面水质按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和评定。对治污成绩突出、工作完成情况好的省份,有关部门在中央资金安排、排污费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和污染反弹严重的省份,有关部门将暂停在该省安排国家支持的项目,停止审批和核准该省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直至出境水质达到目标要求。上游省份排污对下游省份造成污染事故的,上游省级人民政府应承担赔付补偿责任。自2006年起,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政府于每年3月底前,对淮河流域各城市的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进行排序,并向社会公告。对于没有达到水质目标、或排污总量已超过总量控制计划指标或环境容量的城市,由省级环保部门给予公告,并暂停审批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实现污染物减排的工业项目,国家适当给予补助。自2007年起,对排水中氨氮含量超标的城镇污水处理单位,加倍征收排污费。第二十六条 实施规划评估,明确奖惩措施建立规划的年度评估制度。自2007年起,每年对上一年规划中水污染治理项目调整、补充情况,项目进展及资金落实情况,水质变化情况,现有排污单位增减情况,排污总量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规划实施的年度评估报告。开展规划的中期评估。2008年进行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规划目标的可达性、规划任务的合理性评估;规划任务实施情况评估;重点监管污染源变化情况评估。重点分析资金投入情况,治理项目进展以及取得的治污效果;水质变化情况,在剔除因不同年份水量变化造成的影响后,分析规划项目的实施对水质的改善作用(重点为淮河干流,洪汝河、沙颍河等主要主流,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京杭运河、南四湖及入湖支流等)。根据2008年的水环境问题提出水质目标调整建议,项目的增补和调整建议,规划及实施的问题评估及建议,重点监管污染源清单的动态调整建议。最终评估与考核。2010年,以动态调整的规划为依据,对各级政府的规划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对于未能完成规划任务、不能按期达到规划目标的区域,追究行政首长责任。19附表1淮河流域行政区表省份地级行政区县(区)县级行政区河南驻马店9驻马店市区、确山县、泌阳县、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汝南县、平禹县、新蔡县、正阳县河南周口9周口市区、项城市、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太康县、鹿邑县、郸城县、淮阳县、沈丘县河南郑州5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河南许昌5许昌市区、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河南信阳8信阳市区、息县、淮滨县、潢川县、光山县、固始县、商城县、罗山县、新县河南商丘7商丘市区、永城市、虞城县、民权县、宁陵县、睢县、夏邑县、拓城县河南平顶山6平顶山市区、舞钢市、汝州市、宝丰县、叶县、鲁山县、郏县河南南阳1桐柏县河南漯河3漯河市区、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县河南洛阳1嵩县河南开封5开封市区、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开封县、兰考县安徽宿州4宿州市区、砀山县、肃县、灵璧县、泗县安徽淮南1淮南市区、凤台县安徽阜阳5阜阳市区、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颖上县安徽滁州6滁州市区、明光市,天长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安徽亳州3亳州市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安徽蚌埠3蚌埠市区、怀远县,五河县,古镇县安徽六安4六安市区、寿县、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安徽淮北1淮北市区、濉溪县安徽合肥1长丰县江苏扬州5扬州市区、江都市,高邮市,宝应县江苏盐城8盐城市区、东台市、大丰市、盐都市、射阳县、阜宁县、滨海县、响水县、建湖县江苏徐州6徐州市区、邳州市、铜山县、睢宁县、沛县、丰县、新沂市江苏泰州2姜堰市、兴化市江苏宿迁4宿迁市区、宿豫县、 沭阳县、 泗洪县、宿城区江苏南通1海安县江苏连云港4连云港市区、赣榆县、 灌云县、 东海县、 灌南县江苏淮安4淮安市区、金湖县、 盱眙县、 洪泽县、 涟水县山东枣庄3枣庄市区、薛城区,台儿庄区、滕州市山东临沂9临沂市区、郯城县、 苍山县、 莒南县、 沂水县、 蒙阴县、 平邑县、 费县、 沂南县、 临沭县山东济宁9济宁市区、曲阜市、 兖州市、 邹城市、 徽山县、 鱼台县、 金乡县、 嘉祥县、 汶上县、 梁山县山东泰安3新泰市,东平县、宁阳县山东日照3东港区,五莲县,莒县山东淄博1沂原县山东菏泽8菏泽市区、曹县、 定陶县、 成武县、 单县、 巨野县、 郓城县、 鄄城县、 东明县注:县(区)统计数中不包括市区。121附表2淮河流域“十五”计划完成情况附表2-1江苏省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类别项目情况投资情况已完成(个)比例(%)在建(个)比例(%)未动工(个)比例(%)总数(个)完成投资(亿元)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