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仓储技术培训(四).ppt_第1页
粮食仓储技术培训(四).ppt_第2页
粮食仓储技术培训(四).ppt_第3页
粮食仓储技术培训(四).ppt_第4页
粮食仓储技术培训(四).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粮食仓储技术 张芳付 2012年11月8日 粮粒的构成(例如玉米) 粮食 种皮 胚乳 胚 糊粉层 胚乳 胚芽 胚根 粮粒的构成(例如小麦) 粮粒的结构特点与作用 种皮:保护胚和胚乳,维护种子的完整性 ,抵御外界“不利的贮藏环境干扰”。 胚乳与胚: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淀粉 及单糖)、蛋白质、脂肪(胚部)及水分 ,生命活动旺盛,最容易受到虫霉感染。 胚部越大,储藏稳定性越差! 粮堆的组成成分 (一)粮粒 粮堆是由无数粮食颗粒堆聚而成的群体。 粮粒个体彼此间存在着差异: (1)体积 (2)形状 (3)饱满度 (4)成熟度 (5)水分 (6)破损程度 粮堆的组成成分 (二)杂质 粮食在收割、脱粒、晾晒、运输过程中混入的非 粮物质。 杂质的分类: (1)有机杂质:杆、芯、根、茎、叶、壳等。 (2)无机杂质:石子、沙子、泥块和金属物等。 杂质对储粮的安全性影响很大: (1)有机杂质具有较强的呼吸能力,使储粮稳定性 下降。 (2)有机杂质是虫霉的滋生场所,给储粮发热霉变 提供了条件。 (3)杂质聚集的地方,改变了粮堆内部原有的孔隙 度,给储粮发热创造了条件。 (4)杂质含量的高低可以改变粮食原来的散落性。 粮堆的组成成分 (三)害虫 害虫蛀蚀粮食的“胚”,会使种子发芽率降低 甚至完全丧失发芽能力。 害虫蛀蚀粮食的“胚乳”,会使粮食的营养价 值降低,影响动物采食后的生长效果。 害虫在取食、呼吸、排泄和变态等生命活 动中散发出热量,能促使粮食发热。 害虫的分泌物、粪便、尸体等会污染粮食 ,影响人及动物健康。 粮堆的组成成分 (四)微生物 微生物的五大特性: (1)体积小、面积广。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在自然条件下,无论是田间生长或收获之后的粮食及其加工产 品上,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也就是说“不带微生物的粮食是 不存在的”。 粮食微生物区系: (1)田间微生物区系:粮食在田间生长过程中所感染和寄附的微生物类群。如交镰孢 霉菌。主要产生“T2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 (2)储藏微生物区系:粮食收获后在储藏、加工及流通过程中传播到粮食上的腐生微 生物。如曲霉和青霉。主要产生黄曲霉毒素、青霉毒素。 微生物的代谢: (1)合成代谢:微生物可以产生多种酶类,能分解粮食中的有机物质,为其生长、繁 殖所需。 (2)分解代谢:微生物在分解自身物质过程中,会释放二氧化碳、水分和热量,热量 与水分在粮堆中聚集使粮食发热霉变。 粮堆的组成成分 (五)粮堆内气体成分 粮堆中粮粒与粮粒之间的空间被各种气体所填充,这是粮 食在储藏中维持正常呼吸,进行水分、热量交换的基础。 粮堆中的气体成分与大气的气体成分稍有不同,粮堆中的 氧气含量要稍低于大气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要稍高 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氮气与其他惰性气体含量基本 相同。这主要是因为粮食的呼吸作用导致的结果。 粮堆内孔隙度的存在,决定了粮堆内气体交换的可能性。 孔隙度越大,孔隙中的空气流通越快,粮堆内湿热易于散 发,粮食就耐储藏。粮粒大、完整、表面粗糙、杂质少、 孔隙度就大;粮粒小、破碎粒多、表面光滑、杂质多、孔 隙度就小。 粮食的流散特性 (一)散落性 粮食在自然形成粮堆时,由于粮食颗粒小、内聚力小(粮 粒之间的粘附力),下落时向四面流动成为一个圆锥体的 性质称为粮食的散落性。 影响粮食散落性的因素: (1)粮粒的大小 (2)粮粒的形状 (3)表面光滑程度 (4)籽粒饱满度 (5)杂质 (6)水分 杂质含量的增加会降低粮食的散落性。 水分含量的增加会降低粮食的散落性(水分高,使粮粒表 面黏滞,粮粒间的摩擦力增大)。 粮食的流散特性 (二)自动分级 由于粮粒的饱满、瘪瘦、完整、破损、杂 质等不同,在散落时彼此受到的摩擦力和 重力就不同,导致粮粒、杂质的重新分布 。 自动分级受三大因素影响 (1)重力 (2)浮力 (3)气流(露天) 不同仓房条件下的分级特点 (1)自然流散成粮堆 较重的杂质落在圆锥体的中心部位,较轻的破碎粒及杂质 就沿着斜面下滑至圆锥体的底部,随着圆锥体的不断扩大 ,杂质就在圆锥粮堆的底部不断积累,最终形成杂质区。 因此,自然堆粮状态下,与地面接触的一层粮食变质的风 险性最大(地面返潮、杂质吸潮),在使用时要对底部原 粮重新清理、检查,必要时晾晒。 不同仓房条件下的分级特点 (2)立筒库粮堆 立筒库进粮时,由于筒身较高,粮粒从顶部落下 时,下落的粮食流动会带动空气运动,在仓内形 成一个涡旋气流,涡旋气流的运动,使粮面上细 小的、较轻的杂质飘向筒壁。随着粮面在筒仓内 逐步升高,靠近筒壁就形成环状杂质区。 粮食出仓时,处于筒库中轴的粮粒则首先流出, 杂质则最后流出。 杂质区是微生物滋生繁殖较快的地方(杂质易吸 潮),如果立筒库不定期用空,长期不清理,靠 近杂质区的粮食就会因水分高而发热变质,特别 是夏季,筒壁的温度高,高温高湿的杂质区更易 霉变,冬季容易结露(内热外寒)。 由于筒库的测温电缆多分布在筒库中轴的上、中 、下不同层面的位置,无法检测靠近筒壁附近粮 面的温度变化,所以杂质区粮食的发热变质很难 观察到。一是靠定期清理立筒库;二是靠看仓工 在粮食流入待粉碎仓时的不断取样检查。 电缆分布 不同仓房条件下的分级特点 (3)浅园仓与房式仓堆粮 浅园仓与房式仓在堆粮时,由于仓内空间较大,所以粮粒 在入仓下落时,即受到重力、浮力的影响,也受到室内空 气涡流的影响,随着粮堆的升高,将形成环状杂质区。所 以房式仓,除了地面一层粮食易变质外,靠墙的粮食也是 容易变质的。因此,在使用房式仓底部粮食时,一定要单 独处理。检查墙壁是否潮湿。 粮食自动分级对仓储安全的影响 (1)给粮堆发热霉变创造了条件。 杂质较多的部位,往往水分含量高,孔隙度小 ,由于粮食自身的生理代谢及其它生物的代谢与 活动产生的水分及热量很难与外界平衡,极易发 热霉变,而我们在检测粮堆的动态变化时,这些“ 沿边部位”又很难检测到,因此,常规的粮温检查 很有可能掩盖了部分隐患。 (2)降低了通风效果。 杂质、灰尘集中的部位,由于孔隙小,通风时 空气阻力大,气流很难通过,造成通风降温、降 水除湿效果差。 粮食的流散特性 (三)孔隙度 孔隙:粮粒与粮粒之间的空间。 孔隙度:孔隙所占粮堆体积的百分率。 孔隙度与体积质量成反比。 粮粒之间的孔隙是粮食呼吸代谢、吸潮、解吸、 吸着、吸收等水分、热量交换的基础。 人们正是利用粮粒间的孔隙,开展了惰性气体仓 储粮食的实践。同时利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的 方式促进粮堆内气体的对流,发散粮堆内的湿热 空气,换进干冷空气,以达到降温、降水、除湿 的目的。 粮食的吸附特性 (一)吸附特性 气体与固体接触时,气体分子浓集和滞留在固体表面的特 性,称为吸附性。 在粮食仓储中碰到的吸附现象主要是粮食对其它气体的吸 附,如熏蒸气体、水蒸汽、二氧化碳、香料、汽油或自然 界中的其它气体等。正是由于吸附特性的存在,不良气体 极容易对粮食产生污染如熏蒸药物气体的污染等。 粮食储藏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水气的吸附,是造成粮食结 露、湿热扩散的重要原因。 吸附又分为:吸着,吸收,毛细管凝结。外界气体或蒸气 分子被吸附在粮粒表面的现象叫吸着;气体或蒸气分子扩 散到粮粒内部而被粮粒内部活性部位吸收叫吸收;被吸入 的气体或蒸气分子在粮粒内毛细管中达到饱和而凝结叫毛 细管凝结。 粮食的吸附特性 (二)吸湿特性 粮粒对水分的“吸附与解析”性能,称为粮食 的吸湿特性。 吸附:水气被粮食吸附到粮食表面进而扩 散到粮粒内部,使粮食水分升高的现象。 解析:高水分粮食中的水分向外扩散到外 界,使粮食水分下降的现象。 为了避免粮堆内发生水汽的吸附与解析, 在存粮时干湿粮应分开存放。 粮食的吸附特性 (三)湿热扩散 水分沿着“温度梯度”运动的现象称为湿热扩散。 水分一般是从温暖区域向较冷的区域移动。 秋冬季节:立筒库仓壁或房式仓粮堆上层出现的结露 或结顶现象就是由于粮堆中、下部粮温高的气流向温 度较低的仓壁与上层流动,水汽遇冷凝结成水导致的 。 春夏季节:立筒库中心部位或房式仓粮堆低层出现的 结露现象就是由于外界高温气流向粮堆低温区流动, 水汽遇冷凝结成水导致的。 试验证明:水分9.8%的小麦,在20的温差下经过 14天,较冷部位的小麦水分含量也会增至36.2%,发 芽生霉。 外温高于粮温时 水分会向粮堆的中部与底部转移 这就是夏季“立筒库锥底部”与“房式仓底部”容易受潮发霉的原因 外温低于粮温时 水分会向粮堆的顶部与墙壁的两侧转移 冬季立筒库的粮食长期存放就会 出现立筒库顶部出气孔“冒白烟”与屋顶向下滴水的现象 粮食的生理性质 粮食是具有生命的活体,其生理活动是粮 食新陈代谢的基础,又直接影响粮食的贮 藏稳定性。 粮食的生理活动包括“呼吸、后熟、发芽”。 粮食的呼吸 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的过 程。 呼吸作用主要发生在胚部,以有机物质的消耗为基础。呼 吸作用越强有机物质的损耗越大,造成粮食品质下降的越 严重。 呼吸作用有两种类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酶的 催化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CO2和H2O,并释放热量。 C6H12O6= 6CO2+6H2O+2821KJ (2)无氧呼吸: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籽粒内部自身也 会发生氧化与还原反应,把有机物分解成乙醇和CO2,并 释放热量。 C6H12O6=2C2H5OH+2CO2+117KJ 在粮食仓储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并且 水分和温度越高,其呼吸作用越快越强,粮堆越容易发热。 (水分14%,温度13是呼吸作用的临界点) 呼吸作用的强弱特点 籽粒胚部越大呼吸作用越强,因此相同条 件下玉米比小麦呼吸作用强。 未成熟粒较完熟粮粒的呼吸作用强。 当年新粮比陈粮呼吸作用旺盛。 破碎粒较完整籽粒呼吸作用强。 带菌量大的籽粒较带菌量小的粮食呼吸作 用强。 呼吸作用对储粮的影响 呼吸作用消耗了籽粒内部的营养物质,营养价值 降低。 呼吸作用产生水分,使粮堆内的水分增加,造成 仓储稳定性下降。如果粮堆不翻动,不进行通风 ,会造成粮食“出汗”现象。 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积累,将导致粮堆无氧呼吸 进行,产生酒精,使粮食出现“酒味”,影响粮食 的正常使用。 呼吸作用产生热量,热量集中后,很容易使粮温 上升,导致粮堆发热霉变。 粮食的后熟 粮食的成熟:生长成熟与生理成熟。 (1)生长成熟:收获成熟,表示可以收割。 (2)生理成熟:胚的继续发育,发芽率到达80%以 上。 粮食的后熟主要是指“胚的进一步成熟”,后熟期 以合成作用为主,分解作用次之。主要是各种低 分子化合物继续转变为高分子化合物:游离氨基 酸减少、蛋白质增加,游离脂肪酸减少、脂肪增 加,可溶性单糖减少、淀粉增加。 不同粮食后熟期不同,小麦为3个月,玉米为20 天。 后熟作用完成后,粮粒内合成酶的活力急剧下降 ,甚至消失。水解酶的活力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但储粮的稳定性相应增强。 粮食后熟对仓储的影响 “出汗” 粮食后熟期,酶的活性很强,在物质合成和旺盛 的呼吸作用中,能释放出较多的水分,这些水分 如不能及时散发,在粮堆局部积聚,造成局部“出 汗”。 “乱温” 旺盛的呼吸作用除释放水分外,还产生大量热量 ,使微生物得以滋生,从而使粮堆温度升高或出 现粮堆各部分温度不均匀,这就是“乱温”现象。 “出汗”和“乱温”造成了粮食储藏稳定性差 所以对处于后熟期的粮堆,要勤检查、严管理 注意散温散湿。 粮食陈化对其品质的影响 粮食陈化的生理变化:酶活力的降低和代谢水平的降低。 粮食陈化的组织变化: (1)脂肪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进一步氧化可生成小分子的醛 和酮类挥发性物质,散发出异味“哈喇味”; (2)对于碳水化合物而言,在新鲜的粮食中,淀粉酶活跃,将 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糊精,粘度高,口感好。随着储藏时间的 延长,麦芽糖和糊精继续水解,生成还原糖的量增加,糊精相 对减少,粘度下降,开始出现陈化,储藏时间继续延长,还原 糖可继续氧化,产生乙醇或乙酸,粮食带有“酒味或酸味”。 (3)蛋白质表现为水解和变性,蛋白质水解成游离氨基酸使粮 食酸度上升。蛋白质变性,其非极性基团外露,亲水基团内藏 ,蛋白质变为凝胶,导致蛋白质的溶解性下降。 高温或高湿环境会加快粮食的陈化进度 杂质和虫害也会加速陈化! 影响粮食仓储安全的因素 杂质对储粮的危害 (1)有机杂质:植物的根、茎、叶、壳、杆 等 (2)无机杂质:沙石、泥块等。 虫害威胁着储粮安全 微生物的存在加速了粮食变质的风险 水分 贮藏时间 破碎粒 杂质对储粮的危害 有机杂质具有较强的呼吸能力,使储粮稳 定性下降。 有机杂质是虫霉的滋生场所,给储粮发热 霉变提供了条件。 杂质聚集的地方,改变了粮堆内部原有的 空隙度,给储粮发热霉变提供了条件。 杂质含量的高低可以改变粮食原来的散落 性。 虫害对储粮的威胁 虫害侵蚀粮食的营养物质,使粮食营养下 降,根据侵蚀的程度,可使营养物质下降 10-20% 虫害在取食、呼吸、排泄和变态等生命活 动中散发着热量,使储粮发热,造成霉变 虫害的分泌物、粪变对粮食造成污染,造 成细菌污染,影响畜禽健康。 微生物对储粮的威胁 粮食微生物就是寄附在粮食籽粒及其加工 产品和副产品上的微生物,可以分为:田 间微生物区系和储藏微生物区系。如交链 孢霉是田间真菌的代表;曲霉和青霉是储 藏真菌的代表。 由于微生物含有多种酶类,它们可以通过 呼吸作用,分解不同的有机物质,释放出 二氧化碳、水和热量,使粮堆内聚集热量 导致储粮发热霉变。 水分威胁着粮食安全 粮食水分高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强,产生的 热量多,高热高湿的环境易滋生霉菌。 高水分的种子还能将水分传导到低水分的 种子或接触物体上,引起相关物品水分的 变化,进而导致的霉变。 贮藏时间营养到粮食品质 贮藏时间越长,粮食的“陈化”程度越高,粮 食品质越差。 破碎粒的影响 籽粒破碎后即失去了天然保护作用,极易 吸水、结块、霉变,脂肪酸也容易氧化酸 败。 粮食中的破碎粒越多越不易贮藏。 这就是为什么粉碎后的小麦或玉米不能 在配料仓中长期存放的原因,特别是夏季 。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类 酶类 碳水化合物的储藏变化 碳水化合物包括两大类:不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碳水化 合物。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在子粒中含量不高,一般占干物质的2% ,主要是蔗糖,大量分布在胚芽及外周(种皮、糊粉层及胚 乳外层),未成熟种子的单糖含量高(这是嫩玉米发甜的原 因),籽粒成熟度越高可溶性糖越低。不良的储藏条件也会 引起可溶性糖含量增高,如30储藏2个月其还原糖含量相当 于10储藏1年的含量。 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 果胶。淀粉是能量供应的主体,这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必须 的营养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是细胞壁的主要构成 成分,结构紧密,储藏过程中稳定。过度烘干的玉米,由于 淀粉受热变性的影响,会导致消化率降低。储藏时间较长的 玉米,其淀粉的消化率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淀粉分子与脂肪 酸之间相互作用而改变了淀粉的性质;另一方面是淀粉间的 分子聚合反应。 蛋白质的储藏变化 粮食中的蛋白质分为: (1)清蛋白(水溶性蛋白) (2)球蛋白(盐溶蛋白) (3)醇溶蛋白(溶于70%乙醇中) (4)谷蛋白(溶于稀酸或稀碱) 禾谷类籽粒中蛋白质主要是醇溶蛋白和谷蛋白。 豆类和油料作物中大多数为球蛋白。 蛋白质在储藏过程中相对稳定,主要受微生物感 染的影响较大,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腐败(产 生胺或氨)。 脂类的储藏变化 脂类物质包括脂肪和磷脂。 (1)磷脂在籽粒中属于淀粉脂,处于紧密结合状态,稳定性较 好。 (2)脂肪在籽粒中容易分解,不稳定。 脂肪在储藏过程中变化较大:一是氧化,二是水解。低水分粮 食中脂肪的分解以氧化为主,生成醛和酮类物质,出现“哈喇 味”;高水分粮食中脂肪的分解以水解为主,生成甘油和脂肪 酸,玉米出现劣变时脂肪酸值会升高(新玉米的脂肪酸值一般 在20以内,储藏过程脂肪酸值超过60一般就不能做猪料使用 ,会影响适口性)。正常含水量的粮食两种脂解作用可交互或 同时发生。 小麦的脂肪酶主要存在于“麦麸”中。麦胚中也含有麦芽脂肪酶 ,但这种酶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活性。麦麸中的脂肪酶活性较高 ,试验证明水分低于5%仍活跃,因此,麦麸不易储存,保质 期短,现生产现用较好,否则会影响猪的适口性。纯麦胚的稳 定性较好,但混有麦麸的麦胚更不稳定,因为麦胚为麦麸中的 脂肪酶提供了丰富的底物-脂肪。 稻谷中的脂肪酶主要集中在“糠层”,所以全脂米糠不易存放。 控制脂肪酶活性的有效方法是对麦麸或米糠进行蒸煮处理。 储粮生态系统的组成 保证粮食安全储藏的条件 保持粮食干燥,水分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小麦12.5%,玉米14.0%)。 在较低的温度下储藏,粮堆温度夏季低于 20,其它季节低于13。 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储粮设施具有隔热 性能。 控制生物因子的干扰,防止虫害,净粮入 仓。 不同的储粮设施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钢板仓立筒库:有良好的气密性,不易受有害生物的侵染 ,但隔热性能差,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夏 季与冬季,会严重影响储藏的安全性,当早晚温差比较大 时,在钢板仓的内壁会出现结露现象,所以钢板仓只能做 “周转仓”用,注意通风,不易久藏。 混砖仓立筒库:有良好的气密性,不易受有害生物的侵染 ,隔热性能好,但防潮性能差,特别是夏季多雨,会严重 影响储藏的安全性,若做好了防水防潮处理,粮食也可以 长期安全储藏。 房式仓:普通房式仓气密性差,易受有害生物的侵染,受 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很大,防潮性能差,开放式普通房式 仓会严重影响储藏的安全性。但经过防水防潮和密闭处理 的粮食专用房式仓是粮食系统储粮的主要维护结构。 储粮过程的三大危害 结露: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降低温 度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能达到饱 和状态,开始出现凝结水的现象。发生在 粮堆的表面或内部凝结水的现象称为粮食 结露。开始出现“结露”时的温度称为“露点” 。 发热:由于热量的聚集,使粮堆温度出现 不断升高或该降不降的现象。 霉变:发热继续引起的霉变现象。霉变往 往伴随着发热。 危害之一:结露 引起储粮“结露”的主要原因是 粮堆不同部位之间出现温差,温差越大结露越严重。 1、表层结露:多发生在季节转换时期,如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快,仓温和粮 堆表层温度形成温差,粮堆内部的热空气向表层扩散,使表层结露。 2、粮堆内部结露:粮堆内部存在较大温差。出现温差的原因:一是粮堆的生 物成分,主要是粮虫、螨集聚活动,放出大量的湿热,并向四周扩散,特别 是杂质聚集的部位更容易放出大量的呼吸热;二是外温影响使粮堆内部出现 严重的粮温分层或向阳面和背阳面出现粮温分层;三是部分高温粮或低温粮 混入正常粮堆。由于粮堆内温差的存在,在对流作用或湿热扩散作用下,使 低温部位湿度增大,产生结露。 3、热粮结露:热粮入仓遇到库内冷的地坪、墙壁、石柱等,因温差大发生结 露。 4、密封储粮结露:应用塑料薄膜进行密封储粮时,只要薄膜内外的温差达到 一定程度时就会结露。如薄膜外温高内温低时,在薄膜外面就会结露,如春 夏之交,出现这种情况对储粮影响不大,但应防止露水侵入。如薄膜外温低 内温高时,在薄膜内面就会结露,如秋冬之交,出现这种情况对储粮影响很 大,即使膜内缺氧,也会引起生霉。 5、其他情况下的结露:如通风不合理、冷空气入仓、粮食水分高等。 粮食结露后,使粮堆的局部水分增加,引起粮粒内“酶活力”增强 呼吸作用旺盛,储粮中的虫、螨大量生长发育 最终引起粮堆发热、发芽、霉变、腐烂 粮食露点温度检查表 水分% 露点 温度 101112131415161718 0-14-11-9-7-6-4-3-2-1 5-9-7-5310134 10-201345739 13134679101112 142467810111213 153568910121314 1635781011131415 18458101213151517 206810121315161819 2281012141517182021 24101214161719202222 26121416182021222425 28141618202223242627 30161820222425262829 32182022242627283031 34202224262829303233 结结露温差12-1410-128-107-86-74-53-421 结露的处理 机械通风或翻仓倒囤。 清除结露层,不可干湿掺混,避免大面积 发热霉变。 危害之二:发热 发热的原因 1、生物因子的作用:粮食在储藏过程中自身的代谢作用也 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但由于代谢微弱,不可能导致发热。 粮食发热的主要因素是有害生物的活动,粮食储藏过程中 ,储藏真菌逐步取代田间真菌,在湿度达到70-90%时, 储藏真菌开始繁殖,特别是以曲霉和青霉为代表的霉菌活 动,使粮堆发热。在常温下,粮食水分低于14%时,粮食 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都很弱,当粮食水分较大时,微生物 的呼吸强度要比粮食自身的呼吸强度高百倍乃至万倍,水 分越大微生物活动越强,产热量越多,粮堆发热速度越快 。同时虫和螨对发热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2、物理学因素:储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活动会产生 热量,由于粮堆的空隙小,导热性差,热量很难及时散发 ,造成热量在粮堆内积聚,更加速了粮堆的发热过程。 危害之三:霉变 霉变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霉变:变质症状 (1)变色:粮食失去原有色泽,变灰发暗,如大米的“反白”,玉米的“褐胚”。 (2)轻微异味:玉米有甜味或酒味,出现“闷热气”。 (3)发潮:粮食表面潮润,有“出汗、返潮”现象,手插入粮堆有涩感。 (4)粮粒变软 (5)粮温异常 2、生霉:变质症状 (1)粮温明显升高 (2)霉变部位变为灰绿色、黄绿或黄褐、棕色或红色,出现“生毛”、“点翠”现象。 3、霉烂:产生霉、酸、腐臭味。 霉变的类型: 1、劣质霉变:“三高”粮(杂质大、水分高、碎子多)易霉变,以局部杂质集聚区常 发生。 2、结露霉变 3、吸湿霉变 4、水浸霉变 通风与储粮安全 自然通风:依靠干冷的自然空气对流带走粮堆的 湿热空气。袋装粮食码垛时在垛与垛之间留出间 隔就是利用间隔形成通风道来保证安全储粮的目 的。对于清空的立筒库将下料口打开或拆除,让 干燥的空气穿过筒库内部对筒库进行干燥处理也 是利用自然通风的一种形式。 机械通风:利用风机产生的压力,将外界低温、 低湿、洁净的空气送入粮堆,促使粮堆内外气体 进行湿热交换,降低粮堆的温度与水分。 通风散热方式 一、压入式通风 二、吸出式通风 三、压入与吸出相结合 通风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通风目的与期望结果要一致。不是在什么情 况下都“一吹”了之,比如,储粮因虫害而发生局部发热时 ,采取通风降温虽然可以暂时抑制储粮发热,但势必导致 虫害大量扩散,进而引起更严重虫害。 第二个原则:大气条件应能满足通风需要。空气湿度大时 或外界气温高时进行通风均不能达到降温除湿的目的。 第三个原则:要保证通风效率。气温低于粮温的温差越大 ,通风的冷却效果越好,即通风的效率越高。 第四个原则:控制通风时的不利副作用。一般要求通风时 粮食的水分不能增加,防止粮堆因通风而出现结露(注意 粮温与露点的关系)。 不同温湿度下粮食的平衡水分 相对湿度 粮种 温度 20%30%40%50%60%70%80%90% 小麦 307.418.8810.2311.4012.5414.1015.7219.34 257.559.0010.3011.6512.8014.2015.8519.70 207.809.2410.6811.8413.1014.3016.0219.95 158.109.4010.7011.9013.1014.5016.2020.30 108.309.6510.8512.0013.2014.6016.4020.50 58.7010.8611.0012.1013.2014.8016.5520.80 08.9010.3211.3012.5013.9015.3017.8021.30 玉米 307.859.0011.1311.2412.3913.9015.8518.30 258.009.2010.3511.5012.7014.2516.2518.60 208.239.4010.7011.9013.1914.9016.9219.20 158.509.7010.9012.1013.3015.1017.0019.40 108.8010.0011.1012.2513.5014.5017.2019.60 59.5010.3011.4012.5013.6015.6017.4019.85 09.4310.5411.5812.7013.8315.8517.6020.10 平衡水分:粮食既不吸附周围水分也不解吸(离)自身水分的状态 温湿度的变化对粮食水分变异的影响 同一湿度条件下,当温度上升时,解吸(解离)过程加强 ,水分子脱离粮粒,水分蒸发,粮食水分下降,打破了原 有的水分平衡值,重新确立新的平衡水分值,因此温度越 高,平衡水分就越低。反之亦然。 同一温度条件下,当水分高的粮食存放在低相对湿度条件 下,粮食水分则会散发而解吸,反之,如把干燥的低水分 粮食存放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中,粮食则增加水分而吸湿。 因此,在进行通风时一定要了解“粮食温度”、“粮食水分” 与“空气湿度”等环境条件,正确选择通风时间段。 粮食水分在非密闭状态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粮食平衡绝对湿度曲线 纵坐标:绝对湿度 横坐标:温度 二次曲线:Pb为一个大气压下大气饱和 绝对湿度曲线(RH=100%),其它曲线 表示不同粮食(小麦与稻谷)水分条件 下绝对湿度曲线。 图解案例分析:A1对应的纵坐标值Ps1 为该点的绝对湿度,对应的横坐标t1为温 度值,过A1点的垂直线与曲线Pb的交点 C1为t1温度下的大气饱和湿度点,其饱 和湿度值为Pb1,过A1的水平直线与曲 线Pb的交点B1为A1点的露点,露点值为 t11,Ps1/Pb1即A1点的相对湿度值RH1 。如果A1点正处粮食水分为m%的绝对 湿度曲线上,则Ps1、RH1、t11分别代 表了该点粮食平衡绝对湿度、平衡相对 湿度和粮堆露点温度。 相对湿度与绝对湿度换算图 大气绝对湿度 =大气饱和绝 对湿度相对 湿度 例如:气温为 20、相对湿 度为80%时大 气的饱和绝对 湿度(查图5- 37RH=100% 曲线)为 17.3mmHg, 那么大气绝对 湿度则是 17.380% =13.9mmHg 小麦平衡绝对湿度曲线图 绝对湿度mmHg 玉米平衡绝对湿度曲线图 图5-39 玉米平衡绝对湿度曲线 允许通风的大气条件 允许通风的温度条件 按照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规定,开始 通风时的气温要低于粮温8,通风进行中的温差 要大于4。 粮食水分%1213141516 最高储存温度 3025201510 粮食最高安全储存温度 允许通风的大气条件 允许通风的湿度条件 按照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规定, 对降温通风,湿度条件为:Ps1Ps2。 Ps1:为大气绝度湿度 Ps2:为当前粮温下的粮食平衡绝对湿度 允许通风的大气条件 允许通风的露点条件 粮食通风中的结露问题有两种类型: (1)一类是气温低于粮堆露点时(气温低而粮温高 ),粮堆内部散发出的水汽遇冷空气而引起的结 露,俗称“内结露”。实践证明,“内结露”在机械通 风中影响并不严重,随着引入粮堆的大量低湿空 气将粮堆内的高湿空气带走,结露会很快停止。 (2)另一类结露是粮温低于大气露点温度(粮温低 而气温高),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冷粮上而引起 的结露,俗称“外结露”。这类结露的水分来源于 不断引入粮堆的空气。“外结露”主要发生在地下 粮库等“低温型粮库”的误通风中。 不同温度条件下大气饱和水汽压 (大气饱和绝对湿度mmHg) 温度( t) 水汽压( P) 温度( t) 水汽压( P) 温度( t) 水汽压( P) 14.93119.842118.63 25.291210.522219.83 35.691311.232321.07 46.101411.992422.38 56.541512.792523.76 67.011613.632625.21 77.511714.532726.74 88.051815.482828.35 98.611916.482930.04 109.212017.543031.82 空气露点温度的计算方法 举例说明:空气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45%条件下,对 应的空气露点是多少? 答:先在上表(饱和水汽压表)中查找23时饱和水汽压 为21.07mmHg,再用21.0745%=9.4815(大气绝对湿度 ),查上表中与9.4815相近的估测值10.5即为该条件下 空气的露点温度。 注:空气的相对湿度可以用“干湿温度计”测定并计算出来 空气露点查询表 相对湿度 温度 20%30%40%50%60%70%80%90% 51.83.5 62.84.5 71.93.85.5 82.94.86.5 91.63.85.77.4 102.64.86.78.4 113.55.77.79.4 121.94.56.78.710.4 132.85.47.79.611.4 143.76.48.610.612.4 151.54.77.39.611.613.4 162.45.68.210.512.614.4 173.36.59.211.513.515.3 184.27.410.112.414.516.3 191.05.18.411.113.415.517.3 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