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白族》PPT课件.ppt_第1页
《走进云南白族》PPT课件.ppt_第2页
《走进云南白族》PPT课件.ppt_第3页
《走进云南白族》PPT课件.ppt_第4页
《走进云南白族》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为1858063人。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 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 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 字白读”。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纳西 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 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 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日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 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 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隶制政 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 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 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分 布 状 况 白 族 历 史 公元8世纪,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洱海周围的蒙巂诏、邆赕诏、浪 穹诏、施浪诏、越析诏等五诏,建立了以白蛮文化为中心的南诏奴隶制政权, 实现了洱海区域空前的统一。 公元10世纪,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蛮,灭了南诏国,建立了封建农奴制的 大理国,设立了云南行省。 公元1253年,忽必烈灭了大理国,设立了云南行省。从此以后,白族地区的历 史与内地大体一致。 近代,白族人民曾参加回族杜文秀、彝族李文学领导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大起 义,掀起反洋教斗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白族优秀儿 女张伯简、赵琼仙、施滉等,先后为革命献身。白族共产党员周保中将军,在 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解放东北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9年4月,中国 共产党率领白族人民在剑川和祥云等县发动武装起义,解放了白族地区。 1956年11月22日,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1992年始,在大理市辖区内修建了州内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飞机场。 白族在长么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科学 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远在新石器时代,占硅先民就会种植水稻、大麦、 小麦、豆、麻等多种植物,到南调时修治了“殊为精好”的山田,在苍山玉局 峰顶修建了“横渠道”和“高河”水利工程,引十八溪水,“灌因数万顷”。历法、 天文气象、医学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曲人白族学者周思源 著的太和更漏中星表、清代浪弯何中基的星象考、陈洞天的洞天 秘典注、李星嫁的奇验书方、赵予罗的本草别解、救疫奇方 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白族人民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也具有声越的 才能,不少遗迹至今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外闻名的大理三塔 ,主塔高六十九点一三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大雁塔,虽历 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摇撼,仍巍然屹立。朝川石宝山的石窟人像,为唐 宋时代劳动人民精心雕歌技艺高超,人物体态多姿、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此外,还有大理弘圣寺塔、蛇骨塔和弥渡铜柱铁庙,以及南沼德化 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等建筑雕刻,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物。白族绘画艺术 也是丰富多采购。 白 族 文 化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 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 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 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 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 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 ,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 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 “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 。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 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 。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 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 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 、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 “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 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风 俗 习 惯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采用什么形 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白族民居 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 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 美的雕刻、绘画装饰。 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 。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 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 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 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 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 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 。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 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白 族 的 建 筑 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 ,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 。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 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 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 、青 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 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 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 头鞋、猫头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 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 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 ,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 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 “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 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 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过去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 管。现裤子均改变,几乎与汉族相同。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 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 ,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 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 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 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 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 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妇女服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 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 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 。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 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 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云南的大理是白族聚居的地区,白族大多从事农业,种水稻。 有邓川牛、大理马、鹤庆火腿、弥渡卷蹄、大理弓鱼、下关沱茶、 大理雪犁、宾川柑橘和大理石、大理刀等特产。 白族饮食一般为一日三餐,农忙或节庆时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 点,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荞麦 主食一般蒸干饭,便于下地时携带。此外也喜爱粑粑、饵块、汤 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成)等。三餐都配新鲜 蔬菜,也制成咸菜、腌菜、豆瓣酱。用洱海特产的海菜花加工成的 海菜炒火腿、海菜豆腐汤等。肉食以猪为主,兼有牛、羊、鸡、鸭 、飞禽和鱼鲜,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油鸡棕、吹肝 和饭肠等食品,腌年猪和乳扇(羊乳点酸水而成)是当地“一绝”。 烹调方法多样,口味偏好酸辣,大理白族创造出大理砂锅鱼、柳蒸 猪头、乳扇凉鸡、油炸仙人花(仙人掌花)、盐炖罐子肉、鱼茸乳 扇卷、生皮、汽锅饭、大理洱丝等一批名食。 生皮 生皮是白族极具特色的菜肴,它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 烤,待烤至半生半熟之际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吃 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炖梅、辣椒等调料。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地区特有的菜肴,将洱海的肥鲤鱼,剖腹洗净,抹上 盐腌十分钟左右,与火腿片、嫩鸡块、鲜肉片、猪肝片、冬菇、蛋 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片等各种适量配料,同置砂锅内,再 撒入适量的胡椒、盐、味精等调料,置于火上文火煮成。 炖梅 洱海东岸产梅,绵延百里的山上到处是梅林,有苦梅、盐梅两 种。炖梅是用苦梅制成的,是当地人喜爱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 放入沙罐,加入盐和花椒,盖严置于火上,连炖一至两天,制成后 其味酸香异常,是上好的调味佳品。 乳扇 洱海邓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以产乳牛而闻名天下,当 地的乳扇更是远近驰名。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制成酸水,再 放和锅内加热至60至70度,随后注入鲜牛奶,用筷子搅拌,使其渐 结成絮状,再用筷子摊成薄片晾干而成。 乳扇黄中带白,洁白光亮,而且营养丰富,它可生吃、亦可煎 、蒸、烤吃。 烤茶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设有木架的烤盆 ,上有三角架,每逢有客人,主人便用砂罐烤茶待客,这就是“三 道茶”,头道上有普洱烤茶,二道上加红糖、蜂蜜、核桃仁、花椒 的泡茶,三道上加乳扇、红糖的味茶,这便是“头苦二甜三回味”的 说法。而且,”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讲究颇多。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 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 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 ,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 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 ,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 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 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 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大理乾隆举人师范有诗:“乌绫帕子凤头鞋 ,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这就是三月街的生动 描写。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白族要对歌跳 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赛马欢歌。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年在大理县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 空旷地上举行。每到“三月街”期间,远至千里,近到邻县的商人群众,从四面 八方赶来参加交易。市场商品,从药材到食品、家具、牲畜,应有尽有,它是滇 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三 月 街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奢望长生不老,听信一个侍 从的话,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这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 重的灾难。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 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 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咬断了暴君的咽喉,喝干了他 的血液,消灭了这个魔王,为白族人民除了祸害。为了 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每年在 农历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 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现在“三月街” 期间,除了交流物资,还表演民族歌舞、体育等活动。 特别是参加赛马会的各族骑手,云集苍山脚下,扬鞭策 马,腾云驾雾似的向洱海边奔去,其情景煞是壮观。 绕三灵的时间为 每年农历4月23日至25日,共三天。旧时,一路上经过的山、水、树林 、村寨、寺庙和宿夜地点是千年前就选定下来的,从苍山脚一直绕到洱海边。在大理有 句俗语:“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园“。 1、第一天 队伍第一天从大理城出发,大清早,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各村各寨的白族群众就盛装先 汇集于三塔脚下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继而载歌载舞北行约16公里,到达苍山五台峰 下的圣源寺,祭拜“抚民皇帝“本主,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祈毕,就在寺旁的河滩 、树林间唱山歌、对调子,跳霸王鞭舞,狂欢娱乐 ,并在寺内焚香敬佛,念经祈祷。 2、第二天 第二天一大早从圣源寺出发,全体人员载歌载舞,一路狂欢向洱海之滨河俟村的金奎寺 (此为“逛南“),进行对大理国国王段宗榜的祭祀活动。人们认为 “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 地区最大的本主“五百神王“段宗榜。然后,在寺院内外场地,打“霸王鞭“和“金钱鼓“,跳 扇子舞、唱白族调子,傍晚在神都周围埋锅造饭,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 中。人们尽情歌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常。 3、第三天 第三天从金奎寺出发沿洱海西岸边歌边舞向南而行,直至绕回大理古城的“佛都“崇圣寺, 祈祷上苍保佑、永镇山川、天地安宁,然后在寺旁边的马久邑村散会。 在这3天里,“绕三灵“的人们要行走四十多公里路程,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对歌应答。 而今,绕三灵,内容已有所简化。 绕 三 灵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 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 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 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 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 。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 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 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 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 ,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 凌空飞下的升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